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_寡欲_思想的现代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寡欲”思想的现代意蕴
李瑞艳
老子所居的周朝本是天子之国,但是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周朝失去了天子之威,与普通的诸侯国混同为一。
上、下有序的社会结构被打乱,百姓生活
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老子以一种淡泊的心态退居函谷关,
凭借自己丰厚的学识,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处世理念用五千言表述出来,即
现在我们知道的《道德经》。
“寡欲”思想在《道德经》中有详尽的阐述。
一、“寡欲”的哲学基础
相传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气呵成的。
五千言虽短,涉及的范围却从具体的天、地、人到一般的万事万物,可谓包罗万象。
很多学者都对老子《道德经》的内
容做过分类。
例如余元洲先生在其《老子新编》中把《道德经》分为“人生之道”
“社会之道”等,试图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到天下的治国安邦这个层层递进的阶
段对《道德经》进行解读。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
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可见,《道德经》涉及个人、社会以及国
家各个层面。
但无论是哪个层面,都要依“道”而行。
因此,“道”是老子提出的所
有观点的基础。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章就告诉世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当代注家陆玉林认为,“平常所讲的道路,日常的行事规则都是可以说的,但‘道’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述,人也不能通过语言来了解和把握‘道’。
”但是他又说,“这个‘道’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述出来,但它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存在,并且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总动力,天地万物的运行也以‘道’为法则。
”老子把这个观点放在开篇第一章,也许正是想要告诉人们,他反复强调的“道”存在万物之中,他自己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借用文章的五千言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到蕴含在万物之中的“道”的涵义。
老子的这一论述恰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关于“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这个概念很抽象,但是概念虽然抽象,我们却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具体的物质,而我们看到的这些具体的物质形象却不是“物质”本身。
老子的“道”就存在与万事万物之中,而大家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万事万物也是蕴含其中的“道”。
《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反向转化是“道”的轨迹,事物的柔弱虚空之处是“道”发挥作用的地方。
因此,人只有“寡欲”才能让自己的内在腾出足够的空间,用来生发出更多的东西。
所以,“道”是“寡欲”的哲学基础。
二、“寡欲”的价值体现
《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这样表述:“五色令人目盲,五言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太过绚烂的色彩会让人眼花缭乱,过多的旋律会让人耳痛欲聋,繁多的口味会让人失去味觉,过多的游戏会让人心智发狂,难得之物会让人产生追逐的欲求而阻碍人格的发展。
所以,老子认为圣人只求吃饱穿暖,绝不贪求声色犬马之乐。
老子的“寡欲”思想是建立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的清心寡欲,而不是无欲无求。
老子的“寡欲”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既然作为“寡欲”哲学基础的“道”包含天地人和万物这四域,那么“寡欲”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体现在修身、处世和治国三个层面。
(一)“寡欲”的修身观
1.“上善若水”。
《道德经》第八章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对“水”是有偏爱的,他认为水是至善之物,因为水甘愿处在人们不喜欢的低下地位,可以接纳一切事物,是一种与世无争的价值境界。
因此,对个人修身而言,要想做到像水一样不争,就要做到“寡欲”。
无论是身处高位抑或是地处卑下,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用宽阔的心胸去接纳现实。
2.“善恶有报”。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此为教宗。
”这里的善恶有报与我们平时所理解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所区别。
老子所讲的善恶有报更多地是一种辩证转化的运动。
作为万物之基的“道”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转变轨迹,“损而益,益而损”相反相成。
所以在现实生活之中,不要有过多的欲望,也不要刻意去争夺不属于自己的利益,因为过多的争夺反而会让自己最终什么都得不到。
(二)“寡欲”的处世观
1.“三宝”的和谐社会构建。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作为社会中的人,其行为要符合社会的规范,其思想观念的形成也离不开社会。
“寡欲”在个人修身方面提出的“上善若水”和“善恶有报”使人变得仁慈和内敛,此处的“不敢”意为“慎”,即谨慎周全。
所以,“寡欲”思想让社会中的人学会仁慈、内敛和谨慎,这种处世态度有助于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状态。
自工业革命至今,人类无休止的欲望促使人们对自然进行无限制的索取,然而社会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对自然和环境的伤害也会作用于人类社会中来。
例如2003年的非典、2013年H7N9禽流感以及雾霾等灾害。
在人类社会已经获得可以促进自身发展的基础保障之后,应该“寡欲”和自律,对自然界秉承一颗仁慈之心,谨慎地处理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按照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办事,建立和谐美好的社会。
2.“不争”的社会生存态度。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提出:“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外,就是因为它善于处在较低的位置,川流才得以汇聚。
所以,在社会中生存要像江海一样,以谦逊的态度对他们才能让他们尊重你;不侵害他人的利益才能保全自己的利益;乐意为别人服务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因为“寡欲”而与世无争,而恰是与世无争让自己得以蓄养巨大的能量,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别人根本无法撼动你的地位。
(三)“寡欲”的治国观
1.“无私而私,外身身存”:为君之道
很多人认为老子的“无为而治”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与儒家提出的积极入世的观点相比,显得清净和退让。
但老子在五千言中数次提到依“道”而治的观点,并且站在为君为主的角度上去论述自己的君王之道。
例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中所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老子同样入世,也讲治国之法,只是治国的角度同儒家不同,老子的方法是从反面入手,在事物的辩证关系中寻找出路。
《道德经》第七章中提到:“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在此就鲜明地运用辩证法观点探索君王之道,作为一国之君,要像天地一样无私地存在,自觉退居人后,真正为百姓的利益着想,这样一来,虽然退居人后,也会因为无私的精神被人们推举,自然而然地被人们放在庙堂之上。
老子治国的睿智就在这“争与不争”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不欲以静,天下自定”:理国之方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有言:“道恒,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自定。
”在老子看来,为君之人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要遵从“道”这一永恒的规则,让万物顺其自然的化育和生长。
在自然的化育和生长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当的欲望是再正常不过的,如何去压制这些不当的欲望?不是依靠武力的
镇压和残酷的刑罚,而应该用“道”来整合人们的价值观念。
而“道”又是如何整合人们的价值观念呢?那就要通过不断地教化和引导,让人们自觉发现物极必反的辩证规律,懂得自我克制,真正把“道”内化于心。
治理国家正是如此。
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主导思想,在发展过程中被统治者所用,转换为控制百姓思想的武器,目的就是保障统治者自身的天子之位。
然而道家在治理国家方面强调“无为”“不争”和“寡欲”,这几种观点的提出是以万事万物皆平等为前提的,不论地位的尊卑都要受到“道”的约束,治理国家的手段过于苛刻反而使民心离散,国本动摇。
因此,老子的“无为而治”事实上是一种辩证的转换,看似“无为”,实际上是最有力度的“有为”。
3.“静以为下,以下为上”:邦交之法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说道:“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牝常以静胜牡,静以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老子认为,在国与国的交往之中,大国拥有雄厚的实力,要懂得以静制动。
大国礼遇小国方可得到小国真心的尊重和归顺,小国精分大国方可得到大国的长久的庇佑。
在战乱纷争的年代,老子意识到战争只会带来无休止的灾难,战争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胜利者。
与其劳民伤财地做无谓的争斗,还不如遵从“道”这一本质的规律,以“道”的教化使各国安定祥和,百姓安居乐业。
三、“寡欲”的现代意蕴
老子通过《道德经》从修身、处世和治国三个层面分别论证了“寡欲”的重大价值意义。
“寡欲”可以使争与不争、无为与有为、上与下互相转化,通过辩证的运动达到人化“道”于心的目的。
老子的这一思想虽然在战国时期提出,但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塑造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修正
对于个人而言,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
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一旦形成了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对个人的思想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个人在社会中的成长和发展。
当前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进行的三观教育。
然而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有很多人,尤其是学生这个群体,在重要的三观塑造期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形成了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功利不讲公平的三观。
道家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种,它所论述的“寡欲”思想就从三观上给人们指明了方向。
首先,遵从客观规律的世界观。
“道”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不以个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推而广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世界,个人要认识到自己与世界的万物一样都是既渺小又巨大的,个人的行为和思想都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其次,寡欲不争的人生观。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通过事物内部辩证转化的运动形式向大家展示寡欲不争的实质,目的就在于让大家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从而找准人生发展的方向。
“上善若水”、“上德若谷”的方法论教导个人只有海纳百川才能长足发展;最后,慈俭谨慎的价值观。
金钱、名利和荣耀都是有来有去的身外之物,世界万物都处在辩证的规律当中,拥有的越多,失去的就越多。
所以,对于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念,应当用“寡欲”的思想去进行修正,这样才能使个人在社会中良性的发展。
(二)有助于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
“寡欲”思想的内涵之一即“无为”,这种“无为”主要体现在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寡欲”的外延之一即“和谐”,这种“和谐”追求的是万物顺其自然的发展生息。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由于人类轻生态,重经济的单向发展,生态环境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随之而来的各种自然灾害和疾病也在人类社会蔓延。
因此,十八大强调“五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模式,兼顾包括生态在内的五大方面的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寡欲”思想与中国人长久以来形成的坚忍不拔和谦虚谨慎的性格息息相关,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中国梦”是一个全面可持续的梦,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理想。
而“寡欲”思想对于营造天、地、人以及万物的“和谐”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持和保障。
(三)有助于国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各种“大国威胁论”等不和谐的声音在世界响起。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中国在世界中的姿态是谦逊答礼的。
十八大就国家间关系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即“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共同体“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
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
”这个概念的阐释与老子的思想不谋而合。
每个国家都是拥有独立主权的个体,而这些个体都存在于一个整体的关系网之中,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改变将会引起连锁反应,进而影响着整个人类的发展。
老子的“寡欲”思想经历了几千年的流转和变化,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广阔的现实外延至今为止都对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在多元文化引起的价值观混乱的当代,保持一颗干净纯粹的心灵,秉承一份踏实笃定的信念,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才能让我们每一个人更加接近自己的梦想,更加接近“中国梦”。
□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