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研究生考试《心理学》真题模拟试题B卷 附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研究生考试《心理学》真题模拟试题B卷附解析
考试须知:
1、考试时间:150分钟,本卷满分为10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______
考号:______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把握的注意对象的数量即注意的______,又称注意的______。
2、与再造想象相比,创造想象具有的特点有:首创性、______和______。
3、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把它分为______和______。
4、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通过与相互影响而建立起来的______ 的关系。
5、马斯洛认为,人类有5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爱的需要、______和______。
6、散性思维的指标有:______、______和独特性。
7、表情动作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主要有______、______和言语表情。
8、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或思维形态不同,把它分为______、______和语词逻辑思维。
9、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通过______而建立起来的______ 的关系。
10、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______和______的事件(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二、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在人脑中重现过去所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叫()
A.想象
B.表象
C.印象
D.迹象
2、在教学中为了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师应该应用(),使学生在学习和思维中将事物的
非本质属性从本质属性中剔除,更好地掌握概念间的因果联系。
A.基本原理
B.变式
C.概念
D.教材结构
3、听表走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现象是()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起伏
4、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5、在刺激物作用下,人脑独立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形象的过程是()
A.有意想象
B.随意想象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6、属于大学教师的教育能力的是()
A.班级管理能力
B.心理辅导能力
C.敏锐的思维能力
D.教学的能力
7、编制16种个性因素问卷的心理学家是()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吉尔福特
D.艾森克
8、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活动是()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感觉阈限
9、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10、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引起大家注意的是()
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11、各种社会关系得以实现和发展的基础是()
A.人际沟通
B.人际交往
C.亲和行为
D.人际关系
1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A.气质
B.性格
C.兴趣
D.能力
13、气质类型在社会上评价是()
A.都是好的
B.都是坏的
C.有好有坏
D.无好坏之分
14、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事物加以处理并作出解释或判断的组织加工过程是()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5、不少大学生恋爱态度呈现轻率化的现象表现为()
A.“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
B.“爱人只有一个,情人可以多个”
C.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
D.“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16、一般能力的综合体是()
A.社交能力
B.智力
C.操作能力
D.创造能力
17、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的学科。
A.社会对心理制约
B.心理现象产生机制
C.心理的发生、发展
D.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18、心理健康教育的灵魂和根基是()
A.全体性
B.科学性
C.主体性
D.发展性
19、实验表明,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记忆效果较差,原因是受到()影响。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干扰抑制
D.双重抑制
20、“北方人比较毫爽、耿直,南方人比较精明、感情细腻”这种区分是()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三、名词解释(共8小题,每题2分,共16分)
1、知觉:
2、概念:
3、再造想象:
4、无意注意:
5、能力:
6、兴趣:
7、情绪记忆:
8、性格的意志特征:
四、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印度狼孩“卡玛拉”事件说明了社会现实与生活实践在人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
2、()情绪是人和动物都有的。
3、()不管想象的内容如何荒诞,但它们的组成部分还是取材于客观现实,因此想象是我们知觉的翻版或重复。
4、()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正迁移。
5、()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则差别感受性越强。
6、()潜移默化是指有意识记的结果。
7、()复杂意志行动中,决策阶段是其关键阶段。
8、()“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的是气质的稳定性特征。
9、()错觉是在客观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错误知觉。
10、()意志行动有明确的行为目的。
五、简答题(共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
1、创造力及其培养。
2、气质和性格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3、课堂上怎样组织学生的注意。
4、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5、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力?
6、气质类型的教育意义。
六、论述题(共1小题,每题10分,共10分)
1、什么是问题解决,举例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广度范围
2、独立性新颖性
3、集中性思维发散性思维
4、沟通心理
5、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变通性(灵通性)流畅性
7、面部表情身段表情
8、动作思维、形象思维
9、沟通与相互影响心理
10、时间地点
二、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B
2、B
3、D
4、D
5、C
6、D
7、B
8、A
9、C
10、A
11、A
12、B
13、D
14、C
15、A
16、B
17、D
18、B
19、D
20、D
三、名词解释(共8小题,每题2分,共16分)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合,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3、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的描述、图形或符号示意,在人脑中产生的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4、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的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不是由意识控制的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
5、能力:是指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即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
6、兴趣:是指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
人类的兴趣表现在力求认识世界,因此又叫认识兴趣。
7、情绪记忆:是指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8、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自觉条件自己行为方式与控制水平、目标明确程度以及在处理紧急问题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四、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对
2、对
3、错
4、错
5、错
6、错
7、错
8、对
9、错
10、对
五、简答题(共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
1、(1)创设有利于创造力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设性人格的塑造
①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
②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③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力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力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头脑风暴训练
2、性格和气质关系十分密切,它们都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都是人脑的活动。
一般认为,气质和性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性格相比较,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难,比较慢;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变化比较容易和快些。
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有好坏善恶之分。
性格和气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
一方面,气质影响性格的状态,使性格特征涂上一种独特的色彩。
比较明显地表现在性格的情绪性和表现的速度方面。
例如:具有勤劳性格特征的人,多血质的人表现为情绪饱满、情绪充沛;黏液质的人表现为操作精细,踏实肯干等等。
气质还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状态。
例如,黏液质和抑郁质的人比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更容易形成自制力这种性格特征。
另一方面,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
例如,从事精细操作的科学实验人员应该具有冷静沉着的性格特征,这种要求在职业训练中有可能掩盖或改造他原来具有的容易冲动和不可遏止的胆汁质的气质特征。
3、(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
(1)教学环境要整洁、安静,教学生动灵活。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避免无意注意产生消极影响的重要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
(2)教学内容要满足学生的需要。
实践证明,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就能保持学生持久的注意。
(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
(1)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教师要通过各种教育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对于学生没有直接兴趣的学科,老师要引导学生向往学习活动的美好结果,以引起他们自觉的有意注意。
(2)严密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要严密组织课堂教学,使教学每一个环节都有充实的活动内容,保证学生的有意注意长时间的处于稳定状态。
(3)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这有利于使学生们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增强他们有意注意的力量,从而减少注意分散的现象。
(三)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相互转化的规律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单纯依靠无意注意,会使教学活动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而过分要求学生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学生容易疲劳,造成注意的分散。
因此老师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进行教学。
4、影响人际吸引有:外貌、能力、邻近、相似、互补、性格。
5、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具有主动性的知觉过程。
观察是一种有意知觉,按照个体预定的目的与计划来组织自己的知觉活动。
观察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必需具有的心理活动,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观察力培养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与任务;(2)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3)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4)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5)记录并整理观察记录;(6)分析、归纳和总结观察结果;(7)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与观察习惯。
6、(1)教师要善于区别和正确对待学生气质类型的特点。
(2)针对学生的具体气质特点进行个别施教。
(3)按照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智力和知识技能的教育。
六、论述题(共1小题,每题10分,共10分)
1、问题解决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
运用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叫创造性问题解决;运用现有方法解决问题的叫常规性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过程一般经历四个阶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知觉情境,知觉情境越简单、明显,有关条件越容易感知,问题越容易解决;情境较复杂、隐匿时,问题就不易解决;定势这种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它突出地表现在“功能固着”上;动机和情绪状态,耶克斯~多得逊定律表明,问题解决者应保持适中的动机激奋水平;个性差异,如性格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