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作业4 教学实践改进应用课例 初中数学 初二菱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18.2.2 菱 形(1) 姓名: 学科年级:
陈梅 初二数学
工作单位: 教材版本:
团风楚天学校 人教版
一、课程标准要求
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识别条件的过程,知道菱形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熟记菱形的 有关性质和识别条件,并能灵活运用。
二、教材编写意图分析
《菱形》紧接《平行四边形》一节之后。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 边形、矩形的性质与判定,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 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我这样评价自己:(用一句话表示) 同伴眼里的我:(用★表示) 注:本评价表针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标理念的要求, 教学的安排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完成,使学生觉 得自己的探索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本节课采用的图片,体现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从人的需 求中产生,最终服务于生活”的出发点,引导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结束后,我认真批改了学生的课堂检测和本节课的作业,根据实际情况,觉得学生的掌握 情况还不错,比预期要好。为了今后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现总结以下几点: ①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菱形,体验到探索与获得成功的喜悦,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更加深刻。 。 ②通过小组合作,增强了合作意识,同时大大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 性。 ③通过类比和变式教学,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迁移的能力。
五、教学流程与策略的简要说明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观察平行四边形的活动框,推动竹枝。 师:推动竹枝使一组邻边相等时,围成的一个新的特殊的平行 四边形是一个什么图形?(教师演示) 生:是菱形. 教法学法 师:那么菱形是怎么从平行四边形变化而来的? 生:使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相等. 师(板书):课题+菱形的定义:我们把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强调菱形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平行四边形;二是有一组邻边相等)
能有条理表达自己 思维 的意见,解决问题 的条 的过程清楚,做事 理性 有计划 具有创造性思维, 思维 能用不同的方法解 的创 决问题,独立思考 造性
能表达自己的意 见,有解决问题的 能力,但条理性差 些 能用老师提供的方 法解决问题,有一 定的思考能力和创 造性
不能准确表达自己 的意思,做事缺乏 计划性,条理性, 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思考能力差,缺乏 创造性,不能独立 解决问题
观 察 菱 形 的 哪 些 部分 可以 重
教师旋转折叠手中的菱形卡纸。 合? 通过观察发现菱形是特殊的平 行四边形,所以它的面积公式有两 个.
活动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菱形的特点。
七、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数学课堂学习评价表 班级: 项目 A级 上课认真听讲,作 认真 业认真, 参与讨论 态度认真 积极举手发言,积 积极 极参与讨论与交流 大胆提出和别人不 同的问题,大胆尝 自信 试并表达自己的想 法 善于 与人 合作 善于与人合作,虚 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能与人合作,能接 受别人的意见。 试和表达自己的想 法 缺乏与人合作的精 神,难以听进别人 的意见 与讨论与交流 有提出自己的不同 看法,并做出尝试 与讨论与交流 不敢提出和别人不 同的问题,不敢尝 B级 上课能认真听讲, 作业依时完成,有 参与讨论 能举手发言,有参 学号: 姓名: C级 上课无心听讲,经 常欠交作业,极少 参与讨论 很少举手,极少参 个人评价 同学评价
三、学情分析
虽然有尖子生,中等生及中等偏下学生是全班学生的主力军,差生比例占全班比例在 26%以上。 因此当前要认真培养尖子生,树立榜样作用。重视中游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仅教会他们知识, 更要提高他们的能力。带动下游学生,减少差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增强其自 信心,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二、探索研究,归纳性质 活动:1.旋转 2.折叠.上下对折,左右对折,你有什么发现? 结合学生探索、讨论、交流的情况,引导得到了菱形的两个 对称性,两个关于菱形性质的猜测: 猜测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猜测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师:这些性质我们是通过折叠、旋转观察得到的.如何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它呢? 命题 1 请学生口述证明过程 命题 2 的证明过程: 已知:如图,在菱形 ABCD 中,AC,BD 相交于 O. 求证:∵AB=BC,AO=OC ∴AC⊥BD,BD 平分∠AB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同理:BD 平分∠ADC,AC 平分∠BAD 和∠BCD. 个性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两个性质的几何语言。 板书几何语言。 三、继续探索,深化提高 说明菱形的面积等于它的两条对角线线长的积的一半. 师: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的面积公式有两个. 板书: 1 菱形的面积= ab(a,b 是两条对角线的长度). 2 菱形的面积=底×高; 四、例题讲解 过 明 到 菱 的 通 证 得 了 形 两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菱形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②熟记菱形的有关性质和识别条件,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识别条件的过程,在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增进学生主动探 究的意识,体会说理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菱形的图形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菱形的概念及性质. 难点:菱形性质的灵活应用.
五、课堂练习 1.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为 6 cm 和 8 cm,那么菱形的面积是________. 2 【答案】24 cm 2.一菱形的周长为 52 cm,其中一条对角线长 10 cm,则其另一条对角线的长为________. 【答案】24 cm 3.如图,已知菱形 ABCD 的边长为 2 cm,∠BAD=120°,对角线 AC,BD 相交于点 O,试求这个 菱形的两条对角线 AC 与 BD 的长. 【答案】AC=2 cm,BD=2 3 cm.
六、课堂小结 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并交流自己在本节课的感受,与同伴共同总结,完善知识结构. 七、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 1、2、3。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活动 1 教师推动平行四边形竹枝。 活动 2
预设学生活动
观察平行四边形的活动框,
设计意图
导入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 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得到两个猜测: 猜测 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猜测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 直,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 对角. 得出结论: 1 菱形的面积= ab 2 菱形的面积=底×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