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作文素材:老年人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数据证伪“老年人挤早高峰”,被技术“打脸”是好事
“老年人挤早晚高峰”“早高峰该不该禁用老年公交卡”的话题隔三差五就会登上热搜。
日前,一条刷爆南京人朋友圈的“南京早高峰禁刷老年卡”的消息最终被证实为误传,可见公众对老年人早高峰免费乘公交的负面印象之深。
不过,北京市推行了两年多的“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形成的数亿条大数据显示,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不仅未对年轻人通勤高峰产生压力,反而有效补充了通勤低谷期的公交运力。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老年人起得早,喜欢赶早班车,去公园锻炼身体、菜场买菜,结果就造成与上班族时间冲突,导致公交车早高峰时被挤爆。
这样的传言在各个城市都有,时不时还有网友曝光、媒体报道,称上班族与老年人因挤车、让座发生纠纷,以致社会舆论将矛头对准老年人,认为老年人不应跟上班族挤车,早高峰时不应给老年人免费待遇等等。
可在大数据下,“老年人挤早高峰”却被证伪,还了老年人清白,也令人松了一口气。
从北京市发布的公交车大数据看,通勤人群出行有明显的波峰波谷,而老年人出行趋势则比较平缓,没有典型的波峰波谷。
通勤早高峰在7点半到8点之间,8点之后明显下滑,而老年人基本在9点之后出行,
没有产生明显的叠加效应。
而且,老年人的出行还能补充公交车低谷,从而熨平曲线波动,让公交车减少空载浪费情况。
显然,这个结论与传言不一致,也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确凿明晰的数据分析,更有说服力,相比模糊的传言,也更容易令人信服,借此逐渐消除传言所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
其实,被技术“打脸”是好事。
如果不是大数据的深入分析,我们很多人还会对“老年人挤早高峰”信以为真,还会将公交车的拥挤归罪于老年人,而嚷着要剥夺老年人的早高峰免费乘车权,从而造成误伤。
事实上,传言的伤害已经造成了,现在网上已经形成了对老年人的一种歧视,一有年轻人与老年人的纠纷事情发生,就会将矛头指向老年人。
而且,不仅是“老年人挤早高峰”,还有大妈占座、扶老讹诈、熊孩子惹祸等,都有将个案普遍化、事实传言化的情况,给这些群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
大数据证伪“老年人挤早高峰”传言,乃是技术赋能的一种体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遍应用,以往很多相对模糊不清的概念、领域,都在逐步被数据化、智能化技术重构,揭开了真实的面纱,有的被证实,有的则被证伪。
那么,也可利用信息技术和,对其它传言进行数据化分析,以揭开事实真相,澄清虚假成分。
扩建老年人大学,让“夕阳”更红
更暖
2019年1月18日,山东省济南市老年人大学新生报名首日,现场吸引了数以千计的老人前来报名。
由于招生名额有限,报名采取限定时间发号、先到先得、按号登记的方式,众多老人在发号前几个小时就前来排队,有些老人在零度以下的寒风中等候超过5个小时。
(1月18日《人民日报》)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然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而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他们子女大多都要为生计而外出工作,一年甚至几年才回一两次家。
此时我们能够设想:中秋月圆之夜,城内车水马龙、灯火阑珊,而家中却是一灯一人待亲归的画面,何其孤独?
山东省济南市办老年人大学,这是对老年人一种最好的关爱。
一方面,老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活到老,学到老,增益其所不能,提升自我修养,为社会建设发挥自己的余光;另一方面,在学校里,老人们可以认识到各种人,结交到各种朋友,相约对弈、打球、跑步或是分享一些趣事,大大丰富自身的业余生活,弥补子女不在身边的那一份缺失感与孤独感。
据报道,目前由于招生名额有限,报名不得不采取限定时间发号、先到先得、按号登记的方式。
笔者认为,当地政府应加强对老年人大学
的建设力度,扩大学校规模或是多建这类学校,并且学校应招取有爱心、有责任心的教学老师,要尽量让每一位需要关爱的老人得到关爱。
当然,作为子女,不能只顾着赚钱而忘记家中年迈的父母,“百善孝为先”不能只停留在嘴上,更重要的是付诸行动。
常回家看看,听听父母的唠叨,帮父母洗洗碗、做做饭强过电话中对父母一句又一句的嘘寒问暖。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别等到父母百年之后离开了自己,才懂得父母的辛劳,才懂得陪伴是对父母最好的关爱。
解决公交拥挤岂能对老年人“一刀
切”?
据近日《长江日报》报道:近期,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上出现了多条“上下班老年人跟年轻人挤公交”“高峰期限制老年人使用老年证”的相关留言。
网友“凯凯”甚至建议应该取消老年人乘车卡,而持这种的观点者为数不少。
从老年人为社会发展作出过贡献,理当分享发展成果,或者老年优待政策体现城市文明程度这些方面,来为老年人享受乘车优待讲道理,恐怕会被人认为老生常谈了。
不妨就建言网友对“挤公交”现象的思维方式看看,公交拥挤中因为有老年人,就取消老年优待证,这起码是不符合一般逻辑的。
现在,城里人找工作难,且有贫困阶层,但国家没有限制农村城镇化和农民进城打工;城市集中基础建设阶段,许多施工难免影响市民生活和出行,没有见哪个城市全面叫停建设;一些地方幼儿教育和儿科医疗资源跟不上实际需要,但仍然在坚定实施和鼓励“二胎”。
面对诸类问题,以偏概全,因噎废食,都将影响相关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唯有以“疏”导“堵”,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化解公交拥挤问题,岂能信口开河,轻率地拿老的开刀。
有人之所以对老年人敢于一竿子扫到底,客观上是当老年人都是贪便宜之辈。
但据记者跟踪公交观察和专业部门提供数据表明:武汉市高峰期老年证使用率不足两成。
其中早高峰7时到9时,老年证刷卡量占比16.04%;晚高峰下午5时到7时,老年证刷卡量占比8.7%。
一些老人早上出行,多为送小孩上学、去医院看病、买菜等。
还发现,老年人坐公交的距离一般不长。
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上老年大学的。
对这种刚需,难道这些建议网友家里就不会发生吗?我们能够一概反对吗?
在公交拥挤的老年人中,不否认会有老年人被免费所诱导而“凑热闹”,需要我们进行错峰引导。
包括子女要提醒年纪偏大的父母,高峰时段搭乘公交风险比较大。
但是,在挤公交的老年人中,还有为这个城市更和谐,为市民生活更幸福而奔忙的一部分老年人,可能为很多人所不知。
我的朋友,一位七十岁的医生,以他家庭和子女情况,完全可以在家颐养天年,但他仍然坚持从江北的汉口到江南的青山一社区诊所上班。
赶上高峰,他不使用优待证,而是使用自己充值的公交卡。
如遇有老人挤公交引起年轻人不快时,他主动调解,代表老人向年轻人致歉。
深知公交高峰挤车之苦的他,还嘱咐在同城的现役军人女儿,在高峰时段也尽量不要使用军人优待证。
至于老年人上公交,会让上班族有让座的压力问题,那种年轻人任性不让座,或者老者强行年轻人让座,已经是越来越少的小概率事件。
年轻人主动让座,老年人体谅年轻人,不止笔者观察感觉到,这已经成为公交上的主流。
若今后偶发“意外”,媒体不要像苍蝇发现了有缝的蛋,一事当前,应该与时俱进地保持理性与克制。
我们既反对因为有老年人挤公交对整个老年群体进行道德绑架,也不能苛求所有出行的老年人主动放弃社会给予的权利。
“慎重考虑网友建议,逐步完善老年优待政策”,表明社会给老年人的优待会进一步完善,更会有相应的定力。
对于老年群体,他们的言路相应短缺,要防止对他们进行简单思维和判断,让他们反复背不该背的锅。
切不可让其中正当合理的需求、释放夕阳余热的努力成为沉默的声音,从而形成社会的代际纠结,影响社会和谐。
老年人的“容身之处”应在社会的
包容之中
9月24日傍晚,在武汉的一家星巴克,不少大妈大爷坐在门前的餐椅上休息、聊天。
这餐椅原本是为消费者而设置,大妈大爷却没有购买星巴克的咖啡就坐在了那里,并且每晚都会过来占座。
店长称,许多购买了咖啡的顾客都因此而没有座位,但又不能赶走大爷大妈们,只能跟他们协调。
(9月26日人民网)
其实,像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
在宜家,随处可见沙发上休息甚至睡觉的老年人;洛阳王城公园的篮球场被大妈大爷抢占,还围殴篮球少年,致使篮球场暂时关闭……虽然大家都明白并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这样,也知道这些“占便宜”的人里可能也有年轻人,但是中国的大爷大妈在大众心目中已经成了不讲道理、倚老卖老的代名词。
在社会飞速城市化的过程中,老年人好像总是慢了一步:他们的思想与行为,经常不符合现代城市文明的标准。
他们时常钻规则的小漏洞,做一些“占便宜”的事,而这些事情又的确没有违反相关规则,总让其他人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才好。
这都是因为他们比较缺乏公共素质与修养,才显得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而社会又反过来放大了这一点。
老年人自身的思想还停在乡村和过去的模式之中。
首先,许多老年人都是跟随子女来到城市,还不适应城市生活,依旧用着乡村中那种淳
朴但过于直接的方式和城市里的人或物打交道。
在乡村里,公共场所中没有太多限制,都是随心所欲地做事。
会随手采摘野花野果,会暂时抢占一小块地来方便己用,甚至可能会在着急时随地大小便……总的来说,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导致他们的公共素质修养相对薄弱。
其次,大多数老年人的思维模式在年轻时就已定型,而他们这一代很多都是从贫困的生活中过来的,养成了省吃俭用的习惯,而节省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展为“爱占便宜”。
其实大多数老年人并不缺这点“小便宜”,但他们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一时之间是改不过来的。
城市问题放大了与老年人的矛盾。
城市的迁入人口增长迅速,但公共资源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资源面前,许多人都会暴露出素质修养上的问题。
老年人去星巴克休息聊天、去篮球场跳广场舞,无非是因为给他们提供的公共设施实在是有限,如果有相同条件的、专门为他们设置的场地,相信大多数老年人还是很愿意去专门的场地的。
另外,这些老年人的子女因为忙于工作或因为代沟,与父母的交流少之又少,很少告诉他们应该注意什么。
缺少了陪伴,老年人很容易陷入孤独感,倒会像一群“老小孩”,固执而任性。
人们常常发出一个疑问:“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在笔者看来,都不是。
如今老年人与城市格格不入,老年人自身固然有问题,但是如果对老年人这个群体始终抱着偏见,也是不对的。
老年人变化的速度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我们也应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引导,少一
些责怪。
同时,有关部门更应该注意相关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毕竟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这样的“容身之处”是十分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