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采矿术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一定地质作用在地壳的某一特定地 质环境内产出,并适合于当前开采利用 的矿体或体群。
矿体:
赋存于地壳内或地球表面,具有各种几何形 状或产状,固态的并相互连续的矿石聚集体。
矿石:
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 下,能够丛中提取有用 组分(元素、化合物或 矿物)的天然矿物聚集 体。
脉石:
矿床中与矿石伴生 的非矿部分。
探明储量:
经过地质勘查或基建、生产勘探,初步查明或 准确查明矿床特征及其工业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经 济条件,所计算的矿产储量。
推断储量:
远景储量:
经普查评价,证实存在 研究和控制程度低, 矿床,根据大致查明的矿 仅能作为矿山远景规划
体赋存规律,推断评价其 远景所计算的储量。也称 推定储量。
和进一步布置地质查工 作依据的储量。
地质储量:
矿山设计和生产部门,为区别于生产矿山的三级 矿量(二级矿量),一般将矿山生产以前,由地质勘 探部门探明的各级储量,统称为地质储量。
工业储量:
探明的可供开采利用的C级及其以上级别的表内 储量。
设计储量:
经地质勘探工作探明的,设计上可作为矿山建设 和投资依据的矿产储量。
高级储量:
研究程度或可靠程度较高的,由矿山生产部 门探求的,可作为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A级储量, 或由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作为矿山首采在段设 计依据B级(或某些矿床的A级)储量。
矿化:
以矿物侵染可补给作用,以及使金属转
变为氧化物、硫化物等而成矿的作用。
矿物:
矿产:
由地质作用形成 的天然、均质、无 机和结晶的物相或 化合物。
一切埋藏地下或 分布于地表的,可 供人类开发利用的 天然矿物资源。
矿带:
与一定构造岩相带、区域构造断裂带、 构造体系列矿床的地带。
矿床:
变质矿床:
岩石或早期形成的矿床,受到变质作用, 改变了它的原来形状、结构、构造和物质成 分。使其物质成分发生强烈的改造或活化转 移而形成的矿床。
风化壳矿床:
岩石在地表受长期化学和物理风化作用
后有用物质聚集而形成的矿床。也称残积 矿床。
矿体赋存在条件:
影响矿体生成及其产 出状态的地质条件。
矿体形状:
是根据探明储量推定的储量,一般在D 级储量的外缘延长部位,也是普查阶段查 明储量的主要部分。
保有储量:
地质勘探探明的矿产储量,经过矿山生 产的勘探的开采而经常发生变动,截至国 家要求统一上报的某一时间为止,矿山还 拥有的实际各级储量的总和。
开拓矿量:
和产矿量之一。按规定:地下开拓系统 的巷道工程已开凿完毕,运输、通风、排水 系统已经建立,并可丛中开掘采准巷道时, 分布在此开拓水平以上的表内工业储量,称 地下开拓矿量;在露天开采范围内,已将覆 盖于矿体上的岩石或表土剥掉,露出矿体表 面,并完成了通往开采阶段的运输系统工程, 分布在此阶段以上的表内工业储量,称露天 开拓矿量。
开采后松散状态下的 矿(岩)石的体积志其 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比。
已采下的矿石中, 由于含粘土、滑石及其 它粘性微粒,在短期内 因受湿、受压而结块,
或硫化矿受氧化而结块
的性质。
矿石自然性:
某些硫化矿石在坑内经过坑道揭露或采 支,其表部受氧化而发热以至自行燃烧的 性质。
矿产储量:
经勘查证实存在矿床,准确或大致查明其 产状、空间分布、形态、规模和质量,符合当 前工业生产技术经济条件,或政策允许开发利 用,呈自然状态赋存于地表的矿产资源量。也 称地质储量。
断层:
断层或一组破裂面,且沿破裂面两侧 的岩层或岩体发生有显著的位移。
断距:
断层面上任何参考面(地层或岩脉) 被断层错开的两部分之间的距离。分为 走向断距和倾向断距,其水平断距称平 错,铅直断距称落差。
层理:
岩石的原生成层构造。也称层面。
节理:
岩石:
岩石中的发生位移的 天然产出的具有
实际的或潜在的破裂面。 一定结构的矿物集
合体。
裂隙:
岩石中的破裂面或 裂纹。
火成岩:
由岩浆在地下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成的 岩石。也称岩浆浆岩。
沉积岩:
由成层沉积的松 散沉积物固结而成的 岩石。
变质岩:
地壳中原来的岩石, 由于受到构造运动、 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 流变化等内动的影响, 以致其矿物成分(有 时还有化学成分)和 结构构造发生变化。 所形成的新的岩石。
矿山采矿术语标准
矿山地质
在矿山生产过程中,为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延长矿山服务 年限而对矿床继续进行的勘探和研究以及储 量管理等工作的总称。
地质时代
一个地层单位或地质事件的 时代和年龄。包括相对年龄和同 位素年龄。
地层
具有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石。
岩层产状
岩石和构造的面状和线状构造相对于水 平参考的空间位置。
共生矿产:
在同一矿床中,同时产出两种或两种以 上的,在成因和空间分布上密切共生,并 均具工业价值的破产。
伴生矿产:
在矿床(体)中与主矿共生,在技术上 不具备单独开采价值,但开采加工主要矿 产时,能同时合理利用的矿石、矿物或元 素。
边界品位:
在储量计算圈定矿体时,对单个工程矿 样中有用组分含量的最低要求,它是区分 矿石与废石的界线。也称边际品位。
勘探:
对经过详查阶段工作证实具有工业价值 并可在近期开采利用的矿床进一步进行勘 查,提交勘探报告,作为矿山建设可行性 研究和设计的依据。
物探:
用物理原理和相应的仪器设备,研究地 质构造和测量区域内地球物理场有明显变 化的地区,以发现与矿化或矿床有关的地 球物理异常的一种探矿方法。
化探:
通过系统地测量岩石、疏松覆盖物、水系 沉积物、水、空气和生物等物质中的地球化 学性质,发现与矿化或矿床有关的地球化学 异常的一种探矿方法。
矿体圈定:
在矿产储量计算时,根据探矿工程和取 样分析的资料,按照工业指标要求,确定 不同质量、用途和开采条件和储量分布范 围而进行的工作。
矿体边界线:
储量计算时,按可采厚度、工业品位 或工业米百分值等工业指标,所圈定的矿 体界线。
储量计算:
根据地质勘探所获得的有关矿床(体)的全 部资料和数据,运用矿床学理论和一定的方 法,并按照工业指标要求,确定矿床(体) 的空间分布和开采技术条件,进而根据对矿 床(体)各部位的研究精度或可靠程度将其 有用矿产的数量和质量作出精确的计算和统 计。
整 合
指同一地区两套沉积地层的接触关系,在沉积 层序上是连接的,产状是一致的,在上覆地层 积之前,下伏地层没有褶曲、翘起或浸蚀过, 这种接触关系称为整合。
不整合:
指同一地区的两套岩层之间的明显的 积或缺失,两套岩层的产状,有的具有明 显的角度相交,有的可以是一至的,后者 也称平行不整合或假整合。
可采储量:
矿床开采前,在设计储量的基础上,根据 矿床地质和采、选技术条件及合理的开采方 法,类比预计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采 出的矿产储量。
A级储量:
由矿山生产部门探求的,作为编 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
B级储量:
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也是地质勘 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 量的作用。B级储量一般在矿体浅部,即矿山 初期开采地段。
褶皱:
面状构造爱构造应力作用而形成的弯曲 或板曲。也称褶曲。
断裂带:
破碎带:
由无数交织在一 由强烈的褶曲 起的小断层或杂乱 或断层引起的无定
的断层泥、角砾岩 向的裂口或裂隙破
或糜棱岩带组成的, 坏的岩石带,裂隙
并具有一定规模和 宽度的破裂地带。
可能同矿物充填, 虽网状肽脉络。也 称碎裂带。
品位:
矿石或其选矿产品中,有用组分或有用 矿物的单位含量。
内生矿床:
外生产矿床:
由地球内部能量导致 的各种地质作用所形成 的矿床。有岩浆矿床、
在地球外营力作用 下形成的矿床。有沉 积矿床、风化矿床等。
伟晶矿床、热液矿床等。
岩浆矿床:
由地壳深处高温熔状态的含硅酸盐熔浆 冷却、分异而形成的矿床。
伟晶岩矿床: 矽卡岩矿床:
线储量法:
与断面法原理相同,且多用于砂矿的储量 方法,即利用勘探剖面把矿体分为若干块段, 每一勘剖面仅控制相邻两剖面间距的一半距 离。先分别计算每个剖面两侧共计1m宽度内 的矿体体积和储量,后按其实际控制距离, 算出各块段的储量的方法。
等高线法:
是层状沉积矿床常用的一种储量计算方法, 即以矿层顶板或底板等高线图为基础,把矿 层分为若干倾角相近的部分,然后用一定公 式分别计算其体积和储量。
工业品位:
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对单个或数个勘 探 工程所揭露的单个矿层或一个块段中,主 要有用组分平均含量的最低要求,是划分表 内储量和表外储量的标准之一。也称最低工 业品位。
可采厚度:
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矿石口位已达 成工业品位,并有开采价值的单层矿体的 最小厚度要求。
松散系数:
矿石结块性:
采准矿量:
生产矿量之一。在已经开拓的矿体范 围内,按设计的采矿方法所需要的采准 巷道已开掘完毕,采场外形已形成,分 布要这些矿块范围内的矿量,即为采准 矿量。
备采矿量:
生产矿量之一。分地下和露天两种备采矿 量。地下备采矿量是指分布在已经做好采矿 准备,并完成切割工程的矿块内,可以立即 进行回采的矿量;露天开采时,在已经架设 运输线路和清理了残矿、废石,并能进行正 常采矿的阶段,其上部和侧面被揭露出的矿 体部分所拥有的矿量。
产状要素
地质构造
表示岩层产状的数据, 组成地壳的岩
有面状构造的走向、 石块的形式、产状、 倾向、倾角,线状构 排列和各种构造形 造的倾伏向、倾伏角。 态。 简称产状。
地貌
地球的外貌或地球表面的形状。
风化
岩石暴露地表后,受到空气和雨 水的化学作用,植物和细菌的作用 以及温度变化的机械破坏作用等, 使其性质改变、腐烂以至最终瓦解 成土壤的作用。
C级储量:
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主要部分储量, 也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
D级储量:
是进一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和作为矿山建设 远景规划依据的储量;对复杂矿床难求到C级 储量时,一定数量的D级储量配合C级储量; (如脉金矿床)也可作为矿山设计依据;对 一般矿床,部分D级储量必要时可为矿山设 计所用。
E级储量:
具有经济价值可供 在火成岩与碳酸
开采的伟晶岩。有花 盐类岩石或火山沉积
岗伟晶岩、碱性伟晶 岩接触带及其附近,
岩等。
由岩浆热液及含矿高
热液矿床:
温气水溶液相互交代 作用,而形。
水溶液所形成的矿床。
沉积矿床:
由地表的各种沉积形成的矿床。分为机 械、蒸发、胶体化学、生物和生物化学及 火山沉积矿床;河流、沼泽、湖泊、泻湖、 浅海和深海大洋底部沉积矿床;地台型、 地槽型沉积矿床等。
内插法:
在地质勘探和储量计算时,按照递变原理推 断两工程之间的矿体界线厚度和品位和方法。
算术平均法:
把勘探在段内全部探矿工程查明的矿体 厚度、品位、矿石体重等数值,分别求出其 算术平均值,再按圈定的矿体面积,计算出 矿体的体积、矿石量和品位的简便储量计算 法。
地质块段法:
在算术平均法基础上加以改进的储量计算 方法,即按一定的条件或要求,把矿体分为 若干块段,然后用算术平均法分别计算各块 段的体积储量的方法。
夹石:
夹于矿体中或矿体 间的非矿岩石。
围岩:
矿体或岩体周围的岩石。
围岩蚀变:
在热液矿床形成过程中,围岩受到热 液作用的影响,使其结构、构造以及成 分相应地发生改变的现象。
普查:
对已发现的矿点和地质、物化探异常等 进行的勘查工作。查明是否有进一步工作 的价值并提交普查报告,为远景规划和详 查阶段工作提供依据。
矿体的外部形状 和内部结构(夹石 分布、矿化连续性 等)的总称。
矿体产状:
矿体在地壳中产出的空间位置。包括 产状要素、埋藏深度及其与岩石层理、 叶理、构造和围岩空间位置等的关系。
氧化矿石:
金属矿床受氧化作用后,形成的氧化 带中的矿石。
原生矿石:
矿床中未受氧化作用的矿石。对硫化 矿床而言,原生矿石即硫化矿石。
开采块段法:
以巷道为主要勘探手段的常用储量计算方 法,即先根据块段周边的坑道(有时包括部 分钻孔)资料,用算术平均法分别计算各块 段的矿体面积、平均品位、平均体重等,然 后求得各块段的体积和储量的方法。
断面法:
在矿床勘探中应用最广的储量计算方法, 即利用每相邻的两勘探剖面,把矿体分成若 干块段,根据块段两侧勘探剖面内的工程资 料、剖面面积和剖面间的垂直距离,即可分 别算出块段的体积、品位和储量的方法。也 称剖面法。按勘探剖面的空间方位和相互关 系,断面法又分为垂直、水平和不平行断面 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