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乌头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申请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滇西乌头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申请书
计划类别:
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书
项目名称:滇西乌头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申请单位:昆明济长健医药有限公司(盖章)起止年限:2012.3—2014.12
通讯地址、邮编:昆明市海源中路1028号昆明开关厂高新园区办公楼二层
联系电话、传真:
电子邮箱: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编写说明
一、本申请书适用于有关单位向云南省科技厅申请项目时使用。

二、各项内容应实事求是地逐项编写;应字迹清晰,页面整洁;外来语首次出现应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述;规格为A4纸,用宋体字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其中封面“计划类别”处应填写所申报的科技计划类别。

三、本申请书与附件统一装订,不使用塑料封面。

一、项目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项目背景
乌头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始源于《神农本草经》,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草乌头、射罔。

乃至毒之药,非若川乌头、附子人所栽种,加以酿制、杀其毒性之比,自非风顽急疾,不可轻投。

……此类止能搜风胜湿,开顽痰,治顽疮,以毒攻毒而已,岂有川乌头、附子补右肾命门之功哉?”。

我国乌头属植物资源丰富,有约208种,占全世界350种的59.4%,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南部海拔2400--3200米的山地灌木丛中,云南有约66种,25变种,4变型。

近年来的化学研究表明草乌块根含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尼奥宁、查斯曼宁、牛扁碱等多种生物碱,具有显著的毒性及生理活性,如局麻、镇静、解热、强心等作用。

广泛用于中医配伍和制药原料,在制药工业中涉及草乌的中成药有十余种。

滇西乌头(Aconitum bulleyanum Diels)又名滇西嘟拉,为毛茛科乌头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其味辛、苦,性温,有大毒,具有祛风止痛、散瘀消肿之功效,用于风湿痹痛,中风瘫痪,跌打肿痛,肋间神经痛。

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大理、丽江、维西等地海拔3200—3500米山地林边或溪边,模式标本采自大理。

“嘟拉”一名是云南丽江纳西语的音译(有时译为堵喇、都拉或都喇),意为“解毒之草”,在用象形文字手抄的纳西族东巴经中就有记载。

滇西北当地少数民族用
作祛风湿和镇痛。

近年来从滇西民间用于镇痛抗炎的草药滇西乌头中分离所得的生物碱草乌甲素(Bulleyaconitine A),又称滇西嘟啦碱甲,是优良的镇痛抗炎类药物,其镇痛作用比乌头碱强,免疫调节作用比乌头碱弱。

它同时具有中枢镇痛和外周镇痛双重药理作用。

目前已开发出草乌甲素片、胶囊和口服液等三种新药,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多种急、慢性疼痛,如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肩周炎和良性关节痛腰及四肢关节扭伤、牙痛及带状疱疹的止痛等。

近几年滇西乌头药材的市场年需求量大约在200吨左右,主要依靠野生资源的采挖,而我国野生乌头资源已濒临枯竭,野生资源难以满足医药市场需求,滇西乌头原材料短缺已成为用药企业生产的瓶颈问题,随着草乌甲素等新药开发研究已取得进展,滇西乌头功能用途的不断扩大,需求量越来越大,价格不断上涨,发展前景广阔。

到目前为止,还未见滇西乌头的人工引种、驯化栽培的报道。

亟待做好滇西乌头的人工栽培以保证资源再生,有效保护野生资源,为市场提供充足的原料。

(二)项目的目的
由于滇西乌头中含有草乌甲素,一直是制药企业不可缺少的原料药材。

随着滇西乌头独特的药用功效的开发及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市场需求增加,乌头价格也在不断上涨,野生滇西乌头资源经过多年的盲目收集、毁灭性采挖和生长环境的极度破坏,已日渐枯竭,甚至濒临灭绝的危险,这种状况严重不仅威胁着用药企业的发展,出现了
自然资源的供给与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突出矛盾,而且对生态环境也造成极度的破坏。

多年来我公司与科研院所合作初步完成滇西乌头的人工驯化、栽培研究,以期从根本上解决需求矛盾。

但人工种植粗放,产量和质量不稳定等问题,栽培技术与规模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改进,亟待开展滇西乌头的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以解决原材料供给问题,稳定企业生产。

(三)项目的意义
1、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保护中药材野生资源、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材之乡”的美称,是我国著名的生物资源富集区,在全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省有1.7万多种,占全国高等植物总数的62.9%。

经调查,云南省的中药资源有6559种,其中:植物药资源315科1841属6157种。

有574个品种收载于中国药典,32个品种收载于部颁标准,149个品种收载于云南省中药标准。

居全国首位,在国际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滇西北地区素有“药材之乡”的美誉,境内地势高耸,山川密集,南北纵贯,山高谷深,相对高差达2000-3000米,具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

蕴藏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大量的名贵特有药材,是云南和我国的重要药材基地,也是当地农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盲目采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滇西乌头等药材已濒于灭绝的危险,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关系到中药生存与发展的大事,同时也是重大的环境生态问题。

因此,野生药材的家种以及合理的生
态采集,已成为迫切的任务。

发展天然药物产业是我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培育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保存我国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达到保护和合理开发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解决市场对中药材原料的供求矛盾,实行人工栽培是保证资源再生的唯一途径,大量推广人工栽培能有效的确保生态平衡,为市场提供充足的原料。

该项目实施为了解决滇西北草乌药材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问题,可以有效扩大草乌药材的人工种植面积,增加药材产量,减少我省天然药物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索取,不仅有利于保护野生草乌药材资源及其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同时,还可以辐射四川、贵州等周边省区,带动效果明显。

2、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建设
随着医药工业的发展,新创药物的开发,世界各国对中医药的不断认识和接纳,以及人类健康的需要,特别我国是加入WTO以后,国家实行了医药产业发展的质量认证体系。

为了从种苗和栽培技术方面规范药用植物的种植,以保证药材的地道性和产品的均质性,就必须从原料生产的源头抓起,也就是中药材种植GAP基地建设。

要求研究制订能够保证中药材生产质量的规范化操作规程(SOP)。

云南省是我国天然药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为开发云南特有的生物资源,云南省委、省政府把发展云南省的天然药物产业作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2000年,云南省启动了“国
家中药材科技产业(云南)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对我省重要、濒危药材品种进行人工驯化和规范化栽培研究,按照GAP基地建设要求开展工作,并确定了五个重点建设基地。

2002年,云南省政府提出了打造“云药”产业的决定,充分体现了中药材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和政府对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高度重视。

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的GAP种植基地,已成为中药产业发展的关键。

为中药饮片和提取物等生产提供优质原料,为保证“云药”的质量、提升“云药”产业做出贡献。

国家和省内一些科研部门、大专院校加紧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到目前为止,在云南省不同地区建立了药材种植、生产基地,涉及40余个品种,种植面积达30余万亩。

目前我省三七、灯盏花和云木香3个药材已通过国家GAP认证。

3、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国家实施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政策后,长江上游所在区域的经济工作任务更加艰巨,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的迫切愿望。

进行中药材的人工种植是一条保护资源,增加经济收入,脱贫致富的可行办法。

随着人们对中药材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野生中药材遭到毁灭性的采挖,草乌等野生资源已十分匾乏,大部分已成为重要濒危药材。

为保存我国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达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解决市场对中药材原料的供求矛盾,实行人工高产栽培,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是唯一的途径。

滇西北是草乌适宜种植区,山地面积占70%以上,很多适合于种高山药材的高寒山区农民生活贫困,种植结构简单,以传统粗放的方式进行药材种植。

根据目前国内对草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资源所面临的挑战,符合市场需求和推进、服务于“云药”产业建设,提出该项目研究、实施,在这些地方进行优质药材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充分利用山区种植药材的地理条件和资源分布优势,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生产提供稳定、优质、均衡的植物原料供应,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具有较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为滇西北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为草乌原料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必要性
项目的实施,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生态环境建设的精神以及中药现代化的产业发展政策,符合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生物资源大省的战略要求,是当前我省中药材种植产业的迫切希望和要求。

由于对野生资源的采集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水土流失,通过野生草乌的人工种植,保护了野生草乌资源和生境,为野生资源的后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了贡献;同时,能有效解决制约我省用药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野生草乌原材料严重短缺,缺乏可替代的种植品种的现实问题;能有效提高草乌药材质量和产量,促进我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种植示范,带动滇西北高寒山区农民发展草
乌人工种植,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带动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加快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三农”问题解决,做到生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项目的建设十分必要。

二、项目主要申请单位概况
(一)昆明济长健医药有限公司
昆明济长健医药有限公司是投资重组了昆明基田医药有限公司,并经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变更而成。

公司注册资金伍佰万元。

主要经营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药制剂、化学原料药、抗生素、抗生素原料药、生化药品、生物制品(不含血液制品,不含疫苗)的批发。

现有员工20人,其中具有大专学历的员工15人,药学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共8人,执业药师2人,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持证上岗。

公司自成立以来,引进先进的ERP管理理念,行政事务、财务核算、业务管理、储运等全部应用计算机网络化办公管理;严格按照国家GSP标准建造约1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药品存储仓库;设立有20多立方米的冷藏库,整个仓库配备了温湿度自动监控系统严格准确的控制仓库储存条件,以及各种专业性的药品质量检测仪器。

在管理制度和硬件条件上确保了药品在进销储运等环节的质量安全,并以高分顺利通过了由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亲自组织的GSP验收检查,受到了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高度评价。

公司通过科学规范的经营管理,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保证药品在采购、验收、养护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都严格遵从GSP质量体系运行。

公司实行董事长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的营运体系,下设行政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质量管理部、储运部、业务拓展部等相关职能部门。

经过几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在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各项制度已逐步完善,并且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2011年的销售额已经突破了4000多万元大关。

2012年,公司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各大著名医疗器械设备厂商及制药企业的合作,不断扩大代理品种的种类与规模,特别是新建成的云南大围山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拥有草乌甲素原料药和草乌甲素口服液2个药品生产的批文并于2011年正式投产草乌甲素原料药和草乌甲素口服液,对丰富公司经营产品的结构和公司的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与促进。

公司在业务拓展方面计划托管地州县级医院数家。

预计今年医疗器械与药品销售额将达到1亿元,利润达到10%左右;到2013年,公司计划医疗器械与药品销售将翻一番突破2亿元的规模。

(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属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属于省级独立科研单位。

主要从事高山药用植物、园艺植物、野生食用菌等经济植物的资源收集、引种驯化、栽培和加工利用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开发。

研究所下设高山药用植物研发中心、食用浆果高山花卉研发中心、大型真菌研究室等,现有专业科技人员43人,其中中、高职以上专业技术人员30人,硕士以上学历13人。

长期以来在西洋参、山嵛菜、红豆杉以及球根花卉等开发研究方面获得可喜成果。

近年来,在药用植物研究领域注入了大量的精力,
紧紧围绕我省打造“云药”产业的政策,依托云南省特有和重要、濒危药用植物资源优势,开展药用植物产业化系列基础研究工作,参与、服务于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建设工程。

承担了“云南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指导中心——丽江分中心”的建设工作,在滇重楼、丽江山慈菇、岩白菜、三角叶薯蓣、秦艽、金铁锁、桃儿七、青阳参、当归、草乌、玛咖等几十种开发前景好、濒危稀有野生名贵中药材的人工驯化栽培及GAP技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先后承担有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重要濒危药材胡黄连引种驯化及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重要濒危药材金铁锁引种驯化及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云木香GAP认证”等项目,具有一批从事药用植物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应的现代化研究条件和技术手段。

掌握国内外药用植物发展动态,了解地区药用植物生产特性,能根据地区资源,气候特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生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创新的今天,研究所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在云南省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项目实施人员构成
三、项目现有工作基础和支撑条件
(一)项目现有工作基础
从2010年初起公司与云南省农科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合作,开展野生资源的引种驯化及栽培技术研究,收集了滇西北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大理州鹤庆县、丽江市古城区、玉龙县、永胜县等地不同野生及栽培种草乌资源9份,每份50~100株,在鹤庆马厂草乌基地(海拔3050米)建立了种质资源圃200 平方米。

开展了草乌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对不同草乌资源进行观察记录,初步分析测定了不同种源间的植物生物学及草乌甲素含量的差异,对其中草乌甲素含量较高的3份种源进行了详细的生物学评价工作,并初步鉴定出其中一种为滇西乌头,作为筛选出优良种源进行扩繁。

对进一步开展滇西乌头的优质种源筛选、优质种苗繁育和驯化栽培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和技术
支持。

目前在草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方面,比较成熟的是川乌(即附子),由于四川在栽培方面有较长的历史,栽培技术也相对成熟。

云南虽然有着丰富的资源分布,但在人工栽培方面尚处于引种驯化的初级阶段。

研究较多的是黄草乌,已有文献总结出一套黄草乌的人工种植操作技术,但还缺乏试验数据的支持。

2010--2011年公司与高山所草乌课题组在大理州鹤庆县草海镇马厂村开展了初步的野生滇西乌头驯化栽培研究,在种植区划、良种筛选、栽培生理、繁育特性、人工栽培技术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同时对一年苗移栽后在大田种植田间下的生长规律进行了观测记录,旨在探索草乌草乌的生长规律,为下一步的滇西乌头规范化种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科学依据。

两年来累计建立草乌种植基地70余亩,带动当地部分农户发展草乌种植,对野生草乌的驯化栽培和示范推广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下一步将在省市各级部分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继续开展滇西乌头的优质高产栽培的探索,力争尽快解决滇西乌头人工驯化栽培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并将进一步完善“公司+科研单位+种植大户+农户”的推广种植模式,通过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大户示范种植并产生经济效益,带动周围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这将为下一步的滇西乌头项目申报及滇西乌头优良种苗筛选及规范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支撑条件
1、良好的政策环境
云南结合全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生物资源大省”和“中华生物谷”等战略,将天然药物开发作为全省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点行业,制定实行了一系列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省里领导十分重视中药(天然药物)产业的发展,专门成立了生物资源创新开发办、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办,在领导体制、财政金融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产业政策、重点项目等方面都给予了倾斜。

云南省经贸委制定的“十五”云南医药发展规划,确定云南医药产业特色化的发展路子为重点发展以天然药物为主的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使医药产业尽快成为云南新的经济增长点。

争取到2005年,大多数医药工业企业达到GMP要求;大多数医药商业企业达到GSP标准;大多数中药材种植品种通过GAP认证。

从总体上提高医药企业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

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8%,销售收入年均递增28%,实现利税年均递增30%左右。

200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云药产业的决定》,制定了到2007年医药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利税达20亿元以上;到2012年工业总产值达300亿元,利税达60亿元以上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其次,中国加入WTO为云南道地药材及其系列产品出口创造了条件。

按进口国的有机标准认证、检验,出口合格的中药材及其药品;参照国际有机产品标准来规范原料基地,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可
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国药管注(2000)348号文件“要求建立中药材指纹图谱,固定原产地”,为地道中草药材种植基地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云南省是我国天然药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为开发云南特有的生物资源,云南省委、省政府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把推动中药材资源的科学培育和制剂药品的深度开发列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项目。

2、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滇西北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为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保证了中药材的天然品质,是雪莲花、虫草、人参、滇重楼、薯蓣、云木香、当归、青阳参、岩白菜、雪上一枝蒿、红豆杉、红景天、云黄连、胡黄连、秦艽、金铁锁、灯盏花和珠子参等高山珍稀、道地药材主产区。

为“云贵川广,道地药材”之一。

滇西乌头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及四川西南部,海拔2400--3200m的山地,自然分布区域和分布面积相对狭窄,自然资源不多,是我国野生草乌的重要分布地区,也是滇西乌头的模式标本采集地,从药材的道地性和GAP基地建设的标准来说,都有可行的有利条件。

3、具有较好的市场需求。

云南药用资源丰富,天然资源与传统的精细加工,使云南药材在全国市场上独具一格,竞争力非常强,素有“云贵川广,道地药材”之美称。

草乌作为传统中草药,是省内外制药的重要原料,为云南制药企业中十余种中成药的配伍,年需求量在数百吨以上。

长期以来,一直依赖野生资源的采挖维持生产,现野生资源已匮乏,野生收购价逐年成倍上涨,公司拥有草乌甲素原料药与草乌甲素口服液的生产批文,并投产生产该产品,通过产品的不断推广,得到国内外市场的认
可,销售量不断增长,随着草乌新药的研发,资源需求量还将越来越大。

项目产品市场优势十分明显。

4、技术条件
项目技术支撑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一直以高山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建所的目的和学科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经过长期的试验研究,已积累了一定的技术成果,培养了一批具有相当经验和栽培技术的专业人才,承担了国家和省多项重要研究课题,建立了“云南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指导中心—丽江分中心”,支撑丽江华利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于2009年完成云木香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的国家GAP认证。

同时调查、了解了云南省高山药用植物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资源、种苗繁育、生产等关键技术问题,明确了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在过去的工作中,研究所已收集、保存了高山药用植物500多种,为项目实施奠定了基础。

5、社会保证条件
滇西北尤其是项目种植示范地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草海镇和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具有人工栽培药用植物的悠久历史,鹤庆马厂当归、鲁甸云木香等道地药材产品驰名中外,种植药材一直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拥有一大批有着人工栽培药用植物丰富经验的种植能手,对示范,推广栽培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此外,项目的实施可以带动项目区经济的发展,既实现了生态效益,又获得了经济价值;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使项目的实施更加顺利。

四、项目预期目标、考核指标,预期提交的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