永登县某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4.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精选练习含解析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精选练习
一、夯实基础
1.(2019•成都)如图所示为音叉共鸣实验: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用橡皮锤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另一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

此现象可以说明()。

A.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B.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C.声音传播不需要时间; D.物体不振动也可产生声音
【答案】A。

【解析】A、一个音叉被敲击发声时,另一个没有被敲击的音叉也会跟着振动发声,即两音叉产生了共鸣现象,此现象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该实验中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有一定的速度,因此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故C错误;
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此实验不能证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产生声音,故D错误。

故选A。

2.(2018•烟台)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不能完成探究目的是()。

A.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指触摸喉咙处;
B.一边改变管子插入水中深度,一边用嘴吹管的上端;
C.敲打铜锣,锣响后用手触摸锣面;
D.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地接触脸颊
【答案】B。

【解答】A、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指触摸喉咙处,感觉到声带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A不符合题意;
B、一边改变管子插入水中深度,一边用嘴吹管的上端,空气柱的长度改变,振动频率发生变化,音调发生变化,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B符合题意;
C、敲打铜锣,锣响后用手触摸锣面,感觉到鼓面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C不符合题意;
D、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地接触脸颊,会感到音叉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2018·淄博)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智能机器人Troika可以用简单语言与人交流。

关于机器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机器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机器人的声音与运动员的声音音色不同;
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答案】C。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不同的人或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机器人的声音与运动员的声音音色不同,故C正确;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D错误。

故选C。

4. (2018·菏泽)下列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答案】C。

【解析】A.将细管剪短,改变的是管子的结构,其音调会变,不能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B.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面颊,感到发麻说明音叉振动,无法证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C.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内,往外抽气,声音会逐渐减弱,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D.火焰的摆动,说明橡皮膜振动时促使周围空气振动,但无法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故选C。

5.(2018·孝感)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 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比在固体中大;
D. 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高音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B。

【解析】A、振动的物体都能够发声,但是不一定能听到,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B正确;
C、根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表可知:声音在固体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故C错误;
D、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高音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6. (2018·山西)如图所示,号称“天下第一鼓”的山西威风锣鼓队正在表演。

当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时,鼓声就消失了,其主要原因是( )。

A.手不能传播声音
B.手吸收了声波
C.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D.手把声音反射回去
【答案】C。

【解析】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时,促使鼓面停止振动,所以鼓声就消失了,故答案应是C。

7. (2018·山西)小亮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一部科幻小小说——《太空漫游记》。

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小明和小亮驾驶“女娲号”飞船漫游在太空,突然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之后又看见闪电四射。

哇!太空真美啊!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一处科学性错误及判断依据。

错误之处:;判断依据: (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答案】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太空中是真空,真空是不能传播声音的。

所以,这篇科幻小说中的描写:“小明和小亮驾驶“女
娲号”飞船漫游在太空,突然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之后又看见闪电四射。

哇!太空真美啊!”明显错误之处是:“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

故答案是: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真空不能传声。

8.(2018·福建A)宋词《解语花·上元》中写道“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其中“箫鼓喧”是由于发声体__________产生的,
【答案】振动。

【解析】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箫鼓喧”的描述同样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故答案是:振动。

9.(2018·盐城)2018年5月20 日,中华龙舟大赛在盐城洋湾生态旅游景区开幕,一时间鼓声雷动、挠桨飞舞,鼓声是由于鼓面▲ 发声,通过▲ 传播到观众耳朵13.振动空气
【答案】振动;空气。

【解析】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产生的;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人耳的。

故答案是:振动;空气。

10. (2018·吉林)小明正在家里学习。

窗外传来吉他声。

他关上窗户,这是在控制噪声;吉他声是由琴弦的产生的。

【答案】传播过程中;振动。

【解析】关闭窗户是防止声音传播进来,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吉他声是吉他的琴弦振动产生的。

故答案是:传播过程中;振动。

二、提升训练
1.(2019·德州)如图所示,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国民乐气质的乐器。

下列关二胡说法正确的是()。

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
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二胡发出优美的声音一定是乐音
【答案】A。

【解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二胡声是二胡琴弦振动产生的。

手按琴弦不同位置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拉二胡力量越大其音量越高;二胡发出的不一定是乐音。

故正确选择是A。

2.(2019•聊城)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小“人”随着音乐起舞;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
C.让空气进入抽成真空的罩内;
D.用不同力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答案】C。

【解析】A、将小“人”放在音乐盒(或音箱)上,会发现小“人”随着音乐跳动,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A不符合题意;
B、改变图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

C、让空气进入抽成真空的罩内,振铃的声音越来越大,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符合题意;
D、用不同力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同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不同,即音叉的振幅不同,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2019•南京)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
C.将发声手机置于密闭瓶内并抽气;
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
【答案】A。

【解析】A、将发声的音叉接触及面颊,感觉音叉振动,说明声音发声时振动,故A符合题意;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的是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
C、罩内抽出空气,闹铃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C不符合题意;
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时听声音的变化,由于梳齿振动频率不同,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所以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2019·北京)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

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铃声;
C.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
D.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剧烈了
【答案】A。

【解析】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

这个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是可以传播声音的介质。

故A正确。

5.(2019·无锡)十四个无声世界的孩子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用一个“啊”字唱出了“整个春天”。

如图是嘉宾和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景。

用这种方式让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感知到发出“啊”,这是利用了()。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固体传声比气体快; D.声音的音色可以用手感觉
【答案】A。

【解析】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啊”,是为了让孩子感知喉结的振动,这是利用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故选A。

6.(2018·恩施)如图实验中,是为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探究的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存在;②探究的是声音的产生;③探究的是声音的传播;④探究的是声音的产生。

从给出的四副图可以看出,探究声音的产生的是B。

7.(2018•烟台)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不能完成探究目的是( )。

A .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指触摸喉咙处;
B .一边改变管子插入水中深度,一边用嘴吹管的上端;
C .敲打铜锣,锣响后用手触摸锣面;
D .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地接触脸颊
【答案】B 。

【解析】A 、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指触摸喉咙处,感觉到声带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A 不符合题意;
B 、一边改变管子插入水中深度,一边用嘴吹管的上端,空气柱的长度改变,振动频率发生变化,音调发生变化,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B 符合题意;
C 、敲打铜锣,锣响后用手触摸锣面,感觉到鼓面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C 不符合题意;
D 、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地接触脸颊,会感到音叉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8.(2019·安徽)如图, 水面上两船相距15 km , 实验员在一条船上敲响水里的一口钟, 同时点燃船上的火药使其发光;另一条船上的实验员在看到火药发光后10 s , 通过水里的听音器听到了水下的钟声。

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为 _______ m/s 。

【答案】1500。

【解析】根据公式t s v =
,可求得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s m s
m t s v /150********===。

故答案是:1500m/s 。

9.(2019·广安)2018年5月21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四号”的中继星﹣﹣“鹊桥号”、它将成为“嫦娥四号”与地球间的通信桥梁。

“鹊桥号”在随火箭加速升空的过程中会发出巨大的声音,这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答案】振动。

【解析】任何声音的产生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火箭加速升空的过程中发出巨大的声音也不例外。

故答案是:振动。

10.(2019·铜仁)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钟产生的,钟声是通过传播到人耳中的。

【答案】振动;空气。

【解析】任何声音的产生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钟声是钟的振动产生的。

钟声由空气传播到人耳。

故答案是:振动;空气。

第一篇 基础知识篇
初中物理主要学习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在教材中主要体现为声学、光学、力学、热学、电学等板块的内容。

这些内容主要达到的要求是:
1.认识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了解新材料及其应用等内容,关注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问题。

2.了解自然界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认识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等内容,了解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能量守恒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关注能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4.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大致历程,知道物理学不仅含有物理知识,而且还含有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5.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具有安全意识,知道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会用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第一章机械运动
知识网络构建
⎧⎧⎪⎪⎨⎪⎪⎪⎩⎪⎪⎧⎪⎪⎪⎨⎨⎪⎪⎩⎪⎪⎧⎪⎨⎪⎩⎪⎪⎩⎧⎨⎩⎧⎧⎪⎪⎧⎪⎪⎪⎪⎪⎨⎪⎪⎨⎪⎪⎨⎪⎪⎪⎪⎪⎩⎩⎪⎪⎧⎪⎨⎪⎩⎩测量工具长度单位及换算
测量方法测量工具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时间单位及换算测量方法概念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选定参照物研究物体运动与否的方法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机械运动定义定义匀速直线运动公式速度单位直线运动分类意义机械运动定义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曲线运动s v t ⎧⎪⎪⎪⎪⎪⎪⎪⎪⎪⎪⎪⎪⎪⎪⎪⎧⎪⎪⎪⎪⎪⎪⎪⎪⎪⎨⎪⎧⎪⎪⎪⎪⎪⎪⎪⎪⎪⎪⎪⎪⎪⎪⎪⎪⎪⎪⎨⎪⎪⎪⎨⎪⎪⎪⎪⎪⎪⎪⎪⎪⎪⎪⎪⎪⎪⎩⎪⎪⎪⎪⎧⎪⎪⎪⎪⎪⎪⎪⎪⎪⎨⎪⎪⎪⎪⎪⎪⎪⎪⎪⎩⎩⎩
原理:=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停表实验过程
1 长度测量的方法 ★★ 2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 3
参照物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 4
速度公式及相关计算 ★★ 5 平均速度的测量

第一讲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知识能力解读 知能解读(一)长度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是31km 10m =,11dm 10m -=,21cm 10m -=,31mm 10m -=,61μm=10m -,91nm 10m -=。

知能解读(二)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做到“三看”,如图所示。

(1)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如已磨损应从其他清晰刻度线量起。

(2)看刻度尺的量程(测量范围)。

(3)看刻度尺的分度值。

量程和分度值应从实际测量的要求出发兼顾选择。

2.使用时做到“五会”
(1)会“选”。

“选”是指刻度尺的选择,不同的刻度尺其精确程度不同,也就是分度值不同。

测量对象
不同,所需的精确程度也不同。

例如:在安装门窗玻璃时进行的测量,精确程度要求较高,要选用分度值为1mm 的刻度尺,而测量教室的长和宽时,选用分度值是1cm 且量程较大的卷尺较合适。

(2)会“放”。

如图所示,刻度尺要沿着所测的物体,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所谓“沿着”,一是指放正不歪斜;二是指要尽可能地紧靠被测物体。

零刻度线磨损的应以其他某一刻度线为零点,读数时要注意减去“零点”前的数字。

(3)会“看”。

如图所示,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并且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

(4)会“读”。

要注意区分大格及小格的数目,精确的测量需要估读,即在读数时,除准确
读出分度值的数字(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计值)。

如25.38cm中,25.3cm是准确值,0.08cm是估计值,它虽然是估读的,并不准确,但它对我们还是有用的,它表示该物体的长度在25.3cm~25.4cm范围内,且更接近于25.4cm。

(5)会“记”。

记录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注明测量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注意:(1)记录时要注意:准确值+估计值=测量值,后面标明单位。

(2)使用不同分度值的刻度尺进行测量,所达到的精确程度不同。

如图所示,上面的刻度尺能精确到1毫米,可以读为2.81 cm,其中2.8 cm是精确的,0.01 cm是估读的。

下面的刻度尺只能精确到1厘米,可以读为2.8 cm,其中2 cm是精确的,0.8 cm是估读的,就没有上面的刻度尺精确。

反过来,当我们读出一个2.81 cm的数值时,就知道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

所以2.81 cm和2.8 cm是不一样的。

(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最后结果保留有效数字的位数要与测量值一致。

知能解读:(三)时间及单位
1.时间:时间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反映物体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需要用到时间和时刻两个概念。

时刻是指某一瞬时,时间是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

2.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知能解读:(四)时间的测量工具
时间的测量工具主要有停表、手表、钟表以及古代用的日暑、沙漏等。

知能解读:(五)停表的使用
停表表盘上有长的秒针和短的分宝,如图所示,秒针转一圈的时间是30s。

当秒针转动一圈时,内圈的分针转动一小格。

使用方法: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

知能解读:(六)误差
1.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叫做误差。

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误差错误
产生原因①跟测量工具的精密程度有关;
②跟测量人读取的估计值不同有关
①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
②读取、记录结果时粗心
减小或避免不能避免,只能减小。

减小方法:
①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②改进测量方法;
③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采用正确的方法就可以避免
解题方法技巧
方法技巧(一)刻度尺的正确使用问题
一要看刻度尺的放置是否符合要求,二要看视线是否正对刻度线,三要看是否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方法技巧(二)停表的读数
首先要明确大表盘的指针转一周是多少秒,分度值是多大;小表盘的指针转一周是多少分,分度值是多大。

然后再读数。

跨越思维误区
思维误区:度尺测长度求平均值时,没有去掉错误的数据
用刻度尺测长度求平均值时,如果数据中有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则应去掉错误数据后,将剩余的数据求平均值。

物理思想方法
思想方法:等量代换法
若某一未知量跟可以计算出的量或可以直接测量出的量相等,则可以用计算出的量或直接测量出的量代替这一未知量,这种方法叫做等量代换法。

在本讲中,等量代换法主要应用于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中。

中考考点链接
考点链接: (一)中考考点解读
本讲内容中长度和时间的估测及刻度尺的使用、读数是历年中考考查的重点,尤其是刻度尺的使用将是今后考试的方向,一般以填空题、选择题等题型考查。

考点链接: (二)中考典题剖析
1.长度单位的选择
2.刻度尺的读数
第二讲运动及其测量
知识能力解读
知能解读:(一)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判断机械运动的方法: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的依据就是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有没有位置的变化,如果有,我们就说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机械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知能解读:(二)参照物
1.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
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参照物的理解
(1)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2)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既可以选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相对地面运动的物体。

可本着便于研究的原则选取合适的参照物,但不能选研究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

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3)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怎样运动,要看它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在改变和怎样改变;反之,如果已知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所选的参照物时,就应该看运动的物体相对谁的位置在变化,谁就是运动物体的参照物。

知能解读:(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同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它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相对于这个物体是静止的,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可能是运动
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司机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

因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所以描述物体的运动时必须选定参照物,事先不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判断。

知能解读:(四)速度
1.速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物体运动得越快,则速度越大;运动得越慢,则速度越小。

2.速度的公式:通常用字母v表示速度,用字母s表示路程,用字母t表示时间,则速度
的公式是
s
v
t =。

提示:(1)公式中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
(2)计算中单位要统一,且单位参与计算过程。

3.速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1
m s-
⋅”表示。

在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时(km/ h)作为速度的单位。

注意:速度单位的换算:l m/s=3.6 km/h。

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统一单位。

知能解读:(五)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一是运动的路径是直线;二是运动的快慢保持不变,即它的速度是一个恒量,任一时刻的速度(v)都相同。

3.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有两种。

路程—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

知能解读:(六)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常常是变化的,即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知能解读:(七)平均速度
我们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它表示的是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决慢程度。

用v表示平均速度,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
间,则平均速度的公式是
s
v
t =。

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常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通常所说的某物体的速度,一般指的就是平均速度。

注意:(1)平均速度只能用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平均快慢程度,它不能精确地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

(2)平均速度是指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所以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路程和时间要一一对应。

即平均速度等于这段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总时间的比值。

(3)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路程中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这一点在计算时千万要注意。

知能解读:(八)测量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由公式
s
v
t
=可知,要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s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
的时间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