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河山,百代诗情(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里河山,百代诗情(下)
——我国山水诗的渊源和风格流派
□涂光社
唐代诗歌创作高度繁荣,山水诗也得到新的拓展。

孟浩然、王维兼取陶、谢两家所长,诗风恬淡浑成而又清新流丽。

孟浩然《宿建德江》云:“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照人。

”似取法于谢,又赋予江舟羁旅愁思的新意。

王维成就更高,《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大漠无垠、长河无尽,衬之以孤烟落日的高远,视野博大、画面壮阔清朗;大、直、长、圆四字浓缩了景物的特征,非大手笔不能道出。

其《山居秋暝》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鹿柴》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又见其长于描绘田园山水清幽恬静的另一面。

王、孟不仅克服了宋齐山水诗有句无篇的毛病,且更讲求景物画面及其中意趣。

读所作常觉景物不过是一种媒介,它触发联想并使情致升华,让人体味到物象之外的旨趣。

晚唐司空图和宋严羽都是诗论大家,根据唐人特别是王、孟的创作经验,提出“超然象外,得其环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与“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主张。

清初诗坛盟主王士祯也遥承王、孟诸人标举“神韵”说。

虽受时代局限这类主张多少有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但其中确能体现某些艺术规律,是诗歌美的追求进一步深化的表现。

豪放派山水诗擅长描绘山河的雄奇壮丽。

李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家喻户晓。

其诗豪迈恣肆、想象飞腾,即使晚年被流放途中出手也是“日边攀垂萝,霞外依穹石。

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

却顾失丹壑,仰视临青天。

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这样有气魄的诗章。

李白诗主观感情色彩极为强烈,常突破时空的局限:可身踞天外,可以晤及神灵、古人;景物无论是目前的还是想象的、梦游的,一并纳入笔端,显示出强烈的浪漫主义倾向和旷世难匹的艺术才能。

在唐诗难以企及的成就面前,宋人只能另辟蹊径以求通达新的高峰。

唐人写景讲气象求浑成,宋人则以刻画细腻和讲求理趣为特点。

欧阳修《黄溪夜泊》也以三峡为题材,“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虽无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气势,却也在细致描写长峡月夜凄清幽邃的同时,吐露惆怅心绪。

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也以凝练工巧著称:“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一“暗”一“酣”,点染出草木春深与荷花斜阳映照的浓艳醉人,不仅勾起了作者乡思,也会唤起读者联想。

理趣,指诗中含哲理的意趣。

早在山水诗初登文坛之际,诗人们就作过这种尝试;只是到了宋代,哲理寓于形象的问题在苏轼等人的作品中才得到解决。

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道出了当局者迷的道理。

陆游《游山西村》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则表明事物运动中常常是物极必反,穷则变、变则通。

汉语简练含蓄,有利于画面浓缩和意境创造;一字一音和抑扬顿挫,使诗人能够驾驭、运用声韵、节奏、对偶等等表现手段,山水诗在反映自然美的同时,又表现了语言的精巧美。

像“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酌寒江雪”以及“云破月来花弄影”之类诗句,译成其他民族文字就很难保持原有韵味,因为失去了原诗赖以表现的语言形式。

中华民族陶染于祖国的锦绣山河,表现出卓越的审美意识。

不少诗人本身还是山水画的大师,王维和苏东坡就是其中的代表;体现在文学艺术理论上,也有许多堪称独步的建树。

比如描绘物象重“神似”而轻“形似”,讲求“情景交融”和意境的创造等,在人类艺术创造探索的历程中都曾走在前列,有的至今仍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金元明清以至近代,山水名篇仍屡有所出,在诗坛占有重要地位。

限于篇幅不能作详细些的介绍,更无法提及那些词、曲和散文中的山水佳作。

不过综上所述,可知山水诗这株艺苑奇葩,确实经过百代巨匠的辛勤浇溉。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庄子也说“大林丘山善于人”,“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大自然有壮伟或者幽丽之所在,有鬼斧神工的奇观给人们以美的享受,精神的沐浴。

此外海岳江湖是大物,超然喧嚣琐细与功名利禄的世俗生活之外,往往给人们多方面的启迪。

因此,大自然既能陶冶人们的心灵,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还能作为文学描写审美创造的对象。

华夏文明中有天人合一,与自然亲和的意识。

山水诗是在我们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是一笔值得珍视和承传、弘扬的文化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