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互文”和“对偶”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手法“互文”和“对偶”的区别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结构特征:互省。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二、语义特征:互补。
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互文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同句互文。
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
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东犬西吠”亦属此类。
二、邻句互文。
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
这类句子又可……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叫对偶。
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个句子,结构相同(都是主谓句),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义上相互补充,是个非常工整的对偶。
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可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个事理,在内容上互相补充,这就是正对。
比如: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两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石拱桥的特点,非常形象,是正对。
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可以从正反对立的两个方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反或相对,这就是反对。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两句用一个工整的反对,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我国古代诗文里很早就运用了对偶这种修辞格。
例如:(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几
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些对偶非常严格,不仅字数相等,结构相对,而且同一句中词与词之间平仄变化相应,上下句之间相对的词语词性相同。
现代文章对对偶的要求就比较宽了。
例如:(1)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2)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第一句中上下分句有重复的字词,第二句中上下分句词性也不是完全相同,但这两句都是对偶,只是要求得没那么严格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