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成人教育教材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启示——以儒家经典教材为例

合集下载

隋朝图书建设与管理对我国成人教育教材的启示

隋朝图书建设与管理对我国成人教育教材的启示

隋朝图书建设与管理对我国成人教育教材的启示摘要:隋朝结束分裂、统一经学,其图书建设与管理方面的成就对当前终身教育体系下还不够成熟完善的成人教育教材的建设和管理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成人教育教材直接关系到成人教育质量的优劣,因此,必须做到:树立精品意识,编写成人教育精品教材;实地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相结合;建立高效的成人教育教材管理机制。

关键词:隋朝;图书建设与管理;成人教育教材隋朝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开创了秦汉以后第二次大一统的局面,其在政治、赋税、律令、兵制等发面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尤其是文教方面,由于统治集团历史意识增强,客观上推动了隋朝经学、史学的大发展。

隋朝经史之学的发展也推动了当时图书建设与管理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书籍编修、典藏、管理等方面的经验,这对于终身教育体系下还不够完善成熟的成人教育教材来说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隋朝图书建设与管理(一)南北融合,经学统一南北朝时期政治文化的对立造成南北经学学风不同、义疏各异、彼此分立。

至隋朝统一之后,北学渐衰,南学渐盛,进入了经学统一的时代。

隋文帝作为隋朝的开国者,假儒、佛、道三家思想,希冀缔造“地广三代,威振八纮”的大隋王朝,并逐渐形成了三教并存的混合意识形态。

其中,隋朝儒家思想主要是继承发展了汉代儒学的思想、价值观、习俗和礼仪,并发展形成了若干亚传统。

开皇三年(583年)四月隋文帝诏曰:“建国重道,莫先于学,尊主庇民,莫先于礼……始自京师,爰及州郡,宜抵朕意,劝学行礼。

”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再次下诏促学行礼。

此举极大推动了隋初官学、私学的发展,出现了“京邑达乎四方,皆广黉校”的盛况。

然而,“国学胄子,垂将千数,州县诸生,咸亦不少。

徒有名录,空度岁时,未有德为代范,才任国用”。

故隋文帝于仁寿元年(601年)废学,取消太学、四门及州县学,仅留国子学生七十余人。

由此可见,尽管隋文帝推崇儒家思想,认为儒学之道能够“训教生人,识父子君臣之义,知尊卑长幼之序”,但是,对于那些不能直接促进社会道德完善、培养得力官员的部分却弃之如敝屣。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儒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耐人寻味。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进儒家思想家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并赋予实施。

这些新方法、新实践改变了当时传统落后的教育模式,影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开创了教育的新纪元。

儒家教育思想内容丰富,不仅在当时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其优秀部分对现代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对于学生的启示对于学生来说,尊师重道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素质。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作为接受者,学生应该懂得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

在尊重老师的前提上要学会主动思考,孟子曰:“君子引而不发。

”孔子亦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独立主动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

对于教师的启示提到教师,不得不提到孔子。

孔子作为教师,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渊博的知识是前提。

其次,应有“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教书的过程亦是学习的过程,反思自己,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素质。

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

只有热爱才有精神,只有热爱才有奉献。

对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启示虽然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大部分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了,但是其中不乏仍有极大意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1)孔子倡导的启发式教学对现在就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

在孔子之前一直是教师灌输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甚至现在都还有这种教学方法。

这种强硬的教学方法不符合人类认识和发展规律,结果可想而知。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他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人主导地位,使学生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者,活跃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闻一知十”“举一反三”,促进了学生学习和思想上的进步。

(2)“因材施教”思想更是对现代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性格、优缺点、兴趣爱好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差异教学”。

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间的差别,然后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可以发展自我。

浅谈高中历史教材中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浅谈高中历史教材中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浅谈高中历史教材中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分别为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基本观点、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对教育的启示。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基本观点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个人和社会的思考。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包括仁、礼、孝、忠、诚等,主张“中庸之道”和“集大成者”,追求社会和谐与人类的完美境界。

首先是仁,儒家认为仁是人类的道德本质,要以仁心待人。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者爱人、慈悲善良,注重待人和谐、关心他人的利益和福祉,以及尊重他人的人权。

其次是礼,儒家强调社会交往中的礼仪和规范。

儒家认为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规范行为,通过遵循礼制的规定,可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儒家强调儿女对父母的孝敬和敬畏。

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孝义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要素,也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关键。

忠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儒家强调君臣之间的忠诚关系。

孔子认为君臣关系应该是忠诚与互补,君主应当以仁德治国,臣民则应忠心尽责。

诚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品质,孔子认为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诚实是建立在真实和正直的基础上的,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实事求是、真诚相待。

二、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

经过孔子的努力,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逐渐形成。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

墨子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观点,批判了儒家的仁爱思想过于局限于亲亲相惜,而不能推及万物的弊端。

这种批评迫使儒家思想进行调整和发展,使其更接近于实际情况。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他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天生具有仁善之心。

他还提出了“天命论”和“王道论”,主张君主应当成为谦逊能干的君主,民众应当遵循海纳百川的内政和外交政策。

浅谈高中历史教材中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浅谈高中历史教材中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浅谈高中历史教材中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摘要】这篇文章将从儒家思想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重要性和本文的目的与结构入手,探讨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影响以及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随后分析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的现实影响。

最后讨论儒家思想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结论部分将总结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与现实中的作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儒家思想、高中历史教材、演变、影响、封建社会、现代化、传承、发展、中国历史、当代社会、启示1. 引言1.1 儒家思想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重要性了解和学习儒家思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儒家思想,学生也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启迪思维,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强调和学习儒家思想,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2 本文目的与结构本文旨在探讨高中历史教材中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通过对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影响、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演变过程、对中国社会的现实影响以及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影响并塑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面貌。

本文也希望为当代社会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正文2.1 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培养了封建社会中的君臣父子等各种关系。

儒家经典中的《论语》、《孟子》等著作对于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在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被视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播,加强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权力关系。

隋唐教育

隋唐教育

2015/9/22
16
2、建立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从入学到毕业都有制度化规定,如考试制度有 旬考、岁考、毕业考试;假期分长假和短假两种, 长假又分田假(5月份,田里麦子成熟之际放假) 和授衣假(9月份,天气转凉需要添加衣服时放 假),每次放假一个月。短假又称旬假或常假,每 10天放假一天。这是我国放假制度的由来,后来 吸收欧美国家的经验,将假期安排在每年寒暑两季。
s
2015/9/22 20
总之,在文教政策上,隋唐时期以儒学为主, 佛教和道教为辅的政策打破了独尊儒学的文化专制 局面,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开阔了人们 的视野,启迪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该时期文化教 育事业的发展。
在教育制度上,以儒家经典为主的经学和以专 业知识为主的专科学校并行,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官学和私学并存,共同构成了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 体系,为以后封建教育发展奠定了基本框架,并成 为当时领先于世界较为完备的教育制度。
2015/9/22
21
在教育思想上,呈现出以宣扬儒家思想为主, 兼容佛道为辅的多元化特点,为后来宋明理学的形 成提供了思想养料。 在选士制度上,把选士和育人紧密结合的科举 制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士制度,对封建教育的 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5/9/22
22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 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 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 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 百多年。 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既不同于两汉时期以德 取人的察举制,又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门第取人的九品 中正制。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制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拔 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它称为“中国第五大发 明”。

明代成人教育教材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启示——以儒家经典教材为例

明代成人教育教材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启示——以儒家经典教材为例
21 0 1年第 5期 ( 总第 4 期 ) 8
广州广播 电视大 学学报
V 1 1 . o . 1 No 5 Oc 0 1 L2 1
21 年 1 月 01 0
JU N L F U N Z O PNU IE S O R A A GH UOE N R] OG V
明 代 成 人 教 育 教 材 的发 展 历 程 、特 点 及 启 示
从明代建朝 以来 ,成 人教育教材 的内容 几 经变更。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年 “ 命儒 臣纂 礼书” 。明太 祖朱元璋 认 为 《 子》 中 “ 】 孟 草 芥 、寇仇 ”等词汇是对 明朝皇族和统 1— 7— 7
作者简介 :李攀 ,男 ,在读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为成人高等教育 。
义 :“ 成人 教 育教 材是 根据 成人 教 育教 学 大 纲及 学科的任务 和实 际需要 ,为师生教学使用而编 选 的教学 用 书 。包 括 具 有 一 定 范 围和 深 度 的知 识 和技能体系的教科书、讲 义和讲授 提纲 ,以 及参 考书 刊 、辅导材 料 、教学 辅导 材料 等 ” 。 【 ( ) 中央与地方 政 府对 成人 教 育教 材 的 内 一 容 选择
容 的增删 应 该符 合 当今 多元 化社 会和 全球 化 经 济 的 需要 、教 材 内容 的 改 革 与创 新 必 须 突 出重 点 和 与 时俱 进 、教 材 内容 的评 价 需要 多样化 评 判 标 准和 多元 化敌 进 意见 等 三点 结论 。希 望 藉 此 对我 国现 阶
段 成人教 育教 材 的发展 有 更 明晰 的方 向 。
关键 词 :成人 教 育 ;经 学;教 材 ;明代 中图分 类号 :G 2 70 文献标 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7 08 (0 10 0 1 —0 62- 35 2 1 )5— 0 9 5

我国古代私立成人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我国古代私立成人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我国古代私立成人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对当代的启示摘要:我国古代私立成人敦育的产生、发展伴随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在新世纪,在终生教育的呼吁下,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下,在我国“科教兴国”的感召下,私立成人教育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与活力。

本文就我国古代私立成人教育的产生、发展来探讨它对我国成人教育发晨的启示。

关键词:我国古代;私立成人教育;启示一、我国古代私立成人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我国古代私立成人教育产生于封建社会初期,它的发展由于历史变迁也经历了兴衰不定的发展阶段。

(一)战国时期一私立成人教育的初步繁荣孔丘是儒家私学的首创者,是早期办理私学的代表人物,也是早期私立成人教育的创始者。

与孔子同时或稍前的,还有邓析和少正卯等人。

孔子招徒讲学,史称他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他根据贵族养士的经验使私人讲学的形式组织化和定型化,后来,私人讲学蜂起,连绵不绝。

孔子的门徒有各个阶层的出身,有手工业者、农民、商人,也有慕名而来的贵族。

许多经常跟孔子周游列国,进行讲学。

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中,更不乏以传授儒学而名世者。

除孔子之外,墨家学派在私立成人教育的发展中也很有建树。

墨家私学的学徒大多为“匹夫徒步之士”,为小工业者。

其组织极为严密,颇具宗教社团的气息。

他们刻苦耐劳,祟尚科技并有赴汤蹈火的献身精神。

除儒、墨之外,其他诸学也存在着成人教学。

当时出现的百家争鸣现象,使当时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

这一时期私立成人教育的特点有:1.发展快,影响远。

孔子所办学校是在最初的办学中规模最大、贡献最多、对后世影响最深远,因而也最具有代表性。

2.各家各派私学的教学内容、形式均有不同,其总,体特征是异彩纷成。

而各家私学几乎无固定的校址、校舍。

孔子晚年的教学场所,才比较稳定。

从孔、墨、孟、苟的“周游”来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旅行修学”形式,似具有普遍的意义。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隋唐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隋唐时期的教育

一、 学校因时而起伏
隋朝时期,《隋书·儒林传》说起当时盛况:“京邑达乎四方,皆启黉校。” 隋文帝晚年,对儒学的态度有很大改变。州县学停废,国学压缩,这是学校教育发 展的一次重大挫折。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复开庠序,颁《劝学诏》:“其国子等学,亦宜申明 旧制,教习生徒,具为课试之法,以尽砥砺之道。”这表明被停废的学校再度恢复,而 且还有所发展。 唐朝继隋而起,存在290年,大致以“安史之乱”为界,可分为前后期。前期学校 教育的趋势是发展,后期学校教育的趋势是衰落,全过程亦有多次的起伏。 唐朝建立时,郡雄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尚未结束,武德年代恢复官学,中央三学(国 子、太学、四门)学生342员,郡县学学生也有定员,是当时指令性的计划,只是部分 具备条件的地方才能实现。
四、 私学
(三) 书院的创立
书院是由私人读书藏书的场所演化为讲学授徒的场所而产生的,也是由实行科举考试 制度以选士之后,要求应试者必须博学广识这种现实需要推动而形成的。
既有藏书,又有教学活动,才是名符其实的书院,创立于唐贞元、元和年间,最早见 于志书的就有三处:一为四川遂宁张九宗书院;二为江西高安桂岩书院;三为湖南衡阳石 鼓书院。
隋唐时期私学蓬勃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第一,社会民众的需要。 第二,政府政策的倡导。 第三,隋唐经济的繁荣。
四、 私学
(一) 初级私学
1. 办学主体
乡学(乡校),在人烟聚集,居民较多 的地方,以乡为办学主体。村学,以村为办 学主体。私塾,由塾师自己办学,自己招生 教授,称之为私塾。家塾,以一家或家族为 办学主体。家学,因家庭环境的特殊条件, 或因贫困无力求师,或因家人学有专攻可以 教授子弟,由父母或兄长在家担当教师。
二、 兼用佛道
隋唐的统治者并不独尊儒术,对于佛、道两教同时加以利用。隋文帝为争取佛教信 徒的拥护,曾大力提倡佛教,命令恢复被周武帝禁毁的寺院,听任民众出家,使佛教再 度风靡天下。他在位二十余年,度僧236200人,立寺3685所,民间佛经多于儒经数十 百倍。

试述儒家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

试述儒家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

试述儒家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儒家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代至今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演变。

以下是儒家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第一阶段:古代儒家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在这个阶段,儒家教育主要由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子及其后嗣们所倡导和推广。

孔子强调“学而优则仕”,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其对个人的修身与社会治理的意义。

他弘扬尊师重教的思想,教育的核心是通过讲授经典及强调学生德行的培养。

他的学说主张“礼、乐、音、政”,目的是培养一个具备高尚道德、有孝顺心的君子。

儒家教育大力提倡君子的培养,这在当时与其他学派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成为当时中国主流教育的核心。

第二阶段:儒家教育的官方化(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在这个阶段,儒家教育逐渐成为积极推行的官方教育,受到政府支持和重视。

这一时期,儒家经典成为国家科举考试的基础教材,国家对于儒家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加。

在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下,儒家教育逐渐从私塾扩展到公立学校。

儒家教育除了继续强调经典的学习外,还加强了对于律令、政治和经商等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士人阶层,为统治阶级服务。

第三阶段:儒家教育的复辟与(宋明清时期)在这个阶段,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知识的扩散,儒家教育开始受到一些新兴思想的挑战。

儒家教育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复辟和两个阶段。

在复辟阶段,儒家教育得到了恢复和强力推广。

宋代儒家思想大力发展,形成了新的教育制度。

儒学的重心由经典的背诵和讲解转变为课题与解题技巧的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此外,儒家教育的对象也从仅有士人扩展到市民和乡村民众,从而促进了社会的精英化。

在阶段,儒家教育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新思潮的影响,逐渐面临危机。

明代出现了思想开放的新思想,如王阳明的心学。

心学强调人心与天理的合一,使得儒家教育从经典教育转变为注重个体修养和实践的教育。

第四阶段:儒家教育的现代转型与发展(20世纪至今)在现代社会,儒家教育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和改变。

高等教育学作业

高等教育学作业

隋、唐 、宋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鼎盛
隋、唐、宋时期的高等教育的发展
Contents
目录
科举制度的创立
隋唐宋官学和私学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管理制度
三个时期著名的高等教育家
隋、唐、宋时期的高等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度的创立 察举制(以德取人) 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取人) 科举制(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开始创立,开启以考试选拔人才,由此古代高等教育得以发展)
隋、唐、宋时期的高等教育的发展
以白鹿洞书院教条为例
教育目的
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白鹿洞书院
教的基本原则 ——使其明义理,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 教育内容 ——儒家经典,以自由讲学,讨论为主。
隋、唐、宋时期的高等教育的发展
宋朝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私学(书院)
石鼓书院 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应天府书院 蒿阳书院 丽泽书院 象山书院
书院是专门研究学问的地方,专以研究经学为任务。 设有专门的主持人,成为馆主或山长。 书院名称以政府颁布 教学内容以九经为主诗文、史学(自由讲学、学术争鸣) 设有教条法规(白鹿洞书院为例)
隋、唐、宋时期的高等教育的发展
宋朝考试方式——三舍法(王安石)
外舍——初入太学 内舍 具优为上(命官) 上舍 一优一平为中(免礼部试) 一优一下为下(免解)
三舍法规定了宋朝高等学校通过严格的考试办法来筛选人才,对不合格的学生采用退学、降级,来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
中央的六学二馆 国字学 太学 专门教授入学的中央官学 四门学 书学 算学 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太医展

各朝代教育特点归纳总结

各朝代教育特点归纳总结

各朝代教育特点归纳总结历史上,中国的教育体系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变迁和演进。

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教育特点和目标。

本文将对各朝代的教育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夏商周教育特点夏商周时期,中国教育主要集中在贵族阶层,并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的。

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核心,主要包括《诗经》、《尚书》等经典著作。

学校以宫廷为中心,负责培训子弟阶级。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品德的培养,强调忠诚、正直、廉洁等价值观。

二、秦汉教育特点秦朝的教育注重实用性,以培养合格的官员为目标。

设立官学,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官员进行培训。

教育内容以法律、政治、礼仪等为核心,注重学生的政治忠诚度。

汉朝时期,私人教育逐渐兴起,出现了家庭教育和师徒制度。

此时,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儒家经典如《论语》、《孝经》等重要教材。

三、隋唐教育特点隋朝和唐朝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鼎盛时期。

为了培养稳定的官僚队伍和促进国家繁荣,政府加强教育体制的建设。

官府设立了国子监、太学等官办学校,培养优秀的文职人员和官员。

此时,科举制度开始兴起,考试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手段。

教育内容围绕儒家经典展开,包括《文选》、《九经》等重要经典。

四、宋明清教育特点宋、明、清时期,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私塾教育开始兴起,越来越多的平民百姓接受教育。

科举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

儒家思想仍然是教育的核心,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等继续被重视。

此外,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受到重视,包括绘画、音乐、戏剧等。

五、近代以后教育特点19世纪以后,中国教育受到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革。

教育体制逐渐由传统的官方教育向国家教育体制转型。

教育内容也更加多元化,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等各个领域。

此时,教育对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用技能也开始重视。

六、当代教育特点进入21世纪,中国的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教育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注重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

隋唐儒学发展的历史趋势

隋唐儒学发展的历史趋势

隋唐儒学发展的历史趋势
(1)唐代:唐朝,儒学崛起,主题以德圣孝为主,并广泛运用“兵曹”的比喻法。

秦汉义学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在某些问题上
发生改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了秦汉时期的一贯脉络,推动了儒
学的思想发展。

(2)隋朝:隋朝时期,崇尚祭祀和宗庙教义,以及按照传统表达和比
喻用语,传播儒家思想。

座谈会制度大大推动了学术交流与创新,以
爱莫能助为思想指导,积极推进儒家思想的发展。

(3)建立科研学院机构:宋朝实行文章论评,形成了多重结构,有研
究型李杜体制和实践型张谓体制,形成了由皇室学者主导的学术机构,为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重视理学:元朝时期,文学院体制出现,考虑到当时的国情,及
时行义和宫家学院等机构的发展,把儒家思想的应用结合理学,大力
推广儒家文化,有力地促进了儒家学术思想的发展。

最新-刍议成人教育教材中的儒学思想 精品

最新-刍议成人教育教材中的儒学思想 精品

刍议成人教育教材中的儒学思想一、民国新儒学教育思想概要一强调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儒学是关于人生的道德哲学,新儒学思想家们在知识与道德的关系上特别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与人生观的确立。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以意欲为出发点揭示了东西文化差异。

他提出西方化是意欲向前的而中国文化是意欲自为、调和、持中的。

不同的哲学观导致不同的教育观,梁漱溟认为教育应包含知、情两方面,西方人重视知,中国人重情志。

他否定科学主义思潮,认为科学只能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能诉之于内,只有情志教育才能解决人自身的问题。

生活的本身全在情意方面,而知的一边———包括固有智慧与后天的知识———只是生活之工具[2]。

同样,思想上由佛转儒的熊十力提出了体用不二的新唯识论体系。

他认为,学问当分两途曰科学,曰哲学。

科学即客观事物的存在,称为量智;哲学即为本体,称为性智。

他提出量智只能行于物质的宇宙而不可以实证本体。

本体是要反求自得的,本体就是吾人固有的性智。

吾人必须内部生活净化发展时,这个智才显发的。

到了性智显发的时候,自然内外浑融。

[3]在《新唯识论》上、下篇中他进一步用心和镜来诠释他的思想。

心为本体,镜则为心所能到的一切对象,心镜虽不可分割,但只有镜从属于心才能达到《中庸》中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

张君劢对科学与人生观进行了对比,提出科学是客观的、理论的、分析的、因果规律的、相同的;而人生观是主观的、直觉的、综合的、自由意志的、单一的,所以科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绝非科学所能为力,唯赖诸人类之自身而已[4]。

他崇尚主观意志的自由,贬低科学,强调人生观的确立不能靠科学,只能直觉、自由意志为之。

贺麟提出了道德的理想主义和理性主义统一的形而上学理想唯心论,强调道德为本体而精神为主体;钱穆的理气一体浑成、心性一体两分的观点也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

重视道德教育和人生观的确定都体现了新儒学思想家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

二重视民族文化的学习民国中后期,西方文化的传入与抗日战争的爆发对中国民族文化造成严重打击,新儒学思想家们纷纷提出复兴民族文化,认为中国民族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根基。

论隋唐时期儒家教育思想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论隋唐时期儒家教育思想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论隋唐时期儒家教育思想对教育发展的影响论隋唐时期儒家教育思想对教育发展的影响目录第1节隋唐教育发展背景 (3)第2节隋唐的文教政策 (3)2.1 崇儒兴学 (3)2.2 发展科举 (4)第3节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 (5)3.1 中央官学 (5)3.2 地方官学 (5)3.3 私学 (5)第4节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 (6)4.1 孕育期 (6)4.2 形成期 (6)4.3 复兴期 (7)4.4 延续期 (7)参考文献: (7)摘要隋唐教育与儒家教育思想关系密切,儒家教育思想推动教育发展,教育发展的同时扩大了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力。

二者互相促进、同步发展。

隋唐统治者实行崇儒兴学的文化教育政策,从而把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关键词隋唐、儒家教育思想、教育发展隋唐是中国古代教育最有成效的时期, 曾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同时,隋唐时期的教育,是适应隋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较大变革而形成的,是中国教育发展历史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

第1节隋唐教育发展背景隋朝结束300多年分裂对立的局面,形成南北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隋文帝前期主张调和儒佛道思想,并且主张朴实文学,反对南朝艳丽的文学思想。

他提倡儒学,把儒家学说提升到治国不可或缺的地位,鼓励劝学行礼。

各地纷纷广建学校,关东地区学者众多,儒学一时兴盛。

南北朝儒学流派不同,说经各有义例,到隋朝时没有统一的经典,使得科举制度在明经考试方面仍然困难。

到隋文帝晚年,他崇尚刑法,公开助佛儒。

隋朝灭亡之后,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改进政治法律上的不足之处。

为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唐在隋修订的《开皇律》的基础上,再次修订,称为《贞观律》。

永徽年间又对峙逐条解释、谓之《律疏》。

官制的改善,法律的健全,为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第2节隋唐的文教政策2.1崇儒兴学隋唐时期教育蓬勃发展, 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重视文教、“以文兴国”的基本国策, 使儒家学说和孔孟之道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 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 具有了国家法定的意义和保障。

中国儒家思想的兴衰历程原因分析及历史启示

中国儒家思想的兴衰历程原因分析及历史启示

中国儒家思想的兴衰历程原因分析及历史启示1.中国儒家思想的兴衰历程原因分析及历史启示一.原因分析:(儒学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盛世,也曾受到过外来文化的冲击。

在这几千年的沧海浮沉中,儒家思想始终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中流砥柱。

儒学在春秋时期由孔子创办,之后不断吸收融合其他各家的思想来发展自己。

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使儒家思想遭到破坏。

在汉朝儒家第一次走向辉煌,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儒家学派走了下坡路,尽管儒学的正统地位仍保持着,但已失去了垄断地位,就在宋朝建立伊始,儒家学者们抓住这一统一的机会,最终使儒学发展到了顶峰,这就是宋明理学的功绩。

晚清时期,对于宋明理学进行批判,当时的哲学家,思想家对于理学的空谈不感兴趣,主张实学,务实入世,儒学在此陷入衰微。

在五四运动之后,儒家的思想彻底被废弃。

科学,民主的思想进入中国。

注意:要是短简答题就写,论文就不写。

(一).古代儒家思想兴衰历程及原因分析1.儒学在战国初期虽有所发展,但并未广泛流行。

从孔子到荀子历经了300年。

在整个过程之中儒学并不是官方学说,儒学一直处在百家争鸣的大环境之中。

1.首先,儒家大师们提出的理论只是由下而上的改革的愿望,而并非由统治者决定的由上而下的选择。

这样它就必然不会以统治阶级的道德为基础。

这样它与统治者、与朝代的联系就不是很紧密了。

2.其次,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若写论文就分点论述)2.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隋唐语文教育

隋唐语文教育

隋唐语文教育(一)隋唐私学的形式私学作为与官学相对的民间教育形式,可分为家学、私人讲学、书院等形式。

隋唐私学的兴盛,重要的原因是官学的局限与科举导向的影响。

相比官学,私学的教育形式多样,内容更丰富,符合更广泛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学的不足。

家学是私学的重要形式,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家境贫困又想考取功名的破落子弟,在家中由父兄家长教授。

[39]元稹在《同州刺史谢上表》中说:八岁丧父,家贫无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

衣不布体,食不充肠;幼学之年,不蒙师训。

因感邻里儿稚,有父兄为开学校,涕咽发愤,愿知诗书,慈母哀臣,亲为教授。

刘知几在《史通·自序》中也说:予幼奉庭训,早游文学。

年在纨绮,便受古文《尚书》。

每苦其辞艰琐,难为讽读。

虽屡逢捶挞,而其业不成。

尝闻家君为诸兄讲《春秋左氏传》,每废《书》而听。

逮讲毕,即为诸兄说之。

因窃叹曰:“若使此书若此,吾不复怠矣。

”先君奇其意,于是始授以《左氏》,期年而讲诵都异,于时年甫十有二矣。

乡学是私学的另一种重要形式,隋唐有一批学者,不愿参与政事,自行开设学馆,从事讲学和著书立说的活动。

元稹就曾在《白氏长庆集》中说:予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

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

可见当时私塾的影响力是很大的。

王恭“少笃学,博涉六经。

每于乡闾教授,弟子自远方至数百人”。

尹知章“尽通诸经精义,曾为国子学博士,归家仍讲授不辍”[40]。

当时像这样在民间教学的文人不在少数,但是他们多半也是贫困潦倒。

如:(田先生)元和中,隐于饶州潘亭村,作小学以教村童十数人。

[41]《志怪录》上说田先生建的校舍就是草堂,教师“戴破帽、曳木屐”,田先生本人更是要每天到学生家去“传食”以维生。

除了家学和乡学这两大类之外,私学还有别的一些形式,比如寺院义学,就是由寺院出资让俗家弟子来学习经书。

总的来说,隋唐官学体系完善但数量有限,对门第等也有限制,因而私学广泛兴起。

私学虽然往往简陋且参差不齐,但以其多样性和广泛的覆盖性很好地填补了官学的空缺。

中国教育史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一、隋朝学校教育
(二)教育内容
隋代在教育内容上改变了魏晋南北朝 崇玄、崇佛的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 鄙视儒学的倾向,儒家经典恢复为学校教
育的主要教材。
一、隋朝学校教育
(三)教育行政
1、国子寺(国子监)与国子祭酒 2、意义:第一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 府机构和官员,标志着我国古代教育已经
发展到了能独立于其他部门的时代
担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职责,为社会培
养文化人才,为地方移风易俗服务,文化
程度高的人才则经过科举而为国家所用。
第二部分
隋唐学校教育制度
一、隋朝学校教育
(一)学校设置
1、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书学、算学 2、地方教育:州县学 3、意义:我国古代专科学校的多样化, 为唐代专科学校教育奠定了基础
1、隋文帝:广泛征集儒家经典 2、隋炀帝:将儒家经典整理分类,分为 甲乙丙丁四目,分统于经史子集四类,成
为后来史籍分类的正统方法
一、崇儒兴学
(二)唐重新确立儒学统治地位
1、尊孔,将孔子偶像化 2、统一儒家学说 3、重用儒家人才
4、根据儒家思想确立治国方针
二、兼用佛道
隋唐统治者并不独尊儒术,对于佛、 道两教同时加以利用,作为控制民众思想
保证了选拔的质量。
授业是传道的重要途径
(三)解惑:解决所传之“道”和所授之
“业”中的疑惑
三、论教师的标准
韩愈指出,有道者即可为师,“道” 是择师的根本标准。他以是否有“道”, 是否先于学生掌握了某些专业作为教师的 基本标准,鼓励人们抛弃各种顾虑和成见,
勇于拜师求学。
四、论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并不是永恒不变的,破除 对教师的盲目迷信,反映以“知”教“不 知”这一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北京贡院
(四)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
(一)积极意义: 积极意义: 1、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选士大权归中央政府;相对保证官员素质;思想统 一于儒学。 2、相对客观公正。 3、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 消极影响: ( 二 ) 消极影响 : 1、束缚思想,阻碍学术发展。2、科 场舞弊带来虚伪性。 3、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4、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 。
1、取材于四书五经 2、代圣人立言 3、采用排偶文字,文体本身集诗、赋、论、 策于一体。 古怪题目:截搭题:“则吾从先进” “其为仁之本欤?子曰巧言令色” 枯窘题:“互乡”、“居”、“其然”、 “叟”
5、清代的科举制度
(1)考试科目上,增设了制科和翻 译科。 (2)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 2 。 “三场辛苦磨成鬼, 两句功名误煞人”
(二)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
1、生源和考试手续 (1)生源:“生徒”和“乡贡”。 (2)手续:经学校或地方长官考核送礼部参加 考试,再经吏部复试后授官 。乡试(地方) -省试(尚书省礼部)-吏部试 2、考试的类型和科目: 类型主要是常科和制科;科目主要是秀才、 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6科 3、考试方法: 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等6种
帖经
墨义
(三)历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和演变 1、宋代的改革 2、元代的改革 3、明代的改革 4、清代的科举制度
1、宋代的改革
(1)确定殿试制度,皇帝直接控制科举。 (2)设置“别头试”,限制考官权力。 (3)建立弥封誊录制,防止考官舞弊 (4)扩大及第名额。 (5)考试周期确定为三年一次。 (6)每次考试分三个阶段:乡试--省试--殿试 (7)确定殿试之后的待遇。
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

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1、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随着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外交流日益频繁,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与两汉时期有了很大不同。

自从汉武帝确定了“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学定于一尊,曾促成了经学教育的发展,但经学教育也出现了很多弊端。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加之战乱的影响和经学教育自身的问题,儒家思想不仅逐渐失去了独尊的地位,甚至一度有岌岌可危之势。

到隋唐时期,传统的儒家、土生土长的道家和外来的佛教之间呈现出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的局面,他们都想取得独尊的地位,却都未能如愿。

统治者根据政治的需要和各自的倾向,不断调整三者的关系,以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士族地主、庶族地主和僧俗之间的矛盾,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总体上可以概况为“尊崇儒术,兼重佛道”,即在崇儒兴学的前提下儒、佛、道三家并用。

2、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隋以前,中央没有专设管理学校教育的机构,都由负责管礼乐的太常寺兼管学校。

隋代开始,加强对教育事业发展管理,中央官学由附属机构转为独立机构,从太常寺中分离。

隋文帝时期设置了国子监,内设祭酒,专门负责管理学校教育工作,它标志着我国历史上专门设立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教育的开端。

在中央六部中,礼部成为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还成立了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的行政机构——国子监,并对教育管理的模式作出了规定。

模式之一是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级管理,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官长吏负责;模式之二是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

官署办学、管学是唐代教育管理体制的一大特色。

3、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中央官学是隋唐时期封建教育的主干,也是教育发达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学校制度完备于唐。

(1)隋代中央专设的学校隋代中央官学初称国子寺,隶属于太常寺,后来,国子寺独立,改称为国子学,后又改为国子监。

隋代的中央官学有五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统归国子寺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代 成 人教 育教 材 的发展 历程 、特 点 及 启 示
— —
以儒 家经典 教 材为例
李 攀
60 6 ) 108
代 建 国至灭亡仅 三十八 年 ,却创 立 了影 响 了封 建社 会 一 千三 百余 年 的科 举 制 度 。我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7 08 (0 0 0 0 1 0 62— 35 2 1 )5— 04— 3
隋代是 承前 启 后 的一 个 朝 代 ,文 炀 二 帝 在
位近 四 十年 。在 三 十 八年 的统 治 时 间 中 ,中 国
善 ,“ 性好 学 ,遂通涉 五经 ,尤 好左 氏传 ……每
人” 。徐旷, “ 日阅之 ,因博通五经,明左 氏 春 秋” 。鲁 世达 , “ 帝 时 为 国子 助 教 ,撰 毛 j 炀 诗 章句义 疏 四十二 卷 ,行 于世 ”8。据清 人皮 锡 【 J
瑞对 《 隋书 - 籍志 》 的总结 : “ 《 经 于 易》 云 : ‘ 、陈 ,郑 玄 、王 弼 二 注 ,列 于 国 学 。齐 代 , 梁 唯 传 郑 义 。 至 隋 ,王 注 盛 行 ,郑 学 浸 微 。 于 ’
广州广播 电视大学学报
围最 为 广 泛 :天 官 负 责 宫 廷 ,地 官 负 责 民 政 , 春官 负责 宗族 ,夏 官 负责 军 事 ,秋 官 负责 刑罚 , 冬官 负 责 营 造 。记 载 礼 的体 系 最 为 系统 ,既 有 祭祀 、封 国 、丧 葬 等 国 家 大 典 。经 过 魏 晋 南 北 朝 的分裂 动荡 年 代 ,版 图 的 统 一 更 需 要 礼 制 的 约束 和 制度 的规 范 。 由此 ,魏 晋 南 北 朝 时期 自 由玄化 的教 材 建 设 指 导 思 想 为 隋 人 所 摒 弃 。从 当时存 世数 量 看 ,隋代 的 成 人 教 育 教 材 之 一 的 《 礼》 在 当时存 世 “ 右一 百 三十六 部 ,一千 六 百 二十 二 卷 ”1。 _ 。为 当 时 五 经存 世 量 之 首 。从 国 。 家重视 程度 和 研 习 规 模 看 ,隋代 的 《 》 远 超 礼 前 代 。53年 ,隋 文 帝 采 纳 柳 昂 建 议 ,诏 日 : 8 “ 国 重 道 ,莫 先 于 学 。尊 主 庇 民 ,莫 先 于 建 礼 … …宜祗朕 意 ,劝学 行礼 ”1 “ L , 自是 天下 州 县 皆置博 士 习礼焉 ”1 。62年 ,隋文帝 “ 令 【] 0 2 敕 杨 素 、苏威 、牛 弘 、薛道 衡 、许 善 心 、虞 世 基 、 王劭 等学 界 博 达 令 望 这 ,修 订 《 礼 》 “ 五 , 五 礼 ” 即 : 吉 礼 、 凶 礼 、 宾 礼 、 军 礼 、 嘉 , 礼 ”1 _ 引。“ 皇初 ,高祖 征 山东义 学之 士 ,( ) 开 马 光 与张 仲 让 、孔 笼 、窦 世 荣 、张 黑 奴 、刘 祖 仁 等俱 至 ,并 授 太 学 博 士 ,时人 号 为 六 儒 。尝 因 释奠 ,高祖 亲 幸 国 子 学 ,王 宫 以 下 毕 集 ,光 升 座讲礼 ,启 发 章 门。 …… 山东 三 礼 学 者 , 自熊
21 0 0年第 5期 ( 总第 4 ) 2期
21 0 0年 1 0月
广州广播 电视大学学报
J U N LO U N Z O P N U IE ST O R A FG A G H U 0 E NV R IY
V01 l . J O No 5 0c. t201 0
国高等教 育 自学考试的发展 也从 中吸取 了宝贵 经验 。本 文 回顾 了隋代 成人 教 育教 材 的发 展 历 程 ,总
结 了教 材使 用的特 点 ,最终指 出 当代 我 国成人 教 育教 材 的建设与 改革 的应然 方向 。 关键词 :成人教 育 ;经 学;教 材 ;隋代
中图分 类号 :G 2 70
氏盛行 ,服义浸微 ” 。


隋代成 人教育 教材发展 历程 二 、隋代成 人教 育教 材发展 的 总体 特点 ( ) 尤 为 重 视 《 》 在 治 理 国 家 中 的 积 一 礼 极 作用
至 隋 ,孔 安 国 、王 弼 、杜 预之 注疏 风 靡 一 时 ,郑 玄 、服虔 之 注 疏 渐 次 式 微 。 随着 国 家 版 图的短 暂 统 一 ,经学 随之 一 统 ,由南 北 朝 形 成
生重大 影响 ,现 时 的 自学 考 试 制 度 也 充 分 吸 取 了隋人 始创科举 考试之 精华 ,“ 科举 考试 这种 以 国家考 试制度 、以官 学 为 代 表 的学 校 教 育 和 以 自学 、书院教学 为辅 助 的社会 教 育 的结合 形 式 ,
也为 自学考试 这 种 集 国家 考 试 、社 会 助 学 和 个 人 自学 于一 体 的 教育 考 试 制 度提 供 了示 范” 。 …
从 选拔人 才 的公 平 层 面 来 说 ,无 疑 具 有 划 时 代 的进步 意义 。同时 也 为 后 世 的考 试 选 官 制 度 产
传 、诗 、书 、周 易 ,兼 善 图 纬 ,恒 以 教 授 为 务 ”3。 “ l 大业 初 ,礼部 侍 郎 徐善 , J l f荐徐 旷 、包 恺 、诸徽 、陆 德 明 、鲁 达 为 学 官 ,…… 世 称 左 氏有 文 远 ,礼 有 诸 徽 ,诗 有 鲁 达 ,易 有 陆 德 明” 。杨汪 , “ 精左 氏传 ,通 三礼 。 ……帝 J 专 令 百僚就 学 ,与汪讲 论 ,天 下通 儒硕 学 多萃 焉 , 论 难锋起 ,皆不 能屈 ”5。包 恺 , “ 兄 榆 ,明 _ J 恺 五经 ,恺 悉 传其 业 …… 聚 众 授 徒 ,著 录者 数 千
的南北经学分立 时代 瓦解 ,北学从此衰亡。元
收稿 日期 :2 1 0 0 0— 8—2 3
《 礼》展示了一个完善的国家典制,分管范
作者简介 : 李攀 (9 6 , ,四川攀枝花人 ,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高等教育研究 。 18 一) 男
1 4
21 0 0年第 5期 ( 总第 4 2期 )
执 经 以授 太子 ” 。房 晖远 , “ 三 礼 、春秋 三 治
的政治 、经 济 、军 事 、教 育 、文 化 等 各 方 面 均 有所巩 固和 发 展 。在 教育 方 面 ,隋炀 帝 大 业 元 年 (0 65年 ) 始设 进 士科 ,一 改魏 晋 以来 “ 上 品无寒 门 、下 品无 士族 ” 的选 官 弊 端 ,使 得 大 批寒 门 士 子 通 过 勤 勉 努 力 进 而 改 变 自身 命 运 。
成 人教 育就是 改 变 已然 承 担 起社 会 责 任 的成 人 个体成 年 个 体 知识 、态度 、能力 以及 价 值 观 的 活动 。教 材就是 在 教 与 学 的活 动 过 程 中所 使 用
的教科 书和涉及 到其他 的学 习材料 。
《 书》云 :‘ 梁、陈所讲 ,有郑 、孔二家 。齐代, 唯 传郑 义 。至 隋 ,孔 、郑 并 行 ,而郑 氏甚 微 。 ’ 于 《 春秋》 云 :‘《 氏》 唯传 服义 。至 隋 ,杜 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