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化学实验操作,物质的分离
4。某溶液中滴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该溶液中( )
A。 一定有SO42-B. 可能有SO42—或Ag+
C。 一定无Ag+D. 还可能有CO32—
【答案】B
【解析】
因BaSO4、AgCl均难溶于硝酸
5。下列每组中的两对物质,都能用分液漏斗分离且油层由分液漏斗上口倒出的是( )
考点:考察实验室安全操作。
17.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1 molH2O中所含的粒子数目一定是NA
B。 1 molNH4+所含的质子数是10NA
C。 51 gNH3所含原子数为3NA
D。 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与2NA个氧原子质量(以g为单位)在数值上相等
【答案】D
【解析】
【考点定位】考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名师点晴】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详解】A. 锥形瓶加热时受热面积较大,为均匀受热,防止炸裂,要垫上石棉网,A项错误;
B。 烧瓶加热时受热面积较大,为均匀受热,防止炸裂,要垫上石棉网,B项错误;
C。 坩埚、蒸发皿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C项正确;
D. 烧杯加热时受热面积较大,为均匀受热,防止炸裂,要垫上石棉网,D项错误;
答案选C。
【点睛】实验室用来加热 仪器有: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烧杯、锥形瓶、烧瓶等,其中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可直接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烧杯、锥形瓶、烧瓶加热时必须垫上石棉网,量筒不能用来加热。
12。下列物质中含有的分子数相等的是( )
①0.1 mol CO ②9.8 g H2SO4③1 g H2O ④1。6 g O2
A. ①③B. ②④
C. ①②D。 ③④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目所给出的数据,统一以各物质的物质的量进行比较:①0。1 mol CO ②0。1 mol H2SO4③0.056mol H2O ④0。05 mol O2,故相等的为①②,答案选C。
A. 汽油和水、四氯化碳和水B. 汽油和水、苯和水
C。 食用油和水、醋酸和水D. 葡萄糖和水、酒精和水
【答案】B
【解析】
A、汽油和水、四氯化碳和水都能用分液漏斗分离,其中汽油的密度小于水,油层由分液漏斗上口倒出,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油层由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A错误;B、汽油和水、苯和水都能用分液漏斗分离,其中汽油、苯的密度均小于水,油层均由分液漏斗上口倒出,B正确;C、食用油和水能用分液漏斗分离,其中食用油的密度小于水,油层由分液漏斗上口倒出,醋酸和水互溶,不能利用分液漏斗分离,C错误;D、葡萄糖易溶于水、酒精和水互溶,均不能通过分液漏斗分离,D错误,答案选B。
11。现有三组溶液: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 ②39%的酒精溶液 ③碘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A。 分液、萃取、蒸馏B. 分液、蒸馏、萃取
C. 萃取、蒸馏、分液D. 蒸馏、萃取、分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 汽油和水二者互不相溶,所以用分液的方法进行分离,② 由于酒精和水互溶,但二者的沸点不同,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75%的酒精溶液;③ 由于碘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小,可用苯或CCl4进行萃取分离碘的水溶液,所以正确的方法依次为分液、蒸馏、萃取。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D。 倾倒液体时试剂瓶标签面向手心,防止试剂瓶标签被腐蚀,D项正确;
答案选C。
3.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可将下列各组混合物分离的是( )
A. 硝酸钠、氢氧化钠B。 氧化铜、二氧化锰
C. 氯化钾、二氧化锰D. 硫酸铜、氢氧化钙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溶解,那么可以溶于水的就成为了溶液的一部分,而不能溶于水的就是沉淀。过滤,得到不能溶于水的物质.蒸发,就溶于水的物质重新变为固体.A、不行,KNO3、NaOH均可以溶于水,无法分离 B、不行,CuO、MnO2均不能溶于水,也无法分离 C、可行.加水后,KCl溶解,而MnO2不溶解.过滤得到MnO2,蒸发得到KCl D、不行,均可溶
B. 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后,应立即停止加热
C。 浓NaOH溶液溅到皮肤上,立即用水冲洗,然后涂上稀硼酸溶液
D。 浓硫酸溅到皮肤上,立即用稀NaOH溶液洗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试管加热,不需要石棉网,错误 B选项应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后,再停止加热,错误。C选项,正确。D选项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应先用布擦去,再用水清洗,错误。
9。实验室提纯含少量氯化钠杂质 硝酸钾的过程如右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操作Ⅰ是过滤,将固体分离除去B. 操作Ⅱ是加热浓缩、趁热过滤,除去杂质氯化钠
C。 操作Ⅲ是过滤、洗涤,将硝酸钾晶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D. 操作Ⅰ~Ⅲ总共需两次过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KNO3中混有NaCl应提纯KNO3,将它们都溶于水,并降温结晶.因为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基本无明显变变化.则有,操作Ⅰ是在烧杯中加水溶解,操作Ⅱ是蒸发浓缩,得到较高温度下的KNO3饱和溶液,操作Ⅲ为冷却结晶,利用溶解度差异使KNO3结晶析出,过滤,洗涤,干燥可得KNO3晶体,故选CD.
B项,19.6 g磷酸即为0.2NA个磷酸分子(19。6 g÷98 g·mol-1=0.2 mol),等物质的量的硫酸(H2SO4)与磷酸(H3PO4)含有相同的氧原子数,故B正确;
C项,28 g氮气(N2)即 1 mol氮分子(28 g÷28 g·mol-1=1 mol),所以应含2NA个氮原子,故C错误;
C。 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全部下层液体沿承接液体的烧杯内壁慢慢流出
D. 上层液体在分液漏斗中保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塞上上口部的塞子,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上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A正确;B.使分液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保证液体顺利流出,B正确;C.分液漏放出液体时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下层液体从下口倒出,C正确;D。分液漏放出液体时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下层液体从下口倒出,D错误;选D.
四川省遂宁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本次考试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P—31 N-14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危险化学品标志中表示腐蚀品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A、为腐蚀品标志,故A正确;B、为易燃固体标志,故B错误;C、为辐射标志,故C错误;D、为易燃液体或易燃气体标志,故D错误。
D项,NA个氧分子质量为32 g,NA个氢分子质量为2 g,则其质量比为16∶1,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15.如图所示是分离混合物时常用的仪器,从左至右,可以进行的混合物分离操作分别是
A。 蒸馏、蒸发、萃取、过滤B。 过滤、蒸发、萃取、蒸馏
C。 萃取、过滤、蒸馏、蒸发D。 蒸馏、过滤、萃取、蒸发
【答案】D
13。下列选项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一组仪器是( )
A。 试管、锥形瓶B。 烧瓶、蒸发皿
C. 坩埚、蒸发皿D. 燃烧匙、烧杯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玻璃材质仪器受热面积较大时,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如烧杯、锥形瓶、烧瓶,一般要垫上石棉网或水浴方式加热;玻璃材质仪器受热面积较小时,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如试管;陶瓷或铁质材料可直接加热,如蒸发皿、燃烧匙和坩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酒精与水混溶,不能用酒精作萃取剂,正确;B.分液时,先把分液漏斗玻璃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使内外气体相通,再打开活塞,便于液体流出,正确;C.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用四氯化碳作萃取剂,分层时下层呈紫红色,上层是颜色变浅的碘水,错误;D.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到另一个容器中,正确;故选C.
D. 氧气是2个氧原子构成的,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与2NA个氧原子质量(以g为单位)时在数值上是相等的,均是32,D正确.
考点:考查分液、萃取基本操作.
7. 从碘水中提取碘单质,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不能用酒精作萃取剂
B. 分液时,先把分液漏斗玻璃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再打开活塞
C。 用四氯化碳作萃取剂,分层时上层呈紫红色,下层是颜色变浅的碘水
D。 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到另一个容器中
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用药匙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固体B。 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
C。 给盛有2/3体积液体的试管加热D。 倾倒液体时试剂瓶标签面向手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A. 用药匙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固体,A项正确;
B. 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B项正确;
C。 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C项错误;
【解析】
【分析】
根据化学实验基础操作及注意事项分析。
【详解】图中给定的仪器:蒸馏烧瓶(蒸馏)、普通漏斗(过滤)、分液漏斗(分液或萃取)、蒸发皿(蒸发),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带支管口的是蒸馏烧瓶,不带支管的是圆底烧瓶。
16.下列事故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 凡是给玻璃仪器加热,都要加垫石棉网,以防仪器炸裂
14。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2.3 g钠由原子变成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 0。2NA
B。 0。2NA个硫酸分子与19。6 g磷酸含有相同的氧原子数
C. 28 g氮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
D. NA个氧分子与NA个氢分子的质量比为8∶1
【答案】B
【解析】
【详解】A项,1 mol钠原子变成钠离子时失去1 mol e-,2。3 g钠即为0.1 mol钠原子,失去的电子数为0.1NA,故A错误;
考点:考查了生油混有水份,你将采用下列何种方法分离 ( )
A. 过滤B。 蒸馏C。 分液D. 萃取
【答案】C
【解析】
【详解】萃取适合于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而分离的一种方法,分液适用于互不相溶的液体之间的一种分离方法,蒸馏是依据混合物中个组分沸点不同而分离的一种法,适用于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杂质,过滤适用于不溶性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一种分离方法.花生油不溶于水,分液即可,答案选C。
【详解】A。 1 molH2O中所含的粒子数目不一定是NA,因为没有具体指明什么粒子,A错误;
B。 1分子铵根含有的质子数是7+1×4=11,所以1 molNH4+所含的质子数是11NA,B错误;
C. 51 gNH3的物质的量是51g÷17g/mol=3mol,1分子氨气含有4个原子,则所含原子数为4NA,C错误;
点睛:明确物质的性质特点、分液的原理解答的关键,注意物质的溶解性差异和密度相对大小。
6. 下列萃取和分液结合进行的操作(用煤油为萃取剂从碘水中萃取碘)中,错误的是
A。 饱和碘水和煤油加入分液漏斗中后,塞上口部的塞子,且一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一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B. 静置,待分液漏斗中溶液分层后,先使分液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以准备放出液体
8.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只要是液体混合物就可用蒸馏来分离
B。 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置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C. 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 称量时,砝码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
【答案】A
【解析】
A、如果两种液体不互溶,可以采用分液法分离,如果两种液体互溶,可以采用蒸馏方法分离,故A说法错误;B、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测量馏分的沸点,故B说法正确;C、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故C说法正确;D、称量时,应是左物有码,先放砝码大的,后加砝码小的,故D说法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