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董仲舒传(5)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书·董仲舒传(5)全文
陛下有明德嘉道,愍世俗之靡薄(1),悼王道之不昭(2),故举贤良方正之士,论议考问,将欲兴仁谊(义)之休德(3),明帝王之法制,建太平之道也。
臣愚不肖,述所闻,诵所学,道师之言,厪(仅)能勿失耳。
若乃论政事之得失,察天下之息耗(4),此大臣辅佐之职,三公九卿之任,非臣仲舒所能及也。
然而臣窃有怪者。
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共是天下,古以大治,上下和睦,习俗美盛,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吏亡(无)奸邪,民亡(无)盗贼,囹圄空虚,德润草木,泽被四海,凤皇来集,麒麟来游,以古准今,一何不相逮之远也!安所缪(谬)戾而陵夷若是?意者有所失于古之道与(欤)?有所诡于天之理与(欤)(5)?试迹之于古,返之于天,党(倘)可得见乎。
(1)靡薄:浮华,轻薄。
(2)昭:明也。
(3)休:美也。
(4)息耗:盈虚。
(5)诡:违也。
夫天亦有所分子(1),予之齿者去其角(2),傅(附)其翼者两其足(3),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
古之所予禄者,不食于力(4),不动于末(5),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
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乎!此民之所以嚣嚣苦不足也(6)。
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民安能如之哉(7)!是故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蓄)其积委(8),
务此而亡(无)已,以迫蹴民(9),民日削月脧(10),浸以大穷。
富贵奢侈羡溢(11),贫者穷急愁苦;穷急愁苦而上不救,则民不乐生;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此刑罚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胜者也(12)。
故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
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为制,大夫之所当循以为行也。
故公仪子相鲁(13),之其家见织帛,怒而出其妻,食于舍而茹葵(14),温而拔其葵,曰:吾已食禄,又夺园夫红女利乎!古之贤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其行而从其教(15),民化其廉而不贪鄙。
及至周室之衰,其卿大夫缓于谊(义)而急于利,亡(无)推让之风而有争田之讼。
故诗人疾而刺之,曰:节彼南山,惟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俱)尔瞻(16)。
尔好谊(义),则民乡(向)仁而俗善;尔好利,则民好邪而俗败。
由是观之,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视效,远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
近者视而放(仿)之,远者望而效之;岂可以居贤人之位而为庶人行哉!夫皇皇(遑逞)求财利常恐乏匮者(17),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
《易》曰:负且乘,致寇至(18)。
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其患祸必至也。
若居君子之位,当君子之行,则舍公仪休之相鲁(19),亡(无)可为者矣。
(1)分子:意谓分别对待。
(2)予之齿者去其角:意谓予齿者不予角,而予角者则不予齿。
(3)傅其翼者两其足:意谓予鸟两翼两足(不是四足),而予兽则为四足(无翼)。
(4)不食于力:意谓不从事工农。
(5)动:杨树达疑勤字形近之误。
末:指工商。
(6)嚣嚣( o o):众怨
愁声。
(7)如:犹当。
(8)积委:积聚。
(9)蹴(c ):踢;践踏。
(10)日削月脧(juān):谓时时受到搜刮。
脧:减少。
(11)羡:饶也。
(12)蕃:多也。
(13)公义子:即公仪休,春秋时鲁相。
(14)茹:食菜曰茹。
(15)下:谓在下者。
(16) 节彼南山等句:见《诗经小雅节南山篇》。
节:山高峻貌。
岩岩:山石堆积貌。
赫赫:显赫貌。
师尹:周太师尹氏。
民俱尔瞻:言人民都在看着你。
(17)皇皇:同遑遑,匆忙貌。
(18) 负且乘,致寇至:见《易解卦爻辞》。
负:背物。
且:犹而。
乘:乘车。
致:招致。
(19)舍:废弃。
相鲁:指相鲁之所行(公仪休为鲁相,不同意其家织帛种菜)。
《春秋》大一统者(1),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旨)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2),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1)大一统:颜师古云: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
(2)六艺:指《诗》、《书》、《易》、《礼》、《乐》、《春秋》。
对既毕,天于以仲舒为江都相(1),事易王(2)。
易王,帝兄,素骄,好勇。
仲舒以礼谊(义)匡正,王敬重焉。
久之,王问仲舒曰(3):越王勾践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4),遂灭之。
孔子称殷有三仁(5),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6)。
桓公决疑于管仲(7),寡人决疑于君。
仲舒
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8)。
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9):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曰:不可。
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徒见问耳(10),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繇(由)此言之,越本无一仁(11)。
夫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霸)(12),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
苟为诈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于之门也。
五伯(霸)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碔砆)之与美玉也(13)。
王曰:善。
(1)江都:汉诸侯王国。
(2)易王:江都易王刘非,景帝之子,见《景十三王传》。
(3)王:指江都王。
《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篇》以为胶西王。
(4)泄庸、种、蠡:泄庸(即舌庸,一作后庸)、文种、范蠡,皆越王勾践之臣。
(5) 殷有三仁:见《论语微子篇》。
谓商纣时有箕子、微子、王子比十三个贤臣。
(6)越有三仁:即指越王勾践时之泄庸、文种、范蠡。
《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篇》云:今以越王之贤与蠡、种之能,此三人者,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
这是以勾践、范蠡、文种为越之三仁。
(7)桓公:齐桓公。
(8)大对:谓对大问。
(9)柳下惠:春秋时鲁大夫展禽,柳下为其封邑,惠为其谥。
(10)徒:但也。
(11)越本无一仁:杨树达以为,此句语意未了,当据《春秋繁露》补而安得三仁五字。
(12)五霸:春秋五霸,各说不一。
一般是指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13)碔砆:似玉之石。
碔砆之与美玉:谓石与玉之别。
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1);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
中废为
中大夫(2)。
先是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3),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4),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
上召视(示)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
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
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
(1)求雨止雨之法,详见《春秋繁露》。
(2)中大夫:官名。
掌议论,属郎中令(光禄勋)。
(3)辽东高庙:辽东郡的高帝庙。
长陵高园:长陵(在今西安市北)的高帝陵园。
辽东高庙、长陵园殿灾:发生于建元六年(前135)。
(4)主父偃:本书有其传。
仲舒为人廉直。
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1),而弘希世用事(2),位至公卿。
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3),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
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
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4)。
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