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练习含解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
(50分钟,56分)
一、基础达标(36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曰:“臣之壮也.”辞:推辞
B.又欲肆其西封.封:疆界
C。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只有
【解析】选D。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选C.连词,因为/介词,用。

A项,语气词,表陈述;B项,连词,表假设,假如;D项,代词,它.
3。

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晋军.函陵
A.越国以鄙远.
B.邻之厚.,君之薄也
C。

与郑人盟. D.以乱易整,不武.
【解析】选C。

C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分别解释为“结盟"和“驻军”。

A项是形容词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B项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D项是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名词.
4.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

微夫人
...
..之力不及此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若亡郑而有益
..于君 D.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解析】选C。

有益,有好处。

古今义相同。

A项,夫人,古义是那人,今义是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B项,东道主,古义是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是请客的主人。

D项,行李,古义是出使的人,今义是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
B.且贰于楚也
C。

夫晋,何厌之有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解析】选C.A项,“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应是“于晋无礼”。

B 项,“贰于楚”状语后置,应是“于楚贰”。

C项,“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应是“有何厌”.D项,“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应是“于君有益"。

6.下列对本文有关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B.“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春秋时期有公、侯、
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C.子犯,是晋国大夫狐偃的名,古代婴儿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成人冠礼时取字。

称名是对人的尊称.
D.最后一段的“公”是指晋文公,晋国国君。

【解析】选C。

子犯,是晋国大夫狐偃的字,称字是对人的尊称.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每句4分)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②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①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②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8.(2020·重庆高一检测)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一般地说,“智慧”不同于单纯“知识”的最大特点在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知识”要求广,“智慧"要求新;只死读书,有“知识"而无己见、无创意,也不算
是有“智慧”。

但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智慧”必须有“知识”作基础,“智慧"包括“知识”而又超越“知识",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智慧”具有创新性(原创性)②两者又非完全对立(两者又有紧密联系)③“智慧"是在知识基础上的创新
【状元秘诀】
答好语句补写题的三关键
①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查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把握文段语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列、转折、因果、条件等),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
②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

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③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

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

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9.(原创)烛之武的游说艺术令人叹服,分析下面一句话的妙处,并按要求仿写。

(4分)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王明的一个同学借了他的《这边风景》,上数学课偷看时被老师没收了.王明要回来后,那个同学还想借,王明想拒绝,但又不想伤感情,请借鉴烛之武的语言艺术替王明设计一段说辞。


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妙处:)先退步,然后分析攻打郑国的困难,再分析灭郑的弊端。

(说辞:)我不是不想借给你,可是你控制不住自己,上课期间偷看,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还耽误老师的时间;万一再被老师没收了,老师就再也不信任我了,等放假以后再说吧。

10.下面是一段关于《左传》作者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6分)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他还提出《左传》作者可能是吴
起。

还有人主张《左传》为刘歆所作,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根据。

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清代朱彝尊认为左氏为复姓(《经义考》),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子将修《春秋》,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未知所据.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1)第一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第二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3)第三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答案:(1)关于《左传》作者的众多怀疑之说都是没有充分根据的.
(2)关于左丘明的姓氏历来众说纷纭。

(3)一般论者认为有关孔子与左丘明的交往的记载是不符合事实的。

二、拓展阅读(20分)
(2020·定州高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20分)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

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吾其奔也。

”遂奔狄。

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狄人伐(qiáng)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①、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

”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
..焉。

请待子. ”处狄十二年而行。

……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公子安之。

从者以为不可。

将行,谋于桑下。

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

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公子曰:“无之。

”姜氏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

”公子不可。

姜氏与子犯谋,醉而遣之。

醒,以戈逐子犯。

……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

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
殆将启之,二也。

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②,以与君周旋。

”子玉请杀之。

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晋侯.无亲,外内恶之。

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

其将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

"乃送诸秦。

(节选自《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有删减)
【注】①:人名。

②櫜鞬(gāo jiān):藏箭和弓的器具. 11。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有人而校.校:较量对抗
B.公子取.季隗取:通“娶"
C.将适.齐适:到……去
D.君其.礼焉其:人称代词,你
【解析】选D。

“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12。

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B.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C。

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D.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解析】选C。

注意句子中的并列句子,“子女玉帛”与“羽毛齿革”并列,“则君有之”与“则君地生焉”并列,由此可断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重耳逃亡期间娶了叔隗,后将到齐国,便让叔隗二十五年后再嫁, 叔隗没有应允。

B。

重耳逃到齐国后,齐桓公给予他很好的待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送给他二十匹马。

桓公死后,因齐国内乱,重耳被迫离开齐国。

C。

重耳逃到郑国,郑文公没有礼待他,这也是晋国后来与秦国围攻郑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D.重耳逃到楚国后,楚成王以对待诸侯的礼节对待他。

当楚成王问他回晋国后怎样回报时,重耳以“退避三舍”回答,激怒了楚国将领子玉.
【解析】选C。

A项,重耳娶的是季隗。

B项,重耳是被妻子和狐偃灌醉后送他离开的,四马一车为一乘,这里应为“八十匹马”。

D项,楚成王只是礼待重耳而并未用对待诸侯的礼节对待他,原文“子玉请杀之”并不能证明子玉被激怒了,也可能是他有远见卓识,意识到了威胁,所以子玉动了杀机.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分)
①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6分)

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②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5分)

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答案:①你有远行四方的打算吧,偷听到这件事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

(“子"“四方之志”“其”各1分,句意通顺3分)
②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宾语前置1分,通假字“反”1分,“不谷”1分,句意通顺2分)
【培优自选】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木"后来演变为成语“行将就木”,意思是指人寿命已经不长,濒临死亡。

B.“辟君三舍”其中“舍”是屋舍,后来演变为成语“退避三舍"。

C。

侯,周代爵称,有公、侯、伯、子、男五等.
D.天,即上天。

古代人的思想中主宰人类命运的至高无上的神。

【解析】选B。

“舍”是古代的三十里。

附【译文】
晋国的公子重耳遭受危难的时候,晋国军队到蒲城去讨伐他。

蒲城人打算抵抗,重耳不同意,说:“我依靠君父的命令享有养生的俸禄,得到所属百姓的拥护;有了百姓拥护就同君父较量起来,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

我还是逃走吧。

”于是重耳逃到了狄国。

同他一块儿出逃的人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和司空季子。

狄国人攻打一个叫咎如的部落,俘获了君长的两个女儿叔隗和季隗,把她们送给了公子重耳。

重耳娶了季隗,生下伯和叔刘;他把叔隗给了赵衰做妻子,生下赵盾。

重耳想到齐国去,对季隗说:“等我二十五年,我不回来,你再改嫁。

"季隗回答说: “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改嫁,就该进棺材了。

还是让我等您吧。

”重耳在狄国住了十二年才离开。

……
到了齐国,齐桓公把女儿嫁给了他,还给了他八十匹马。

重耳对这种生活很满足。

但随行的人认为不应这样待下去。

(他们)想去别的地方,便在桑树下商量这件事。

有个养蚕的女奴正在桑树上,回去把听到的话报告了重耳的妻子姜氏。

姜氏把女奴杀了,对重耳说:“你有远行四方的打算吧,偷听到这件事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

”重耳说:“没有这回事。

”姜氏说:“你走吧!怀恋妻子和安于现状,会毁坏你的功名."重耳不肯走。

姜氏与子犯商量,用酒把重耳灌醉,然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重耳酒醒之后,拿起戈就去追击子犯.
……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依礼接待重耳.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说:“臣下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其他人是赶不上的,晋国公子有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或许上天要立他为国君!您还是依礼款待他吧。

同姓的男女结婚,按说子孙后代不能昌盛。

晋公子重耳的父母都姓姬,他一直活到今天,这是第一件不同寻常的事。

遭到流亡在国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下来,大概是要为他开出一条路吧,这是第二件不同寻常的事。

有三位才智过人的贤士跟随他,这是第三件不同寻常的事。

晋国和郑国是同等的国家,晋国子弟路过郑国,本来就应该以礼相待,何况晋公子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郑文公没有听从叔詹的劝告。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宝玉和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

那些流散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

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成王)说:“尽管如此,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较量一番.”楚国大夫子玉请求楚成王杀掉公子重耳。

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

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
背天意,必定会遭大祸。

”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国。

【加固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子产①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
..,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

子产曰:“少,未知可否。

”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

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

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

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

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

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
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
..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②,庐井
..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

从政一年舆人③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

②封洫:田界。

③舆人:众人.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B.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C.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D.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解析】选A。

注意“诵之曰"之后表示诵的内容,应在“曰”后面断开,“孰”与“吾"分别是两个分句主语,“吾”前应断开.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郑人游于乡校”中的“乡校"是指乡间的学校。

B。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中的“邑”本义是城邑,这里与“为”连用,意思是“掌管城邑”的工作。

C.“四邻诸侯不闻令德”中的“诸侯”是指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

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D.“庐井有伍”中的“庐井"指房舍与田地.
【解析】选A。

这里的“乡校”指乡间议事的公共场所.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子皮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参考依据。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

C。

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D.子产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文章最后用对比的手法,给予了子产高度的赞扬。

【解析】选A.“子皮”应改为“子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吾爱之,不吾叛也。


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②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答案:①(他很)善良,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
②子产死了,谁来继位?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不克.救也克:能够
B。

郑人病.之病:忧患
C.宣子说.,乃轻币说:说话
D.子产使都鄙.有章鄙:边远的地方
【解析】选C。

说:通“悦”,高兴。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文中“人之爱人,求利之也"的“利”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B.侨闻君子长.国家者
C.四邻诸侯不闻令.德
D。

我有田畴,子产殖.之
【解析】选D.例句与D项都是使动用法。

A项“药”为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B项“长”为动词,掌管.C项“令"指美好。

附【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不能够挽救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
(郑国的上卿)子皮想让尹何掌管(他自己的)封地。

子产说:“(他太)年轻,不一定行。

"子皮说:“(他很)善良,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

让他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子产说:“不行.人要爱护(一个)人,是要(做)利于他(的事).如今您爱护(一个)人就让他从政,(这就)犹如还不会拿刀就让他切割,他(将受)的伤肯定很多。

您爱人,以伤害他为结果,那谁还敢企求受到您的爱护啊?您有美好的绸缎,不会让人学着做衣服.大的官职、大的封地,身家所托付的东西啊,却让学习的人去治理。

那不是为美好的绸缎着想得(比官职、封地)更多吗?我听说的是(先)学习然后主政,没听说过用执政来学习的啊。

如果一定这么做,必定有所损害。


范宣子当权,诸侯向晋国贡献的负担很沉重。

郑国的人把这事看作忧患。

二月,郑国国君前往晋国,子产委托书信给子西,带给范宣子,信上说:“您为政于晋国,四邻诸侯没听说(您的)美德,却听说(向诸侯索取的)贡纳很重,我对此很不理解。

我听说君子掌管国家的,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担忧没有好名声。

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的根基。

有基础就不致毁坏,为什么不致力于此呢?(在位者)有美德就能与大家共同享乐,
众人快乐就能统治长久。

”范宣子很高兴,于是减轻了诸侯的进贡。

子产让城市和乡村有所区别,上下尊卑各有职责,土地四边有封界,庐舍和耕地能互相适应。

对卿大夫中忠诚俭朴的,听从他,亲近他;骄傲奢侈的,依法惩办。

子产参与政事一年,人们歌唱道:“计算我的家产而收财物税,丈量我的耕地而征收田税。

谁杀死子产,我就助他一臂之力。

”到了三年,又歌唱道:“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土田,子产栽培.子产死了,谁来继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