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研究现今各国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均在探索和完善适合本国国情的公司治理模式,独立董事制度的兴起,是这种探索的尝试之一。

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最初的目的是想借助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与相关性为上市公司的发展提供指导,并做出客观的的决策,解决上市公司治理中存在的“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通过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提高公司的业绩。

虽然业绩不能直接反应独立董事的作用,但是业绩的改善无疑有独立董事的功劳,当独立董事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越强,表示独立董事的完善程度比较好,对公司治理起推动作用。

相反,则说明独立董事存在缺陷,需要找出问题并且解决。

这也说明了公司的业绩是反应独立董事作用的一个间接指标。

1公司治理的综述
1.1 国外对公司治理的综述
Phi L Cochran和Steven L.Wartick认为,公司治理是指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相关利益者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

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是:谁从公司决策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谁应该从公司决策或高级管路阶层的行动中受益;当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不一致时,一个公司治理问题就会出现。

并指出公司治理的四要素有管理层有优先控制权,懂事过分屈从于管理层,员工在企业管理上没有发言权以及政府监督过于宽容,而每个要素所关注的对象是这些相关利益集团中的一个,如股东、董事会、员工和政府。

在他们看来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加强股东的参与、重构董事会、扩大工人的民主和严格政府的管理。

Cadbury委员会提出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英国公司治理的两条基本原则是:管理者必须有经营公司的自由,以及这种自由必须是建立在一种有效的责任框架中。

Ticker认为,公司治理就是存在于治理主体与其成员、管理者、其他利益相关者、审计员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联系、网络及结构;并且他认为公司治理的两个关键因素就是监督管理者的绩效和保证管理者对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主体的责任。

Monks和Minow定义公司治理如下:参与公司发展方向和绩效的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联系。

因此,它是关于在不妨碍企业家创新动力的情况下,怎样利用公司权利实现他们为之服务对象的利益。

1.2 国内对公司治理的综述
杨瑞龙,周业安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本质上就是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契约;而且他们进一步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就是一套治理企业交易关系的制度安排,它包括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构(杨瑞龙、周业安,1998)。

周建认为公司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企业价值的创造和竞争优势的延续,已有证据表明,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系统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作为公司治理核心的董事会,承担着制定企业战略和监督管理层的双重责任。

对于董事会在公司战略规划中的作用,理论界并没有一致的观点(周建,2010)。

代理理论认为,应该对董事会在公司战略中的贡献尤其是关于公司使命的陈述、公司发展战略、战略实施指导方针、战略的有效选择与控制等方面进行激励。

管家理论则认为,董事会在公司战略规划中的作用应视为公司管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随着董事会规模的扩大和董事会成员的多元化,其能够获得关键性资源,而这些资源必然会扩大公司的活动范围并带来新的战略信息。

毋庸置疑,董事会在公司战略与规划中的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关注,这就要求董事会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公司的战略规划。

笔者认为公司治理是治理结构中的一种形式,是公司内外部的一种契约或制度安排,也就是联合并规范所有者、支配者或经营者(董事会)、管理者(经理)、使用者相互权利和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而且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企业控制权的配置和行使;二是对董事会、经理人员和工人的监控以及对他们工作绩效的评价;三是激励方案的设计和推行。

2 独立董事概念的研究综述
2.1 国外对独立董事概念的研究综述
Fama and Jensen认为透过董事会可以保障股东的权益,并监督管理当局给予适当的建议和提供决策方案,对投资大众和全体股东负责(Fama、Jensen,1983)。

Cotter的研究表明,独立董事有助于提高企业股票价值,特别是在企业
面临兼并与收购的情况下,独立董事往往能捍卫股东的利益。

对于那些融资渠道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金融性独立董事的引入,会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Cotter,1997)。

Hernalin and Weisbach认为董事会至少应该被部分认为是由组织内生的,是用于解决和约的不完善性的制度。

决策经营和决策控制的分离,可以保证独立董事履行职责,而且不会和经营者恶意合谋侵害剩余要求者的利益(Hernalin 、Weisbach,2001)。

但是董事会不是决策控制的最有效的机构,有时经营者会控制董事会,而且这种情况会在CEO和董事会主席集于一人时更为严重。

当公司的最高管理者在取得董事会的控制权之后,他们可能会认为合谋剥夺证券所有者的财富,也即占用更多的公司资源的时候,比他们自己之间的竞争能够获得更多福利。

2.2 国内对独立董事概念的研究综述
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特别指出要在上市公司中推行独立董事制度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制度。

强调进一步研究探讨如何结合好中国的具体国情,比如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出明确的制度性要求、逐步培养和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周小川,2001)。

学者孔翔指出,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权利设置中,缺乏足够的制衡机制来监督董事履行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义务。

而通过设立独立董事制度达到改善公司治理、提高监控功能和降低代理成本的目的,从而实现了公司价值与股东利益最大化(孔翔,2002)。

韩志国认为作为一种替代方式特别是在没有设立监事会的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无疑是强化公司内部制衡机制的一个有效选择(韩志国,2002)。

罗培新,毛玲玲研究指出,中国的股份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并无太大的意义(罗培新、毛玲玲,2001)。

喻猛国也认为,独立董事制度的产生主要是制衡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下的内部人控制,是对一元制治理结构的一种改良。

由于存在信息、时间以及更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等原因导致其发挥作用有限,现阶段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并不能有效改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保护中小投资者益(喻猛国,2001)。

笔者认为独立董事制度在改善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业绩,监督公司管理层,维护中小股东权益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初衷,就是解决监事会监察功能失灵的问题。

目前审视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的实行状况,确实在实践中产生了比监事会更加有效的作用,部分达到了制度引进
的最初目标,但是独立董事制度的功能并没有完全发挥,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3 公司绩效概念的研究综述
3.1 国外对公司绩效概念的研究综述
Campbell对因特定作业而产生的组织成效的绩效行为与因其它方式而产生的组织成效的绩效行为进行了重要的区分。

他将绩效划分为八个方面:职务特定作业绩效、职务非特定作业绩效、写作和口头交流、努力、遵守纪律、为团体和同事提供便利、监督与领导、管理。

他用这些因素来描述所有职务的绩效结构(Campbell,1993)。

Borman Motowidlo提出关系绩效评价法迄今在西方占主流地位。

关系绩效是指“关系绩效和任务绩效融为一体的二维模式”,关系绩效强调人际技能和与他人制造良好的工作关系以及帮助他人有效地完成作业的动机,是指自发的行为、组织公民性、亲社会行为、献身组织精神或与特定作业无关的绩效行为。

正是这种关系绩效,构成组织成员间的情感环境、人际关系,和组织气氛(Borman Motowidlo,1993)。

Kaplan Norton提出以企业的战略和远景目标为核心,把企业的长远目标具体化为企业的行动策略,即寻找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并进一步转化为可以度量的财务、顾客、内部运作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业绩衡量指标体系。

并主张将企业战略主题在四大执行层面上,依序展开为具有因果关系的战略目标,并进一步发展各自对应的量度及指标,以及实现该战略目标的必要行动方案,从多个角度为企业提供信息,综合反映企业的绩效
(Kaplan Norton,1996)。

3.2 国内对公司绩效概念的研究综述
王忠设计企业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主因素层和指标层三级,其中主因素层包括影响企业绩效的八个指标:获利能力、竞争优势、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行业适应指标、创新能力、动态发展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等(王忠,2005)。

牛丽文,张进在分析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意义的基础上,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成长、其他利益相关者和可持续发展六个维度,以制造业为例构建了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牛丽文、张进,2005)。

王化成,刘俊勇在回顾业绩评价的历史演进,从早期的业绩评价、财务评价到目前的EVA、BSC分析法。

在此基础上将业绩评价分为三种模式,即财务模式、价值模式和平衡模式。

通过比较提出中国企业更适合用平衡模式,选择的理由主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全面预算管理和激励机制(王化成、刘俊勇,2004)。

企业绩效综合评价方法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评价的内容逐渐从单一到全面,由简单到复杂。

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演进,是伴随着不断扩展和深化的评价目标而实现多元化的。

从初始的所有者关注的收入和利润目标上升,到企业价值以及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同时,众多学者逐渐引入运筹或数理统计方法对企业绩效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力图使评价更具科学性。

因此,随着绩效评价外延的扩大和内涵的深入,未来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管理学科,而是呈现多种研究方法相互交叉应用和补充的趋势。

4 独立董事与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性研究综述
4.1 国外对独立董事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研究综述
Jensen和Meckling说明了随着公司股份的分散,公司价值下降,导致代理成本是必然的。

而通过引入监督,能够减少公司价值的下降,也即能够增加股东的权益(Jensen、Meckling,1976)。

Fama和Jensen指出,独立董事的介入,会降低公司管理层和董事合谋的可能性,董事会的活力会得到加强。

独立董事在这个过程中,其作用是刺激和监督公司管理者之间的竞争,作为专职的调停人和监督人,从而有效的降低管理者对剩余要求人权益的侵害(Fama、Jensen,1983)。

Ford研究表明,由执行董事和独立董事组成的混合董事会在战略、预算、危机管理等方面比全部由执行董事组成的董事会差(Ford,1988)。

Weibach 的研究研究表明,没有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和公司经营业绩之间有什么显著的相关关系(Weibach,1991)。

Daily和Dalton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绩效高的公司恰恰是独立性依赖较少的公司。

之后,经济学家又不断地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高的公司,其业绩反而更差(Daily、Dalton,1993)。

例如,Agrawal和Knoeber研究发现,外部董事制度与反映公司绩效的托宾Q具有负相关关(Agrawal、Knoeber,1996)。

David的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比例和托宾Q之间呈反向关系(David,1996)。

4.2 国内对独立董事与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吴淑琨,刘忠明,范建强的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同时还提示出独立董事比例与两职状态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吴淑琨,(刘忠明、范建强,2001)。

胡勤勤,沈艺峰发现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独立董事之间存在不显著的相关关系,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很大程度上不受独立董事的影响,独立董事在一定范围内有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胡勤勤、沈艺峰,2002)。

于东智的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与公司绩效两者不具相关性(于东智,2003)。

台湾学者吴建颐针对独立董事的持股比率,发现持股数愈高或占董事会席次比率愈高。

公司的市场价值相对的偏高,意味独立董事能让公司的决策更有效率、发挥督促、审核的功能(吴建颐,1999)。

但吴昆皇认为独立董事并不能发挥这项成效,之间并无显著的相关性存在(吴昆皇,1995)。

笔者将以浙江为例对独立董事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有助于揭示独立董事比例、独立董事薪酬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向景.论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制度障碍[J].湖南经济,2001(9).
2.李建伟.独立董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韩志国.上市公司更需要独立监事[C].上海证券报,2002.
4.罗培新,毛玲玲.论独立董事制度[J].证券市场导报,2001(2).
5.吴淑琨,刘忠明,范建强.非执行董事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1(9).
6.谢朝斌.独立董事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7.胡勤勤,沈艺峰.独立外部董事能否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效[J].世界经济,
2002(5).
8.李常青,赖建清.董事会特征影响公司绩效吗[J].金融研究,2004(5).
9.唐跃军,肖国忠.独立董事制度的移植及其本土化:基于对500家中国上市公司的问卷调查[J].财经研究,2004(2).
10.王跃堂,赵子夜,魏晓雁.董事会的独立性是否影响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6(5).
11.邵少敏,吴沧澜,林伟.独立董事和董事会结构、股权结构研究:以浙江省上市公司为例[J].世界经济,2004(2).
12.吴昆皇.上市公司董事会組成与特性对企业经营绩效之关联性研究[D].台湾:国立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1995.
13.马更新.独立董事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14.王天习.公司治理与独立董事研究[M].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15.官欣荣.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治理[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16.祝孔海.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治理关系问题分析[J].企业经济,2005(2).
17.段从清.独立董事制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4.
18.杜胜利,张杰.独立董事薪酬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4(9).
19.林乐芬.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4(6).
20.Mark,Y.T.and Li,Y.Determinations of corporate ownership and board structure:evidence from Singapore[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1(7). 21.Jensen,M.andW.Meekling.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ey
Costs,andowners strueture[J].1976(2).
22.Fama and M.C.Jensen.SeParationofowners PandControl[J].198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