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自然”概念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卷第2期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Vol.l9,No.2 2021年4月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Nanchang Municipal Committee Apr.,2021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马克思“自然$概念及其对生态文明
建设的启示
孟芳
(石家庄铁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43)
[摘要"“自然”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重要根基,马克思在其早期文本中从多个维度阐释了“自然”概念的丰富内涵,具体涵盖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然”,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然”,历史观中的“自然”。

马克思早期“自然”概念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自然;历史观;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博士论文》时期的“自然”概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萌芽
19世纪30、40年代,牛顿的“机械自然观”在西欧社会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观念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整个世界犹如一座巨大的时钟,它的各个零件都是由原子构成%上帝在作为第一推动力使这座时钟运转起来之后,便不再干预它的整个运行过程,这个世界按照其自身的机械原理并凭借因果规律而运动着&
然而,马克思并不赞同这种当时广为流行的自然观,他在《博士论文》的序言中曾明确指出:“在这篇论文里我已经解决了一个在希腊哲学史上至今迄未解决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其实是指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究竟有何差别?马克思发现二者的原子论存在诸多差异,后者并不是对前者的简单抄袭&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影子,整个世界仿佛只是由茫茫自然所构成的死气沉沉的“无人区”,而在伊壁鸠鲁这里,马克思寻找到了他哲学中的启蒙之光,即个别的自我意识&这对于之后的马克思哲学中人的主体意识和[文章编号]1672-4445(2021)02-0009-04
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伊壁鸠鲁指出,天体并不是永恒的,因为“天体的永恒性会扰乱自我意识的心灵的宁静”&1(帀8-。

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的个别的、抽象的自我意识力图从天体的“物质的伪装中解放出来,它力求通过按照抽象的可能性所做的解释,来消灭那独立了的自然的现实性$[1](P241)O
马克思发现了伊壁鸠鲁自然观的正面积极价值,与德谟克利特强调必然性相反,伊壁鸠鲁承认原子运动中存在偏斜运动,众多原子间的相互排斥成为原子在下落过程中偏斜的根据,这种排斥形成的原子间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成为世界的辩证本质&这种“偏斜”,也意味着偶然性的存在,有些情况是必然的,有些则是偶然的,这样,伊壁鸠鲁就把自由归还给了人类自身&马克思比伊壁鸠鲁更进一步,把“神”彻底地赶出自然的地盘,实则是一种“祛魅”。

任何事情及其结果不是既定的、必然的,人类自身的选择与行动不仅受到外在自然、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制约,而且也是其自身自由意志发挥作用的结果。

伊壁鸠鲁对马克思时空概念的形成,也产生了
[收稿日期]2021-02-06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重i项目"大数据技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与挑战研究”(编号:SD181087)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孟芳(1986—),女,河北邢台人,石家庄铁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哲学伦理学研究。

一定影响。

伊壁鸠鲁把时间定义为原子本身的变化、消亡、回返、异化等等。

伊壁鸠鲁把时间看作是客观化的衡量自然事物变化的标尺,而不再是人们头脑中的抽象观念,时间成为一个现实的方向性概念。

在伊壁鸠鲁看来,原子和虚空是无限的,因而世界也就是无限的。

伊壁鸠鲁对于自然的态度,是一种朴素的反映论,他认为,思想实际上是一种“消极感觉”,是一种派生物,世界的本原只有原子和虚空。

而马克思不仅看到自然的某些辩证性质,如决定与非决定、必然与偶然等的对立统一,还看到了人的自由意志,人在行动中的能动性。

这样,就将主体与客体区分开来,使人类把自然当作对象加以认识和改造成为可能。

然而在这里,马克思更多的还是主张从自然本身出发来理解自然,是从认识论维度出发,把自然当作具体的总体来加以理解和研究。

可以说,伊壁鸠鲁的自然观为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

然而,马克思逐渐意识到,伊壁鸠鲁的自然还仅仅是自在地存在,而不是一个“自觉的体系”,还存在诸多弊端。

这时的马克思还未形成系统的自然观,且受到费尔巴哈与黑格尔的影响,他的科学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二、《手稿》时期的对象性“自然”—
—逐步走向唯物主义自然观
这一时期,马克思继续受到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但又远远超越了费尔巴哈。

恩格斯这样评价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

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

”"PR费尔巴哈把人的“现实性”理解为“感性对象性”,这一原则深深影响了马克思。

在《手稿》中,马克思将这一原则运用于人的现实活动,即工人的生产活动中,并在研究人与外部自然的关系时探讨了人的异化问题。

因此,自然不再仅仅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也具有了生存论的意义。

(一)现实的自然
工业文明时期,自然已不像远古时期那样作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它的神秘面纱被人们一层层揭开,伴随着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大幅提升,自然的客观实在性不断得到确证。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把抽象的、隐秘的绝对观念看作现实自然界的本质,自然界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并且把现实的自然界和现实的人看作是神秘的绝对观念的象征,即“主词和宾词之间的关系被绝对地颠倒了:这就是神秘的主体一客体或笼罩在客体上的主体性”阳因此,马克思要将黑格尔的这一主客关系颠倒过来。

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已经成为实际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网⑷3,自然界的存在对人类而言是现实的、感性的。

人的感性与自然的感性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自然的存在与人的存在是相互交融的。

马克思首先明确了自然的本体论意义,“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冋啓人存于世上,必须首先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自然虽从未给我们提供现实的产品,但却为我们提供了满足基本需要的生活资料。

自然的感性在于,它不再是人们头脑中观念的产物,而是人们现实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的场所,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一不是在自然的大背景中进行的。

“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网审),“被抽象的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对人来说也是无”[4](P116)O显然,马克思在这里更加重视的是人化自然,只有人化自然对人类而言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二)(化的自然
自然界是人类感性的,现实的对象。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创立了以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

工业、生产等实践活动是将人与自然连接起来的中介。

人的本质即是对象化活动。

马克思曾指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有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则闻德国的阿尔弗雷德•施密特说过:“只有像马克思那样,承认物质实在一开头就被社会中介,才可能避免本体论和正确对待恩格斯的关于物质本身是一个抽象,关于物质只实在地出现在特定的存在方式中的公式。

”冋単禺在这里,他明确指出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是以实践为桥梁的,人与自然是通过实践活动成为一体的,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就开始深深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自然史以人类的认识史为开端。

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这种对象性活动主要是指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活动。

“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网㈣)人
的本质力量正是通过生产活动作用于自然,并在其中打开和展现的,现实的自然是人的对象化活动的结果,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不仅在通过自己的活动作用于自然,也同时改造着自身"捷克哲学家科西克指出:"在前一种活动中,人改变着自然,并把人的意义雕刻在自然材料上面;在后一过程中,焦虑、恶心、恐惧、愉悦、欢笑、希望等生存要素一一表现出来。

”〔能①人在自然中的活动一方面体现着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但马克思同时看到,人对自然是不能为所欲为的,不同时代的人的活动都体现着人类面对自然的制约性和受动性)对于这一点,马克思曾明确阐释:“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阀冋人的任何活动都必须以自然的先在为前提,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正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不断丰富完善起来的。

(三)历史的自然
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如果懂得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著名的'人与自然’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慢或快地发展而不断改变”隣工业实践已不断地渗透和改变人的生活世界,马克思认为,“关于人的科学和自然的科学将是同一门科学,因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呵。

自然不是人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工具,而是与人合二为一的,马克思的历史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在此后进一步发展。

脱离了人的存在的自然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把自然纳入到人类社会历史活动领域中才是有意义的)历史是自然的历史,自然是历史的自然。

在之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更是明确提出历史的两个维度,即自然史和人类史。

这不是两个历史,而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自然是历史发展的第一个前提。

只要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互相制约。

自然与人是统一于历史之中的,在《手稿》中,马克思把自然比喻为人的“无机身体”,实际上,正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的同时,产生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

施密特在他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中得出结论说:“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具有社会一历史的性质”问。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延伸了“人化自然”的边界,但自然中依旧存在使人类望而不及之处。

历史的自然与人类虽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二者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和谐)马克思根据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事实,紧接着分析了人与自然、人与其类本质异化的问题)这里的自然,已经成为奴役人的一种外部力量,自然具有了非现实性,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目㈣马克思进一步分析得出,人与自然的外部异化,主要是由于人的异化劳动,而异化劳动又与私有财产有很大关系。

“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问何)此后,马克思给出其解决方案,要消除异化劳动,必须从解决问题的根源入手:即扬弃私有财产或私有制)(四)自然的真正解放
在马克思这里,自然与人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二者本质上是一个有机整体。

自然与人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

因此自然的解放与人的解放也具有了一致性,人类要通过全面扬弃私有制、扬弃异化劳动,从而占有自己生命的本质,获得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

自然的解放与人类的解放是通过同一条道路实现的。

“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呦人将成为现实的、感性的人、而自然也将以它感性的本真面目面对人类,二者之间将达到一种真正的和谐关系)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正是共产主义运动:“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根本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

”在这里,“完成了”蕴含着历史的辩证发展。

马克思试图将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统一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然而,这时的马克思还未完全摆脱费尔巴哈的影响。

而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才真正趋于成熟,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认为“在对感性世界的直观中,他不可避免地碰到与他的意识和他的感觉相矛盾的东西,这些东西扰乱了他所假定的感性世界的一切部分的和谐,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

为了排除这些东西,他不得不求助于某种二重性的直观,这种直观介于仅仅看到'眼前’的东西的普通直观和看出事物的'真正本质’的高级的哲学直观之间”苗。

三、马克思早期“自然”概念对建设生态文明的
启"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从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面批判性超越了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充分重视马克思早期“自然”概念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

首先,马克思科学回答了全球性生态危机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为重新回归人与自然和解的状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提供了哲学基础#21世纪以来,全球变暖、气候多变、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显,生态危机、环境恶化成为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马克思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作出深刻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不单纯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其实质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发生的人们之间利益矛盾冲突问题”。

㈣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恶化实质上是由市场经济的弊端和资本的无限扩张共同作用引发的生态环境层面的后果#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既有特殊性问题,也有与西欧国家和其他地区、国家相似的普遍性问题#因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注重批判性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多措并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马克思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久久为功的长期艰巨任务,需要与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资本逻辑、人的异化实现彻底决裂。

工业文明极大限度地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式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其实质是“大量生产一大量消费一大量废弃”的资本逻辑支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就意味着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文明之间存在原生性的根本矛盾,工业文明越是发达,生态灾难越是沉重。

我们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

为了实现现代化,必须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然而市场经济如果按照资本逻辑运行,势必会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恶化。

要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必须在发展经济和生态环保之间保持平衡。

不能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无节制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是要尽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由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彻底摒弃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加快推动绿色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叫
最后,马克思认为,自然的解放与人类的解放并行不悖,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全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只有通过感性的实践活动才能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建设生态文明不能仅靠国家和政府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政策,而是需要每个公民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亲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当中,抛弃传统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宣传和深入开展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培育生态道德行为习惯,彻底转变各种错误的消费观念,树立合理适度的消费观。

抵制餐饮浪费,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社会氛围。

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前提下,追求精神富足完满与思想境界提升。

积极引导社会公众购买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自觉抵制高污染、高排放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

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全民宣传教育,普及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养成勤俭节约、循环利用的行为习惯+问叩。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是要落实到每个公民积极承担生态责任,培养生态意识和生态良知,在实现绿色的消费方式、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共荣的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7]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8]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李刚.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其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哲学启示[J].理论月刊,2018(06).
[1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http://www. /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2020-11-03.
[12]江丽.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博士论文,2016.
责任编辑:黄新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