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温州第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温州第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水的天空落了雨
非鱼
过了十五,喜顺爷早早地站在崖头上,喊着睡懒觉的儿孙侄娃们:“该积肥耙地了,地不哄人哩,眼看着明儿都雨水了。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牛娃从小就会背,也是喜顺爷教的。
观头村在老君塬下,一汪泉水从山间流出,滋养了一村老小,一座塬种麦子玉米稻子红薯,还种苹果大枣,山高处、山沟里是野生的槐树杨树黄栌槲树,夹杂着山茱萸鬼见愁连翘杜仲,整个村庄如同世外桃源一般和顺丰饶。
喜顺爷年岁大,经见世事多,慢慢就活成了这个世外桃源的魂。
他准时地掐着节气,催着还在年里懒洋洋的人打起精神。
牛娃刚过十四,长得细皮嫩肉的,一点儿也没有牛犊健硕的样子。
但牛娃学习好,喜顺爷看见牛娃就摸摸他的头:“这娃将来是坐朝廷的料儿。
”牛娃爹听了心里高兴,更舍不得让牛娃干一点儿活儿,光让他学习。
听见喜顺爷喊,牛娃娘说:“明儿可都雨水了。
”
牛娃爹躺在炕上叹气:“往年这会儿该进山割蒿了。
”
牛娃娘出了窑,抹一抹眼角,去下窑烧锅做饭。
牛娃爹一害病,只能在炕上躺着,这日子过得寡淡没味,只有牛娃才让她看见点儿亮光。
后半晌,牛娃从外头回来,钻进牲口窑鼓捣半天,出来跟娘说,明儿早起要吃煎馍。
娘说还不到月尽,牛娃说想吃了,明儿雨水,也是节气。
关于月尽吃煎馍的习俗,观头村由来已久,反正那时候所有的节气都和“吃”有关,有句俗语说的是吃嘴婆娘盼节气。
只有节气到了,才能理直气壮地吃,光明正大地吃。
牛娃娘想想也是,谁也没说非得月尽才能吃煎馍,下雨天各家的吃嘴婆娘也摊煎馍,娃想吃就吃吧,日子得提着劲儿过啊。
第二天一早,牛娃娘早早起来摊了煎馍,在大篦子上摞起来。
鸡叫三遍,牛娃起来了。
他抓起煎馍就吃,牛娃娘说:“还早,再睡会儿。
”
牛娃说:“不睡了,我跟天柱叔说好了,今天跟他们进山。
”
牛娃娘吓一跳:“老天爷,你进山干啥?”
牛娃又抓了一个煎馍:“割蒿。
”
牛娃娘的煎馍煳锅底了,她咋也劝说不下牛娃,又不敢让另一个窑里的男人听见,只能一声接一声地叹气。
吃了五个大煎馍,又包了几个,牛娃拿了绳镰去找天柱叔,他娘在窑里摊着煎馍抹着泪。
村里人一年四季有空就上山割蒿,进山割蒿都会喊叫几个人一起,互相有个照应,山里经常有蛇和野物。
牛娃进了山,他娘在家提心吊胆一整天。
半后晌,她就站村口望着,一直到天麻麻黑才看见挑着担子的天柱他们,一闪一闪进了村。
“天柱,牛娃哩?”
“在后头。
”
挑着担子的男人们陆陆续续进了村,牛娃娘见人就问,都说在后头。
可天都黑透了,依然没见牛娃的影子。
她又跑去天柱家,天柱在喝汤。
他说一天都和牛娃在一起,牛娃割了一捆干蒿,拾了一小捆硬柴,都说他拿不动,也不会挑担子,让他只背一样,可他不干,都要拿,大伙儿就帮他把硬柴和干蒿捆一起,弄扎实了,让他背着下山。
一路走一路喊着,听着他答应了,脚底下才走快些,到沟口还听见他应声呢。
牛娃娘听完,放了心,赶紧去沟口接。
天柱放了碗,也慌忙跟了去。
沟口的风很硬,往沟里走,到处都是一片黑,各种声音在风中纠缠,最后形成一种古怪的响动,似风吼似兽叫。
要不是天柱跟着,牛娃娘自己说啥也不敢走。
想着牛娃还在沟里,她更是揪心。
两个人一路走,一路喊,沟里响着回声,但听不见牛娃应声。
又往沟里走了四五里路的样子,耳边突然响起几声像人大笑似的鸟叫。
以往偶尔听到这种声音,村里人都觉得不吉利。
天柱说:“嫂子,不敢再往里走了,回村叫人吧。
”
吃饭早的人家已经睡下,听见天柱喊叫,又从被窝爬起来,几十个男人、女人很快聚在场院。
喜顺爷也来了,他喊天柱,拿上明火,男人进山,女人都在场院等着。
也许是明火的作用,也许是人多,再进山,那些声音似乎也消失了。
进了沟口没多远,就有人发现了牛娃的蒿捆子。
再找,在一个干草窝里找到了牛娃,他居然睡着了。
把牛娃和他的蒿捆子弄回场院,牛娃娘抱着牛娃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
牛娃倒没事人一样,说:“路上有条蛇,我不敢走。
蛇走了,蒿捆子放下,我又背不起来了,喊天柱叔,他们听不见。
想着歇会儿,就睡着了。
没事,没事,这不好好的!”
牛娃娘扬起手,想打他,又舍不得,最后轻轻落在儿子瘦削的背上。
牛娃说:“辛苦喜顺爷、叔婶子们了。
”
“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天柱摆摆手,又笑说,“小鸡娃身子,顶不了事。
”
喜顺爷呵斥他:“你懂个屁,这是老牛家顶门杠哩。
”
这时,天空飘下了零星的雨丝,凉凉的,润润的。
今年春上的第一场雨落了,看来又是个丰年。
(选自《百花园》)
1. 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写喜顺爷喊大家劳作,既表现了喜顺爷是观头村的魂,又引出雨水节气,并为下文写牛娃上山割蒿一事做了铺垫。
B. 小说对牛娃娘虽着墨不多,但也通过对她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表现了她勤劳、疼爱孩子及面对生活苦难时的软弱。
C. 小说写牛娃进山割蒿天柱叔及其他村民对他的关照及牛娃很晚未归大伙拿明火进山寻找的情节都体现了观头村民风的淳朴善良。
D. 回到场院后由牛娃叙述了事情经过,交代了他天黑未归的缘由,补充了故事内容,塑造了牛娃形象,也丰富了小说叙述视角。
2. 小说中牛娃这一形象有何特点?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文中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中国的文学艺术始终如《礼记》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是成为各自时代特有的艺术符号,形成了一条反映中国文化创新前行的审美曲线。
任何国家的富强,都需要优秀文化提供相应的精神引领与智力支持。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科学为主导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产品形态和生活方式,人们的思想更加多元。
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只有立足传统,才能不忘民族之魂;只有拥抱未来,才能适应时代之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智慧之源,水载着中华民族古老而长青的光荣与梦想。
我们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融合,用新的体验与知识找回、激活、重组个体身上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使传统文化再次获得生机与活力。
平昌冬奥会的“北京8分钟”,以现代思维和手法,运用智能科技完美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凤凰展翅、龙凤呈祥、梅花、长城、中国结等。
通过“北京8分钟”,我们不仅看到了文化的魅力,也看到了科技的力量。
传统文化是创新的不竭源泉,继承传统又不拘泥沿袭,才能超越传统,独辟蹊径。
改革开放40年,中
国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文化创造应当高度关注和反映当代中国各领域的建设成就,以广大人民投身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实践为表现对象,创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形式新颖的文艺作品。
中国当代文化创造不但要出精品、出品牌,还要出思潮、出流派,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艺术思潮和设计流派。
现代以来,欧美产生了一批明显有别于古典艺术传统的现代艺术国际大师,如毕加索、马蒂斯等,以全新视角和艺术手法观察表现世界,对现代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艺术也开启了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艺术家,如齐白石、张大千等,但他们总体上还是延续着中国绘画传统。
在超越传统的艺术方面,我们还缺之具有国际影力的节术大师。
因此,文化创造不能仅仅将思维和视野局限在传统的现代化转化上,而是要超越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思维阈限,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语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对未知世界和宇宙空间的想象与叙事,创造出了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构成东方神话故事特有的审美体系,与希腊神话遥相呼应;但在现代科幻文艺方面我们却不尽如人意,除了《三体》,我国目前鲜有优秀科幻文艺作品能跻身全球文化市场。
科幻文艺是依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的文化创造,比神话传说更具有科学精神。
在科幻文艺创作方面,培育民族的科学意识,大胆放飞想象的翅膀,是进行文化创新的一个可行路径。
文化创新的三个向度是面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是单纯对传统与现代融合向度的拓展与完善,更能体现文化发展的当代特性与走向,有利于全面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全方位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也有利于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
(摘编自管宁《文化创新的“术”与“道”》)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创新面临着复杂的现实境遇,新时代的文化创新要立足传统,拥抱未来。
B.中国的文学艺术是各自时代特有的艺术符号,反映了中国文化创新前行的审美历程。
C.中国的建设成就为文化创造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D.中国传统文化是弥足珍贵的财富,挖掘、利用优秀文化基因是创新文化的重要途径。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引证法,以“北京8分钟”来印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接融合的探索。
B.文章阐述中外艺术大师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力,彰显中国要创造当代艺术语言的立场。
C.文章从传统与现代、实践与创新、现实与未来三个向度阐明了文化创新的路径。
D.文章以新时代如何进行文化创新为立论前提,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进行论述。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家不能跳出中国绘画传统的藩篱,因而难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师。
B.如果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能够对接融合,那么传统文化就会重新获得生机与活力。
C.中国文化软实力要全面提升,就有必要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实现文化的现代转型。
D.科幻文艺比神话故事更具有科学精神,科幻文艺的创作,离不开科学意识与想象力。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新型冠状病毒肺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日前公布,清肺排毒汤列入中医临床治疗期首选。
该方剂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结合患者情况合理使用。
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阻击疲情,关键是抓住核心病机,迅速扭转病情,阻截病气传变渠道,尽快将病邪排出体外。
中医药专家综合分析本次疫情特点,统筹考虑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经典医籍里的处方,最终决定将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四个方剂21味药有机组合,化裁为新的方剂——清肺排毒汤。
截至2月4日,该方剂给4个省36个城市37所医院的214名确诊患者使用,通过综合观察,治疗新冠肺炎总有效率在90%以上。
尽管本次临床有效性观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研项目,只为迅速救治确诊患者,但临床验证结果与先期处方设计预判完全一致。
更为难得的是,一半以上的患者服用一剂药后症状就得到改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我们一定能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抗疫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摘编自王君平《抗疫,中医药添加新力量》,《人民日报》2020年3月12日)材料二:
与西医文化相比,中医药文化欠缺了一些所谓的“现代科学性”的逻辑,但起源于中华农耕文明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也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体现。
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
然而这些核心价值在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上的传播存在不足,导致当下中医药文化在传播与传承中不得不面临种种现实困境。
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没有取得很好的文化适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医学体系背后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在西方强调分析、实验、定量的“科学主义”背景下,强调“气”“阴阳”“五行”等脏腑经络学说的中医药不是“辨证施治”的存在,而被认为是一种“伪科学”;二是市场经济方面,当下医学通行的是更符合资本运作规律的西医,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受到打压;三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文化自信不强,即便是2015年屠呦呦院士凭借中医药的研究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但直到今天,中医药文化依然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存在自我贬低的现象。
(摘编自丁云霏《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困境:文化适应与路径建构》,《新闻研究导刊》2019年8月)
材料三:
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包括建议、规范、指南和标准4个层面,由低向高贯穿一致,是一个最为开放的系统。
中医药团体标准可以总结、验证、规范成为行业标准、进一步可以再上升到国家标准,最后争取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标准。
目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之间的协调性有待加强。
例如,作为团体标准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的证候诊断标准,与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之间的协调统一性有待加强。
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由于行业内存在“重标准制定、轻标准推广”的思想意识及标准宣传不足等各种因素,中医药的一些标准未能被推广应用,当前中医药无法实现应有的价值。
因此,如何促进中医药标准的推广应用是中医药标准化工作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摘编自宇文亚等《中医药标准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年1月)
7. 下列对材料中“中医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的原理是在最短的时间内阻截病气传变渠道,尽快将病邪排出体外。
B. 中医药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健康观和疾病观。
C. 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华农耕文明,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其核心价值是仁、和、精、诚。
D. 当前,中医药应有的价值无法实现,要做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亟需促进标准的推广应用。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迅速救治确诊患者,使用清肺排毒汤治疗214名新冠肺炎患者虽不属严格意义上的科研项目,但临床验证结果令人满意。
B. 当下医学通行的是更符合资本运作规律的西医,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因未对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展开研究而受到打压。
C. 目前,已经作为团体标准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的证候诊断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间的协调统一性依然有待加强。
D. 虽然屠呦呦院士已经凭借中医药研究成就获得诺贝尔奖,但中医药文化依然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还存在自我贬低的现象。
9. 要让中医药发挥更大的作用需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昱字仲德。
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辟昱,昱不应。
是时,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
瓒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岱。
后绍与瓒有隙。
瓒击破绍军,乃遣使语岱,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
岱议连日不决,乃问计于昱。
昱曰:“夫公孙瓒,非袁绍之敌也。
今虽坏绍军,然终为绍所禽。
夫趣一朝之权而不虑远计,将军终败。
”岱从之。
范方将其骑归,未至,瓒大为绍所破。
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太祖临兖州,辟昱。
昱将行,其乡人谓曰:“何前后之相背也!”昱笑而不应。
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
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
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汜嶷取范,吏民皆恐。
昱过范,说其令靳允曰:“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
兵虽众,终必无成。
”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
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乃表昱为东平相。
太祖与吕布战于濮阳,数不利。
蝗虫起,乃各引去。
于是袁绍使人说太祖连和,欲使太祖迁家居邺。
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
时昱使适还,引见,因言曰:“窃闻将军欲遣家,与袁绍连和,诚有之乎?”太祖曰:“然。
”昱曰:“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太祖乃止。
昱性刚戾,与人多迕。
人有告昱谋反,太祖赐待益厚。
文帝践阼,进封安乡侯,增邑三百户。
方欲以为公,会薨,帝为流涕,追赠车骑将军。
(选自《三国志·程昱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
B. 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
C. 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
D. 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和亲,指我国古代不同民族或不同政权之间所进行的政治联姻。
B. 太祖,属谥号,不仅对皇帝一生的作为给予了评价,而且表明这是开国皇帝。
C. 侯,古代爵位的一种。
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D.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官员的死亡,也可用于妃嫔、皇子、公主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程昱择木而栖。
刘岱曾两次征召推荐程昱为官,但是程昱都没有答应刘岱;太祖到了兖州,征召程昱,程昱便欣然前往。
B. 程昱料事如神。
公孙瓒打败袁绍之后,派人让刘岱遣返袁绍妻儿,刘岱于是向程昱询问计策,程昱认为
公孙瓒终会失败,最后事情果然如程昱所料。
C. 程昱审时度势。
袁绍派人劝说太祖与他联合,想让太祖迁家到邺城居住,太祖于是召回程昱协商,程昱帮太祖分析形势,使太祖打消了与袁绍联合的念头。
D. 程昱深受信任。
有人告发程昱阴谋反叛,但太祖相信他,给他的赏赐和待遇更加丰厚;魏文帝时又封他为安乡侯,加封邑三百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
(2)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
14. 听了程昱的劝说后,范县县令靳允是怎样做的?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峡口送友人(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5.下列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作者开篇交代了本诗写作的时间、地点与环境,渲染出感伤悲凉的氛围。
B.第一首诗中,诗人并未直接写送别的感伤,而是通过“泪沾巾”这一描写,细腻地展现了彼此的留恋不舍。
C.第二首诗中诗人直接对将别的友人倾诉衷肠,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与对个人命运的悲叹融为一体。
D.第一首诗写春天已到了极致,第二首诗写初春蜀地万物生长之态,这两首诗都写出了早春时节万物欣欣向荣的美景。
16.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试结合诗句进行解释。
17.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面句子是空白处。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可以兴,可以观,_____________,可以怨,_____________ ,远之事君。
(4)_________________ ,无之以用。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________________ ,事有始终。
(7)复众人之所过,_______________
(8)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_______ 。
(9)朝闻道,________________。
(10)子曰:“其‘恕’乎”,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复兴中学即将举行第五届学生趣味运动会,下面是该校学生会写给运动会赞助商的邀请函的一部分,其中在语言表达、词语运用和逻辑关系方面有六处不妥,请找出并作修改。
①本届运动会围绕“健康、活泼、向上”为主题,旨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②运动会得到了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同时也普遍受到了师生的关注。
③我们殷切希望得到贵公司的支持,并将在运动会宣传海报中标明贵公司为赞助单位。
④欢迎贵公司通过赞助活动来宣传公司产品,到时候将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⑤贵公司如能赞助本次活动,将在省钱、省事、省心的同时,快速霸占中学生市场。
⑥相信只有在贵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本届运动会才能大放光彩!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图是O2O(即Online To Offline)商业模式图,请根据图表信息,概述O2O这一模式。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颜回是孔子的杰出弟子,他终生贫困,并不幸早逝。
按照世俗的看法,颜回的一生是不幸而凄惨的。
但是我们看到的颜回却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虽居陋巷,箪食瓢饮,内心世界却充盈着无比的快乐。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孔颜之乐”,留给后人的问题是,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够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或者说,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
对此你一定有过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明确文体,不得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