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法点燃学生学习“引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燃学生学习“引擎”,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攀枝花市26中小王珊
内容摘要 :
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今后进入社会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学习是有困难的,有时还是艰苦的。

我们的学生要较好地完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习任务,是需要动力和毅力的。

怎样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减少他们的学习负担,让他们能“好学之、乐学之”,这是我们教师应当研究和探索的,也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这犹如汽车的引擎,如果没有点燃,就没有前进的动力,车将不是车,沦为一堆废铁。

在教学中,我设法点燃学生学习的“引擎”,让他们产生高效学习的动力,尽力使他们快乐、健康、高效地学习,这使我教的班级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怎样才能有效点燃学生学习动力的“引擎”?通过我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认为可以从“师爱、师情”,构建“高效课堂”,“顺其天性而为”三方面进行。

教学中,通过我的教育和引导,学生无论是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还是探究学习中,他们都兴趣盎然,动力十足,教学的效率显著提高。

一、用“师爱”、“师情”去点燃学生学习“引擎”
1.师爱是点燃学生学习“引擎”的内驱力,“师情”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不灭的火种
数年的一线教学经历,让我深信: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所谓“亲其师,信其教”,师爱是点燃学生学习“引擎”的内驱力。

每个学生都渴望被老师重视,理解,甚至成为知己。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公平对待每位学生,多方面地了解学生,关爱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后进生,老师更要多一份关心,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微笑,热情地为学生排忧解难,温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同时还要做到事事处处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多参加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师生的相互了解,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真挚的爱,使我们的学生心理萌发敬慕老师之激情,感到能接近老师或在老师指导下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而感到高兴,也逐渐用“师情”这把不灭的火种点燃了他们的“兴趣”之火。

(例如:放幻灯)(课下,不要老坐在办公室、到教室逛逛、给学生集体过生日、过圣诞节,与同学们一起参加运动会和校园艺术节……学生为我过生日写下的话语:2012.6.11 这天我们毕业了,三年的时光,就这样匆匆溜走,有太多的舍不得,也该说再见,老班只带了我们一年,可是有很深厚的感情,就像她说的,把我们当宝贝一样对待,9.2班在一起多快乐、幸福....... 每一个兄弟姐妹,相亲相爱。

给老妈过的第一个生日,她脸上洋溢着幸福,感动,多么希望能永远这样,看着老妈幸福的脸庞.........
亲爱的王妈,我想对您说:有一种情感不能相守却天长地久,有一种付出不计回报却没有尽头,有一种坚持不离不弃却永不放手。

王妈,感谢您用心关爱我们每一个孩子。

毕业了,童年从我们身边走了,就连才相处一年的王妈你也要离开我们了。

可是王妈,我想说:“妈妈,我们舍不得你。


在这一年中我们惹你生气过,也让你惊喜过、开心过。

就像你说的把这些点点滴滴放在脑海里,
像放电影在脑海里放一遍。

或许会细细的体会这些美好的回忆。

在我们42个人的心灵深处,总会有那么一个角落,在那里,埋藏着的是和你的那份最真挚的感情,只要打开情感的阀门,它就会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样倾泻出来……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

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

您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当最后一堂考试的结束铃敲响时,我真舍不得......希望您能原谅我们以前的过错。

虽然我们有时候上课爱换座位、个别人耍朋友、抄作业等,但是我们不会忘记您对我们的教诲。

您以后一定要来参加我们的1年、10年、20年......的同学聚会,不管您再忙也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参加。

这是我们的约定,请记住!最后我代表全班同学向您说一声谢谢!愿您以后每天开心、快乐)
2.给学困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舞台,激发起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学习动力
无论是在课后的活动中,还是在课堂的教学中,我都设法公平对待每位学生。

特别是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困难较大的学生,我十分注意在课堂教学中能给他们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也能切实感到,老师并没有抛弃他,而是在鼓励他,使他们能在学习中,切实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爱,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动力,感受学习的成功。

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课题时,我用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设计出很多使学困生能参与到学习中来的问题和方案:①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说说你能用哪些方法,使木棍、纸张、煤气、打火机、酒精灯、铁丝等燃烧起来的方法?②生活中,你是怎样使他们熄灭的呢?③用一个玻璃杯罩住高低不同的两支燃着的蜡烛,一段时间后,蜡烛会变化吗?请做猜想?④如果蜡烛熄灭,猜想哪一支蜡烛先熄灭?⑤下面请某某(学困生)同学来帮助老师完成这个实验(他们十分积极)。

⑥野炊时,两个小组分别选择了通风很好和通风不好的地方生火,结果都燃烧不旺,这是为什么?⑦谁能解释燃烧和熄灭的原因呢?学生的讨论十分热烈,通过激热的争论,学生明白了燃烧的条件和火熄灭的本质原因,老师稍加小结,学习效果很好。

通过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使学生既能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又通过平等交流,改善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点燃学生学习“引擎”更需构建“高效课堂”
多年的课堂教学改革,一直在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动”起来。

怎么“还”、如何“动”。

通过我的考查学习和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适合我校学生的较好的做法。

1、科学合理的分组。

对于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山东昌乐二中的“学习小组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计划性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我校的学生不能单纯靠成绩分组,由于各学科强弱不同,学生的能力与性格不同,在此基础上再重新组合,分成7个小组,根据成绩将上中下三层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组6个学生。

课堂合作讨论,首先分层一对一讨论,A1和A2讨论,后分层解答疑问。

这样的分组分层讨论是科学合理的,学生的合作讨论是同等层次的学生“一对一”讨论,不是程度参差的几人在一起“碰撞”,分层讨论后,A层次的学生辅导B层次的学生,B层次的学生辅导C层次的学生,依旧是“一对一”的对话。

这是典型的“兵教兵”“兵练兵”战术。

实现
多个“教师”教。

对各组没有与小组一同积极参与的学生个别谈话交流,讨论积极有效的小组及时表扬,争取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改革中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前不久的一次教学中,在讲到“食品与健康”的课题时,我就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结果,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有许多问题是教师本人也没有想到的、听到的。

特别是这些问题的解答有相当多的是由学生自己回答的,而且,学生回答的视角是多方面的,甚至是独特的,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要知道学生的智慧和潜力是无穷的,我们作为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交流的组织者,学习成果的分享者。

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和爱护学生大胆发言和交流合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在小组学习中,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动力十足。

2、多样化评价。

学生的评比不再是评比单个的学生,而是评比优秀学习小组,表彰先进群体。

如何调动学习小组的积极性?怎样管理学习小组?新的问题又摆在面前。

我的做法是:精心挑选最热心、最有责任感的、组织管理能力最强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的组长,定期培训小组组长,发挥学习小组组长的管理、组织、检查作用。

对于差班的学生应多方位进行评价:纪律、卫生、导学案预习情况,上课小组的表现及个人展示、点评情况等。

每天有值日班长检查记录,用检查得分汇总表量化每个小组每周的表现,月月考评,学期表彰,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3、精心设计导学案、训练案。

如果说建设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形式上的保证,那么编制好导学案、训练学案就是高效课堂内容上的保障。

设计导学案、训练案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导学案必须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错。

对导学案出现问题较多的要讨论、展示、点评,学生在对抗中能生成很多新知识,教师知道哪个知识点需要点拨与深化,做到心中有数。

此环节在展示过程中如出现学生展示不到位的情况,教师及时进行点拨,当讲则讲。

对学生模糊不清的疑难,教师做出准确的答复;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盲点,教师进行指导性点拨;对学习小组的展示情况,教师给予评价性点拨。

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收放恰当好处,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例如: 在中和反应教学设计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①、初探中和反应,导航实验设计巧借助趣味实验“红酒”变“白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且提供了恰当的探究素材,引发学生思考:“红酒变白酒”,是盐酸“吃掉”氢氧化钠还是盐酸“吃掉”酚酞?巧妙地导入学习主题——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有趣、实用的导航实验可谓一举多效。

②再探中和反应,探究实验价值高在初步认识了中和反应之后,又提出“把白酒变为红酒”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尝试解决,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更多的感性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理解知识,同时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而且半开放的问题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充分体现探究的价值。

③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角色定位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探讨变化本质时,教师发挥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既没有放任自流、也没有包办代替,而是用精心设计的问题“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什么物质?”“盐酸与氢氧化钠是怎么变成氯化钠的?”引导学生沿着知识的形成过程、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开展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

从而帮助学生认识中和反应和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有了导学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不再盲目,也有效地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4.注重课后自主整理与积累。

课堂学习的内容需要学生静心总结归纳,反刍消化,清理过关,达标检测。

检测的方式可以是口头检测,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一对一检查,还可以设计专项题目书面检测。

每次做导学案之前5分钟,让学生清理上一节的知识点,周末放假清理一周的内容,典型题本的合理恰当应用。

总之,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注重实效。

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整个学习过程水到渠成,针对性强。

三、点燃学生学习“引擎”还需“顺其天性而为”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

”传统的教学就是逆“天”而行,把学生这一鲜活的生命当作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感受,只是一味地强灌硬注,学生学习缺乏内在动力。

所谓天性,其实就是指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动、好奇、好胜应该是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课堂中,我们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些“天性”来设计教学,运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尽量让学生在玩、演、练、说、唱中快乐学到知识。

为了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我结合别人的经验和自己的理解,把需要背诵的内容编成歌诀、顺口溜等,帮助学生形象记忆。

如盐酸的性质和用途可比喻为乌龟壳,“盐酸性质乌龟壳,一头一尾四只脚,前爪金属、氧化物,后爪盐、碱一起捉。

头衔酸碱指示剂,尾巴除锈又制药”。

如:实验室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步骤概括为:查(茶)装(庄)定点收离(利)熄(息)。

我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充分的体验,感受化学实验的神奇。

如在学生学习燃烧的条件时,为了激起学生的探究欲和兴趣,我在活动前关上门窗、拉上窗帘,创设黑暗的情境,学生产生较强的好奇心,我将一小块白磷用棉花和纸张包紧,在上面加一些废纸,过一会白磷在学生们的议论声中突然起火燃烧,创设了“鬼火”的景光,激发了学生强烈探索欲望。

(如:重视家庭小实验….学生没有仪器和药品我就发给他们,鼓励回家认真实验)教学既是我们的工作,也是一门艺术。

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探索和研究,不断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方法,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的学习着想,帮助他们点燃学习的“引擎”,让他们不断产生高效学习的动力,才能使他们快乐、健康、高效地学习。

我们更应以自己饱满的工作热情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在教学中以生为本,因势利导、点燃学生学习“引擎”,顺应学生的学情,着力打造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余文森.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孔企平.谈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J/OL]
[4]王中华.新课程中教师亲和力探析班主任之友
2013-3-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