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本与民主的区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民本与民主的区别
民本语出《尚书·五子之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才能安宁。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表达了一种君轻民贵、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问,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它由“人民”和“权利”两个词组合而成,即“人民的权利”、“人民主权”和“多数人的统治。

民本思想是封建时代、君主专制时代的产物,是为专制政体服务的;民主思想是后君主专制时代的产物,是为现代共和政体、人民政权服务的。

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民本主张“君权天授”,民主主张“主权在民”
民本思想是从统治者的立场出发的,而不是从人民的立场出发的,为政以民为本,是为了统治者能得天下并保天下。

民本既强调“民以君为主”,又强调“君以民为本”,是与“君权天授”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孟子·万章上》:“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说明了君主的权力是天授的,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人都不得分享。

而民主思想是以人人平等为根本原则的,强调“主权在民”,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来源,政府是由于人民的委托才获得了权力,这种权力必然要受到人民的监督。

如《美国独立宣言》:“为了保障这些权力,所以才在人民中间成立政府。

”、“政府的正当权力,则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

”和杰斐逊:“政府是经过受其治理的人民的同意才获得权力的。


二、民本提倡“为民作主”,民主主张“当家作主”
民本思想从君主民从的关系出发,确定了民在国家、社稷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倡的是为民作主,而非人民作主。

民本思想认为君主的责任是治理好国家,管理好百姓,君主和官员就是民众的父母,他们的贤能和勤奋程度决定了国家的治理状况。

如《孟子·梁惠王上》:“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孟子认为,如果君主不为民谋生,则是罪人,寄希望于君主通过实施仁政、德政,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却从不想到如何让百姓自己去争取、去实现自己的权利。

而民主思想主张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具有天赋权利,政府的统治权由人民授予,只能按照人民的意志及全体人民制定的宪法进行管理国家,不能代替人民作主。

正如林肯所说的“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即是“民有、民治、民享之政府”。

三、民本的思想渊源是性本善,民主的思想渊源是性恶论
民本的思想渊源在于孟子人性本善良的思想,强调君王要道德贤良和聪慧。

如《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表示人皆有不忍之心,君王也有不忍之心,君王会采取一些顺应民心的“仁政”“德政”措施来治国爱民。

而民主思想的渊源在于人性本恶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性中包含社会性、趋善性、理性,以及欲望与兽性,同时指出:“必须用法律来订立有效的教育,人欲没有止境,除了教育,别无节制的方法。

”著名的麦迪逊原理认为,如果不受到外部制约的限制,任何既定的个人或个人群体都将对他人施行暴政,而任何权力的集中都将导致外部制约的解除。

所以,民主的思想特别强调权力的制约和法律基础。

四、民本寄希望于君王的自我约束,民主则更注重制度建设
民本思想用“天意”、用“仁道”来限制和约束君王行为,加强对君主和官吏的品德培养和人格塑造,希望他们重民、爱民、利民。

如《孟子·离娄上》:“人不足与逋也,政不足间也。

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国定矣。

”意思是说,人事不值得过于指责,政事不值得过于非议。

只有君子才能够纠正国君内心的错误。

国君仁,就没有人不仁;国君义,就没有人不义;国君正,就没有人不正。

因此,只要国君品行端正,国家就安定了。

如“敬德不谄”的典故,说的是唐俭与唐太宗下棋时得罪太宗,被太宗贬官后,太宗还觉得不解气,要尉迟敬德指证唐俭有怨言,但唐太宗在尉迟敬德的多次拖延时间下,怒气渐消,心绪平静,能够冷静思考事情的前因后果,认识到自己太过小气,差点枉杀唐俭。

而民主从“主权在民”思想出发,注重国家制度的建设,如建立自由普选、新闻自由、三权分立、多党制和军队国家化等等基
本制度。

在官员的任命和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处理等方面,都必须以法律为准则,目的是限制和约束政府的权力。

参考资料:
《孟子·离娄上》:“人不足与逋也,政不足间也。

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国定矣。


译文:“人事不值得过于指责,政事不值得过于非议。

只有君子才能够纠正国君内心的错误。

国君仁,就没有人不仁;国君义,就没有人不义;国君正,就没有人不正。

因此,只要国君品行端正,国家就安定了。


《朝野金载》:吏部尚书唐俭与太宗,争道。

上大怒,出为潭州。

蓄怒未泄,谓尉迟敬德曰:“唐俭轻我,我欲杀之,卿为我证验有怨言指斥。

”敬德唯唯。

明日对云,敬德顿首曰:“臣实不闻。

”频问,确定不移。

上怒,碎玉珽于地,奋衣入。

良久索食,引三品以上皆入宴,上曰:“敬德今日利益者⑩各有三,唐俭免枉死,朕免枉杀,敬德免曲从,三利也;朕有怒过⑾之美,俭有再生之幸,敬德有忠直之誉,三益也。

”赏敬德一千段,群臣皆称万岁。

译文:吏部尚书唐俭与唐太宗下棋,唐俭争着把棋子布于有利位置。

唐太宗大怒,把他贬为潭州刺史。

皇上蓄积的怒气并未发泄完,对尉迟敬德说:“唐俭轻慢于我,我想杀他,你为我证实唐俭有(对皇上的)怨言和指责。

”敬德恭敬地答应了。

第二天在当堂对证时,敬德叩头说:“臣实在没有听说。

”多次问他,依旧确定不变。

唐太宗发怒,把玉珽砸碎在地上,拂袖进入内室。

过了很久,唐太宗吃饭,招来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赴宴,皇上说:“敬德现今这样做的利处和益处各有三样,唐俭避免冤枉而死,我避免错杀大臣,敬德避免委曲顺从,这是三大利处;我有了改过的美德,唐俭有了再生的侥幸,敬德有了忠直的名誉,这是三大益处。

”赏给尉迟恭绸缎一千匹。

群臣一齐高呼“万岁”。

有关民本与民主问题的比较与说明
正如人治与法治一样,民本与民主就像两根柱子,分别支撑着中西政治思想两座大厦。

人治与民本相关联,法治与民主相统一。

民本与民主既有本质区别,又有一定的相同、相通之处。

但从根本上说,民本论已不符合现代政治潮流的发展趋势,民本走向民主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先秦政治家、思想家对于民的地位、性质及其作用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最初的重神轻民到重民轻神(或重民远神),再到孟子的民贵君轻论与荀子的君民舟水喻。

民本论主要内容包括民为邦本、立君为民以及一些民主性思想成分。

民本站在君主立场,表达的主要是一种道德诉求,旨在限制和约束君主行为,重在对君主和官吏的品德培养和人格塑造,它的核心是爱民利民;民主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主权在民、法律至上与权力制约思想。

民主站在民众立场,表达的是一种权力诉求,旨在限制和约束政府权力,重在国家制度的建设,它的核心是主权在民。

民本与民主的内涵也有相通之处。

两者都认为民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都重视民生、民用问题。

在民权方面,唐尧、虞舜不把“天下”视为私家所有,以“禅让”方式实现政治权力交接。

先秦民本论从中概括、提炼出“天下为公”的思想理念。

孟子认为,这不是由天子本人意愿所决定的,而是
由“天”与“民”共同决定的。

但“天”是虚的,“民”才是实质的。

这种观念与古希腊“主权在民”思想具有一定相通之处。

但问题在于,这种主权在“天”并不能表现为一种实际的可操作的制度。

而古希腊雅典时代由梭伦改制所规范的“议事会”制度,一开始就把执政官权力限制在“议事会”
的民意监控之下。

执政官由民众选举产生,从根本上解决了政治权力与民意的关系问题。

雅典城邦的“主权”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表现为“在民”,即主权落实在雅典公民。

民主思想肯定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来源,政府是由于人民的委托才获得了权力,那么这种权力必然
要受到人民的监督。

民主的提出是为了防范个人专权和独裁现象,保障多数人的利益。

因此,民主是与专制相对立的。

“相比之下,民主制的思想基础是重视人和人的价值,承认人的政治能力,主张
在一定范围内每个人都有以平等身份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

”民本论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
巩固和维持帝王的统治地位。

“立君为民”思想把解决民生问题的注意力放在所谓“明君”和“清官”身上,所以民本论既强调“君以民为本”,又强调“民以君为主”,而不是对民权自身的追求
与肯定。

它给民众带来的不是一种民主权利意识,而是一种奴性依附意识。

先秦民本论与君主专制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民本思想以其特有的方式既保证了尊君观念的实施,又约束着绝对尊君
思想。

尊君思想以民本为前提,而民本思想又是以尊君为指归。

特别需要说明两点:其一,古希腊的公民权利与现代公民权利,两者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


实上,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权利观念的出现与成熟,还有古罗马、基督教和古代日尔曼思想的影响。

其二,君主集权制度虽然一直占据着中国古代政治的主导地位,但历代大多数的统治者都把民本思
想当作治国的指导思想,民本思想也不断渗透人心,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从汉唐盛世到康乾盛世,都与最高统治者自觉贯彻民本思想有密切关系。

这些帝王都比较重视民力、民心,关心民生、
民用。

由于民本与尊君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实际政治行为中,君权才是实质的,是整个政治行
为的核心,所以民本论不可避免地与君主、与人治联系在一起;而古希腊民主,一般是与法治相互
依赖。

在民主体制里,法律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民主只有经过法律化,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国家
制度。

没有法律根据的民主,是十分危险的民主,不仅会遭到敌对者的破坏,甚至自身也可能误入
歧途,产生异化,从民主的初衷出发,却以背叛民主告终。

不少人把民主简单理解为多数人决定,而多数人决定的就是真理,就没有失误。

但却没有注意到,多数人决定中可能还有多数人的错误。

只要有多数人的错误存在,就可能背离真理,出现失误。

所以,那种把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制视为民主的天经地义的体现,其实是一种莫大的误解。

民主发
展到现代,保障少数人意见的发表应当成为民主的重要内容。

当拥有真理的少数人说服了多数人,
或多数人赞同了少数人意见的时候,多数人的失误就可以为民主所纠正。

所以,在民主制度中,允
许少数人对既有民主决定表示怀疑,尊重少数人发表不同意见,就成了关键。

这是因为在民主制度中,“多数人的决定”是被法律所当然确认和保护的,而要尊重少数人,允许他们发表不同意见,
就更需要有法律的保护。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民主造成多数人的专制或者暴政。

但到明清以前,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基本上没有什么更大、更新的突破和发展。

这也表明民本论
存在很大的缺陷。

那么这个缺陷究竟是什么呢?从思维模式上说,民本论始终强调民为邦本,总是
致思于用“天意”、用“仁道”来约束、规范统治者的言行,希望他们重民、爱民、利民,却从不
想到如何让百姓自己去争取、去实现自己的权利。

因而,如何确保民意的实现问题,就始终缺乏关
键性的、操作性的制度这一环节了。

当中国历史进入明清之际,传统民本论才突破了原来的思维模式,表现出一些实质性的进展。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等)强调民众作为人的权利,批判了几千年的专制制度是违背人性、压抑民权的制度。

他们站在民众立场上批判君民关系,强调民权的重要意义。

这种民本思想,尽管还没有
发展到否定君权存在的程度,未能提出一个建设民主国家的方案,但他们毕竟提出了民权问题,并以
此批判君权。

中国近现代民主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中国历史从古代发展到近现代,就是从民本走向民主。

从民本走向民主的历史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一个君主专制历史悠久的国度,它所造成的奴性意识是根深蒂固的。

另一方面,民众自己也表现为强烈的依附性和缺乏自主性。

他们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

因而,培养健全的民主意识就显得极端重要,也异常艰巨。

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要培养健全的民主意识,首先关键在于培育一种平等、正大的人格(价值)观念。

对于每一个人或人的集合体来说,在人格价值方面,人与人应当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他应有的社会地位、尊严和权利,社会应尊重他的人格和尊严,……任何在人格价值方面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做法,都是对人的价值的一种亵渎。

其次,要大力普及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理论素养。

一个愚昧落后的民族,是难以建立名副其实的民主制度的。

反过来,在一个科学知识较为普及的国度,专制与强权也难以持久。

民主制度与人民的理性素养是相辅相成的:较完善的民主制度,有利于普遍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理性素质;而拥有较高理性和科学素养的群众,又有助于民主体制的完善。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虽然离不开健全的法治、离不开社会经济等各项基础,但民主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民众本身主体意识的觉醒。

遗憾的是,这一点尚没有引起普遍的注意。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不少人认为这句话表达了民主内容。

其实不然,它至多不过体现了民本思想而已。

民主思想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人民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首先要意识到做自己的主人,才谈得上做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这是当代中国人努力的方向!
不能不看到,先秦民本论还是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不能适应近现代政治发展的潮流。

当代中国所追求的民主决不是“为民作主”的民主,而是“人民做主”的民主,必须把传统民本论中的民主性思想成分真正落实为人民的政治权力,变为一种政治权力的制度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民本思想的局限性、才能真正地从民本走向民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