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迁安一中高一历史 411课时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河北省迁安一中高一历史习题:
4-11
是指( )
A.在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
B.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C.允许把国家企业租给私人资本家
D.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私营经济
解析:建国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等方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由初级到高级。
1953年底,实行个别行业的公私合营,因此C、D两项可排除;而B项时间与题意不符合。
答案:A
2.“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
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
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解析:由于我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所以“一五”计划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答案:A
3.下面是《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表,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标志意义是( )
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C.土地改革的完成和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的确立
D.改革开放和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1952年到1956年,以及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到,这个时期,我国的公有制比重不断上升,私有制急剧下降,说明三大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故A正确。
答案:A
4.1954年,同仁堂实行公私合营后,工人们干劲十足。
他们的感受是:“以前再怎么样也是给东家干活儿,公私合营后,我们就是给自己干活儿了。
”这是因为公私合营( ) A.变私有制为公有制B.排除资本家的管理
C.提高了生产效率D.变资本家所有为工人所有
解析:由“给东家干活”到“给自己干活”可知是工人当家做主了,故A正确。
答案:A
5.1952年7月,在陈云的主持下,“一五”计划第一草稿完成。
该计划书洋洋十余万言,但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156项工程)。
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被称之为“中国工业化奠基之役”。
关于该计划的制定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将国家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B.充分考虑了旧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实际情况
C.既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基础,又考虑到备战和地区布局的平衡
D.其不足之处是一切以重工业为核心而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同步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有关知识。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其重点是发展重工业,但并没有忽视农业与轻工业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
旧中国的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如果不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就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A、B两项表述正确;我国当时工业发展的重点在东北地区与西北地区,这兼顾了原有的基础与地区平衡,也考虑到了当时的国际形势,C项表述正确。
故选D项。
答案:D
6.“一五”计划的实施,使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可知: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史料正确,理解准确,史论合理
B.史料正确,理解准确,史论不合理
C.史料不正确,理解不准确,史论不合理
D.史料正确,理解不准确,史论不合理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理论,解题关键是分析历史材料与历史结论的关系。
“一五”计划的实施,使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史料正确;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
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理解不准确;由此可知史论也不合理。
故选D项。
答案:D
7.下列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中,实践证明不正确的是( )
A.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政策
B.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
C.1958年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解析:1958年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经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故选C项。
答案:C
8.“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有多。
脑壳谷萝大,宰了一个当三个。
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
”这首歌谣体现了哪个时期的特色( )
A.“大跃进”时期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题干中的歌词内容属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左”倾错误的表现,故正确答案应为A项。
答案:A
9.1966~1976年,中国社会经济遭受空前劫难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计划指标脱离实际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
C.“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D.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的全面整顿
解析:“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劫难是由当时的政治动乱带来的,这是最关键的因素。
答案:C
10.1975年,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 )
A.周恩来着手恢复和调整国民经济
B.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
C.极“左”思想遭到彻底批判
D.“文革”动乱接近尾声
解析:1975年,由于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使动乱中的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答案:B
11.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出现C到D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大跃进”运动的展开
解析:由C到D点的趋势是上升,时间为1960~1965年之间,回顾所学可知这是国民经济调整的结果。
答案:C
12.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提出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指导思想有( )
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②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③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④“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3.下表为“文革”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这些数据表明( ) 年份1966~1967 1967~1968 1972~1973 1974~1975 比上年增长-9.6% -4.2% 9.2% 11.9%
升③“文革”时政治动乱,但仍促进了经济发展④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经济迅速回升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后,严重破坏了经济,②③未能正确说明经济回升的原因,①④符合史实,故选D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全国几千万人上阵,大搞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
这是“小土群”在炼钢。
材料三
材料四三年困难时期的粮食生产状况。
时间粮食产量(万吨) 比上年减少(万吨)
1959年7000 3000
1960年14350 2650
1961年14750
材料五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现在恐怕不能到处这样套。
……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不止是三个指头。
如果说这些地方的缺点和错误只是三个指头,成绩还有七个指头,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不能说服人的。
……全国有一部分地区可以说缺点和错误是主要的,成绩不是主要的。
——1962年初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反映的是什么运动?结果如何?有什么教训?
(2)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五中刘少奇的评价反映出刘少奇怎样的一种认识?
答案:(1)反映的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结果:浪费了资源和人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导致1959~1961年我国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教训:不能单纯按主观意愿办事,要尊重客观事实;应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问题:我国粮食产量下降。
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左”倾错误的发展;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伤害;自然灾害严重;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等。
(3)认识:应正视“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指导思想错误造成的危害与损失不可低估。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关于粮、棉、钢产量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的三个方案
粮产量棉产量钢产量一(1955年夏) 4600亿斤4300万担1100万吨
二(1956年1月) 6400亿斤7000万担1500万吨
三(1956年8月) 5000亿斤4800万担1050~1200万吨材料二1956年2月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上讲话:“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
社会主义积极性不可损害,但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很危险。
”“绝不要提出早日完成工业化的口号,冷静地算一算,确实不能提。
”
材料三1956年7月17日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出:“计划必须建立在平稳和可靠的基础上,计算生产能力,除了人力条件外,还必须考虑到物资与其他条件。
”
——以上材料均引自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材料四1957年4月30日,毛泽东与民主党派负责人谈话时说:“我的脑子开始有点好大喜功,去年三、四月间才开始变化,找了三十几个部门的同志谈话,以后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了十大关系。
”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粮、棉、钢产量的变化情况。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二五”计划酝酿过程中指标起落变化的原因。
(3)从“二五”计划酝酿到“十大关系”、中共八大经济建设方针的提出,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第一个方案提出的粮棉钢产量指标较低,第二个方案指标大幅度提高,第三个方案指标适当下调。
(2)1955年底,三大改造进入高潮阶段,一些部门领导在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出现急躁冒进情绪,希望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早完成工业化。
因此出现加快建设速度的第二个方案。
周恩来同志反对冒进,力主制定计划要实事求是,不能超越现实物质条件。
因此出现放慢建设速度的第三个方案。
(3)第一,制定经济计划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切实可行,不能保守,也不能冒进,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第二,正确的指导方针要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依靠集体智慧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