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检测试题--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专题五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表为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所设置的官员(部分)。
这反映出当时()
A.中央集权统治进一步加强B.政权间斗争的日益加剧
C.吴蜀联盟瓜分天下的目标D.分裂中暗含统一的因素
2.三国时期,“虚封”现象大量出现。
如:刘备封马超为骠骑将军,兼任凉州(魏境)牧;魏国任孙壹为交州(吴境)牧;吴国任丁奉为徐州(魏境)牧。
这些现象的出现()A.暗含了各国实现统一的愿望B.旨在防范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C.有效激发了部下进取的斗志D.反映了吴蜀联盟瓜分天下的目标3.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掉西晋的是()
A.羌族B.匈奴贵族C.氐族D.女真族4.《晋书》记载:魏文帝(220年—226年)“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
至明帝(226年—239年)世,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竞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
这
说明魏文帝的措施()
A.刺激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B.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C.推动北方商业活动的恢复D.适应了当时战乱动荡的需要5.下表是甘肃河西地区魏晋墓葬壁画的“六畜”图像统计。
这表明()
A.铁犁牛耕技术尚未出现B.农户收入完全依赖家庭副业
C.田庄经济取得长足进步D.边疆地区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6.下列关于3世纪到6世纪晚期我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战乱不断,始终处于分裂状态B.士族专权,门阀政治凸显
C.民族交融,分裂中孕育统一D.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7.魏晋时期士大夫推崇玄学,以“竹林七贤”最为著名。
玄学家们主张:一是崇尚老庄,惟尚清谈;二是灭弃礼法,任情放诞;三是寄情世外,仕不事事。
魏晋玄学的兴起反映出当时()
A.南北经济差距巨大B.不同文化相互排斥
C.政治斗争的残酷性D.学术氛围宽松自由
8.南朝陈时,章华家世代为农夫,后其官至太守,但权贵们竟以其“素无阀阅,竞排诋之”,以致其被免官并被遣去管理市场。
由此可知,当时选官注重()
A.社会评价B.土地财富C.家世渊源D.从政经历9.下图为某一时期的政权更迭图。
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A.②南朝B.②汉C.②西晋D.②北魏10.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称“六朝”的六个政权定都于地图中的()处附近。
A.E B.G C.K D.P
11.据《隋书·食货志》记载,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和岭南地区多用金银作为货币,长江中下游地区多用铜币作为货币,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多用绢、帛作为货币,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A.河西走廊和岭南地区经济领先B.江南经济超越黄河流域
C.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丝织业发达D.社会环境影响经济发展
12.晋室南渡之初,士人奉中原文化为圭臬;北齐时,最负盛名的文人互相指责对方偷师南朝文人;至隋朝,隋文帝文化上实行“关中本位”政策,但“南朝化”的倾向却愈演愈烈。
这种文化领域的变化根源于()
A.江南经济的逐渐开发B.政治重心发生变化
C.中原认同的不断加强D.统治者的大力推崇
1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人地矛盾比两汉时期更为严重.从曹魏起,劝课农桑便不绝于史,西晋还规定守土官吏的赏罚黜陟以人谷多少为殿最,要求“不务多其倾田,但务修其功力”。
据此可知,当时的北方()
A.租佃经营方式盛行B.政府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C.坚持精耕细作生产D.重视考察官吏实际能力
14.下表为古代中国部分统治者的统治政策表。
据此可知,这些政策较大程度()
A.体现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反映了南北面官统治策略
C.肯定了休养生息政策的效果D.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倾向
15.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在这个一体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用武力带来新鲜的血液,而汉族以其传统文化及政治制度和农业文明发挥了重要的国家整合功能。
这主要说明()
A.少数民族文化推动中原文化的创新B.尚武精神自此融入了中华民族血脉C.民族交融是国家重归统一重要原因D.隋唐盛世局面与民族交融紧密相关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材料三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
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
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的社会现象。
(3)根据材料三,评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长江流域及江南一带),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果隋嬴蛤,不待贾(商人)而足,地势饶食。
……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兵革勿用,民不外劳,役务宽简,氓庶(百姓)繁育。
至余粮栖亩,户不业阖,盖东南之极也。
自晋氏流迁,迄于太元(年号,376—396)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战乱),区域之内晏如此。
……自此以至于大明(年号,457—465) 之际,年逾六纪,民户繁育……良田亦数十万顷,亩值一金......鱼盐杞梓之利,充轫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材料三二月丙子,诏曰:“政道未著,俗弊尚深,豪侈兼并,贫弱困窘,存缺衣裳……朕甚忧之。
”
——摘自《宋书》(1)根据材料分析从汉代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状况出现了什么变化?(不得照抄原文)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
(3)这一时期北方经济与南方相比因种种原因呈现出不同特点,由此看来,你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的前提条件?
三、论述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古代王朝都城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朝代都城及现今地名统计表。
注释:①商代商城原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公元14世纪,商王盘庚把瑚蝴壮迁址殷。
②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至洛阳。
③隋唐两代均以洛阳为东都。
④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明代商嗡从应天(今南京)迁到北京。
⑤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清政府把高强郎氇归匕京,开始了对成都的统治。
阅读表格,从中分别提取中国古代王朝都城选址的两项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予以说明。
(要求:信息准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D2.A3.B4.B5.D
6.A7.C8.C9.C10.C
11.D12.A13.C14.D15.C
16.(1)原因:北方战乱频繁。
后果:北方民众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相处,相互学习,民族差异逐渐消除,民族大交融局面形成。
(3)三国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为增强国力,发展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各国重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
尽管三国时期国家分裂,但同东汉末割据混战相比,形成相对稳定的局面,具有进步性。
17.(1)变化:汉代: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几乎没有商业活动,贫富分化不严重;东晋南朝时:江南人口增加较多,大量土地被开垦出来,物资交流发展,贫富分化加剧。
(2)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的政策比较宽松,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粟麦旱田作物南移
(3)基本前提条件:稳定的社会环境;正确的政策;先进的科技;处理好民族关系;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任意三点)
18.信息一:中国古代王朝都城选址受边患(少数民族威胁)影响说明:东周将都城从镐京迁至洛阳,受西部少数民族犬戎影响;明代将都城迁至北京,以巩固边防,抵御蒙古族的入侵
信息二:便于接受先进文化需要说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便于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实现少数民族封建化;清大将都城从盛京迁往北京,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成都的统治。
其它提示:地理环境交通因素;国家经济重心迁移;军事因素影响(凭借天然屏障,加强防卫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