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 广阔宇宙,一个“怅”,写出诗人思绪万 千,百感交集。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 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 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即革命领导权问 题。 这一问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或胸怀?
明确: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以天 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2,“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 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和卓尔不群 的气势。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 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 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 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 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 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湘江秋景图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明确:多姿多彩、生机 漫江碧透, 勃勃、色彩绚丽 百舸争流。 2,这个特点是如何展现的呢? 鹰击长空, 明确:选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鱼翔浅底, 选用色彩词(红、碧); 万类霜天竞自由。 写景顺序(视角变化、动 静变化)
看情感词语——“词眼” 诗中的情感词语, 是提示诗歌作品思想 情感的关键信息,一 定要特别注意。
看注释
注释,或介绍作 者及写作时间、写作 背景,或解释关键词 语,是理解诗词作品 的钥匙。
看前人评价
前人评价提示 理解鉴赏诗词的方 法、以及答题的角 度,要引起特别重 视。
与毛泽东积 极向上,昂扬奋 进的立意契合。
以壮景抒豪情
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 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 “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 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 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搏击长空的雄 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 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 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 “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 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明确:承上启下 、过渡作用
峥嵘岁月图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从事的主要革命 活动有: • 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 • 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 • 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 谭延闿、赵恒惕等军阀的活动 • 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年龄气质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精神状态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 战斗行动 —— 明确: “恰”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 革命青年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 、胸怀天下、热情奔放、斗志昂扬、雄姿 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从本首诗中了解几个鉴赏诗歌的角度和方法:
1、意象——画面——意境——情感 2、景和情的关系——景中含情/寓情于景/情景 交融 3、炼字——用生动形象的词语表达丰富的内涵
(动词 形容词)
4、写景的顺序(视角变化、动静结合)
鉴赏“六看”——帮你正确理解古诗词
看题目
题目往往提示以下信 息: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诗人情感、诗歌类 型。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 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 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 艺术境界
如何由意象到意境?
《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
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
1、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2、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 “百舸”等 或 广博, 或宏伟, 或雄峻。 竞相向 上、生 机勃勃
研讨:
1,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么样的? 深沉豪迈 诵读时节奏要舒缓从容,要表现出一种雄 浑的气势。 2,这首词总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呢?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独立寒秋图
[环境、季节] 地点
研讨:
1,开头三句是否符合现代汉语语序?请用诗意 的语言描绘这幅图画。 2,“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为 什么?
②下阕写了些什么?
明确: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 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③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 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 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 浮的问题; 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 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 主宰这个世界。
下阕小结:

峥 嵘 岁 月
豪 迈 气 概 过渡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同 风学 华青 正春 茂年 少 我 奋辈 然破 前浪 行锐 进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总结全词
①上阕写了些什么? 明确: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 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 自由”的精神。顺流而下,自然地提出苍茫 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景) 交融 (情)
情 与 景 的 交 融
政 治 与 艺 术 的 统 一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象征)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象征) 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象征) 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象征) 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
革命的政治内容和 完美的艺术统一
2,时代背景
这首词作于 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 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 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革命运动。同时, 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 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的心里充满了希望、激情,所以他看 到的秋是生机勃勃的!
3,写作意图
• 把江山写得如此壮美,就越加突出 了我们主宰大地的需要,也就是革 命的需要。这也就更加突出了强烈 作者的革命精神。
2,“恰”字统领了哪几句?这几句中表现 出早期革命青年具有怎样的风貌与气概 ?
中流击水图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 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 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 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 ,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 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 浮”的问题。
沁 园 春 长 沙
词的常识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
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故称
“长短
句”。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称为“曲 词”或“曲子词”。后来词也跟乐府一 样,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
以词也被称为“诗余”。
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 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 “满江红”、“西江月”等。一种词牌有一 定的格律,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 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 的规格。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仅表 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于是作者往往 另标题目,如《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明确:
1,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
而且有些成分省略。开头前三句调整后的 正常语序为: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 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雄 姿英发的年轻革命家,他深情地注视着滚滚 北去的湘江水。凝重的目光折射出无限的遐 思
看作者
知人论世,是中国 传统的文学鉴赏方法之 一。了解作者的生平、 思想、品德、遭遇等状 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 状况,是正确理解其作 品的前提。
看意象
把握意象的特征——形态 (色彩),情状(声音、动静 等) ,时间或节令,文化 内涵等,分析寓于意象中的 思想感情,理解意象的典型 意义,是理解鉴赏古诗词作 品的关键。
1,“看”字总领到哪里?这 幅秋景图有怎样的特点?
独立橘子洲头 的毛泽东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讨论:
“秋天”在诗词中常常充满了肃杀、感伤 的悲秋情调,本诗描写的却是一幅色彩绚 丽、生机勃勃的秋景。为什么?
1,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毛泽东不是一介普通书生,是叱咤风云 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 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 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 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 情壮志。诗言志,歌永言,一切景语皆情 语。所以尽管秋是一样的,但由于胸襟、 抱负、思想境界不同,所选取的景物,表 达的情感就不同。
上阕小结

时间 地点 环境 万山 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 碧透, 百舸争流。 鹰 击长空, 鱼 翔浅底, 万类霜天 竞自由。
眼 前 看 景
生 机 秋 勃 景 勃 的
胸 怀 壮 博 志 大 的
心 中 问 情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峥嵘岁月图
•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也
可以叫做 “阕”。 (上片下片,上阕下 阕)
词的分类
小令(58字以内)
按长短分: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按片数分: 单调、双调、三调
相关图片
今日橘子洲
毛泽东手迹《沁园春 长沙
时代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 始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 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 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建立了农民协会,创 建了党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 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 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 动讲习所,途经长沙,这时湖南省长赵恒 惕再次通缉毛泽东,这首词大概是“意境”
• “意象”,是指诗歌中融入了作者情感的
景、物、人。
• 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借景所抒之“情
”,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 ”)
• 象是客观景物(所写之“景”、所咏之“
物”)
• 意象通常是一个词、一个短语。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 思想感 情与客 观物象 融合形 成意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