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4课时)
试题新人教版必修1
考点题号
全球气候变化1、2、3、4、7、8、11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5、6、9、10、12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2013福州一中模拟)研究发现,我国秦汉以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有重要的
影响,暖期利于耕作业发展,冷期则相反。

读“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平均温度变化曲线图(下图)”,回答1~2题:
1.根据图文信息,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北方农耕区扩大
B.魏晋时期,北方农耕区大幅度向南退缩
C.唐朝初期,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发展迅速
D.明清时期,黄河流域的水稻生产繁荣
2.明清时期,农业种植北界并没有因为气候寒冷而南移,反而向北推移,越过明长城。

其原因是( )
①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②人们对畜牧等畜产品需求量减少③耐寒、耐旱农作物品种的引进与推广④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量增加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1.D 2.B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秦汉时期东部地区温度距平为正值,说明温度较高,利于农业发展,北方农耕区扩大;魏晋时期,东部地区温度距平为负值,说明冬季平均温
度下降,北方农耕区大幅度向南退缩;唐朝初期,东部地区温度距平为正值,说明冬季平均温
度升高,河西走廊地区冰雪融化量大,绿洲农业发展迅速;明清时期,东部地区温度距平为负值,说明冬季平均温度下降,黄河流域适合发展水稻的面积减小,选项D符合题意。

第2题,
明清时期人口逐渐增加,人们对粮食和畜牧等产品的需求量增加,②错误,④正确;农业生产
技术改进,耐寒、耐旱农作物品种的引进与推广,导致农业种植界线北移,故①③正确,选项B 正确。

(2013本溪模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人口多年来持续减少,全市人口已不足6万人。

据此回答3~4题:
3.导致威尼斯人口持续减少的原因不包括( )
A.冰川融化
B.全球气候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下沉
4.人类因素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为控制海平面上升,发达国家应该( )
A.禁止使用氟氯烃
B.减缓工业化进程
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D.减少酸性气体排放
解析:3.D 4.C 第3题,海平面上升是威尼斯人口外迁的原因,并非由于地面下沉。

第4题,海平面上升的根本原因是温室气体大量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

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有关图中各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和②地纬度相同,因此其气候类型也相同
B.③地的多雨期和南京的多雨期基本一致
C.④地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⑤地位于纬度40°~60°,终年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丰富
6.下面四幅图中表示的气候类型与④地的气候类型相同的是( )
解析:5.B 6.D 第5题,①位于安第斯山脉以西,属于热带沙漠气候,②位于安第斯山脉以东,属于热带雨林气候;③位于南纬30°~4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降水集中在受西风带控制的冬季,此时南京为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也处于多雨期;④位于南纬40°~60°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⑤处于西风带背风坡,降水少。

第6题,A为地中海气候,B为温带季风气候,C为热带雨林气候,D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2012年11月2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8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8次缔约方会议在卡塔尔多哈开幕。

气候变化会议历来以交锋激烈、博弈艰难著称。

读图,回答7~8题:
a
b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小的多为经济收入高的国家
B.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多为经济收入低的国家
C.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气温升高
D.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气温降低
8.上题反映的环境问题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的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解析:7.C 8.B 第7题,由图a可知,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多为经济收入高的国家;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温室效应增强,气温升高。

第8题,全球变暖会导致灾害性天气频繁,自然带向较高纬度移动;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增加,亚热带地区降水减少;大洋洲受到的影响最大,许多岛屿低地被淹没而大部分动物栖息地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2014成都第一次诊断)如表是亚欧大陆40°N~50°N气温距平值和降水距平值(距平值是该地气温、降水与同纬度气温、降水平均值之差)。

据表回答9~10题:
地点
气温(℃) 降水(mm)
1月7月1月7月
①10.1 -2.2 24 17.3
②-12.4 4.7 -30.7 117.7
③ 2.3 0.8 44.3 -28.3
④-4.3 6.7 -24.7 -41.3
A.①地主要受暖流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
B.②地受季风影响,冬冷夏热,气候大陆性强
C.③地位于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气温年较差大
D.④地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
10.导致①地所属气候类型在亚欧大陆的分布面积大于北美大陆的主要原因是( )
A.海陆分布、地形
B.海陆位置
C.地形、洋流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解析:9.B 10.C 第9题,据表分析,①地与③地1月气温明显高于平均值,①地7月气温低于平均值,③地7月气温稍高于平均值,说明①地与③地受海洋影响明显,且①地1月、7月降水量多于平均值,③地1月降水量明显高于平均值,7月降水量明显低于平均值。

综上可知,①地属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③地很接近地中海气候的特征;②地1月气温明显低于平均
值,7月气温高于平均值,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应为温带季风气候;同理,④地冬冷夏热,降水明显低于平均值,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据此分析,①地主要受西风影响;
③地位于大陆西岸,气温年较差较小;④地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A、C、D项错误。

第10题,亚欧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区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山脉大致呈东西走向,对西风阻挡作用小,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强大,增温增湿明显,故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面积广大;而同纬度北美大陆西岸受海岸山脉阻挡,西风难以深入内陆,阿拉斯加暖流的影响程度远小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程度,故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面积较小。

二、综合题(共50分)
11.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32分)
中国近50年增温速率图
(1)图中反映了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温度地带?(8分)
(2)全球气候的这种变化趋势对沿海地区会造成什么后果?(6分)
(3)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直接关系。

试分析大气中CO2浓度升高的原因。

(8分)
(4)有哪些措施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10分)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分析即可作答。

第(2)题,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

第(3)题,CO2
浓度升高与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两方面有关。

第(4)题,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科技投入等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举措。

答案:(1)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气候变暖最为明显。

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

(8分)
(2)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改变海岸线,沿海低地被淹。

(6分)
(3)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使大气中CO2消耗减少。

(8分)
(4)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

(10分)
12.(2013杭州一模)读“某地7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甲地温度的范围是,说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6分)
(2)依据上题结论结合所学知识推导冬季乙、丙两地气温高低,并分析其原因。

(8分)
(3)试分析丁地等温线弯曲的原因。

(4分)
解析:第(1)题,甲地处武夷山,地势高,气温低,根据等值线的分布规律,判断甲地的温度范围。

第(2)题,从海陆位置、下垫面、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分析。

第(3)题,丁地位于汉江谷地,气温较两侧高,等温线凸向低值。

答案:(1)小于28 ℃大于26 ℃地势高(武夷山),气温低,相邻等温线温度差为2 ℃。

(6分)
(2)丙地温度高,乙地温度低。

原因:丙地离海洋近,受海洋影响,气温偏高;武夷山对冬季风(西北风)有阻挡(削弱)作用,故丙受冬季风影响小。

(乙地相反)(8分)
(3)丁地为河谷(汉江)地形,等温线向西北(西)凸出,丁地气温偏高。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