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八章 社会群体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相互交往比较自由,不受过多的拘束。
当人们处在具有严格规定、不具有感情色 彩的角色获得为上时,彼此就不易形成初 级群体。 例如,一名教师如果时时、处处、事事都 扮演课堂上的角色,那么它与学生始终只 会维持一种单一的次级关系。
4、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较小 角色、地位相差悬殊,本身就限制了人 们的交往机会,即便有了机会,也有难以 避免的拘束感,就像一个公司普通职员突 然与董事长见面一样,难免产生紧张。
五、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 随着这一转型期的推进,初级群体的性质和地位 都将发生变化,并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1、从群体成员资格的获取看, 人们选择、组合初级群体的自由度有所提高。在 传统社会,社会流动率低,许多人从生到死都在 一个地方,并受特定传统与家族关系的支配,因 此,他们所属的初级群体多是先于个人存在的, 也就是说,初级群体成员资格的取得,往往不是 出于成员的自愿选择。现在社会流动大大加快, 人们的交际面也大大拓宽,除了出生于其中的家 庭外,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自由挑选朋友、 伙伴和情侣。
1971年,社会心理学家索洛蒙对生活事件与 人的情绪压力之间关系的调查表明:
每当人们情绪、心理、身体等方面偏离常 态时,往往也是人们所在的初级群体发生 重大变故之时。见教材162面。
(3)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初级群体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在潜移默化中 保存和传递社会文化的重要力量。社会的伦理道 德、风俗习惯等,都是通过初级群体才内化为社 会成员的行为规范,从而发生其社会控制效力的。 另外,初级群体的形式本身,也发挥着维护社会 秩序的重要功能。初级群体共托起规范和内聚力 的作用,有效的控制着群体成员的行为。
另外,根据人际酬赏原理,地理上的接近, 彼此间相互酬赏的机会更多、更直接,使 得“代价——报酬”的算计更合理。 拥有相同或相近的观念上的区位关系,也 同样促使人们相互亲近。
当然,由于活动空间接近,彼此也更容易 发现对方的缺点。
2、接触时间长。
只有持续的长期交往,人们之间才有可能 全米那了解。富于感情色彩的初级关系, 只有在这种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
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在初级群体中,一般没有明确、严格的 规章制度和法律。 成员的行为、成员间的关系以及成员与群 体的关系,主要靠习惯、风俗、伦理道德、 群体意识等非正式的手段来控制、维持。
三、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
初级群体的形成一般需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必 要条件: 1、活动空间接近。 这里的空间包括现实中的区位关系,也包括观念 上的区位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地理位置上的接近,便于相互接 触与了解,彼此间容易变的熟悉。根据海德的人 际均衡理论,在这种熟悉的基础上,人们更倾向 于协调彼此的态度,维持人际间的认知平衡。否 则,会产生不愉快的心理,觉得别扭,因此,相 互熟悉的人在彼此协调的基础上,易于引为知己。
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 个性。
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并没有明确的、严 格的分工,不可能仅仅保持一种角色关系。 一般说来,人们之间的关系有一种角色关 系转变为多重角色关系,正是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在初级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交往不只停 留在就事论事的表层关系上,而是富有 “人情味”。每个成员都希望了解对方的 内心,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成员间期望相 互关系与安危,有一种共同的心理维系。 感情交流是成员间亲密关系的基础。
5、成员难以替代。 在一般单位中,某一职位空缺,可以随 意按程序挑选一个人来顶替,同事关系可 以不断变更。但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充 满着富于感情色彩的多种角色关系,因而 某个特定成员是不能随意有另一个人来代 替的。在这一点上,初级群体总成员间的 关系具有特殊性。
6、群体整合程度高。
初级群体中,成员彼此熟悉,关系极为复 杂而且密切,利益休戚相关,因而其群体 意识很强,群体整合程度高,尤其是在维 护和争取群体利益与荣誉方面,所有成员 在行动上往往表现出高度一致。 个别成员的偏离、背叛,会招致严厉的制 裁。
四、初级群体的功能
初级群体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我们大致将其区分 为正功能与负功能两种。 1、正功能: (1)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 社会化是在人际互动中进行的,其基本内容包括 促进社会成员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培养社会成员 的生活技能,传递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初级 群体内富于感情的人际关系和表现多种角色的人 际交往,使其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极其 重要的功能。
其次,触及关系日趋松懈。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 大众传媒的发展,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家庭规 模的缩小,人们之间的交往日趋带有短暂性、间 接性和功利性的特点。以富于感情色彩的重要特 征的初级关系,不仅数量日趋减少,而且质量也 在下降。现在,人们比过去拥有更多的刺激关系, 并通过刺激关系去寻求自身的发展。 最后,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例如,传统 社会中的村落和邻居,都曾是重要的初级群体。 而现在农村中的村落已有解体的趋势,城市中的 邻居成了纯粹地理上的概念。
第三,有助于推进社会心理学与行为科学 的发展。由于初级群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 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心理与 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第四,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 社会成员的健康发展。通过揭示人们心理 与行为的诸种因素,以便改进工作方法, 提高工作效率。
二、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第三,初级群体的衰落与初级关系的淡化,标志 着人们更多地依靠正是分工及规章制度等刺激关 系来处理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 组织目标。这是一个社会走向合理化的表现。
第四,初级群体的衰落也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 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并带来人际 关系的书院、冷漠,妨碍了人们的感情生活,导 致一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问题。
值得注意的事,在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 的衰落与次级群体的发展并非一种简单的 地带过程,在特定情况下,初级群体可能 通过转换其结构与功能而适应社会发展。
目前,初级群体在农民流入城市过程中的 变化就是一个例子。与此同时,次级群体 的发展也可能导致对初级群体的新的需求。
3、从初级群体日趋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来看, 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 首先,这种衰落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许 多初级群体持保守和传统的立场。过分干涉私人 生活,从而妨碍了个性发挥以及个人作出有关的 决定。摆脱传统初级群体的影响,可能扩大人们 的私人空间,促进人们自主性的发挥。 其次,初级群体的衰落,有可能促进更大范围的 社会整合。主机群体自身具有一定的封闭型和排 他性,有时会导致社会成员间的隔阂与对立,妨 碍社会的充分一体化。
就家庭来说,在关键性的人生早期阶段,他几乎 是个体的全部天地。个体出生后,正是在家庭中 建立起最初的亲密的感情联系,学习语言,并开 始将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以知道其行为。 另外,家庭还对个体成年后的社会行为方式继承 人继续社会化的性质发生重要影响。 就小伙伴群体来看,儿童进入幼儿园、学校后, 大部分的时间是与他们的“小伙伴”一起度过的。 与家庭和学校不同,小伙伴群体是以儿童们的兴 趣为中心的。在这里,他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干自己想干的事情,逐步建立起独立的角色和身 份。
初级群体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1、成员有限。 初级群体一般是指2到30人的小群体。因为, 只有在校的群体中,人们之间才可能进行 比较深的交往,建立比较密切感情联系。 人数过多,就必然产生次级关系,而失去 初级群体的特征。
2、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的互动 在人数较少的初级群体中,人们可以直接 的、面对面的交往,不需要什么中间环节。 正是直接交往中,成员对于彼此的言谈举 止、音容笑貌都非常熟悉,从而增进了彼 此间的感情联系。 初级群体的形成与维持,还有赖于成员互 动的经常性。短暂的接触,很难形成初级 关系。
米尔斯在其《小群体社会学》一书中,对 以往的小群体研究进行了初步总结。
3、初级群体研究的意义:
第一,初级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 研究初级群体,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把握 社会过程。 第二,初级群体可以看作是社会的雏形。 它反映了社会的许多特征,如分工、规范、 沟通、管理及思想意识等等,而且初级群 体又便于控制和观察,因此,可以通过分 析初级群体的结构、过程与功能,增进对 社会的认识。
(2)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
初级群体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但 是,随着社会分化的加速,初级群体在历 史上承担过的许多功能,如生产、教育、 福利等都已逐渐转移给专门化的社会组织。 值得注意的事,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初级 群体都在满足人们感情需要、减轻心理压 力、防止人性仪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
2、负功能:
(1)从微观心理角度看:
初期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 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初级群体中,成员间 关系亲密,成员对群体的忠诚感强,在某些时候, 会发生个体意识小腿的现象,个体盲目遵从群体 意识和规范。 那些与群体中其他成员发生不愉快、不遵守群体 规范的人,会被孤立,乃至遭受明显的冷落和惩 罚。因而个人发挥其积极性,自觉谋求自身等大 发展的心理与行为,就受到一定的抑制。
2、20世纪: 1909年,库利在其《社会组织》一书中正式 提出“初级群体”的概念,他认为,初级 群体是亲密的、面对面接触和合作的群体。 尽管初级群体有多方面的意义,但主要是 在形成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思想上,它的 作用最为重要。这些群体包括家庭、儿童 伙伴等。
20世纪20年代,梅约的“霍桑实验”就证明 了群体工作效率受其成员间关系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社会学家对美国 士兵的士气和战斗力的研究,也表明它们 与士兵中初级群体内的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第八章 社会群体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关于初级社会群体的研究 二、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三、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 四、初级群体的功能 五、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一、关于初级社会群体的研究
1、19世纪: 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基本上已经区分出了人际关 系的两种典型类型。 第一种是“社区”——入家庭、村庄等,人们之 间的关系是自发的、亲密的且不易转移的,它包 括每个人的多种角色和利益。 第二种是“社会”——如工厂、城市等,非个人 的理性利益把人们连接在一起。人们之间是一种 专门化的、相对来说又是非个人的和感情淡薄的 关系,它只涉及个性有限的一个方面。
2、从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看, 在转型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 首先,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 不断发生转移。如在传统社会,儿童主要 在基廷这类初级群体中接受教育。在传统 农业生产和手工业作坊中,人们主要是以 初级群体的形式结合起来参加生产劳动, 但在今天的工厂、机关中,人们的主要身 份是次级群体成员。
(2)从宏观结构角度看: 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 扰正是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 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这主要表现为初级群体中非正式的个人化 的关系模式与正规组织中正式的非个人化 的关系模式相冲突,群体规范与组织规则 不一致,从而导致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 偏差乃至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