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议论文作文:于成龙清贫一生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成龙清贫一生
清朝康熙年间,“吏治清明,廉吏接踵起”,其间有一位名声“尤盛”者,“闾巷诵其绩,久而弗渝”。
他就是被康熙皇帝赞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两江总督于成龙。
这位“自牧令(指知县)起,以清节闻于时”的清官,一直是“苦节自厉,始终不渝”,可谓一生清贫。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晚年自号于山老人,山西永宁(今山西离石)人。
明末副榜贡生,清顺治十八年 (1661)谒选,授广西罗城县知县。
从此,于成龙开始了他清廉卓越的仕途生涯。
在二十几年中,于成龙历任罗城知县、四川合州知州、湖北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直隶巡抚、江南江西总督。
他以天下为己任,劝农励俗,兴利除弊,恪尽职守,然而对自己却要求极严,他的好友熊赐履在为他撰写墓志铭时,称他“性善吃辛苦,诸人所不能堪者,一处之恬如”。
正因为如此,无论他到何处任职,“所至民怀其德”。
于成龙初任广西罗城知县时已45岁,而当时的罗城,由于长年战乱,城乡残破不堪,百姓生活极端困苦。
于成龙上任前,亲朋好友都来相劝,让他不要到那“蛮烟瘴雨”之地去吃苦。
于成龙不为所动,变卖了部分家产,凑足路费百
两,毅然登程。
来到罗城,情况比预想的更糟;“无城郭,庐室居人数家”,而县衙无门,“插篱棘为门牖”,院内长满荒草,“虎啸猿掷,白昼行庭中”。
于成龙就在破屋之内“累土为几案,其旁置一爨一盂”,开始在这里吃、住并办理公务。
随即“召吏民来前,从容问所苦,喻以急公敬上之意,申令行事”。
为改变罗城面貌,于成龙努力招抚流亡,发展农业生产,他经常到田间察看,并与农夫农妇亲切攀谈,宣传力耕之道理。
他还采取一些措施,诱导、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嘉其勤而获者,愧其惰者、荒芜者。
民大劝悔,穗被野,牛羊满山。
公(指于成龙)以其暇日,增陴浚隍,招民人居。
新筑室者,公手书题额或门联以示奖导”。
几年之后,罗城县面貌大为改观,百姓日富。
为了感谢于成龙,百姓经常送钱送礼,而于成龙一概拒绝。
他只拿朝廷俸禄,额外一文不取,尽管他生活十分清苦,却从不打百姓的主意。
一次,百姓见于成龙身体不好,就凑了些钱送去,于成龙坚决不收,百姓跪在他面前说:“知阿爷苦,我曹供些少盐米费。
”于成龙笑着将众人挽起,说:“我一人,何须如许物,可持归易甘旨奉汝父母,一如我受。
”众人只好将钱拿回。
又一次,于成龙的儿子来罗城看望他,百姓闻之,特别高兴,一起来到县衙后堂,说:“阿爷人来,好带物安家去!”于成龙对百姓送来的礼物仍以好言谢绝,并让儿子速离罗城。
百姓得知此情,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康熙六年(1667),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今合川)知州。
罗城百姓听到于成龙离去的消息,“遮道呼号:‘公今去,我侪无天矣!”’上路之日,“罗人送至三四百里。
窥公清风两袖,明月一船不能赴合,令一眇者,素善星卜,偕公而往”。
于成龙一到合州,首先免除官员的随从之费,自己仅畜一羸马,以家仆自随。
当时,官场积弊颇多,地方官员以土产馈赠上司几乎成了风气。
一次,知府下帖,让合州送鱼。
于成龙很不以为然,他说:“民脂膏竭矣,无怜而问者,顾乃欲渔吾鱼,吾安所得鱼乎?”他不但不送鱼,反而呈文备陈合州百姓困苦之状。
知府自知理亏,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裁革了十余件对合州不合理的摊派。
康熙十七年(1678),于成龙因政绩显著,升福建按察使。
赴闽之前,于成龙命人买了许多萝卜。
有人讥笑说:“贱物耳,何多为?”他却非常坦然地回答:“我沿途供馔赖此矣。
”福建自宋代以来,就是市舶重地,在此任官者极易发财。
然而,于成龙到任之后,仍以清苦自励,不改初衷。
外国前来作贸易的商人经常有送礼者,于成龙一概谢绝,真正做到了两袖清风,一尘不染。
不久,于成龙便以清廉之名受到康熙皇帝的褒奖,并提升为两江总督。
他虽地位变了,但克己奉公丝毫不减当年。
赴任之前,他先请假回家葬母,然后雇了一辆骡车,与幼子
同行,各袖制钱数十文,沿途住小店不入公馆,悄无声息地到达江宁任所。
于成龙做官从不带家属随任。
这时因年已65岁,且身体多病,才带小儿子在身边侍奉。
他自奉简陋,每日粗茶淡饭,所食只青菜一把。
于是,江南人民送他一个美称———“于青菜”,以示亲切、景仰。
康熙二十三年(1684),于成龙卒于任,终年68岁。
死后,同城的将军、都统等来到他的寝室,见他生活清苦,私人财物只有一袭绨袍,几罐盐豉,“四壁萧然,无异寒士。
将军僚属相哭失声”。
就连“平时心惮成龙者,俱感动流涕”。
于成龙去世的消息一传出,百姓罢市聚哭,家家绘像奠祭。
康熙皇帝闻知,十分感慨,特赐与其操守相符的谥号“清端”,以示褒奖。
于成龙之所以受到人们如此的爱戴和敬仰,正如时人范郁鼎所言:“其节操至死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