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二政治新课标课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新必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承担者 在的
强调
侧重强调 物质离不
开运动
侧重强调 运动离不
开物质
误区
离开运动 谈物质, 会导致形
而学
离开物质 谈运动, 会导致唯
心主义
第十五页,共39页。
(2011·江苏)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 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 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 )。 A.静止是运动(yùndòng)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yùndòng)是最基本的运动(yùndòng)形式 C.物质是运动(yùndòng)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 的运动,物质 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
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第十二页,共39页。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
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
没根有本((mgēéni byěǒnu))性质
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
第八页,共39页。
6.(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提示:教材设置这一栏目(lán mù),旨在让我们深刻感悟规律 的客观性、不可抗拒性,从而启发我们尊重客观规律,自觉 按客观规律办事。 (1)“永动机”无法制造出来,是因为这一设想违背了能量守恒 定律,从一开始就是不科学的。 (2)焦耳的成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 办事。
第五页,共39页。
3.(1)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yùndòng)的物质,例如, 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 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提示:教材设置这一栏目的目的是引导我们深刻体会运动 (yùndòng)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2)此观点否认了运动(yùndòng)的绝对性。大雁塔和故宫处 于相对静止之中,静止是运动(yùndòng)的一种特殊状态。
第十四页,共39页。
在运动与物质的关系中把握(bǎwò)运动的概念
原理
理解
物质是运动 的物质,运 动是物质的 固有属性和 存在方式
任何事物的具体形态都 离不开一定的运动,它 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 持自己的存在,没有运
动就没有事物
运动是物质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 的运动,物 担者或者叫载体。离开 质是运动的 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
第九页,共39页。
7.(1)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 (2)请举出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zìjǐ)造福的实例,谈谈你对这 一问题的看法。 提示:(1)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或创造规律。 (2)人类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兴建三峡工程都是利用对规律 的认识为自己(zìjǐ)造福的典型事例。
第六页,共39页。
4.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提示:欧布里德只看到了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xiāngduì) 静止。
第七页,共39页。
5.人类(rénlèi)根据什么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 提示:教材设置这一栏目 ,旨在引导我们深刻体会规律的客观 存在,从而激发我们探索规律的兴趣。人类(rénlèi)是根据元素 变化的规律,即元素周期律发现并制造出新元素的。
第二十六页,共39页。
【新闻播报】 2011年6月9日,“嫦娥二号”飞离月球轨道,开 始奔向距离地球150万千米的深空开展拓展(tuò zhǎn)性试验 任务。
第二十七页,共39页。
【深度思考】 请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嫦娥二号”顺利运 行的原因。 【思路点拨】 本题设问(shè wèn)指向明确,要求用规律的 相关知识分析,故考生应考虑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可知 性,按规律办事等知识点的运用。
(2011·江苏)著名钢琴艺术家傅聪认为,学琴的人以为把手指练
得飞快就会变成第二个郎朗,其实5~10年之后,只不过是多
了一批“光彩的手指”而已,这与成为艺术家的境界相去甚远。
这种学琴方式的问题在于
( )。
①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②轻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③缺乏循序渐进(xún xù jiàn jìn)的训练 ④违背了人才成长
第二页,共39页。
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yīzhèn)工夫,结果毫 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 导入语:刻舟求剑能不能求到剑呢?答案是否定的,大家思 考一下,楚国人在理论上犯了什么错误?
第三页,共39页。
[教材探究解读(jiě dú)](教师用书独具) 1.(1)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提示:(1)这句话揭示了自然界运动的规律性。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目 增标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 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的错误。
第十一页,共39页。
探究一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gùyǒu)属性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bià和nhuà)
过程(guòchéng)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
参来照说系没有(méi yǒu)发生某
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 条件和(tiáoj范ià内n围)没有(méi yǒu)进行某种 特殊的运动。
(2)运动是
的、
的和 的;而静止是
的(动3)是、物质暂世时界无是条的件和的绝不对变运相论动对永;与的恒只相。对承认静绝止对的绝运对统动一而。否只认承相认对静静止止而— —有则否条— —导认件致运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情景导入](教师用书独具) 刻舟求剑
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 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
掉进水里了!” 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
大家(dàjiā)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
第四页,共39页。
2.(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wànwù)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 念或精神的运动? (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提示:设置这一探究栏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物质与运动 的关系,弄清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1)不能把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因为运 动的主体是物质而不是意识。 (2)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否则会成为唯心主义运动观。
的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第二十五页,共39页。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加强人的修养的知识,解题关键是正 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fāzhǎn)的内涵。这种学琴的方式问 题在于只重视表面形式的发展(fāzhǎn),而忽视人的综合 素质的全面发展(fāzhǎn),违背了人才成长的规律,①④ 符合题意;上述做法并没有轻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 不是缺乏循序渐进的训练,②③不符合题意。应选B项。

。形而上学

相对主义 诡辩论
第十三页,共39页。
观点一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观点二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评析上述两人的观点。 提示:(1)马克思主义哲学(zhéxué)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 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统一。 (2)观点一肯定了运动的绝对性是正确的。观点二片面夸大了 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导致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和人的 ,在其运动变化和
自然界 人类社会
思维
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 的规律。没有 的物质运动是
不存固在有的。
规律
第十八页,共39页。
3.方法论要求
(1)必须 遵循 规律,而不能 违背 规律。 (2)在客观(xzú规ūnn)律(kèɡuān ɡuī lǜ)面(w无前éi能b,è为i人) 力并不是 人认可识以在 把握
水去找剑呀!” 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
第一页,共39页。
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 远,当心找不回来了。” 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 呢。”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 方下水(xià shuǐ)去找剑。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 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 置。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 号却在不停地前进。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 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这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 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第十六页,共39页。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解题关键(guānjiàn) 是准确理解二者关系。连续播放数十张相同的画面,这个过 程是动的,但形成的效果却是静止的,这说明静止并非完全 不运动,而是没有发生某种形式的变化,静止是运动的特殊 状态,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与题意无关;运动是物质的 存在方式,D项说法错误。应选A项。
第二十页,共39页。
有人认为,这充分说明了人们是可以创造和利用规律的。你 如何认识这种观点? 提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可以克服地 球引力进入太空(tàikōng),探求宇宙的奥秘,并不能表明人们 可以创造规律,而是表明人们能认识、利用规律。
第二十八页,共39页。
【参考答案】 (1)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 律又是普遍的,这要求我们要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嫦 娥二号”顺利运行正是我国航天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2)在规律面前(miànqián),人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 以根据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嫦娥二号”的顺利运行既是我国航天人正确利用规律的结 果,同时也是推动探月二期工程顺利运行的客观要求。
第十页,共39页。
知识(zhī shi)目标 识记运动、相对静止和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分析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能力(nénglì)目标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 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情感(qínggǎn)、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十一页,共39页。
正确(zhèngquè)把握规律的概念及三个关系 (1)图解规律的概念。
第二十二页,共39页。
(2)把握以下几个关系。 关系一:哲学上讲的规律和具体规律。哲学上讲的规律, 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它不等同于具 体规律。哲学上讲的规律和具体规律是共性和个性、一般 和个别的关系。 关系二:规律和规律的现象。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相 对稳定、深刻的本质联系,需要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 规律的现象是浮于事物表面的联系,形式多样且多变易逝, 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gǎnzhī)。虽然规律总会通过现象表 现出来,现象的背后也总会隐藏着规律,但规律不等于规 律的现象。
第十七页,共39页。
探究二 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hányì)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固有 的 本质 的、 必然的、
稳定
的联(g系ùy。ǒu) (běnzh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ì性)
(1)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 人的意为志转移的,它既不能
被 创造
,也消不灭能被

(2)普遍性:
的。
条件 和形式 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

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十九页,共39页。
地球自身引力巨大,但我们(wǒ men)的宇航员却可以挥舞 着五星红旗在太空漫步;月球离地球有三十八万公里之遥, 我们(wǒ men)的“嫦娥二号”卫星依然能绕月舒广袖;火 星离人类异常遥远,但我们(wǒ men)的“萤火一号”火星 探测器,将于2011年11月迈上探索其奥秘的征程……
第二十三页,共39页。
关系三:规律和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 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 部诸要素(yào sù)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规律是一种联系,但不是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只有事物 的内部联系、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才是规律。
第二十四页,共3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