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黄呆蓟马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黄呆蓟马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蓟马是昆虫纲缨翅目的统称,为害我国玉米的蓟马主要有玉米黄呆蓟马、禾蓟马和稻管蓟马,三者均属缨翅目,前两种隶属于蓟马科,稻管蓟马隶属于管蓟马科。
玉米黄呆蓟马的寄主有麦类、高粱、玉米、水稻、谷子、淡竹叶、狗尾草、棉花、蚕豆、野菊花等。
玉米是临泉县主要种植作物,每年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以上。
为了指导农户防治玉米黄呆蓟马,笔者对玉米黄呆蓟马的识别与防治技术进行了总结。
一、形态特征
1.成虫。
有长翅型、半长翅型和短翅型之分。
雌虫长翅型:体长1~1.2 毫米。
体暗黄色,胸部有暗灰斑,腹部背片较暗。
触角第一节灰白,第3~4节黄色,但逐渐色暗,第五至第八节暗灰棕色。
前翅灰黄色。
足黄色,胫节和胫节外缘略暗,腹端鬃较暗。
头和前胸背面无长鬃。
触角8节,第三四节上有叉状感觉锥,第六节有淡而亮的斜缝(亦称伪节)。
后胸盾片中部有模糊网纹,两侧为纵纹;前中鬃距前缘较远。
前翅长而窄,基部宽,脉显著;前脉基部鬃8根,端鬃2根,后脉鬃7~8根。
腹部第八节背片后缘较完整;第九和第十节背鬃较长。
雌虫半长翅型:翅长度仅达腹部第五节。
雌虫短翅型:翅略呈长三角形芽状,翅胸比长翅型为窄,几乎不宽于前胸。
2.卵。
卵壳白色,卵长约0.3毫米左右,宽约0.13毫米,肾形,乳白至乳黄色。
3.若虫。
若虫共4龄。
初孵若虫小如针尖,头、胸占体的比例较大,触角较短粗。
2龄后体色为乳青或乳黄色,有灰色斑纹;触角末数节灰色;足、胫节基部、各跗节、第九腹节后缘和第十腹节端部灰色;体鬃很短,仅第九和第十节鬃较长;中、后胸及腹部表皮皱褶不平,每节由数横排隆脊状颗粒构成;第九
腹节上有4根背鬃略呈节瘤状。
第三龄(前“蛹”),头、胸、腹淡黄色,触角、翅芽及足淡白色,复眼红色。
触角分节不明显,略呈鞘囊状,向前伸;体鬃短而尖,第八腹节侧鬃较长,第九腹节背面有4根弯曲的齿。
第四龄(“蛹”)与前“蛹”不同的是触角鞘背于头上,向后至前胸;翅芽较长,接近羽化时带褐色。
二、发生规律
临泉县玉米黄呆蓟马每年发生代数不详,以成虫在禾本科杂草根基部和枯叶内越冬。
春季5月中下旬从禾本科植物上迁向玉米,在玉米上繁殖2代,第一代若虫于5月下旬至6月初为害春玉米或套种夏玉米,第二代于6月中旬以后为害套种夏玉米。
一年中的为害盛期是6月15-25日,6月下旬、7月初若虫数量增加。
进入雨季后,虫口数量显著下降。
虫害的发生、消长与地势、气候、栽培情况等因素有关。
玉米黄呆蓟马雌虫长翅型
1.气候、环境。
干旱环境适合虫害大发生,降雨对其有直接的抑制作用,故干旱年份发生多、为害重,缺水缺肥的玉米受害最重。
2.栽培情况。
小麦植株矮小而稀疏地块中的套种玉米上发生多、为害重;沟、路、梁边的玉米上发生多、为害重。
3.地势。
低洼窝风而干旱环境的玉米上发生多、为害重。
三、生活习性
1.成虫。
该虫为孤雌生殖,喜群集为害,在田间呈聚集分布,有转换寄主为害的习性。
成虫行动迟缓,阴雨天活动减少,有时被触动后也不迁飞爬行,主要在叶反面为害。
产卵时用锯齿状产卵器把卵产在
玉米叶片的叶肉内,卵背鼓出叶面。
2.若虫。
若虫在取食后逐渐变为乳青或乳黄色。
3、4龄若虫停止取食,掉落在松土内或隐藏于植株基部叶鞘、枯叶内。
四、为害症状及识别
玉米黄呆蓟马是典型的食叶类害虫。
成虫、幼虫(1、2龄)在叶背吸食汁液对植物造成严重危害。
为害叶背,致叶背面呈现断续的银白色条斑,伴随有小污点(虫粪),叶正面与银白色相对的部分呈现黄色条斑,受害严重者叶背如涂一层银粉。
五、综合防治技术
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
1.农业防治。
天气干旱时要注意灌溉并合理施肥,可减轻危害;苗期拔除有虫株,带出田外沤肥或深埋;播种前和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可减少虫源;加强管理,合理密植,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可促进玉米苗早发快长,有效地减轻蓟马造成的危害。
2.生物防治。
捕食性天敌主要有花蝽、微蛛、稻红瓢虫等,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虫害的发生。
3.化学防治。
这是最直接、最见效的防治手段之一,可选用的药剂有吡虫啉、溴虫腈、阿维菌素、菊酯类、双甲脒、克螨特等。
当虫株率达到60%,单株有虫20~40头时,应及时喷药防治。
可选用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或25%灭螨猛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或5%尼索朗乳油2000倍液,或20%双甲脒乳油1000~15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3 000~4 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15%哒螨灵乳油25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236416 安徽省临泉县艾亭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李帅帅
玉米叶背面呈现断续的银白色条斑
玉米叶背变黄枯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