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研一体化”新课程师资培训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训研一体模式,提升教师研修实效
——“训研一体化〞新课程师资培训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福建省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课题组
2006年3月28日
南安市地处闽南金三角地区,与泉州、厦门接壤,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土,是有1700多年置县历史的文化古城,是有150万人口的农村大县〔市〕,于2002年秋被确定为“国家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省级实验区〞。

2003年春,为了进一步提高新课程培训实效,经中央教科所“新课程师资培训〞总课题组批准,我市正式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师资培训策略与有效模式研究与实验〞课题实验区〔见2003年4月15日印发的教综培字[2003]7号文〕,顺利启动了“训研一体化〞新课程师资培训模式研究〔2003
年3月24日批准立项子课题〕。

三年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教科所“新课程师资培训〞总课题组领导小组刘芳组长等专家的具体指导下,我们根据制定的子课题研究方案,立足南安实际,积极实践,大胆创新训研一体模式,努力提升教师研修实效,到达了预期的研究目标,现将该子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0世纪后20年,我国根底教育的教师培训工作,为实现“两基〞、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包括学历层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

但从总体上说,亟待改良,尤其是传统的“填鸭式〞等培训方式,往往注重培训者单兵作战,比拟无视培训与教研的有机结合,以致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高,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程度。

2002年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根底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这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搞好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对课改实验的推进至关重要。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应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并适当超前,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那么。

新课程实施的亮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很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而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也要求对教师培训模式进
行改革。

因此,在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的过程中,必须积极探索适应根底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有效培训模式。

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在?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开创根底教育课程改革新局面?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师资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

……搞好根底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是进行根底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我市作为福建省第一教育大县〔2002年秋季有普通中学80所、小学437所、幼儿园432所,中小幼公办教师14285人〕,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省级实验区〞之时,就认真领会课改精神,提出“培训超前于实验,并与实验工作同行〞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思路,把“如何促使教师培训与教育科研有机结合,以提高培训实效,造就一支与课改相适应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积极探索师资培训新机制。

因此,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我校是一所集培训、教研和电教为一体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电教设备先进,教研、培训工作根底扎实,获省先进教研单位(连续三届),省“九五〞、“十五〞干训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底代表福建省接受教育部“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1999—2002年〕〞督导检查受到充分肯定,并获得福建省“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1999—2002年〕〞先进集体。

1999年参与了华东师大叶澜教授主持的“新根底教育研究〞,已积累了一定的课题研究经验。

扎实的培训工作和前瞻性的教育科研,为我校启动本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根底。

二、课题研究的概念与范围
1、概念:所谓“训研一体化〞,是指教师培训与教育科研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它以教育科研作先导,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将行动研究与全员培训紧密结合,将各种培训方式有机整合,特别强调研究者与教师的密切协作,以达以训促研、以研带训、训研结合的效果。

其主要特点有:一是互动性较强。

围绕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关各方形成合力,到达培训与研究的良性互动。

二是针对性较强。

在教学研究中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可立即通过培训解决。

三是实效性较强。

可随时把研究的成果通过培训转化为工作的实效。

2、范围: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范围是针对根底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包括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研究的对象是中小学〔含幼儿园,下同〕教师。

即如何使中小学教师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三、课程研究的目的与重点
本课题研究以教师开展为本,以促进教师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目的,以构建“训研一体化〞新课程师资培训的有效策略为目标,以探索教师培训与教育科研有机结合的有效运作方式为重点,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本课题是中央教科所教育理论室刘芳主任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师资培训策略与有效模式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属应用性研究,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①县级培训部门、教研部门与基层学校如何密切协作;②培训者、研究者、参训者如何高效互动;③校本培训与校本研究如何有机结合。

2、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以新课程的培训为切入点,以“学习-实践-反思-重构〞为主线,采取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进的工作原那么,采用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并与反思性实践法和经验总结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①行动研究法——指教育工作者从实际情况出发,与科研人员密切合作,共同解决教育过程中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本课题研究中,通过培训工作者与科研〔教研〕人员相互配合,使我市新课程培训工作过程变成研究过程,从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互动性和实效性,促进广阔教师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②反思性实践法——把本课题研究作为新课程培训的一个载体,在培训的实践中进行反思,在反思后进一步实践,并不断地反应调节,以达改良培训工作之目的。

③经验总结法——在本课题研究中,不断总结我市新课程培训的好思路、好做法等先进经验,并通过课题年会、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平台及时交流,尽力推广。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历时三年五个月〔2002年12月—2006年4月〕,分四个步骤完成。

1、启动阶段〔2002年12月—2003年1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专家组,并提交申报书;参加总课题组召开的开题会,并提交我市新课程师资培训经验总结交流材料。

2、立项阶段〔2003年2—6月〕:确立子课题,向总课题组申报立项并提交课题申报审批书;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订课题研究方案上报总课题组,并召开课题开题会。

3、实施阶段〔2003年7-2005年12月〕:从我市实际出发,深入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认真实施课题研究方案。

每年底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并推荐年度阶段性研究优秀成果上报总课题组;每年初参加总课题组召开的课题年会〔阶段性研究优秀成果表彰会〕。

4、结题阶段〔2006年1月—4月〕:召开课题结题筹备会,整理研究成果,并形成结题报告上交总课题组;参加总课题组召开的结题成果表彰大会。

六、课题研究的行动过程
本课题是在总结我市1999—2002年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我校获省先进集体〕根本经验的根底上,为了适应新一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终身开展的需要而启动的。

课题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积极寻找新思路、新策略、新机制的过程,是改革、开展、创新的过程。

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更要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

1、健全机构。

为确保本课题研究有序、高效运作,我们于2003年1月成立了以市教育局局长任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以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任组长的课题专家指导组,以确保课题研究的组织、指导工作落实到位;于2003年2月组成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处、干训室和各教研室〔中学、小学、幼教、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的中高级职称人员为主要成员的课题研究小组,以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

2、落实经费。

我市教育局非常重视新课程实验工作,充分认识本课题对提高我市教师素质、保证我市新课程实验质量的先导作用,每年拨给市教师进修学校的经费从2003年的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并与课题研究捆绑使用,按需开支。

以保障我市新课程训研和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创设机制。

我们认为,如果没有专业引领与辅导,单靠教师自身的学习,难以对新课程理念有深刻的理解。

为此,我们创设了三项机制,为教师研修提供专业支撑。

一是创设与大学、上级教研机构、教育学术团体密切的业务联系机制。

定期与不定期地邀请师范院校、上级教研机构、教育学会专家到我市讲学或参与教研活动、听课、调研或课题研究指导。

三年来,有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和钟启泉教授、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等300多名专家〔名师〕莅临我市进行教师研修业务指导。

二是创设与国内名校、名校长密切交流机制。

我们把提升校长素质放在重要位置,设立了每月校长论坛,即每月邀请一名国内知名校长〔北京四中邱济隆、江苏张家港高级中学高万祥等校长〕来我市传经送宝,与我市校长交流对话;同时通过小学校长培训班,组织小学校长到名校学习考察。

三是创设教师专业开展机制。

建立“多层面、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教师培训格局,形成四支队伍〔教育行政管理者、学校管理者、教研员、教师〕齐参与、三种模式〔专题讲座、参与式研讨、案例教学〕共运作、两级培训〔市级、校本〕循环转的教师专业开展机制。

开展“实施新课程读书活动〞,加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力度,实施研究型校长、教师的培养工程。

三年来,先后组织2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级骨干教师培训,600多人次参加各级的中小学校长提高班、高级研修班、骨干校长培训班,多人参加三轮的新课程通识培训,近1万人参加全程培训〔通识、课标、教材〕,3567人参加市级举办的各学科课程标准研讨班〔52期〕。

同时从参加各级骨干教师培训的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中推选一批作为研究型教师进行重点培养,精选局部小学校长作为骨干校长培养,与福建师大根底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联办“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首期参加学习的有教育局局长与副局长、局部本课题研究人员、本课题研究基地校校长和骨干教师共72人。

4、搭建平台。

教师研修旨在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与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开展。

这不仅需要教师个体学习与研究,更需要群体的交流与研讨。

由此,我们努力为教师参加新课程训研活动创造条件、提供平台。

一是建立网络训研系统。

在南安教育信息网、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及各中小学教研网分别设立有“局长在线〞、“教师交流中心〞、“教研论坛〞、“课改直通车〞、“虚拟教研室〞、“案例评点〞、“问题探讨〞等栏目。

市级教研机构设立训研资源中心、训研效
劳中心、训研专业指导中心。

资源中心为基层单位推荐学习资料,传递前沿信息;效劳中心根据各校的需要到学校帮助开展教研活动;指导中心定期公布教研员研究专题或课例点评目录,各校可根据各自的需求“点菜〞,邀请教研员到学校开设讲座或进行教学专业咨询、现场指导。

2005年秋,市教师进修学校新建“双向视频教学系统〞,与全市中小学教研片相连接,试行网上培训和网上教研,开辟了训研结合的新途径。

二是创设文章交流平台。

我们通过创办?南安教研报?〔每月中学、小幼各一期〕、?南安教育?〔每月一期,单月中学、双月小幼〕、?南安课改通讯?小报〔每月二期〕和?南安课改通讯?专辑〔不定期〕,在教师进修学校网站设立“网上投稿中心〞,开展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育故事评选活动,向教育报刊推荐优秀文章等,为教师提供展示的时机。

三是调整三级教研机构。

课程改革之前,我市就建立了市、片〔小学以学区、中学以片〕、校“三级教研网络〞和“三级培训网络〞,为我市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办学规模的改变,原有“三级教研〞网络内部结构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教研工作的需要。

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我们对原有的“三级教研网络〞机构进行调整:健全市级教研机构,在原有中学、小学、幼儿教育研究室根底上,增设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艺术、体育教育研究室,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室;把原来校数过多的中学教研片一分为二,把小学单班年级的校就近组成教研点,为教师创造参与研究的时机,让教师在单位时间的教研活动中有充分交流、对话、探讨的时机。

四是重组学校教研机构。

传统的学校教研组以学科为单位、备课组以年级学科为单位,教研活动往往重视研究教材,无视研究学生;重视统一教学进度,无视教师的创造空间;重视讨论纸笔考试,无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重视预设和推演,无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重视学科本位,无视学科整合,导致了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单一、平庸,难以适应素质教育要求。

为此,我们要求各校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关注课程实施过程为目标,重新设置教研组,建立以学段为单位的学科备课组,设立同一年级的跨学科综合性教研组,为教师进行思想交流、观念碰撞、探讨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提供空间,使学习化组织特征在备课组、教研组得以表达。

网络训研系统的建立、文章交流平台的创设,三级教研机构的调整、学校教研机构的重组,为教师的交流与研讨提供了更多的时机,搭建了更有利的平台,同时也解决了遥远山区教师训研难的问题。

5、制度跟进。

新课程培训的核心问题是使教师研修成为一种制度,并把制度转化为实践者的行为,使教学研究与专业学习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方式。

为此,我们着力于制度的建立,在2002年出台的?南安市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意见?〔南教综[2002]78号〕、?南安市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学研究制度?〔南教综[2002]183号〕和?南安市新课程实验工作管理意见?〔南教综[2002]276号〕的根底上,制定了?南安市开展性教师评价方案〔试行〕?〔南教综[2003]14号〕和?南安市关于“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意见?,推进新课程教师研修工作。

在校本教研方面,明确指出“校长应成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学校应改革传统的教师评价方法,创设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研修的导向机制,建立促进校本研修活动开展的鼓励机制和保障条件,尊重和保护教师进行多种形式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的职业信心,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对教研员及教师分别提出“五个一〞的研修行为要求,即教研员每周做一篇学习笔记,每月记录一个典型案例,每学期至少为基层作一次课改专题讲座、独立主持一次课改沙龙活动、写一份研修挂钩单位〔或本课题研究基地校〕新课程训研情况评价材料;教师每周作一次教后记,向教研组或备课组提供一个典型个案、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校级以上〔包括校级〕研讨课,每人建立一个班级学生成长档案〔对本教学班每位学生通过本学科教育取得的开展进行记录〕。

各中学、中心小学也制定了相应的校本研修制度,如南光中学建立教学问题积累制度,每周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提出一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问题,通过“问题悬挂〞、“问题招标〞的方式组织教师一起讨论解决,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研能力;石井中心小学实行单元“三环节协作式〞集体备课,即“备课组成员分工进行教学设计——年段集中交流研讨——个人根据实际调整〞的备课方式;翔云中学建立了“教师讲听课故事〞制度,即每周五教师例会时由1-3名教师〔校长随机“点将〞〕上台讲本周的“听课故事〞〔听课后的感想〕,促进教师间互相听课,“逼〞教师不仅要听,还要有所思,从而有利于同伴互助。

6、方式创新。

近三年,我们本着继承与创新的思路,认真总结原有教师教研与培训的成功经验,同时反思存在问题,认为新课程实验教师的专业开展,如果单靠接受式培训,只能是“空对空〞,更重要的是要寓培训于教学研究活动中。

为此,我们构建了松散型与组织型相结合的训研方式。

松散型〔非组织〕即不受时间、地点、专题等条件限制,倡导教师自发进行教学交流与研讨,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写教后记、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育教学叙事、经验总结等;组织型即由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等机构负责,把训研重心下移,变原来由组织机构确定训研专题为由学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作为研讨专题,教学研讨重点立足于常态教学问题,有方案、有组织地进行教育教学研讨活动。

实践中,我们开展了多种研修形式。

如:
7、领导参与。

一是市教育局领导成为新课程训研的推进者、鼓励者、效劳者。

我们建立了局领导班子下校参与“新课程研讨日〞制度,陈局长等领导经常深入学校、走进课堂、走进教研室与校长、教师交流、对话,共同探讨教学问题,极大地鼓舞了校长、教师参与训研的热情。

有一位教师这样说:“因为教育局领导的投入,校长的参与,给了我们力量与鞭策。

〞二是校长主动参加学校训研活动,逐步成为校本研修的专业引领者。

我们要求校长要做到“五个善于〞——善于听〔要深入课堂听课,每周至少听课2节,要耐心倾听教师心声〕、善于思〔学会反思,多思考教学教研工作〕、善于写〔写经验、写体会与教师交流〕、善于讲〔与教师讲课改、讲教学〕、善于评〔能用新课程理念、课标,评价教师的教学〕。

8、基地带动。

为更有效推进我市新课程训研工作,根据我市根底教育规模大、学校多、分布广的实际,我们确立了“基地带动〞的推进策略,在调查分析的根底上,于2003年8月选择有代表性的15所中学、17所小学、15所幼儿园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基地校〔园〕,以基地校〔园〕挂钩周边学校,辐射带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的新课程实验教师研修工作。

基地校在推进区域教师研修中做到两个带头〔即带头创新研修方式、带头创立校本研修资源平台〕,实现两个共享〔即训研资源与挂钩校共享、训研成果与挂钩校共享〕。

如实验中学,作为课题研究基地校,挂钩东田中学、南安四中两所农村中学,该校每两周向挂钩校提供一次课堂教学观摩研讨课;定期与挂钩校教师进行教学研讨〔逢单周星期六上午
为初一年教学研讨,双周星期六上午为初二、初三年教学研讨〕;组织该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挂钩校上示范课、听课,与教师议课、对话,实行名师引领;学校举行专家〔教研员〕报告会时邀请挂钩校教师参加,实现“专业引领〞资源共享;由实验中学牵头,组织三校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教学个案、经验总结交流,既有效地促进挂钩校的教师研修工作,又有利于挂钩基地校的教师研修水平不断提升。

9、三级联动。

在三年的实践中,市教师进修学校充分发挥了教研与培训的职能作用,大力开展“以破解共性问题、难点问题〞为重点,以“以研带训、研训结合〞为特征的全市性研修活动。

开展“新课程教学支持志愿者〞活动,组织全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分批分期到山区、农村教研薄弱学校进行教学指导、上研讨课,听课、评课、与教师交流;建立教研员挂钩片、校训研制度,推动片、校训研,三年来共举办400屡次全市性新课程教师研修活动。

中学教研片、中心小学在市级教研培训机构的指导下,结合片、中心小学的实际,制定片、中心小学学期教师研修方案,开展多形式的教学训研活动和教师读书活动,三年来各教研片、中心小学开展新课程校本教师研修活动达600屡次;各校每学期还根据本校制定方案,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与培训活动。

三级教研机构的共同运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一级带一级的联动态势,为我市新课程教师研修的持续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机制。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效
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本课题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教育部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工程办公室与中央教科所“新课程师资培训〞总课题组联合召开的第四、第五届年会上,我校被评为03年度课题研究“先进单位〞、04年度“教师培训特色示范区〞,申报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获一等奖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有4个课题研究基地校〔实验中学、南光中学、第一小学、石井镇中心小学〕荣获04年度“学习型学校〞称号,课题领导小组组长陈进兴局长连续2次被评为课题研究“先进工作者〞、课题负责人黄侨明校长荣获“优秀培训专家〞称号。

1、探索出“训研一体〞培训新模式。

历经三年的扎实研究,我们初步构建了“训研一体化〞新课程师资培训的一些较为有效新策略——“搭建平台〞、
“基地带动〞、“三级联动〞等,成功探索出教师培训与教育科研有机结合的一些较为有效运作新方式——“同上一节课〞、“专家与教师合作论坛〞、“网络教研〞、“三课一条龙〞、“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与教师对话〞、“话题探讨〞“校长课改讲坛〞等。

2、催生了一批外乡化课改专家。

一是课题领导小组组长陈进兴局长对新课程训研工作进行深入思考与实践,近三年来在?人民教育?等报刊上发表了多篇教育文章,独著并出版了?教育局长谈课程改革?和?一位教育局长的课改日记?,曾在教育部、省教育厅等召开的有关会议上〔如2003年9月18日,12月1日、24日教育部基教司分别在北京、南安、上海召开的课改工作会上〕作过屡次专题介绍并得到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已成为南安课改的领航人。

二是课题负责人黄侨明校长对新课程训研工作和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进行深入实践与探索,2003年以来屡次被邀到省内外作新课程训研工作专题讲座,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小学教师培训?、?福建教育?、?根底教育参考?等报刊上发表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研究文章近20篇。

三是训研者专业引领作用正在凸显,近三年来我校教研员〔教师〕发表在CN刊物文章153篇,下基层作专题讲座98场,有5名教研员受聘泉州市骨干教师培训班讲课,7名教研员受聘参与教材出版社的教材、教师用书、学生用书编写。

四是锻造了一大批省、市学科带头人。

3、有效提升了教师专业化水平。

通过三年来以“训研一体〞为特征的新课程师资培训,有效地促进了我市校长、教师专业开展。

校长正走向以教育思想领导为先——校长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绝大局部校长正逐步树立新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和课程资源观,许多校长能从“文化重建〞的高度去认识课程改革,用“以人为本〞的理念重新审视并修订学校原有的规章制度,用“以校为本〞的理念反思与重建学校原有训研制度,用“为了每位学生的开展〞的理念反观与改造学校环境。

教师职业生活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许多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观念,把教学的过程当成教学与研究的过程,把教学、研究、学习列为自己职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局部。

近三年来,我市教师参加市级及以上各类教学活动比赛获奖人数近2000人次,在各级CN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案例〕达1500多篇,其中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发表的文章〔案例〕有30多篇,这在我市教育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我市课改以来,已编印了?南安课改通讯?小报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