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集体备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可以说王维的这首诗中,每一句诗都能构成一幅画。

5、充分发挥你的想象,选择你觉得最有具诗情画意的一句诗进行赏析。

示例1、赏析:突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诗句中蕴含了几组对比:动静、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示例2、赏析:突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表现出来的人情美竹林里传来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过渡: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

面对这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诗人发出“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感叹是为何意呢?真的只是留恋这美好的山景吗?
五读诗意(知人论世)
1、了解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他家境颇丰,九岁能文,母亲笃信佛教,自幼耳濡目染。

二十一岁中进士,青年得志,后来遭遇“舞黄狮门”,初尝仕途挫折。

中年丧妻后,吃斋信佛,李林甫摄政后,王维更觉官场黑暗,步履维艰,不想同流合污但又家庭负担沉重的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2、探究主旨
通过对王维的生平了解,我们大致可以判断“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中的“王孙”应该是指作者自己。

由此可见,诗人笔下极具有自然美和生活美的场景原来是作者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而那“空山新雨后”的“空山”应该是作者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山中”如此美好,洁净纯朴,朝中却是黑暗的,古代读书人常遵循“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难怪诗人要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拓展:王维及盛唐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

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而且因为王维的独特的经历和他在佛法上的研究,同时精通音乐与绘画,所以他的山水田园诗在描绘自然美,表现人情美的同时,往往还有让人顿悟的禅意。

王维笔下的自然山水与人情美一方面是盛唐时期农人的实际生活,另一方面也是作者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般的景色,又隐含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史变迁,已经面目全非,鸟儿却无所谓的啼鸣。

于乐景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表现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

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这两首吊古伤今的古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盛,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韦庄诗: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

或:通篇着重于现实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

第六课时
一、导入(由李商隐名句导入)
①夕阳无限好——②身无彩凤双飞翼——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④春蚕到死丝方尽——
二、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把握情感基调(朦胧怅惘)
2、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装饰精美的瑟无来由的就有五十条弦,每弹琴一曲都思念着那青春年华。

我像庄周梦蝶一般,沉迷于自由美好的境界,把自己淳挚的爱心托付给啼血的杜鹃。

我的眼泪流泻不止,依稀望见蓝田山上紫玉化成的轻烟。

这种情感不是今日才有,只是在当时就已经惘然若失了。

3、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诗的内容有很多争议,取一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本诗为李商隐晚年追叙生平,自伤身世之辞。

如诗人执著一念的的美好情感的破灭;或自己卓越才德不为世用的悲哀等。

有咏物诗、悼亡诗(对亡妻的深情悼念)、爱情诗(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自况诗(自伤身世)等说,这与诗人自身经历及所处时代有关。

三、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山。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

其终身坎坷的身世,李商隐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典丽精工。

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

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

,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锦瑟》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

这年诗人46岁。

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迷惘的感觉。

“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

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四、重点分析
1、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