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通用14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通用14篇)
导语:我们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做满说绝走极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哲理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篇1
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
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寓意:楚人说话绝对化,前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难免陷入尴尬境地。
要知道,戳不破的盾与戳无不破的矛是不可能并存于世的。
因此,我们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做满说绝走极端。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篇2
从前,楚国有一个人,他在街上卖矛和盾,他夸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它刺不破。
”大家半信半疑,没有人理他。
他见没有反应,就把矛收起来,拿出一块来,又说大话:“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武器能刺破它。
”这时候,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
无坚不摧的矛,来刺你坚不可摧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个人听了这番话,觉得自己吹牛吹的太大了,只好满脸尴尬地走开了。
无坚不摧的矛,与坚不可摧的盾,不可以同在一个世上存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抵触。
小故事大道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不能以自己的优势和别人的劣势比,这样一点意义也没有,如果在发现别人的优势时,虚心学习,改善自己的劣势,这样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自相矛盾
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 简拼: zxmd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解释: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出处:《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
谒后语:
谜语:类;开封;尺短寸长
自相矛盾造句
1、如果自相矛盾,那它就是不可靠的了。
2、这次反弹在自相矛盾之中瘫痪。
3、孔子认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极端的愚笨都是天生的,这和他所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是自相矛盾的。
4、如果法律自相矛盾,人们将无所适从。
行会名字大全
5、你不好在干这自相矛盾的事,要说到做到。
6、你早上说昨晚去兄弟姐妹家坐了,下午又说昨晚去陪客户了,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到底在干嘛?
7、小玉一会儿说自我刚刚从家里出来,一会儿说从图书馆出来,简直是自相矛盾。
8、你刚才的发言前后自相矛盾,别人不知道该怎样明白。
9、他刚才的发言前后自相矛盾,别人不知道该怎样明白。
10、否则,不但无助于产生正确的理论和决策,相反会产生不协调,不统一,甚至自相矛盾的后果。
11、就好比我此刻用这双眼睛看周围一切都处于静止状态,好模糊又好清楚,这不是自相矛盾嘛,想想人本来就是一个自相矛盾体,被大雨淋湿全身生病却说那叫洒脱。
12、如果违反这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对象既予以肯定,又予以否定,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通常人们说“出尔反尔”“自我打自我嘴巴”等就是对这种错误的形象说明。
13、心里太多想法了,一下子想读书,一下子想去打工,自相矛盾,不知道如何是好啊。
14、凡尘之事,许多的看似平静无澜与漫不经心,又有几人敢真实地坦露那些藏着些许卑微的妄想和杂念,不得清静之时,便有暗伤袭来,躲避不及。
自相矛盾中,纠缠上的也无非是一些莫名的情绪,就连望一朵浮云,都会感念万千。
15、慷慨的吝啬鬼在用词上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篇3
楚国有个在集市上卖盾,同时又卖矛的人,为了招徕顾客,能把自己的商品尽快卖完,就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手中的盾牌,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各位看客,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是用上好材料煅造而成的好盾牌,质地特别坚固,任凭你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
”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过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靠在墙根的长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长矛,矛头的尖端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牌来抵挡,也会被我的长矛戳穿。
”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个汉子,指着那位楚国人问道:“听你刚才所说,你的盾牌极之坚固,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长矛又是锋利无比,无论什么盾牌都不可抵挡。
那么用你的长矛来戳你的盾牌,请问结果又将如何?”这个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听了,无
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正在此时,围观的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这个楚国人羞得无地自容就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矛” 是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 是保护自己的盾牌。
所以刺不破的盾牌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前后互相抵触,那就会矛盾百出。
人对某种事物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作出正面和反面的同一判断,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篇4
【成语故事】
古时候,矛和盾都是作战用的武器。
矛用来刺杀敌人,盾则用来保护身体,以免被对方的矛刺中。
传说很久以前,楚国有个卖兵器的人,在市场上卖矛和盾。
为了让人家愿意买他的货,他先举起盾向人们夸口道:“你们看,我的盾是世上最坚固的盾,任何锋利的东西都不能刺穿它。
”接着又举起他的矛,向人吹嘘说:“你们再看看我的矛,它锋利无比,无坚不摧,无论多么坚硬的盾,都挡不住它,一刺就穿!”
围观的人听了他的话都觉得很好笑,人群中有人问道:“依你的说法,你的矛无论怎样坚硬的盾都能刺穿,而你的盾又是无论多么锋利的矛也不能把它刺穿。
那就拿你的矛来刺你的盾吧,看看结果怎么样?”
卖兵器的人听了张口结舌,无从回答,只好拿着矛和盾走了。
“自相矛盾”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
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做事、说话前后自相抵触。
【成语典故】
出处:语出《韩非子·难一》。
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众皆笑之。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1、楚人:楚国人。
2、鬻(yù):卖。
3、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5、利:锋利。
6、以:用。
7、弗:不。
8、应:回答。
译文: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众人嘲笑他。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成语解释】
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
中文译文:矛,长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1、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2、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英文翻译:
1、self-contradictory; inconsistent; paradoxical
2、self-contradiction; antilogy
3、to argue against oneself; to contradict oneself
近义词:相互抵触、前后抵触、格格不入、漏洞百出、首尾乖互、鬻矛誉盾
反义词:天衣无缝、自圆其说、无懈可击、顺理成章、并行不悖、言行一致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篇5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
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
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
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
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
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
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
”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
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
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
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
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了。
启示:
千里马是一步一步跑出来的,不是自以为是就是。
我们今天所做的每一件看似平凡的努力都是在为自己的未来积累能量,为未来打基础!别把今天的一次拒绝,变长明天的后悔,等到老了跑不动了再觉
遗憾!学历不代表能力,文凭不代表文化,过去的辉煌都已成为过去!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篇6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启示:
一个人夸自己的东西要有限度,不要夸得无边无际,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句名言叫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所以说话或做事要三思而后行。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像那个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那样说话前后相互抵触自相矛盾了。
所以,大家做事或言语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才不会出现自相矛盾这个错误。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篇7
矛和盾,片面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而不能自圆其说,结果让人笑话的故事。
这个故事所反映的情况,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何尝不是这样呢?
有一次,表妹来我家玩,我们玩累了,于是我就带她去超市买饼干吃。
进入超市,售货姐姐就笑呤吟地朝我们走来,她见我和妹妹在千挑万选,不知选什么,便顺手拿了一盒苏打饼对我们说:“小妹妹,这个苏打饼可好吃了,它不是原味的,里面添加了好多好味道,有香
橙味、有草莓味、还有巧克力味,很多人买这个呢!这个可是我们店里最好吃的饼干哦!”我听了,有些半信半疑,正当我犹豫不决时,妹妹从另一个货架上拿着一盒牛奶夹心饼向我跑来,“姐姐,姐姐,我要吃这个!”售货姐姐听了,刚刚还夸苏打饼好吃,现在又马上改口说:“这个牛奶夹心饼啊,更好吃!又便宜!”。
我听了,忍不住对她说:“你刚刚不是说苏打饼是你们店里最好吃了吗?怎么现在又说牛奶夹心饼更好吃?”售货员姐姐哑口无言,红着脸说:“两个都好,两个都好……”。
最后,我还是没有买这里的饼干,因为我觉得她不诚实,不实事求是,故意投别人所好,其实,好就是好,不好就不好,讲实话这才是最重要的。
从这件小事,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在说话、办事的时候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投人所好,前后抵触,不然不但不能把事办好,还会恰得其反,弄巧成拙。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篇8
自从楚国的那个商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他先是向人们夸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锐的,接着又夸耀他的盾是世上最坚硬的。
有一个围观的人让这个商人用他卖的矛刺他卖的盾,结果会怎样时,围观的人爆发出一阵大笑,那个卖兵器的商人,只好灰溜溜的扛着兵器走了。
那个商人垂头丧气的回到家后,他感到非常的懊恼,今天不但没有卖出兵器去,还被别人笑话。
他在家绞尽脑计·苦思冥想怎样才能将兵器卖出去,直到深夜三点多钟,他忽然心生一计,想,我明天何不先到另外的市场先去卖我的矛,后天再到另一个市场去卖我的盾,我在不同的市场卖不同的兵器,分开卖,肯定行。
“想到这里,他不仅庆幸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一会儿他就进入了发财的美梦。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扛着他的矛,到了另外一个市场,大声叫卖他的矛,并把矛往地上一戳,矛深深的插在了地上。
这时,果然有许多人买他的矛,矛很快就卖完了。
他非常高兴。
第三天一大早,他又拿着盾到别的市场去卖。
他把盾往地上一摔,盾果然很坚硬,他的盾也很快就买完了。
这个商人满心欢喜,若有所思的想:“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啊!”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篇9
相传在古时候,有一个楚国人,世世代代都以卖矛和盾为生。
可是,他的长矛和盾却很少有人买。
看着周围的邻居卖盾或卖矛都发了大财,他心里既羡慕,又疑惑。
羡慕的是人家都发了大财,自己却勉强温饱。
疑惑的是人家只卖一样东西都发了大财,自己卖两样东西,应该赚的钱是人家的二倍,可是现在连人家的一半都没有达到。
有一天,他和往常一样,在繁华的集市上卖他的长矛和盾。
集市上人来人往,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根本没有时间看他一眼,为了揽生意,他决定推售产品。
他深吸一口气,对着大家大喊:“大家快来看看哟,我这矛可是锐利的很呐,随你什么盾它都能轻而易举地戳穿,过来看看,包你满意!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哟!”这一喊,很多的过路人都转过头朝着他看,他连忙举起一枝矛,独自耍了一阵。
心想:他们都朝着我看了,都注意到我了,我得趁着这个时机赶快推销,争取多卖一点儿。
他又举起自己的盾夸口说:“快来看哟,我这盾坚固无比,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可是战场上的好助手哦。
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他本以为大家会兴奋地上前购买,可是大家并没有他想得那样,而是在一起围着。
这时,一个人从人群中走了出来,问他:“这位大哥,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这个楚国人根本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了。
那个人又劝他:“这位大哥,你卖矛又卖盾。
这两种东西本来就相冲突,你就不能自圆其说。
你还是卖一种比较好。
”
那个楚国人觉得有理,于是就专门卖盾。
几年后,他也成了当代的大富翁。
师:写得还挺有意思!语言挺精彩!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篇10
只见圈子中心站着一个廋高个子的人,他双手抱拳,边给大家作揖边操着河南口音说:“各位父老乡亲,大家看好,本人的兵器样样都是宝,祖传技艺,天下无双,如有虚言,打我耳光————————”。
他右手往外一摊,说:“这里的矛是最好的矛,这里的盾是最
好的盾。
”
的确,那摆在地上的矛和盾都成锃光透亮,映着阳光,闪着银光。
但是,由于太多了,谁都怕上当。
尽管那廋高个,人们还是光看不买,只见廋高个随手从地上提起一张盾,说:“大家瞅瞅这盾的质量,坚如铁、硬如钢,坚固超群。
大刀砍,利剑劈,任何兵器都休想损害它分毫。
不信,那位下来试一试。
我若有半句假话,舌头伸出来就再也缩不回去——————。
”
围观的人还是没有人买。
一个大汉粗声粗气地说:“你的盾很坚固,你的矛又怎样?”买兵器的廋高个一听,连忙满脸堆笑的说:“这位大哥要买矛吗?好说,好说。
”他放下盾牌,提起一支长矛,说:“你看看,这矛多锋利,这矛是我家祖传的,能刺穿任何东西——————”他在那里说得唾沫横飞。
那粗壮大汉听了哈哈大笑。
卖兵器的廋高个儿说:“你笑什么?”
大汉说:“我笑你”。
“我有啥好笑的?”卖兵器的瞪圆了眼睛,显得很生气,说:“你老别拿我逗乐儿。
我要做买卖,没闲功夫陪你老玩。
”
“我正笑你做买卖!”大汉大声说,
“你说你的盾牌坚固,说什么武器也刺不穿;你又说你的矛很锋利,任凭什么东西都能刺破,好得很,是不是?”
“没错儿”卖兵器的廋高个儿说,“我们卖卖人,信字当,不打诳语。
”
“那么——若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如何?”粗壮大汉说。
“啊,这、这——————————”卖兵器的人张口结舌,满脸通红,红的像秋天的柿子。
围观的人哄然大笑,还议论纷纷:“伪劣商品、骗人玩意儿。
”人们说着、笑着,很快的散去了。
场子空了,只剩下卖兵器的瘦高个儿呆呆站在那里,望着地上那一堆长矛和盾牌发愣。
尽管风和日丽,天气并不热,但他却满头大汗,像刚淋了一场雨似的。
只听他喃喃地说:“丢人现眼,今后这买卖还怎么做?”
一阵风吹来,带起了一阵灰,落到了兵器上,原来锃光透亮的兵器显得是那么的暗淡。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篇11
成语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
他就在田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当他回到家里时,一边喘气一边对儿子说:“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成语启示
1、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2、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篇12
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
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南朝齐国官员张融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和宠爱,说他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一次派人给张融送一件旧衣服,说是自己以前穿的,现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会合身的。
张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齐太祖的知遇之恩。
量体裁衣:按照身材裁剪衣服。
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晋朝河南人乐广十分好客,见一朋友好久不来家里,十分奇怪,就去拜会他,朋友说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喝后回来后就生病。
乐广不解,回到家便查原因,原来是挂在墙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所至,朋友闻知后就病愈。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
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要攻打楚国,并禁止大臣提反对意见,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听说后,带上弹弓到王宫花园去打鸟。
吴王问他干什么,他说在看螳螂捕树上的蝉,而黄雀在后面等着吃螳螂。
吴王觉得自己的处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计划。
蝉:知了。
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
比喻目光短浅。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
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
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