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命题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命题教案
初中数学命题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数学命题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数学命题教案1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
2。

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按有理数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
3。

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难点:准确地掌握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中的符号问题。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计算(五分钟练习:
(5)-252;(6)(-2)3;(7)-7+3-6;(8)(-3)×(-8)×25;
(13)(-616)÷(-28);(14)-100-27;(15)(-1)101;(16)021;
(17)(-2)4;(18)(-4)2;(19)-32;(20)-23;
(24)3.4×104÷(-5)。

2、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理数的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二、讲授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等运算,若
在一个算式里,含有以上的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运算?
1、在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同一级运算中,按照式子的`顺序从左向右依次进行。

审题:
(1)运算顺序如何?
(2)符号如何?
说明:含有带分数的加减法,方法是将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相加,再计算结果。

带分数分成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时的符号与原带分数的符号相同。

课堂练习
审题:运算顺序如何确定?
注意结果中的负号不能丢。

课堂练习
计算:(1)-2.5×(-4.8)×(0.09)÷(-0.27);
2、在没有括号的不同级运算中,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例3计算:
(1)(-3)×(-5)2;
(2)[(-3)×(-5)]2;
(3)(-3)2-(-6);
(4)(-4×32)-(-4×3)2。

审题:运算顺序如何?
解:(1)(-3)×(-5)2=(-3)×25=-75。

(2)[(-3)×(-5)]2=(15)2=225。

(3)(-3)2-(-6)=9-(-6)=9+6=15。

(4)(-4×32)-(-4×3)2
=(-4×9)-(-12)2
=-36-144
=-180。

注意:搞清(1),(2)的运算顺序,(1)中先乘方,再相乘,(2)中先计算括号内的,然后再乘方。

(3)中先乘方,再相减,(4)中的运算顺序
要分清,第一项(-4×32)里,先乘方再相乘,第二项(-4×3)2中,小括号里先相乘,再乘方,最后相减。

课堂练习
计算:
(1)-72;(2)(-7)2;(3)-(-7)2;
(7)(-8÷23)-(-8÷2)3。

例4计算
(-2)2-(-52)×(-1)5+87÷(-3)×(-1)4。

审题:(1)存在哪几级运算?
(2)运算顺序如何确定?
解:(-2)2-(-52)×(-1)5+87÷(-3)×(-1)4
=4-(-25)×(-1)+87÷(-3)×1(先乘方)
=4-25-29(再乘除)
=-50。

(最后相加)
注意:(-2)2=4,-52=-25,(-1)5=-1,(-1)4=1。

课堂练习
计算:
(1)-9+5×(-6)-(-4)2÷(-8);
(2)2×(-3)3-4×(-3)+15。

3、在带有括号的运算中,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最后算大括号。

课堂练习
计算:
三、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规律。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按顺序运算;
3、若有括号,先小再中最后大,依次计算。

四、作业
1、计算:
2、计算:
(1)-8+4÷(-2);(2)6-(-12)÷(-3);
(3)3·(-4)+(-28)÷7;(4)(-7)(-5)-90÷(-15);
3、计算:
4、计算:
(7)1÷(-1)+0÷4-(-4)(-1);(8)18+32÷(-2)3-(-4)2×5。

5、计算(题中的字母均为自然数):
(1)(-12)2÷(-4)3-2×(-1)2n-1;
(4)[(-2)4+(-4)2·(-1)7]2m·(53+35)。

初中数学命题教案2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因为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对该命题深刻理解的前提,而对命题理解能力是我们今后研究数学必备的能力,也是研究其它学科能力的基础.
难点:
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因为理解和掌握一个命题,一定要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所以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有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明显.例如,“对顶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等.一些没有写成“如果那么”形式的命题,学生往往搞不清哪是题设,哪是结论,又没有一个通用的方法可以套用,所以分清题设和结论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教学建议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或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结合学生熟悉的事例,来理解命题的概念、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能判断一些简单命题的真假.
2、命题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虽然高中阶段我们还要学习,但对于程度好的A层学生还要理解:
(1)假命题可分为两类情况:
①题设只有一种情形,并且结论是错误的,例如,“1+3=7”就是一个错误的命题.
②题设有多种情形,其中至少有一种情形的结论是错误的.
例如,“内错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个命题的题设可分为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两个内错角都等于90°,这时两直线平行;
第二种情形是两个内错角不都等于90°,这时两直线不平行.
整体说来,这是错误的命题.
(2)是否是命题:
命题的定义包括两层涵义:
①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②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即命题是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在语法上,这样的句子叫做陈述句,它由“题设+结论”构成.
另外也有一些句子不是陈述句,例如,祈使句(也叫做命令句)“过直线AB外一点作该直线的平行线.”疑问句“∠A是否等于∠B?”感叹句“竟然得到5>9的结果!”以上三个句子都不是命题.(3)命题的组成
每个命题都是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具有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
有些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和结论不明显.对于这样的命题,要经过分折才能找出题设和结论,也可以将它们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另外命题的题设(条件)部分,有时也可用“已知”或者“若”等形式表述;命题的结论部分,有时也可用“求证”或“则”等形式表述.初中数学命题教案3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命题的组成:条件和结论。

2。

命题的真假。

3。

了解数学史。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能够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2.通过举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3.通过对欧几里得《原本》的介绍,感受几何的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举反例的方法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正反两方面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了解数学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教学难点
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教学过程
Ⅰ.巧设现实情境,引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命题,那么什么叫命题呢?
下面大家来想一想:
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4)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

(5)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
是菱形。

学生分组讨论。

①这五个命题都是用“如果……,那么……”的形式叙述的。

②每个命题都是由已知得到结论。

③这五个命题的每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

Ⅱ.讲授新课
1 .命题的组成:每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

2.举例说明命题如何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①明显的。

②不明显的。

做一做
1.下列各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2)如果a>b,b>c,那么a=c;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5)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2.上述命题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你怎么知道它们是不正确的?
3.真命题和假命题
我们把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tru e statement),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false statement)。

思考: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
4.我们这套教材有如下命题作为公理:
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3.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Ⅲ.课堂练习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命题的组成及真假。

知道任何一个命题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命题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

在辨别真假命题时。

注意: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而真命题除公理和性质外,必须通过推理得证。

Ⅴ.课后作业
2.预习提纲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证明
(2)如何进行推理
初中数学命题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了解直线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射线和线段的概念,并能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直线、射线、线段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几何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用运动的观点看待几何图形.
3.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提高学习几何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是重点.对直线的“无限延伸”性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1.让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直线的实例(可请5~6位学生发言).
2.教师总结:铅笔、尺子、桌子边沿等都有长度,是可以度量的,它们都是直线的一部分,此时给出直线的概念“直线是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着的.”继而提问“无限延伸”怎样解释,教师可形象的归纳出“直线是无头无尾、要多长有多长.”让学生闭起眼睛想象一下.
再提问: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中有没有真正是直线的例子?(数轴)
3.通过前面学生所举的例子,给出线段定义“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
4.教师画出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标出一条线段,然后擦掉一部分,只剩下一条射线,先看它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后给出射线的定义:“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
二、正确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
1.直线的表示有两种:一个小写字母或两个大写字母.但前面必须加“直线”两字,如:直线l;直线m,直线AB;直线CD.(板书表示出来)
2.线段的表示也有两种:一个小写字母或用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但前面必须加“线段”两字.如:线段a;线段AB.(板书表示出来)
3.射线的表示同样有两种:一个小写字母或端点的大写字母和射线上的一个大写字母,前面必须加“射线”两字.如:射线a;射线OA.(板书表示出来)
三、运动变化,找出联系
1.让学生找出三者之间的区别:端点的个数,0个,1个,2个.2.教师通过图示将线段变化为射线、直线.指出事物之间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变化的.
(1)先画出线段AB,然后向一方延长,成为一条射线,再向相反的方向延长,成为一条直线.告诉学生:线段向一方延长就会成为射线,向两方延长就会成为直线.因此,直线、射线都可以看作是由线段运动而成的.
(2)再画出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找一点,擦掉一点一旁的部分,就成为一条射线,在射线上再找一点,两点之间的部分就成为一条线段.
四、回到实际,巩固概念
1.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直线、射线和线段的.事例.如:手电筒
的光线,灯泡发出的光线等.
2.练习:
(1)如图1-1,A,B,C,D为直线l上的四个点.
问:图中共有几条线段?以C为端点的射线有哪几条?
(2)如图1-2,A,B,C为平面上的三个点,分别画出过点A,B;点A,C;点B,C的三条直线.
(3)如图1-3,P是直线l外一点,A是直线L上一点.过P,A作一条直线;过A作一条射线.
(4)如图1-4,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
五、小结
1.教师提问:(1)本节课你掌握了几个几何概念?
(2)直线、射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本节课应该理解哪几个关键词?
(4)在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时应注意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给以完善和补充,并进一步强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指出这三个概念是平面几何的基础.
2.再设问:直线还有什么性质呢?为下节课讲直线的性质埋下伏笔.
六、作业p.11,1;p.12,3;p.14,1.2.
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的教学时间为1课时45分钟.
2.本设计对教材顺序稍加改动,先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概念给出,然后再讲它们的性质.这样对于学生建构知识结构较为有利.3.由于这节课为几何的起始课,从感性认识出发,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抽象出几何的概念,便于认知结构的形成.
4.建议:本课时也可以将课型设计为“自学辅导式”,由学生自己讨论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概念,并寻找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意识更强,课堂更加活跃.
5.在有条件的地方,对三者关系的变化过程,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更为生动有趣,“变”的意义更为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