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周练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周练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生活在我国境内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古人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他们
已经学会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他们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右图是中国某原始农耕遗址里干栏式建筑的复原图。


建筑是用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而成的,它应
当属于()
A.河姆渡遗址 B.陶寺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半坡遗址
3.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下列史料最可信的是()
A.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和玉璧 D.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的传说
4.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下面的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A.会农业种植 B.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C.会制作陶器 D.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5.台湾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万古江河》中指出:“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
广土众民,不能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

这一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6.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A.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7.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如图历史事件发生在如图中①对应朝代的是()
A. 郡县制度的确立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司母戊鼎的铸造 D.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8.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题是()
A
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9.湖北云梦秦墓中发掘的秦律很大一部分内容属于官府行政法规性质,秦的大小官府机构都
制定有若干规章制度。

官吏若有违反,就可构成犯罪。

这些规章制度有助于()A.废除郡县制度 B.巩固分封
C.完善法律制度 D.尊崇儒术
10.秦始皇实行了“书同文字”的政策,废除结构上与秦相异的六国文字。

这一措施实行有
助于推动()
A.王国问题解决 B.多元文化形成
C.统一局面巩固 D.疆域面积扩大
11.“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西汉政论家主父偃的这段
话评价的历史人物应是()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版权所有
A.齐桓公 B.秦孝公
C.秦始皇 D.汉武帝
12.《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下列选项与材料中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无关的是()
A.统一文字 B.统一度量衡
C.开拓交通 D.郡县制的推广
13.给下面方框内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3课东汉的兴衰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4.2021 年考古发现,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

与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
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

这印证了汉文帝()
A.勤俭治国 B.勤于政事
C.善于用人 D.虚怀纳谏
15.西汉初年“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汉武帝时期,“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西汉( )
A .社会政治清明
B .经济恢复发展
C .中央集权加强
D .农民负担沉重
16.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提到:“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针对“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 )
A .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B .建立刺史制度
C .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D .实行“推恩令”
17.西汉初年,湖南历史上第一个诸侯国-长沙国建立。

长沙国建立初期,管辖面积相当于今天湖南面积的1.5倍,到了汉平帝时,长沙国的面积不及它建国初期的五分之一。

出现这种局面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C .刺史制度的建立
D .“推恩令”的推行
18.同学们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如下评价。

据此补全省略号处的论点( )
A .强化君权,禁锢思想
B .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C .监督地方,巩固统治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9.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

汉武帝此
举是为了( )
A .削弱诸侯势力
B .提升儒学地位
C .监察地方势力
D .拓展统治范围
20.某同学撰写的地方史小论文中出现了“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伊犁将军”等关键词。

据此判断,他主要研究的地区应是( )
A .内蒙古
B .西藏
C .广西
D .新疆
21.近数十年考古工作的收获表明,西安灞桥、新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马圈湾遗址等都曾经有西汉麻纸残片发现。

这些发现证明了( )
A .造纸术起源于西汉
B .西汉时造纸术传到国外
C .西汉时纸已经出现
D .西汉时纸已取代简帛
2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

下图①处的政权是( )
A .西晋
B .东晋
C .北魏
D .北齐
23.右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

这些原是北方少数
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

这反映了( )
A .内迁各族生活习惯一致
B .祖国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C .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D .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24.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

过了小满十月种,十日不种一场空”体现了先民( )
论点 论据
有利于政府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

战国时期秦国修建都江堰;隋朝修建大运河;明朝修筑长城等。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版
权所有
有利于…… 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唐朝文成公主入藏;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康熙册封五世班禅等。

A.强调不误农时B.主张种植水稻
C.关注农具革新D.重视因地制宜
25.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

这反映出()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二.材料题(10分)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下面是某班同学以“民族交融”为主题设计的活动探究方案,请你参与完成。

活动一【疆域变迁——民族认同】
材料一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

……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完成统一的重大意义。

(4分)
活动二【民族认同——多元一体】
材料二(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草衣服之制。

……(太和十九年)六月已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戊午,诏改长尺大斗,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

——魏收《魏书》卷七《高祖纪下》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2)根据材料二,写出具体的改革措施。

(4分)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