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和智慧同步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远瞻.(zh ān) 含蕴.(xù) 矻.
矻(k ū)
B.烛.照(zhú) 大郤.(xì) 精髓.
(suì)
C.犀.锐(x ī) 晦塞.(s āi) 譬.
如(pì)
D.精澈.(chè) 愈.能(yù) 慨.
然(k ǎi )
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1)学问是寸积珠累而来的,常是各有僵域独自为政的。
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
(2)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谷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返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读这些小说,似乎拿着一面三棱镜,看到五光十色....
、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生活。
B.浮光掠影....
中的巴黎因为那灯火辉煌、霓虹闪烁下的华美建筑而更
易醉人。
C.2012年哈尔滨电业局推陈出新....
,本年度所有农网工程全部列为年底竣工的里程碑工程。
D.这名孤儿长期接受资助,不知道赚钱的艰辛,形成了劳而无功....
的观念。
4.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1)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
原料的熔炉。
()
(2)譬如孟德尔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
()
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材料二: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材料三: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1)请写出你对怀疑、学问和智慧三者之间关系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为了鼓励同学们敢于怀疑,请你拟一条宣传标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最后两段,回答6~9题。
6.这两段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7.者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这在论证上有怎样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8.谈谈你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这句话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9.生活中常常有聪明之人学业不优、事业无成的现象,请用选文中的有关道理来说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2011·盐城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0~13题。
眼界与读书
赵畅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
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
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
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
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
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做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
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
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
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还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
他们将读书视为
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
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
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
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
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于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
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⑤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⑥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选自201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0.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1.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2.第④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3.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4.【写法借鉴】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运用典型事例证明自己的论点,如文中在论证“学问离不开智慧”这一观点时,举了孟德尔、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例子进行论证,很有说服力。
【片段仿写】请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写一段文字,证明“创造来自于灵感的捕捉”这一观点。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
A项中“蕴”读yùn;B项中“髓”读suǐ;C项中“塞”读
sè。
2.答案:珠-铢僵-疆谷-古返-反
3.【解析】选D。
“劳而无功”的意思是花费了力气,却没有收到成效。
不符语境,应改为“不劳而获”。
4.答案:(1)比喻论证(2)举例论证
5.(1)答案(示例):没有怀疑,就不可能有获取知识的动力,只有不断地怀疑,不断地积聚知识,才能不断地增长学问;而能否灵活地运用学问,才是智慧能否提升的关键所在。
(2)答案(示例):读书放飞梦想怀疑成就未来
6.【解析】此题考查概括论点的能力。
选段开头揭示了作者的观点。
答案:智慧离不开学问。
7.【解析】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能力。
熟悉常用的论证方法,从喻体的角度来分析智慧与学问之间的关系。
答案: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瞬起瞬灭;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有很强的穿透力。
这些比喻论证,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切,因为它揭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本质的联系。
8.【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
理解这句话应重点从智慧对于学问的重要性来分析回答。
答案:作者在指出学问和智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同时,强调了智慧更加重要,强调智慧对于学问的把握、辨析和实践,只有这样,两者才能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9.【解析】此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此题主要从“忽视知识的积累”的角度来回答。
答案(示例):因为智慧是建立在学问的基础之上的。
没有学问作基础,所谓的“智慧”只能是“小聪明”。
生活中的“聪明之人”往
往忽视知识的积累,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耍“小聪明”,“小聪明”可以行一时,却“瞬起瞬灭”,不能成大事。
10.【解析】此题考查概括论点的能力。
论点一般位于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本文的主要观点从最后一段中选取关键语句回答即可。
答案: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11.【解析】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能力。
这一段为了论证“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时,举出了周总理、冯友兰读书的例子。
答案:举例论证。
列举了周总理、冯友兰读书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的观点。
12.【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论证结构层次的能力。
第④段开头即表明了观点,然后联系第③段论证的内容来回答。
答案: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
文章第③段说“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而第③段只论证了“方式方法”,第④段则论证了“兴趣效果”,使得论证更加全面而严密。
13.【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
只要围绕“我们读书的目的是提升文化素质,增强品德修养”这一中心分析即可。
答案(示例):读书是一件高雅而神圣的事,要从中获得自己的时代使命,并为之努力奋斗。
尤其是我们初中生读书,也应该超越升学
的功利性,明确读书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增强自己的品德修养,获得更多的知识。
14.答案(示例):化学家诺贝尔就是受到笔记本中“硝化甘油掉在沙地上随即凝结起来”这句话的启发,成功地解决了硝化甘油的运输问题。
因此当我们的头脑中有新的思想、新的灵感闪现的时候,及时地把它记下来,就能逐渐培养自己的创造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