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地区常见疾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霍乱
霍乱是因摄入的食物或水受到霍乱弧菌污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腹泻性传
染病。

每年,估计有300万~500万霍乱病例,另有10万~12万人死亡。

病发高峰期在夏季,能在数小时内造成腹泻脱水甚至死亡。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

最近,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发现了新
的变异菌株。

据观察认为,这些菌株可引起更为严重的霍乱疾病,死亡率更高。

霍乱弧菌存在于水中,最常见的感染原因是食用被患者粪便污染过的水。

霍乱弧菌能产生霍乱毒素,造成分泌性腹泻,即使不再进食也会不断腹泻,
洗米水状的粪便是霍乱的特征。

霍乱弧菌对热、干燥、酸及一般消毒剂均甚敏感。

干燥2小时或加热55
度10分钟,弧菌即可死亡,煮沸后立即被杀死。

水体及粪便消毒常用含氯
消毒剂如漂白粉等。

(一)基本信息
就诊科室:感染科
常见发病部位:消化系统
常见病因:霍乱弧菌
常见症状:急性腹泻,洗米水状的粪便,呕吐
传染性:有
(二)病因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

霍乱弧菌为革兰染色阴性,对干燥、日光、热、酸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

霍乱弧菌产生致病性的是内毒素及外毒素。

正常胃酸可杀死弧菌,当胃酸暂时低下时或入侵病毒菌数量增多时,未被胃酸杀死的弧菌进入小肠,在碱性肠液内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强烈的外毒素。

于剧烈泻吐,电解质丢失、缺钾缺钠、肌肉痉挛、酸中毒等甚至发生休克及急性肾衰竭。

(三)临床表现
1.泻吐期
泻吐期多以突然腹泻开始,继而呕吐。

一般无明显腹痛,无里急后重感。

每日大便数次甚至难以计数,量多,每天2000~4000ml,严重者8000ml以上。

初为黄水样,不久转为米泔水水样便,少数患者有血性水样便或柏油样便,腹泻后出现喷射性和边疆性呕吐,初为胃内容物,继而水样,米泔样。

呕吐多不伴有恶心,喷射样,其内容物与大便性状相似。

少部分的患者腹泻时不伴有呕吐。

由于严重泻吐引起体液与电解质的大量丢失,出现循环衰竭,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微弱、血红蛋白及血浆比重显著增高,尿量减少甚至无尿。

机体内有机酸及氮素产物排泄受障碍,患者往往出现酸中毒及尿毒症的初期症状。

血液中钠钾等电解质大量丢失,患者出现全身性电解质紊乱。

缺钠可引起肌肉痉挛,特别以腓肠肌和腹直肌为最常见。

缺钾可引起低钾综合征,如全身肌肉张力减退、肌腱反射消失、鼓肠、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

由于碳酸氢根离子的大量丢失,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神志不清,血压下降。

2.脱水虚脱期
脱水虚脱期患者的外观表现非常明显,严重者眼窝深陷,声音嘶哑,皮肤干燥皱缩、弹性消失,腹下陷呈舟状,唇舌干燥、口渴欲饮,四肢冰凉、体温常降至正常以下,肌肉痉挛或抽搐。

3.恢复期
少数患者(以儿童多见)此时可出现发热性反应,体温升高至38℃~39℃,一般持续1~3天后自行消退,故此期又称为反应期。

病程平均3~7天。

(四)检查
1.血液检查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增高,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及大单核细胞计数增多。

血清钾、钠、氯化物和碳酸盐降低,血pH下降,尿素氮增加。

治疗前由于细胞内钾离子外移,血清钾可在正常范围内,当酸中毒纠正后,钾离子移入细胞内而出现低钾血症。

2.尿检查
少数患者尿中可有蛋白,红、白细胞及管型。

(五)诊断
1.确诊标准
①凡有腹泻呕吐等症状,大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者;②霍乱流行期在疫区有典型霍乱症状而大便培养阴性无其他原因可查者,如有条件可做双份血清凝集素试验,滴度4倍或4倍以上可诊断;③疫源检测中发现粪便培养阳性前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霍乱。

2.疑似标准
①凡有典型泻吐症状的非疫区道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未确诊前;②霍乱流行期,曾接触霍乱患者,有腹泻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3.其他
血清学检查适用于病后追溯诊断,无助于早期确诊。

诊断须鉴别下述腹泻病:①痢疾;②由沙门菌、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③副溶血弧菌引起的腹泻;④产肠毒素大肠菌性腹泻;⑤病毒性(特别是轮状病毒性)胃肠炎;⑥寄生虫性腹泻;⑦某些毒物(如有机磷农药、三氧化二砷等)引起的腹泻。

轻型不典型的霍乱病例诊断鉴别较难。

一般仅有轻度腹泻,不伴有呕吐,血压、脉搏正常,神志清楚,病程短,于三两天内自行痊愈。

暴发型霍乱或干性霍乱比较少见,起病后未见吐泻或脱水,而却迅速转入休克状态和严重的中毒性循环衰竭,病死率极高。

(六)治疗
本病的处理原则是严格隔离,迅速补充水及电解质,纠正酸中毒,辅以抗菌治疗及对症处理。

1.一般治疗与护理
(1)按消化道传染病严密隔,离隔离至症状消失6天后,粪便弧菌连续
3次阴性为止,方可解除隔离,患者用物及排泄物需严格消毒,病区工作人员须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以防交叉感染。

(2)休息重型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至症状好转。

(3)饮食剧烈泻吐暂停饮食,待呕吐停止腹泻缓解可给流质饮食,在患者可耐受的情况下缓慢增加饮食。

(4)水分的补充为霍乱的基础治疗,轻型患者可口服补液,重型患者需静脉补液,待症状好转后改为口服补液。

(5)标本采集患者入院后立即采集呕吐物的粪便标本,送常规检查及细菌培养,注意标本采集后要立即送检。

(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4小时测生命体征1次,准确纪录出入量,注明大小便次数、量和性状。

2.输液的治疗与护理
输液治疗原则:早期、迅速、适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钙,见尿补钾。

3.对症治疗与护理
(1)频繁呕吐可给阿托品。

(2)剧烈腹泻可酌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3)肌肉痉挛可静脉缓注10%葡萄糖酸钙,热敷、按摩。

(4)周围循环衰竭者在大量补液纠正酸中毒后,血压仍不回升者,可用阿拉明或多巴胺药物。

(5)尿毒症者应严格控制体入量,禁止蛋白质饮食,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必要时协助医生做透析疗法。

4.病因治疗与护理
四环素有缩短疗程减轻腹泻及缩短粪便排菌时间、减少带菌现象,可静脉滴注,直至病情好转,也可用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吡哌酸等药治疗。

5.注意事项
本病常见的并发症有酸中毒、尿毒症、心力衰竭、肺水肿和低钾综合征等。

(七)预防
1.控制感染源
在发现患者和疑似患者,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并作好疫源检索,切断感染源,以免更多人受到感染。

外出避免进入已知霍乱疫区。

2.切断传霍乱的传播途径
霍乱主要通过水和食物进行传播,所以要加强饮水消毒和食品的管理,确保水和食物的安全性,同时要进行消灭苍蝇等传播媒介。

夏季外出避免吃凉菜,喝经烧开的水,以减少被感染的可能。

二、登革热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

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我国少见。

典型的登革热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本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我国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是登革热流行区。

由于本病系由伊蚊传播,故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5~11月份,高峰在7~9月份。

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成人为主,在地方性流行区,发病以儿童为主。

(一)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denguefever
就诊科室:传染科
常见病因:登革病毒
常见症状: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
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传染性:有
传播途径:经蚊媒传播
(二)病因
登革病毒为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是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耐低温,在人血清中保存-20℃可存活5年,-70℃可存好8年以上。

但不耐热,50℃30分或100℃2分中即可灭活,不耐酸,用洗涤剂、乙醚、紫外线和0.65%甲醛溶液可以灭活。

目前已分离出4个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均有致病性。

伊蚊(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其主要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患者在发病1日至发病后3日内传染性最强。

少数患者在热退后第
3日还可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

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毒血症。

然后再定位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中复制,再次释放入血,形成第二次毒血症。

登革病毒与
机体产生的抗登革病毒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

同时病毒可抑制骨髓,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3~14日,平均为4至7日左右。

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和重型。

1.典型登革热
(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

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

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

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其他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

可有肝大,脾大少见。

个别病例有黄疸。

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

2.轻型登革热
症状体征较典型登革热轻,发热及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诊,没有出血倾向,浅表淋巴结常肿大,其临床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易被忽视,1~4天痊愈。

3.重型登革热
患者早期表现与典型登革热相似,在病程第3~5日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颈强直等脑膜炎表现。

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多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在24小时内死亡。

(四)检查
1.常规检查
(1)周围血象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起病时即有减少,至出疹期尤
为明显;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见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可见中毒颗粒及
明显核左移现象,有异常淋巴细胞,退热后1周血象恢复正常。

1/4~3/4病
例血小板减少,最低可达13×109/L。

(2)尿常规可有少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有时有管型。

2.病毒分离
取早期患者血液,接种于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分离病毒后须经特
异性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加以鉴定。

3.血清免疫学检查
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有助于登革热的早期明
确诊断。

若在患者的血清中检出登革病毒抗原,亦可作为明确诊断依据。

4.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
检测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RNA,其敏感性高于病毒分离,可用于早期快
速诊断及血清型鉴定,但技术要求较高。

(五)诊断
根据流行地区、雨季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患者出现两度高热,全身疼痛,明显乏力,在第一次退热或第二次高热时出现皮疹,有淋巴结肿大,白
细胞数减少等,即考虑为登革热。

双份血清恢复期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
倍以上,或急性期补体结合试验抗体效价1:32以上,即可作出诊断。

注意
与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麻疹、猩红热、伤寒、疟疾、黄热病等鉴别。

(六)治疗
目前对本病尚无确切有效的病原治疗,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
患者住有防蚊设备的隔离病房。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直至体温、血小板
计数恢复正常,无出血倾向,才可适当活动。

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的富含营
养的易消化食物为宜。

注意清洁口腔和皮肤,保持粪便通畅。

2.降低体温
对高热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温,如冰敷、酒精拭浴,慎用止痛退热药物。

对高热不退及毒血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

3.补液
对出汗多、腹泻者,先作口服补液,注意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必要时应采用静脉补液,纠正脱水、低血钾和代谢性酸中毒,但应时刻警惕诱发脑水肿、颅内高压症、脑疝的可能性。

4.降低颅内压
对剧烈头痛、出现颅内高压症的病例应及时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

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有助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对呼吸中枢受抑制的患者,应及时应用人工呼吸机治疗。

5.止血
有出血倾向者,给予卡巴克洛、维生素K等一般止血药物,出血量大时可输全血或血小板。

(七)预后
登革热是一种具自限性倾向的传染病,无并发症患者的病程约为10天。

本病通常预后良好。

死亡病例多为重型患者。

(八)预防
1.管理感染源
地方性流行区或可能流行地区要做好登革热疫情监测预报工作,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隔离治疗。

应尽快进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识别轻型患者。

对可疑患者应进行医学观察,患者应隔离在有纱窗纱门的病室内,隔离时间应不少于5日。

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

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

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

3.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抗病力,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在流行期间对易感人群涂布昆虫驱避剂,以防蚊虫叮咬。

三、疟疾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

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

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一)基本信息
别 称:打摆子,寒热病
英文名称:malaria
就诊科室:传染科
常见病因:感染疟原虫
常见症状:全身发冷,发热,多汗,贫血,脾肿大
传染性:有
传播途径:由受染的按蚊叮咬传播
(二)病因
传染源:疟疾现症患者或无症状带虫者,其血液中具有配子体者便成为传染源。

血液中原虫密度越高,配子体的密度也会越高,传播的机率也越大。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
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口腔温度超过37.8℃),称潜伏期。

潜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

一般间日疟、卵形疟14天,恶性疟12天,三日疟30天。

感染原虫量、株的不一,人体免疫力的差异,感染方式的不同均可造成不同的潜伏期。

温带地区有所谓长潜伏期虫株,可长达8~14个月。

输血感染潜伏期7~10天。

胎传疟疾,潜伏期就更短。

有一定免疫力的人或服过预防药的人,潜伏期可延长。

2.发冷期
骤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

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

进而全身发抖,牙齿打颤,有的人盖几床被子不能制止,持续约10分钟,乃至一小时许,寒战自然停止,体温上升。

此期患者常有重病感。

3.发热期
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发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著,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

高热患者痛苦难忍。

有的辗转不安,呻呤不止;有的谵妄,撮空,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有的剧烈头痛、顽固呕吐。

患者面赤、气促;结膜充血;皮灼热而干燥;脉洪而速;尿短而色深。

多诉说心悸,口渴,欲冷饮。

持续2~6小时,个别达10余小时。

发作数次后唇鼻常见疱疹。

4.出汗期
高热后期,颜面手心微汗,随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2~3小时体温降低,常至35.5℃。

患者感觉舒适,但十分困倦,常安然入睡。

一觉醒来,精神轻快,食欲恢复,又可照常工作。

此刻进入间歇期。

(四)检查
1.血象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多次发作后下降,恶性疟尤重;白细胞总数初发时可稍增,后正常或稍低,白细胞分类单核细胞常增多,并见吞噬有疟色素颗粒。

2.疟原虫检查
血液涂片(薄片或厚片)染色查疟原虫。

并可鉴别疟原虫种类。

骨髓涂片染色查疟原虫,阳性率较血片高。

3.血清学检查
抗疟抗体一般在感染后2~3周出现,4~8周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

现已应用的有间接免疫荧光、间接血凝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阳性率可达90%。

一般用于流行病学检查。

(五)诊断
1.流行病学
有在疟疾流行区居住或旅行史,近年有疟疾发作史或近期曾接受过输血
的发热患者都应被怀疑。

2.临床表现
典型的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可初步诊断。

不规律发热,而伴脾、肝
肿大及贫血,应想到疟疾的可能。

凶险型多发生在流行期中,多急起,高热
寒战,昏迷与抽搐等。

流行区婴幼儿突然高热、寒战、昏迷,也应考虑本病。

3.实验室检查
主要是查找疟原虫,通常找到即可确诊。

血片找疟原虫应当在寒战发作
时采血,此时原虫数多、易找。

需要时应多次重复查找。

并一定要做厚血片
寻找。

如临床高度怀疑而血片多次阴性可做骨髓穿刺涂片查找疟原虫。

4.分子生物学技术诊断法
(1)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检测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PCR检
测方法已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成多种方法,如巢式PCR、反转录酶PCR、PCR-ELISA等。

除可以直接检测血样中的疟原虫外,还可以检测滤纸干血滴
上的疟原虫。

已从检测恶性疟原虫发展到检测间日疟原虫。

(2)DNA探针检测DNA探针检测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

5.治疗性诊断
临床表现很象疟疾,但经多次检查未找到疟原虫。

可试用杀灭红内期原
虫的药物(如氯喹),治疗48小时发热控制者,可能为疟疾。

但注意耐氯
喹虫株。

(六)鉴别诊断
对于症状不明显的疟疾,或疑似疟疾的其他疾病,应进行鉴别。

疟疾有
发热和肝、脾肿大症状,应与有此特征性症状的其他疾病相鉴别。

1.与常见疾病鉴别
(1)血吸虫病既往史中曾有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接触过疫水和有尾蚴皮
炎史。

发热和肝、脾肿大、消化道症状有腹泻、黏血便等,常见嗜酸性粒细
胞增多。

血吸虫病试剂盒测试,抗体、抗原均阳性。

(2)阿米巴肝脓肿不规则发热,肝明显肿大和有明显压痛,白细胞计
数增多,以中性粒细胞占多数,超声波检查可见肿块。

(3)败血症畏寒或寒战、高热,肝、脾肿大。

可出现迁徙性脓肿,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

一般可追问出感染原因及过程。

血细菌培养阳性。

(4)伤寒初为弛张热,后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出现玫瑰疹,可见胃肠道症状和全身中毒症状。

血、骨髓、粪尿细菌培养阳性,肥达氏反应阳性。

(5)钩端螺旋体病弛张热或持续性发热,有腓肠肌痛的特征性症状。

可能出现皮肤黏膜出血,肝、脾肿大。

血清免疫学试验阳性。

(6)急性肾盂肾炎不规则发热,腰酸,尿频或尿痛。

尿中出现红、白细胞和蛋白,尿液细菌培养阳性。

(7)布氏杆菌病弛张热、睾丸炎是特征性症状之一,脾肿大而有压痛。

血清凝集试验或ELISA试验阳性。

(8)病毒感染如病毒性感冒,发热、畏寒,常伴有明显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又如登革热,高热伴畏寒,肝、脾肿大、四肢及躯干疹。

有些病毒感染,不规则发热,多方面检查均未查出病因,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却测出一种病毒的阳性结果。

2.与脑性疟以外的昏迷的鉴别
脑膜炎、脑炎、癫痫、脑脓肿、脑瘤、脑血管意外、热带地区的锥虫病,镰状细胞病等均可引起昏迷,如将其临床表现与实验室诊断结果综合起来分析,不难判断是否脑型疟引起的昏迷。

不过,至少在现阶段,凡近期在非洲和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地区居留过而出现昏迷症状者,脑性疟是首先要考虑的疾病。

(七)治疗
1.基础治疗
(1)发作期及退热后24小时应卧床休息。

(2)要注意水分的补给,对食欲不佳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至恢复期给高蛋白饮食;吐泻不能进食者,则适当补液;有贫血者可辅以铁剂 (3)寒战时注意保暖;大汗应及时用干毛巾或温湿毛巾擦干,并随时更换汗湿的衣被,以免受凉;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过高热患者因高热难忍
可药物降温;凶险发热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的变化,详细记录出入量,做好基础护理
(4)按虫媒传染病做好隔离。

患者所用的注射器要洗净消毒。

2.病原治疗
目的是既要杀灭红内期的疟原虫以控制发作,又要杀灭红外期的疟原虫以防止复发,并要杀灭配子体以防止传播。

(1)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治疗:包括现症病例和间日疟复发病例,须用血内裂殖体杀灭药如氯喹,杀灭红内期的原虫,迅速退热,并用组织期裂殖体杀灭药亦称根治药或抗复发药进行根治或称抗复发治疗,杀灭红外期的原虫。

常用氯喹与伯氨喹联合治疗。

(2)恶性疟治疗:对氯喹尚未产生抗性地区,仍可用氯喹杀灭红细胞内期的原虫,同时须加用配子体杀灭药。

成人口服氯喹加伯氨喹。

3.凶险发作的抢救原则
(1)迅速杀灭疟原虫无性体;
(2)改善微循环,防止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崩裂;
(3)维持水电平衡;
4.快速高效抗疟药可选用
青蒿素和青蒿琥酯等。

5.其他治疗
(1)循环功能障碍者,按感染性休克处理,给予皮质激素,莨菪类药,肝素等,低分右旋糖酐
(2)高热惊厥者,给予物理、药物降温及镇静止惊
(3)脑水肿应脱水;心衰肺水肿应强心利尿;呼衰应用呼吸兴奋药,或人工呼吸器;肾衰重者可做血液透析
(4)黑尿热则首先停用奎宁及伯喹,继之给激素,碱化尿液,利尿等。

(八)预防
疟疾的预防,指对易感人群的防护。

包括有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

个体预防系疟区居民或短期进入疟区的个有,为了防蚊叮咬、防止发病或减轻临床症状而采取的防护措施。

群体预防是对高疟区、爆发流行区或大批进入疟区较长期居住的人群,除包括含个体预防的目的外,还要防止传播。

要根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