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出版历史知识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出版历史知识资料
什么是竹木简牍?竹木简牍应用于书写的时间?其在内容、形式上有何特点?
竹木简牍:把文字写到或刻到经过整治的竹片或木板上。
单片竹为“简”,编“简”成“策”,单片木未写字称“版”,写字称“牍”。
与书籍有关的字“篇”、“籍”、“簿”、“牒”。
时间从上古时期(甲骨文同期)到东晋末年(404)
从出土的简策分析,其内容可分为:祭祷、记录遣策、书籍。
正式书籍包括儒家经典,编年体史书,地理书,科技书,再加上秦汉时期的法律书、兵书、历谱等,内容相当广泛形式固定。
简椟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
以经过刮削的竹条、木板为书写材料,编连诸简,成为一策(册);以尾简为中轴从左向右收卷,成为一札。
此为我国汉代以前图书的普遍形式。
竹木简牍在出版史上的地位: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通行时间最长,适用范围最广,已成为较为固定的书籍制度。
1)竹木取材容易、价廉易得;整治刮削工艺简单,方便书写修改;刻连缀成册,使容量加大,便于文化普及、学术发展,在中国发展史上十分重要;
2)大量出版术语来源于此,如“册”、“篇”、“籍”、“笔”、“符”、“版图”、“杀青”、“尺牍”、“入木三分”、“连篇累牍”等;
3)影响出版形制(卷轴、册页制度),行文格式(从上至下、从右到左)。
“赘简”为衬页和环衬的渊源。
对后世图书有重要影响。
杀青:“杀青”一词来源先秦时代,是古代制竹简程序之一,将竹火炙去汗后,刮去青色表皮,以便书写和防蠹。
后来人们将写定的书稿也称为“杀青”。
尺牍:长一尺的木简。
古代用以书写。
一尺牍多用于写书信,所以书信古称“尺牍”。
简牍制度: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
从上古到造纸术发明前是竹帛并行时期,通行的是简牍制度。
一部简牍书籍的制作方式及其形式,大致分为:刮削整治、编简成册、长度内容、书写字体、收卷。
两汉政府建立了哪些图书编撰机构?
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兰台、东观及秘书监等。
试述熹平石经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背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后,儒家书籍被奉为经典,法定为教科书,设专门博士官讲授,成为判断是非标准与决策依据。
儒学被定为官学,必须有一部标准本作为评定正误的依据,然而,皇家藏书楼里的标准本“兰台漆书”却由于腐败而遭偷改。
鉴于此,蔡邕向汉灵帝提出校正经书、刊刻于石的奏请,获许。
内容:儒家经典本为古文篆字所写,历经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损失巨大,存世极少,世传多为隶书所记,故称今文经。
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于夹墙内发现一批以古文书写的儒家书籍,被称为古文经。
由于今、古文经在篇章、文字上都有较大出入,因而产生两大学派之间的争论。
对经文的解说不同,是两大学派之间的根本分歧所在:今文经学家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其中寓含着他的政治理想和思想精华,可以垂教万世,所以解经多着意于阐发其中
的“微言大意”。
古文经学家认为“六经皆史”,孔子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圣人,六经不过是他将前代史料加以整理,作为传授弟子后人的教科书而已,所以解经多侧重说解章句训诂、名物典章。
蔡邕主持校定六经工作结束后,以小字八分将校正的经文书于石碑,因始刻于熹平四年,故称熹平石经。
历时9年,共刻7部经典于46块石碑之上,字体一律采用隶书,故又称“一体石经”。
经王国维考证,熹平石经的内容,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并《公羊》、《论语》二传。
影响:熹平石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印刷术发明前的一种图书编辑出版活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是订误正伪,平息纷争,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
二是开创了我国历代石经的先河。
用刻石的方法向天下人公布经文范本的做法,自汉代创例后,又有魏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宋石经、清石经。
同时,佛、道等诸家也刻有石经,构成我国独有的石刻书籍林。
三是启发了捶拓方法的发明。
捶拓技术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因此,石经对印刷术的发明也有间接影响。
石渠阁:西汉皇室藏书之处,在长安未央宫殿北。
汉代重要的图书典藏编纂机构。
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都是汉初由萧何主持建造。
兰台东观:西汉时兰台为典藏御史台藏书之所,东汉后,兰台和东观开始成为重要的图书典藏编纂机构。
章帝以后,东观取代兰台成为国家藏书、校书及编纂国史的最主要机构。
秘书监:汉代重要的图书典藏编纂机构。
刘向父子: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巨大的文献整理工作。
刘向(约公元前77——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西汉后期著名的编辑家、经学家、目录学家、校雠学家和文学家。
刘歆(约公元前53——23年),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是刘向的小儿子。
他也是西汉后期著名的编辑家、经学家、目录学家、校雠学家和文学家。
父子二人均为西汉末年以淹博著称的大学者,是我国古代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奠基人。
他们主持编辑整理了西汉一代的国家藏书,对整理好的图书进行了比较科学的分类和著录,又相继编撰了综合性国家藏书目录:《别录》和《七略》。
他们的工作是对先秦以及西汉典籍存佚和学术发展情况的系统总结,是继孔子删定六经之后,第一次大规模全面地整理文化遗产的活动。
他们的编辑整理活动,不仅对中国传统的“治书之学” 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催生和促进作用,而且在中国编辑出版史上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熹平石经:中国第一部规模庞大的石头书。
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因始刻于熹平四年,故称熹平石经。
共刻7部经典于46块石碑之上,有《周易》、《鲁诗》、《尚书》、《礼仪》、《春秋》、《公羊传》、《论语》(七经内容)。
字体一律采用隶书,故又称“一体石经”。
(《熹平石经》又谓《一体石经》——中国第一部规模庞大的石头书,东汉灵帝时由蔡邕主持镌刻的石头书)
槐市:在太学旁形成了包括买卖书籍在内的综合性贸易集市“槐市”。
槐市位于长安城东南,因其地多槐树而得名。
书肆:指出现于东西汉交替之际的图书摊。
佣书:汉代,随着社会对书籍需求量的增加,自然催生了专职的抄书职业,东汉时期就出现了“佣书”。
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全靠人工抄写。
《皇览》:已佚的中国第一部类书,此书至魏黄初三年始编成,共分四十部,每部收数十篇,计八百余万字。
经生: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专门以抄书为业的“经生”,代人抄书已经成为一种专门职业。
2、汉代称博士,掌经学传授。
卷轴制度:纸被大量应用后,从抄写到制卷,逐渐改进、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卷轴制度。
这个时期在书史上又称为卷轴时代。
萧统和《文选》:《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辑的。
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经折装:也叫梵夹装。
图书装订方式之一。
以卷子长幅改作折叠,成为书本形式,前后粘以书面,佛教经典多用此式。
它是从卷轴装演变而来的,因卷轴装展开和卷起,都很费时,改用经折装后,较为方便。
凡经折装的书本。
都称"折本"。
旋风装:旋风装是中国古代图书的一种装订形式之一,亦称“旋风叶”、“龙鳞装”。
唐代中叶已有此种形式。
其形式是:长纸作底,首叶全裱穿于卷首,自次叶起,鳞次向左裱贴于底卷上。
其特点是便于翻阅,利于保护书叶。
旋风装是我国书籍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早期过渡形式。
冯道刻印《九经》:明宗年间,冯道与李愚等委派官员,将原来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用雕版印刷。
这是见于记载的首次以雕版印刷《九经》,是中国印刷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九经》的重大意义:
(1)标志着我国的图书籍流通和文字的传播方式进入了刻板印刷的时代。
(2)五代刻书开辟了雕印儒家经典之先河。
(3)印刷术由民间进入到官府,产生了官刻。
试析宋代监本的地位及其原因。
宋代监本就是宋王朝中央最高教育机关和最高学府国子监刻版印刷的书籍,由于是国家官方出资刊印,所以监本的文字装帧、印刷的质量十分精美讲究,最为珍贵著名,是当时的藏书家入藏的首选目标。
原因:
1.政府重视,皇帝参与,把出版作为教化及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2.宗旨明确,内容集中,多为经史御纂之书。
3.人才荟萃,管理严格,刊本质量有保证。
4.财力雄厚,不惜工本,纸墨装帧属上乘。
5.地位显赫,作用突出,示范带动全国出版业
明代:国子监秘书监钦天监礼部兵部工部司礼监,以司礼监最为著名。
崇文院:宋代贮藏图书的官署。
北宋建立后,沿袭唐代旧制,以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为三馆书院,次年赐名崇文院。
宋初四部大书:最先编成者为《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龟元》。
监本:各朝国子监所刻印书籍统称“监本”,是版本类型,官刻本的一种,也是官刻本的代表。
建安余氏临安陈氏:中国古代著名坊肆刻书家族。
两宋书坊刻书,以建安余氏和临安陈氏最为著名。
临安陈氏以陈起父子最为有名。
册页制度:印本书籍的形式,是由许多单页而装订而成的。
这种书籍制度称为册页制度。
册页是宋代以来中国书籍的普遍形式,也是目前世界上最为通行的书籍装帧形式。
蝴蝶装:“蝴蝶装”简称“蝶装”,又称“粘页”,是早期的册页装。
蝴蝶装出现在经折装之后,由经折装演化而来。
是把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再以中缝为准,将全书各页对齐,用浆糊粘附在另一包装纸上,最后裁齐成册的装订形式。
用”蝴蝶装”装订成册的书籍,翻阅起来如蝴蝶两翼翻飞、飘舞,故名之为“蝴蝶装”。
明清两代政府的主要编撰机构是什么?有哪些重要的编撰活动和成果?
明清时代,政府的主要编纂机构是翰林院。
翰林院主要掌管制诰、史册、文翰之事。
清代除翰林院外,内阁也是一个重要的政府编纂机构。
重要的编纂活动和成果:明永乐年间,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编纂完成;陈梦雷等于康熙年间编纂完成《古今图书集成》;乾隆年间,我国古代卷帙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编纂完成,因其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而得名。
由于文献资料的增加和编纂经验的丰富,类书与丛书的专业性日渐增强,同时,类书与丛书渐渐涉及到了一些新的专业和领域。
《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编撰于明永乐年间的一部大型类书,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
是我国最大的类书,也是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清乾隆时编纂。
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
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
《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所撰,全书五十多万字,引用古代著作和文献三百多种,集我国古代农书之精华,是我国古代五大农书之一。
《天工开物》:明代宋应星所撰。
记录了明代中叶以后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情况,也是一部伟大的科技名著。
经厂:司礼监下设一个专门的刻书机构。
书帕本:中国明代官员上任或奉旨归京,例以一书一帕相馈赠。
当时称这种书为书帕本。
书帕本的刻印经费大多出自地方政府的的公款,因只作馈赠之用,其校刻一般都很草率,不为人们所重视。
藩刻本:明代官刻中质量最好的为藩刻,即各地藩王的刻本。
汲古阁:中国明代私人藏书楼和印刻书工场。
明末毛晋创办。
毛晋:晚明时期最著名的私人刻书家和藏书家。
殿本:清代宫中刻书初承明内府经厂之余绪,康熙十九年(1680年)开始,在西华门内武英殿设立刻书机构。
直至清末。
在长达200余年的历史中,武英殿先后刊行书籍数百种,此即“武英殿刻本”(简称“殿本”)之由来。
试述近代图书事业的五大变革。
技术方法的变革——新技术的采用。
书籍形式的变革——由线装到精装、平装。
图书内容的变革——西学的输入。
图书类型的变革——新型出版物的诞生:报纸、杂志等新型图书类型的出现。
新型教科书、工具书和连环画出现
出版发行方式的变革——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出版企业出现,编辑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
近代译书三个阶段各自的情况及特点。
编译活动的三个阶段
1.鸦片战争前后—洋务运动前
●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林则徐的翻译班子:徐府中的主要译员共有四位:亚孟、袁德辉、林阿适、梁进德。
翻译的书刊涉及面很广,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法律、地理等方面。
据今所知翻译的主要报刊有《四洲志》、《澳门月报》、《澳门新闻纸》、《澳门杂录》等,书籍主要有《世界地理大全》、《各国律例》、《对华鸦片贸易罪过论》以及诸国禀件禁令等。
2.洋务运动时期
(1)官办的外语学校兼翻译出版机构:
●京师大学堂
●京师同文馆
丁韪良与《万国公法》:我国最早的一部讲述国际关系的书
(2)洋务派官僚经办的翻译出版机构: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政府译书机构中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翻译机构。
著名的翻译人员有:徐寿傅兰雅李善兰华衡芳等。
徐寿——翻译西书最多的人。
李善兰在与外国传教士合作翻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3)教会办的翻译出版机构:墨海书馆美华书馆格致书院、广学会等,以广学会影响最大。
墨海书馆:上海第一家有汉文活铅字的出版机构,1843年由英传教士麦都思创办于上海。
马礼逊(马礼逊是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翻译《圣经》,创办墨海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