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九年级文言文模拟语文质量检测试卷附解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九年级文言文模拟语文质量检测试卷附解析1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

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

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

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

”“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矣。

”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

母微笑曰:“病少差矣。

”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痊。

选自《鸣机夜课读记》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

②:争药鼎沸:读书声琅琅,与药鼎煮沸声争响。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录毕,走送之________
②俟其欣悦________
③少痊________
④然则何以解忧________
(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母授以《礼记》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益慕圣贤之道
C.门人弟子填其室/安陵君其许寡人
D.而病辄能愈/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

(4)【甲】【乙】两文所写内容有哪些异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出师表(节选)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
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________
②斟酌损益________
③咨诹善道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徒以有先生也
B.还于旧都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以彰其咎望其旗靡
D.以伤先帝之明欲报之于陛下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选文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等。

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5)选文中,诸葛亮为说明出师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其用意是什么?
3.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江上渔者》)
【乙】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
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丙】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令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襄发粟与饥寒者。

令所睹于涂③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④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

士既事者兼月⑤,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②陛:殿堂的台阶。

③涂:同“途”,路上。

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

⑤兼月:两个月。

兼,两倍的。

(1)选文【乙】出自西汉________编订的史书《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闻寡人之耳者孔子闻之日
B.时时而间进立有间
C.王之蔽甚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D.但爱鲈鱼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窥镜而自视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B.欲有求于我也令所睹于涂者
C.上书谏寡人者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D.吾妻之美我者婴闻古之贤君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5)从【甲】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

【乙】、【丙】两选文中邹忌和晏子劝谏的目的分别是:【乙】________;【丙】________。

(6)简要比较邹忌和晏子两人的谈话技巧有什么不同。

4.阅读选文
【甲】《唐雎不辱使命》(略)
【乙】专诸者,吴堂邑人也。

(伍子胥)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①于窟室②中,而具酒请王僚。

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

夹立侍,皆持长铍③。

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④,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既至王前,专诸擘⑤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

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

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释】①甲士:身穿铠甲的武士。

②窟室:地下室。

③长铍:长矛。

④详为足疾:假装脚有毛病。

详,同“佯”,假装。

⑤擘:拆,掰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 )
②酒既酣( )
(2)下列与【甲】文“以头抢地尔”中的“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徒以有先生也
B. 因以匕首刺王僚
C. 计日以还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天下百姓将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②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4)简答题。

①外交辞令往往藏有“潜台词”,委婉含蓄。

请说出【甲】文中“与臣而将四矣”的“潜台词”。

我也要效仿这三个人,刺杀你。

②孔子曾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论语·子路》)请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说说唐雎和专诸作为“士”,在“不辱君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④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⑤;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⑥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注】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②高起:高祖的臣子。

③略:攻占。

④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

⑤子房:西汉谋士张良。

⑥连:率领。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遗:
②悉以咨之悉:
③晓畅军事晓:
④战胜而不予人功予:
⑤镇国家,抚百姓镇: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②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下面对【甲】【乙】两个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希望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B. 【乙】文中,司马迁通过对话描写,将汉高祖取胜与项羽失败进行对比,刻画了汉高祖睿智英明的形象。

C. 【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营中”之事,向宠管理“宫中”之事,安排得十分细致周到。

D. 【乙】文中汉高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张良、萧何、韩信各自的长处,并让他们各得其所。

(4)诸葛亮和汉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异同?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轸去楚之秦。

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

王曰:“轸安敢之楚也?”
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约车。


对曰:“臣愿之楚。

”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

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

楚人有两妻者,人誂①其长者,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

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

客谓誂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曰‘取长者。

’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

’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②贤相也。

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

以此明臣之楚与不。


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

’寡人遂无奈何也。

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

’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

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③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

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

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臣乎?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

(选自《战国策》)【注】①誂:逗引,诱惑。

②昭阳:人名,楚怀王时相国。

③孝己:商朝高京武丁之子。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轸去楚之秦去:离开
B.请为子约车约:大约
C.则欲其为我詈人也詈:骂
D.孰视寡人曰孰:仔细地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

B.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

C.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

D.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

②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

③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臣乎?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
7.阅读课外选文《唐雎说信陵君》,完成小题。

唐睢说信陵君①
信陵君杀晋鄙②,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③自郊迎。

唐雎谓信陵君日:“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

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

”信陵君日:“无忌谨受教。


(选自《战国策》)
【注】①信陵君:魏公子无忌,战国时期魏国人,魏安嫠王同父异母的弟弟。

著名的家、军事家。

②晋鄙:魏国大将。

③赵王:赵孝成王。

(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2)在这篇文章中,唐雎向信陵君提出了什么意见?是否合理?
(3)唐雎劝说信陵君的方式与《唐雎不辱使命》中与秦王的对话方式有什么不同?
(4)从信陵君的回答“无忌谨受教”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唐雎对信陵君的劝说中,在为人处世方面又有哪些收获?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

亡命奔涿郡,先主①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

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

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从先主就刘表。

表卒,曹公②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

曹公追至当阳长坂,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

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

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

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③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益德④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

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节选自中华书局《三国志·关羽传》,有删节)
【注释】①先主:指刘备。

②曹公:指曹操。

③孟起:马超的字。

④益德:张飞的字。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主于乡里合徒众合:聚集
B.先主斜趣汉津趣:奔赴
C.适与羽船相值适:前往
D.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拒:抵御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A.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B.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C.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D.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羽流亡到涿郡后,与张飞一起帮助刘备抵御外侮。

B.关羽、张飞和刘备情同兄弟,同吃同住,任何场合都不分彼此。

C.曹操平定荆州后,刘备从樊城南渡长江,派关羽率战船到江陵会合。

D.诸葛亮认为马超文武双全,能与张飞比肩,但两人的才能都不及关羽。

(4)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三郡反应亮。

帝遣真①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

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吾愿早降耳。

”遂自缚出,三郡皆平。

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

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

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

增邑,并前二千九百户。

四年,朝洛阳,迁大司马。

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

帝从其计。

真当发西讨,帝亲临送。

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

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

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

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

真病还洛阳,帝自幸其第省疾。

真薨,谥曰元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①真:指曹真,三国时魏国名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躬耕于南阳躬:________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________
③帝遣真诸军军郿军:________
④迁大司马迁: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咨臣以当世之事不以物喜
B.以伤先帝之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真以亮惩于祁山行者休于树
D.帝从其计其真无马耶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

(4)甲文中诸葛亮说“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为此,他采取了哪些行动?请依据乙文作答。

(5)依据选文,分别概括诸葛亮和曹真的特点。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公仪休①相鲁②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③不受。

其弟谏曰:“夫子④嗜鱼而不受者,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⑤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⑥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⑦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注】①公仪休:周代鲁国穆公的相。

②相鲁:做鲁国宰相。

③公仪子:对公仪休的尊称。

④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

⑤下人:退让人,不敢要求别人。

⑥枉:违法曲断。

⑦给:供给。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蹴尔而与之________
②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________
③公仪休相鲁而嗜鱼________
④其弟谏曰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②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3)【甲】文中“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的是什么?
(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仪休的观点?
(5)从公仪休对“受鱼”和“枉法”关系分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乃入见________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________
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________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公将战,曹刿请见。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2.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回答问题。

我辈作文,必几经删润①,而后文成。

闻欧阳文忠作《昼锦堂记》,原稿首两句是:“仕宦②至将相,富贵归故乡。

”再四改订,最后乃添两“而”字。

作《醉翁亭记》,原稿处有数十字。

粘之卧内,到后来又只得“环滁皆山也”五字。

其平生为文,皆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

近闻吾乡朱梅崖③先生,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④去十余字。

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⑤示人。

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

【注】①删润:删改和润色。

②仕宦:指做官。

③朱梅崖:清代进士。

④辄:总是。

⑤脱稿:(著作)写完。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富贵而归故乡
A.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B.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泉香而酒烈(《醉翁亭记》)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去十余字。

(3)“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一句中的“法”具体指什么?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魏王欲攻邯郸①,季梁②闻之,中道③而反,衣焦不申④,头尘不去⑤,往见王日:“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⑥,方⑦北面⑧而持⑨其驾⑩,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臣曰:‘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⑪。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⑫,王之动
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①选自《战国策·魏策》。

②季梁:魏国的大臣。

③中道:半路,中途。

④衣焦不中:衣着不整。

⑤头尘不去:头上的尘土没有洗掉。

⑥大行:即太行山。

亦解释为“大路”。

⑦方:正。

⑧北面:向北,朝北。

⑨持:驾着。

⑩驾:马车。

⑪举欲信於天下: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人。

⑫广地尊名:使地广,使名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中道而反
②我欲之楚
③而离王愈远耳
(2)解释下面的句子。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3)后人将季梁所讲的故事概括为一个成语,是什么?
(4)季梁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①,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②。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③。

今贼适疲于西④,又务于东⑤,兵法乘劳,此进趋⑥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⑦,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鸟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

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

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

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⑧,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

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磋跌⑨,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⑩。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⑾,非臣之明所能逆睹⑿也。

【注】①王业不偏安:帝王的事业不能自安于蜀地一隅。

②思惟北征,宜先入南:考虑着要想北征魏国,应先平定南中诸部,以巩固后方。

③非计:不正确的计策。

④今贼适疲于西:此指公元228年,诸葛亮出祁山伐魏而言。

⑤又务于东:指同年八月东吴陆逊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