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名著导读——《名人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传》包括《贝多芬传》、《⽶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
《贝多芬传》:贝多芬出⽣于贫寒的家庭,⽗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仆。
贝多芬本⼈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活困苦,还经常受到⽗亲的打骂。
贝多芬⼗⼀岁加⼊戏院乐队,⼗三岁当⼤风琴⼿。
⼗七岁丧母,他独⾃⼀⼈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2年11⽉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乐之都维也纳。
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朵⽇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
起初,他独⾃⼀⼈守着这可怕的秘密。
1801年,他爱上了⼀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的残疾(此时他已⽿聋)以及朱丽埃塔的⾃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个伯爵。
⾁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时期(幻想奏鸣曲)、
1806年5⽉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了⼀系列伟⼤的作品。
不幸的是,爱情⼜⼀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结婚了。
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切都⽆所顾虑。
他受到了世⼈瞩⽬,与光荣接踵⽽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个个死亡离散,⽿朵也已全聋,和⼈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
⾯对⽣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
1827年3⽉26⽇,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咽下了最后⼀⼝⽓。
《⽶开朗基罗传》:该传记分上下编,上编“战⽃”,下编“舍弃”和尾声“死”。
1475年3⽉6⽇,⽶开朗基罗出⽣于卡森蒂诺地⽅的卡普雷赛,⽗亲是法官。
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开朗基罗被寄养在⼀个⽯匠的妻⼦家⾥。
⼗三岁时,他进⼊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
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使他的⽼师为之嫉妒。
⼀年后他们分⼿了,⽶开朗基罗转⼊⼀所雕塑学校。
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平不断地得到了提⾼。
1505年3⽉,⽶开朗基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
不久,⼜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
此后⼏年,他⼀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
1527年⽶开朗基罗卷⼊了⼀场⾰命的漩涡,差⼀点丧命。
⾰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将他从隐避地找了出来,⽶开朗基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劳作。
1537年9⽉克雷芒教皇驾崩,⽶开朗基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的事了。
但他刚到罗马,⼜被他的新主⼈——保罗三世抓住了。
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休⽌的⼲涉中替别⼈⼲活。
1564年2⽉12⽇,⽶开朗基罗站了⼀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
14⽇他开始发烧,18⽇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终于永远地离开了⼈间。
《托尔斯泰传》: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加索,群⼭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脑清醒过来。
第⼆年,他创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
俄⼟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激赏的作品。
这⼀时期的托尔斯泰是⽐较充实⽽快乐的。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活使他有⾜够的时间与精⼒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
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的富裕的⽣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对他们缺乏信⼼。
因此,他厌倦⾃⼰的⽣活,决⼼和⾃⼰的社会决裂,他⼜得不到⼈们的⽀持。
在精神上,他⼀直是孤独的。
⼋⼗⼆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并病死于⼀个⼩⽕车站上。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罗兰与年青时候的好友⼀起举办了《双周丛刊》,他们既是作者,⼜是出版者。
15年来,罗兰在这份丛刊上发表了他许多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贝多芬传》、《⽶开朗基罗传》和⼀些剧本。
没有⼀法郎的稿费,他们是为了理想⽽写作的。
第⼀次世界⼤战爆发后,罗兰致⼒于和平运动,关注俄国⾰命,并与⾼尔基有所交往。
1916年,《约翰·克利斯朵夫》获诺贝尔⽂学奖,他将奖⾦全部捐献给了慈善组织。
罗曼·罗兰的⼀⽣都没有停⽌过创作和研究,这是他的⽣命。
⽽且,事实上,伴随着⼀战的来临,罗兰实已不属于他⾃⼰,⽽是属于整个世界。
他从宁静的书斋⾛出来后就⼀直在为他关于英雄的理想,他的博爱的使命⽽战。
⼆战期间他已是⼀位花甲⽼⼈,他也没有⼀刻停⽌过⼯作和战⽃,他号召欧洲的知识分⼦⾛上街头保卫⽂化、保卫⽂明、保卫和平、反对纳粹,他的⽬光⼀直注视着未来。
1943年初,他的病情恶化,第⼆年的12⽉30⽇,罗曼·罗兰与世长辞,留给世⼈的不仅是《约翰。
克利斯朵夫》、《巨⼈三传》(《名⼈传》⼜称《巨⼈三传》)、《哥拉·布勒尼翁》、《母与⼦》等不朽名篇,还有⼀种叫做“良⼼”的东西,知识分⼦都应以他为榜样。
作者⽣平
罗曼·罗兰(1866~1944)是法国作家,举世闻名的反战主义者。
他出⽣于克拉美西城的⼀个中产者家庭,⾃幼喜欢⾳乐。
,1882年考⼊⼤路易中学,1886年⼊巴黎⾼等师范学校,先攻⽂学,后攻历史。
青年时代曾受18世纪启蒙思想的影响。
1888年列夫·托尔斯泰的信对他的艺术观形成发⽣很⼤作⽤。
与德国理想主义思想家玛尔维达·冯·梅森柏⼥⼟的交往对他的思想成熟具有重要意义。
1895年,罗曼·罗兰以《现代歌剧的起源》获博⼟学位。
罗兰认为戏剧不但可以针砭时弊,还可以⿎舞⼈,⽤戏剧⼿段可以直接影响群众。
他向往法国*,并以其为题材写了⼗⼆部曲。
其中“⾰命戏剧”有:《群狼》、《丹东》、《七⽉⼗四⽇》,“信仰悲剧”有:《圣路易》、《哀尔帝》、《理智的胜利》。
但因艺术性不强和资产阶级的批评⽽未获成功,从此开始⼩说创作。
20世纪初,写了许多名⼈传记,如《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地传》、《⽶开朗琪罗传》等。
长篇⼩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兰最伟⼤的作品,并因此获得1915年诺贝尔⽂学奖。
第⼀次世界⼤战中,罗兰积极反对战争,对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20世纪30年代访问苏联,与⾼尔基会晤,同情社会主义⾰命。
⼆战时声援中国,对中国⼈民寄予同情,成为伟⼤的反法西斯战⼠。
经典⽚段
⼀切使他不安;他的家庭也嘲笑这永远的不安。
他如⾃⼰所说的⼀般,在“⼀种悲哀的或竟是癫狂的状态”中过⽣活。
痛苦久了,他竟嗜好有痛苦,他在其中觅得⼀种悲苦的乐趣:
“愈使我受苦的我愈欢喜。
”
对于他,⼀切都成为痛苦的题⽬,甚⾄爱,甚⾄善。
“我的欢乐是悲哀。
”
没有⼀个⼈⽐他更不接近欢乐⽽更倾向于痛苦的了。
他在⽆垠的宇宙中所见到的所感到的只有它。
世界上全部的悲观主义都包含在这绝望的呼声,这极端偏狂的语句中。
“千万的欢乐不值⼀单独的苦恼!……”
“他的猛烈的⼒量把他和⼈群⼏乎完全隔离了。
”
他是孤独的。
他恨⼈;他亦被⼈恨。
他爱⼈;他不被⼈爱。
⼈们对他⼜是钦佩,⼜是畏惧。
晚年,他令⼈发⽣⼀种宗教般的尊敬。
他威临着他的时代。
那时,他稍微镇静了些。
他从⾼处看⼈,⼈们从低处看他。
他从没有休息,也从没有最微贱的⽣灵所能享受的温柔——即在⼀⽣能有⼀分钟的时间在别⼈的爱抚中睡眠。
妇⼈的爱情于他是⽆缘的。
在这荒漠的天空,只有科伦娜冷静⽽纯洁的友谊,如明星⼀般照耀了⼀刹那。
周围尽是⿊夜,他的思想如流星⼀般在⿊暗中剧烈旋转,他的意念与幻梦在其中回荡。
贝多芬的忧郁是⼈类的过失;他天性是快乐的,他希望快乐。
⽶开朗基罗却是内⼼忧郁,这忧郁令⼈害怕,⼀切的⼈本能地逃避他。
他在周围造成⼀⽚空虚。
这还算不得什么。
最坏的并⾮是成为孤独,却是对⾃⼰亦孤独了,和⾃⼰也不能⽣活,不能为⾃⼰的主宰,⽽且否认⾃⼰,与⾃⼰⽃争,毁坏⾃⼰。
他的⼼魂永远在欺妄他的天才。
⼈们时常说起他有⼀种“反对⾃⼰的”宿命,使他不能实现他任何伟⼤的计划。
这宿命便是他⾃⼰。
他的不幸的关键⾜以解释他⼀⽣的悲剧。
⽽为⼈们所最少看到或也不去看的关键,只是缺乏意志和禀性懦怯。
——《⽶开朗基罗传》
妙语佳句
◆⼈⽣是艰苦的。
在不⽢于平庸凡俗的⼈,那是⼀场⽆⽇⽆⽌的⽃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争。
◆当全世界都在哭泣的时候是不应当嬉笑的。
为了⼀个⼈的诞⽣⽽举⾏庆祝是缺乏知觉的⼈的⾏为。
应当保留你的欢乐,在⼀个充分地⽣活了的⼈死去的时候发泄。
◆⽣命还须前进。
动,便是⽣。
阅读指导
郑克鲁先⽣著的《现代法国⼩说史》中,罗曼·罗兰处于第三章“长河⼩说”的第⼆节,对于这⼏部传记,他是这样评论的:
“罗兰要为具有巨⼤精神⼒量的英雄树碑⽴传,让世⼈‘呼吸到英雄的⽓息’。
尤其是《贝多芬传》,强调⾃由精神,作者在⾳乐⽅⾯表现出精湛的修养,吸引了⼈们的注意。
《托尔斯泰传》颂扬这位俄国作家对爱和真的追求,对全⼈类的热望,对艺术压倒暴⼒的信念和不抵抗主义。
”
薄薄的⼀册《贝多芬传》是最早给罗曼·罗兰带来声誉的。
它本是罗兰创作《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副产品,最先在《巴黎杂志》上刊登,后⼜在《双周丛刊》上发表。
1903年正式问世后,罗曼·罗兰⽴即成为法国⽂学界的知名⼈⼟。
“打开窗⼦吧!让⾃由的空⽓重新进来!呼吸⼀下英雄们的⽓息。
”类似这样的⽂句在当时被传诵⼀时。
实际上,这本⼩册⼦没有取得什么⽂学上的成就,报刊对它表⽰沉默,学术界对它不屑⼀顾,但是⼈们,素不相识的,陌⽣的,遍布全世界的苦难的兄弟们却从这本⼩册⼦⾥得到了幸福。
他们争相传看着,⼀种莫名的、神秘的感激之情把罗兰周围的信徒们联合了起来,众多不幸的、孤独的⼈得到了安慰⿎舞。
罗曼·罗兰从此有了⾃⼰的跟随者,⽽《双周丛刊》这本以前没有⼈知道的杂志,现在也获得了⼀定的声望,第⼀次增印了⼀版。
罗曼·罗兰的著作扩⼤了在国外的发⾏量,并出现了译本。
就象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的原序中说的:“这⼩册⼦,由⼀个⽆名的⼈写的,从⼀家⽆名的店铺⾥出来,⼏天之内在⼤众⼿⾥传播开去,它已不再属于我了。
”罗曼。
罗兰的理想主义第⼀次对⼈产⽣了影响。
1906年,《⽶开朗基罗传》发表,其在普通⼤众中的影响虽然没有《贝多芬传》来得热烈,但它在精神上仍与《贝多芬传》⼀脉相承。
我国翻译家傅雷先⽣在译序中就称其为“不朽”。
《托尔斯泰传》是三⼤传中最有意识地含有教训意味的,⼏乎全是歌颂⼈类友爱的赞美诗。
这部传记反映了罗兰对这位⼤作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他仔细研读了托尔斯泰的许多作品,写出了富有激情的赏析⽂字。
本书在1911年出
版,1928年为了纪念托尔斯泰百年诞⾠增订再版。
三传的出版给罗兰带来了姗姗来迟的声誉,1912年,瑞⼠作家保尔·赛彼尔撰写了关于他的第⼀部详细传记。
也有⼈批评罗曼·罗兰的传记中显出了他过份的史料癖,说他“本来可以写⼀⾸表达痛苦的叙事诗的地⽅,他却反精⼒耗费于末节及注解上。
”关于这点,罗兰⾃⼰有解释,他说:“我根本是⼀个历史家,⽆论如何要追求和说出真理。
”的确,他的这三本书都是以学者的态度来处理题材的。
虽然这样,历史与考据却不是罗兰在这⾥关注的重点,他的⽬的是要替那些不幸的和幻想破灭的⼈供给⼀种⿎舞和勉励的泉源。
历史证明罗曼·罗兰完全做到了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