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长安秋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长安秋望》
杜牧的《长安秋望》写登上高楼鸟瞰整个长安,眺望终南山,描写长安周边秋高气爽的景色。
表现了诗人高蹈绝俗、明净开阔的襟怀。
长安秋望①
楼倚②霜树③外④,镜天⑤无一毫⑥。
南山⑦与秋色⑧,气势⑨两相高。
①秋望:在秋天远望。
②倚:靠着,倚立。
③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
④外:之外。
指楼比"霜树'高。
⑤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⑥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⑦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⑧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
⑨气势:气概。
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楼阁高耸于经霜的树林之上,我登高远望,天宇间不见一丝云彩,宛若明镜。
终南山在澄明的秋天竟是那样高峻,莫不是要与秋色试比气势的大小?
此诗作年难确定,以大中四年(850)杜牧在长安,且多咏长安景色,故应是诗人晚年居住在长安所作。
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
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
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
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
"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楼倚霜树外',是说所登上的高楼"倚树'矗立。
注意树前的"霜'字和树后的"外'字。
"霜'给人的意象薄白净洁。
"外'含两点意思,一是旁,一是上。
合而观之,是诗人登楼乌瞰,产生了一种楼高出树顶之外的感受。
楼立霜树之上,人立高楼之上,制造出一种清高兀立的意境,并暗点题目。
"镜天无一毫',这句写仰首所见,很形象。
镜子似的天空,明净得连一根极细微的毫毛也没有,看不见一丝云影,看不见一点风尘。
意境极为高远明净,寥廓清空,令人胸襟开朗,芥蒂一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遥望终南山,在天晴气清的秋日,更显得高峻巍峨,耸立天际,气势高远。
这气象我们从对终南山的印象以及"气势'和"高'等词语中想象得到,问题是"秋色高'怎样理解。
"色'有神态、气色、景象之意,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中的"色'字就同这里的用法用意相似。
那么,这两句是说终南山与秋高的神色气象两相较量,试看谁的气势更加高远。
篇末的"
高'字,点出了诗人心目中所注视欣慕的是万般"秋色'中的那种高远无极的气象。
"高'是这首五言诗的"诗眼',全诗各句都在围绕着这个关键性的字眼着笔设景。
楼高于树,山高于楼,天高于山,诗人采纳以实托虚,以意写神的手法,轻笔淡墨地勾勒展示了秋日天空高高在上的神态气色,使人感到高得寥廓无极、深邃明净,虚无空灵,浩渺雄浑,若有若无。
登楼极目,似与苍穹接轨,清新气流荡涤心胸,悠然脱俗,升腾化外。
而且由于对实物的描写,没有一笔重彩浓抹,让人只觉得树挺拔、楼矗立、山耸峙,一一立地凌空,直上九霄,竖列眉睫之前,又给人一种高直疏朗的美感。
"胸有正气格自高',"秋色'的这种高直清明的只可意会的神韵,正是诗人胸襟、性格的外射。
由此看来,这首写意诗可谓晚唐诗苑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