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高考考前提分历史仿真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高考考前提分历史仿真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清华简是清华大学所购藏的战国竹简的简称,原系盗掘出土,具体出土时间和地点无从知晓,司马迁等古人都没见过。
《史记》记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而清华简记录烽火制度在战国秦时期才出现。
这说明
A.清华简弥补战国历史研究的史料空白
B.清华简是盗掘出土故真实性有待考证
C.清华简和《史记》互证“烽火戏诸侯”
D.历史叙述者拥有的史料影响历史记录
2.1935 年12 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把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次年9 月,中共中央根据形势的发展,又将“人民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
此举旨在
A.适应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新形势B.巩固陕北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
C.团结中间阶层孤立反共顽固势力D.推进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化建设
3.《说文》:“史,记事也。
从又持中,正也。
”这符合史学家刘知几所主张的:
A.史才B.史学C.史识D.史德
4.下表为轮船招商局部分盈余支出统计(1890—1911年)(单位:银两)
这反映出轮船招商局
A.缓解了清政府财政压力B.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C.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D.成为了清政府主要财源
5.如下图所示,这幅漫画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殖民头目罗得斯的侵略野心,他要在下列哪个地区建立殖民帝国
A.美洲B.欧洲C.亚洲D.非洲
6.古希腊“经济”是“管理家庭经济”之学。
1615年,蒙克莱田使用“政治经济学"之名,把“经济”一词的含义从家计扩展到国家层面。
“经济”含义的变化体现出
A.古希腊推动了近代经济的发展B.自由主义已成国家经济政策
C.政治已对经济产生决定性影响D.国家对经济的意义日益重要
7.“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从语意判断,该史料最可能出自
A.《魏书》B.《隋书》C.《汉书》D.《晋书》
8.1864~1894年中国进出口平均税率的变动如图所示。
据此表明当时中国
A.民族工业获得长足发展B.殖民地化程度日趋严重
C.对外贸易处于顺差状态D.海关行政权力尚未丧失
9.列宁认为:“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 20世纪20年代苏俄采取与此观点相吻合的措施是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成立了联盟国家苏联
C.力主实施新经济政策D.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
10.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而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外国轮船才得以进入长江航线。
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拒不承认《天津条约》有效B.太平天国战事影响
C.清政府坚持固守闭关锁国政策D.福州船政局的创办
1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
吏付之实行.这一思想
A.是对君主专制集权的批判
B.具有鲜明近代代议制度的特征
C.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
D.提出了学校议政的方式
12.1923年,“划定了联盟工业企业和共和国工业企业,前者主要是重工业大型企业'直接由全苏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一些重要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企业'由各加盟共和国最高经济委员会管理;其余的工业企业则由地方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
”由此说明新经济政策
A.探索农业与轻工业的协调发展B.注重区分工业企业的不同类型
C.为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做准备D.探索轻重工业企业的管理模式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和平和表示尊重奥林匹克众神,公元前776年古希腊在奥林匹亚举办了一次运动会。
参加这一届古代奥运会的仅有伯罗奔尼撒、伊斯利斯巴达,唯一的比赛项目是场地跑。
后来运动会的规模扩大,成为显示民族精神的盛会。
2世纪后,基督教统治欧洲,倡导禁欲主义,反对体育运动,奥运会随之衰落。
、394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废止古奥运会.395年,拜占廷与歌特人的战争,使奥林匹亚各项设施毁失殆尽。
426年,狄奥多西二世烧毁了建筑物的残余部分。
511和522年的两次地震,使奥林匹亚遭到了彻底毁灭。
15世纪,教育家开始提倡幸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17世纪,英国人约翰.洛克的"绅士教育"提出德、智、体。
1776年,古代奥运会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引起了全世界的兴趣。
1859年,希腊在雅典举办了第一届泛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
1889 年,法国教育家顾拜旦首次公开了他恢复奥运会的设想。
1894年,第一届奥林匹克代表大会召开,通过决议复兴奥运会,使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成为持久的体育与和平运动。
1896年,希腊成功举办了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摘编自(奥运会大事记》
材料二: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表达了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类美好未来共同愿望。
体现了作为“绿色奥运、科技奧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和谐的价值观。
也表达了北京人民和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美好家园,同享文明成果,携手共创未来的崇高理想;表达了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正在大步走向现代化的伟大民族致力于和平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坚定信念;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为建立一个和平两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的心声。
20018年北京奥运会共有参赛国家及地区204个,参赛运动员11438 人,设302项(28种)运动,共创造43项新世界纪录及132项新奥运纪录,共有87个国家和地区在賽事中取得奖牌,中国以51枚金牌居金牌榜首名,是奥运历史上首个登上金牌榜首的亚洲国家。
----摘编自《北京奥运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奥运会衰落和近代奥运会复兴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京举办奥运会成功的国内和国际意义。
14.(20分)浙东名士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今属浙江)人,出身官僚世家。
他看书涉猎很广,经史子集、天文兵法无所不窥。
元顺帝元统元年,年仅二十三岁的刘基就考中了进士,元至元二年,刘基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为官清廉正直,以打击权贵而名重一时。
但是,在极端腐败的元末社会中,正直守法之士是很难得到重用的。
元末农民起义,刘基被元廷重新起用、撤职,三起三落。
归隐青田(1357年),撰写《郁离子》系统地—整理自己的思想,总结元末弊政的经验教训,以为未来新皇朝的建设作准备。
后来刘基辅佐朱元璋,定西进、北向之策,遂成帝业。
明皇朝建立后,百废待兴,刘基竭智尽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吴元年,刘基被任命为太史令,制定《戊申大统历》。
和睦浙东集团与淮西集团矛盾,善于分辨人才。
刘基性格刚强,嫉恶如仇,不能与世事推移,得罪了许多权贵。
加之洪武初年,他位高不居,功成身退,不愿为相,使性格雄猜的朱元璋有所不满。
他屈己藏身,消极逃遁,为小人们所构陷,不见容于朱元璋,卒年六十五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基能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刘基的功过。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D
【解析】
通过材料叙述内容可以看出,清华简和《史记》的记载不相符合,说明历史叙述者拥有的不同史料影响了历史记录的差异,故D项正确。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代,战国历史研究史料空白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文物的获得手段不能作为其是否可信的主要依据,B项叙述不符合材料主旨;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清华简和《史记》记载不符,不能相互印证,排除C项。
2、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到“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再到“民主共和国”的转变,是为了适应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新形势,争取更多的抗日力量,以扩大统一战线,故A正确;巩固陕北根据地不是主要目的,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为了孤立反共顽固势力,故C错误;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化建设是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故D错误,
3、C
【解析】
史的本意就是记事,客观公正记载历史史实,客观撰写历史,符合刘知几主张的史识,故选C;史才,不仅指天才和才气,主要是指文才、文采;史学,是编写史书的专业知识;与“正也”相悖,排除AB;D不是刘知几的主张,排除。
4、A
【解析】
材料中的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业,从材料可以看出轮船招商局的盈余部分有大量的为国家的军事教育经济发展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压力,A正确;材料不是突出强调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排除B;轮船招商局是航运业,不能掌控国家经济命脉,排除C;根据材料数据不能得出轮船招商局成为清朝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结论,排除D。
5、D
【解析】
罗得斯脚下的版图是非洲大陆版图,D正确;美洲、欧洲、亚洲于版图形状不符,排除A、B、C。
6、D
【解析】
17世纪,“经济”一词的含义从家计扩展到国家层面。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体现出国家对经济的意义日益重要,故D正确;古希腊不可能推动近代经济的发展,故A错误;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已成国家经济政策,故B错误;政治已对经济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说法错误,故C错误。
7、A
【解析】
根据材料的内容可知是让少数民族人学说汉话,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之一,故应该出自《魏书》,答案为A;材料内容是北魏的历史,《隋书》是记述隋朝历史的史书,B错误;汉朝和晋朝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不会出现材料的内容,CD错误。
8、B
【解析】
1864年至1894年正是鸦片战争结束至甲午战争期间,这一时期列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中国进出口关税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意味着中国逐渐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提供原料和市场的重要区域,即殖民地化程度日趋严重,B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后,排除A;通过税率变化无法得出中国贸易顺差或者逆差,排除C;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丧失海关权力,排除D。
9、C
【解析】
结合材料“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的手段、途径、
方法和方式”和所学知识可知,列宁主张采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实行新经济政策,故C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是直接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措施,故A错误;本题时间是苏俄,不是苏联,故B错误;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斯大林当政时期,故D错误。
10、B
【解析】
《天津条约》签订后,太平天国运动还没有结束,当时和清政府作战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B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承认了《天津条约》,排除A;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即被列强打破,排除C;福州船政局开办于1866年,而且是清政府官办的,不会对材料现象构成干扰,排除D。
11、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黄宗羲的观点主要是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A项正确。
B项与题干不符,黄宗羲并未提出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其思想只是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不具有近代西方代议制度的特征,排除。
C项与题干不符,题干未体现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排除。
D项与题干不符,题干只是提出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并未提出学校议政的方式,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2、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苏联对重工业大型企业、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企业、其余的工业企业进行管理职责的划分,反映了苏联对经济建设模式新的探索,故D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农业,排除A项;题干强调分类管理,而非区分工业类型,排除B项;题干现象未体现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排除C项。
故选D。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衰落:古希腊文明的衰落,基督教神学的统治,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复兴:人文思想的复兴,工业革命的扩展。
(2)国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声望,加速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了北京向更加现代的国际大都市迈进,强化民族认同感和凝集力等。
国际:推动了奥林克运动的发展,进一步宣传了和平、和谐的精神理念,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学习。
【解析】
(1)衰落:依据材料“基督教统治欧洲,倡导禁欲主义,反对体育运动,奥运会随之衰落”来看,古希腊文明衰落,基督教神学统治阻碍其发展,依据材料“拜占廷与歌特人的战争,使奥林匹亚各项设施毁失殆尽……次地震,使奥林匹亚遭到了彻底毁灭”来看,战争和自然灾害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复兴:依据材料“15世纪,教育家开始提倡幸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17世纪,英国人约翰.洛克的"绅士教育"提出德、智、体”并结合所学可知,人文主义思想的复兴和工业革命的扩展促使近代奥运会逐渐复兴。
(2)国内:依据材料“表达了北京人民和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美好家园,……正在大步走向现代化的伟大民
族致力于和平发展,社会和谐”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声望,加速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了北京向更加现代的国际大都市迈进,强化民族认同感和凝集力;国际:依据材料“为建立一个和平两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的心声”并结合所学来看,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奥林克运动的发展,进一步宣传了和平、和谐的精神理念,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学习。
14、(1)原因:元朝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统治危机严重;朱元璋善于用人,重视人才;刘基个人因素:学识渊博,能谋善断等。
(2)功过: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恢复社会秩序;为明朝初年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个人明哲保身仍不能自保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初政治发展方向。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在极端腐败的元末社会中,正直守法之士是很难得到重用的”可知,元朝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统治危机严重;根据材料“后来刘基辅佐朱元璋,定西进、北向之策,遂成帝业”可知,刘基得到朱元璋重用,说明朱元璋善于用人,重视人才;根据材料“他看书涉猎很广,经史子集、天文兵法无所不窥”“总结元末弊政的经验教训……定西进、北向之策,遂成帝业”可知,刘基个人学识渊博,能谋善断等。
(2)功过:根据材料“刘基辅佐朱元璋,定西进、北向之策,遂成帝业。
明皇朝建立后,百废待兴,刘基竭智尽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知,刘基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恢复社会秩序;根据材料“总结元末弊政的经验教训,以为未来新皇朝的建设作准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基为明朝初年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根据材料“他位高不居,功成身退,不愿为相,使性格雄猜的朱元璋有所不满。
他屈己藏身,消极逃遁”可知,个人明哲保身仍不能自保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初政治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