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体育活动中平衡区的创设与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性体育活动中平衡区的创设与指导《纲要》中指出“儿童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了解儿童的内在需要,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潜在发展可能性,给予儿童自我发展的机会”,又指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开展活动” 。
户外体育区域活动,通过利用幼儿园场地、器材,形成各个活动区域,让幼儿在良好的体育环境中能充分地自由活动,幼儿可以打破班级界限,自由结伴,自选内容,自主活动,在独立或合作运动中提高自主运动能力。
使每个幼儿的基本动作,运动能力,个性等在不同水平上均得到发展。
它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是对幼儿园基本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的一种补充。
它与其他形式的体育活动相比较,有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富有自主性,启发性等特点。
一、设置划分活动区域,合理的投放活动材料
我们根据发展幼儿的基本运动,对活动区域进行了划分,设置了钻爬区、跑跳区、平衡区、攀爬区、投掷区、等。
又根据幼儿使用运动器械的特点,增加了球类区、车类区。
在设置区域时,考虑各区域之间活动性质的合理搭配,既有活动量大的,也有活动量较小的;既有发展幼儿基本动作的,也有练习综合身体素质的区域,并在各区域上都设置了明显的标志。
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各区域活动内容既保持相对稳定,又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不断适应幼儿活动与发展的需要。
幼儿园根据教师的能力和性格特点进行了分组,每组有2~3名教师负责一个区域,我负责园内的平
衡区。
1.首先,提供丰富性的游戏材料。
我们在区域内尽可能地提供种类多样、数量充足的活动材料和玩具,以供幼儿选择和使用。
如““平衡区”则提供平衡木、竹梯、小高跷、梅花桩等发展平衡动作的材料。
并根据游戏情节,提供多种辅助材料,促进幼儿动作技能的发展。
如:救助伤员的担架、运粮的小推车、各种海底小动物、小竹竿等,发展幼儿平衡的动作技能。
2.其次,体现材料的层次性。
在活动环境的创设与活动材料的投放中考虑到幼儿的年龄、能力以及兴趣的差异,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有助于幼儿在不同水平上运动兴趣、能力都得到发展。
因此我们在投放材料时要由易到难提供不同的材料,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
如“平衡区”中,我为幼儿创设了接触面较宽的平衡板,也有较小的梅花桩;有高度较低的平衡木桥,也有拱形桥,还有平衡板和轮胎组合的斜桥等。
这些不同功能的材料,为不同的动作发展水平、不同运动能力的幼儿提供了充分选择的机会,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提高。
3.再次,体现材料的趣味性。
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力来自他们对活动的兴趣,而材料是引导幼儿直接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设计投放一些情境性、趣味性的游戏材料,以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情境性游戏要源于不同年龄幼儿的生活经验,在平衡区,教师为幼儿创设抓螃蟹、钓小鱼、推铁环、救伤员、运粮、营救小
动物的游戏,调动了不同年龄班幼儿活动的主动性。
如:在平衡区,我们设计了“捉鱼”的游戏情节,孩子们拎着“小桶”,走过“小路”(平衡板、梅花桩),遇到“大风”(迷迷转),走过“小桥”(拱形桥、小高跷),来到池塘边捉鱼,并引导孩子在平衡板中站稳后在捉鱼,老师还会用情景的语言与幼儿交流,“捉了几条鱼,是什么样的鱼?”孩子在有趣的情节中,不仅获得了平衡技能的发展,还巩固了对颜色、大小的认识。
当幼儿兴趣不高时,随时增加游戏情景,不断激发幼儿参加与活动的兴趣,达到锻炼的目的。
二、建立良好的区域性活动常规
建立良好的活动区常规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幼儿的自律行为和责任感。
由于活动区打破了年龄班的界限,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活动区教师之间都不熟悉,这便给各区组织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活动中常规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鉴于各班的老师对孩子的要求不同,活动前我们通过研究与讨论,制定了平衡区活动的目标及注意事项,帮助幼儿在自由、宽松、有序的环境中活动。
以不同颜色的坎肩区分每个年龄班的幼儿,同时还制定了平衡区活动的常规,主要包括:
1、进区后看清活动区的标志,因为平衡区中又有不同的小区域的划分。
2、每个小区域的人数不同,根据游戏的材料进入
3、玩具材料合理利用,有序摆放。
4、设计皮筋帮助幼儿记录活动情况。
在活动中教师们还帮助幼儿建立了取放玩具的常规,换区活动的常规。
进区时要求幼儿向指导教师问好,出区时主动道别。
指导老师看了幼儿的坎肩颜色提醒幼儿练习不同的动作要领。
活动结束后,孩子根据自己的游戏情况,向指导老师索取皮筋,记录自己的游戏情况。
5、不同的年龄班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好游戏统计。
让孩子如:大班孩子每人一个记录本,孩子们用绘画的形式将自己活动的完成情况记录下来,中班幼儿老师将各种活动的过程画好后,幼儿根据自己的完成情况,在原始图中运用对勾的形式做好记录。
6、活动后组织幼儿做好谈话活动,让孩子讲述今天活动中掌握的新本领及结识的新伙伴、遇到了什么困难等。
为老师对孩子在活动中的引导指明了方向。
三、教师在平衡区中的指导策略
区域性自由活动是放开幼儿的手脚,不是放弃教师的指导。
活动前,教师应对幼儿想做什么,有可能怎样做要有心理准备。
我们首先依据各活动区教育功能与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结合教育总目标,确立阶段性的目标和重点。
其次,我们充分体现了计划和目标的渐进性和发展性,在月、周的游戏目标中逐步提高要求,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切实的针对性。
1、在设置区域面积大小时,我们根据整体平衡区的场地大小恰当安排,每个小区域安排一位教师负责该区域的活动,以便较容易地实施管理和指导。
2、各小区域有明显的标志和确定的活动范围,而且各小区域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以使区域的分布更为明显,这样有利于幼儿选择区域,也有利于幼儿在换区域活动时作适当的身体调整。
3、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树立榜样的作用
每个孩子都具有一定的潜能,为了使每个幼儿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指导幼儿活动时应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对发展水平,能力不同的幼儿进行不同的针对性的引导。
例如:对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幼儿,我往往采用鼓励性、启发性的方式,引导他们去尝试新的游戏材料,提高平衡能力。
而总有一些孩子胆小内向,不愿参与活动。
这时,我就让能力强的孩子和能力弱的孩子结伴活动。
能力强的幼儿往往很快能作出反应,而能力弱的在一边看后,也会模仿。
如:在平衡区,胆小的孩子一直只会在平坦的平衡木上走,对于胆小的孩子就鼓励他试试,当孩子走上梯子不敢往前走,请走过的孩子说“不要怕,把手伸开。
”还可以请能力强的孩子带着他们一起过。
正是因为同伴的榜样作用,使得胆小的孩子勇敢自信了。
4、游戏过程中关注幼儿的运动量,帮助幼儿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由于孩子的自我调控活动的能力发展不均衡,有的孩子运动很小,达不到锻炼的目的,有的孩子满场地跑,玩得满头大汗。
因此我们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更要注意加强幼儿的护理,帮助他们学习自我保护。
如:在开展活动前,我们先准备一只衣物箱,一盒纸巾,一块毛巾。
活动中发现幼儿活动量过大,及时为他们减衣服,放入衣物箱,并用毛巾及时擦干汗水,提醒他们休息或玩活动量小的游戏。
天冷了,孩子容易感冒,鼻子下常常会出现“长龙”,需要我们随时带好纸巾,及时擦去鼻涕。
久而久之,孩子们学会自己脱衣服、自己取纸巾擦汗、擦鼻涕了。
有一次,好玩的文良和凯逸只在平衡板上晃来晃去,我以为他们不愿意玩了,然而他们告诉我:“老师,我们出汗了,要休息一会,不然会生病的。
”我很欣慰,孩子懂得自我保护了。
5、给予孩子必要的保护和帮助
幼儿在平衡区活动时,我认真地观察每个幼儿的活动情况,注意他们活动时的安全,特别是对年龄偏小、能力较弱的幼儿,我就给予他们必要的保护和帮助,同时,我对本区域中容易出现问题的活动环境或活动材料也有清楚的认识,活动中一方面要及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另一方面也要随时对幼儿加以保护。
如幼儿在活动区中走长梯子救助小动物的活动时,由于大班的幼儿上下肢比较协调,平衡能力相对较强,在梯子上走得相对自如,速度较快,而年龄小的孩子走梯子时相对速度慢,后面快的幼儿就容易出现动作连续快而追到前面的幼儿的身后,发生推撞的现象。
这时老师的帮助非常的必要,我就及时提醒幼儿,一要注意控制自己的动作不要走得太快碰倒前面的小朋友,二要帮助小弟
弟、小妹妹们活动,采取一帮一的活动方式,有利地避免了摔伤、碰倒幼儿的现象,幼儿的身心也及时地得到了保护。
同时对动作发展好的幼儿提出更高的动作标准,如:孩子头一顶一本书走过平衡木的练习。
6、加强有目的地指导和引导
我在平衡区指导时,十分注意对幼儿活动过程的观察,尽可能地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需要,及时发现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然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引导。
平衡的动作比较单调,我就尽力运用各种手段和形式,让幼儿根据不同的信号进行平衡的练习。
如:单脚站立。
双脚尖站立,顶物走,在保持身体平衡的基础上表现某种韵律,按节拍或音乐行走。
蒙眼走,倒走,拿着横杆在平衡木上走动等多种练习的形式。
在平衡动作的练习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幼儿的姿势不正确,我就用让幼儿看一定标志物的方法,用以纠正低头的姿势,用要求幼儿始终保持距离、迈开大步的方法来纠正由于幼儿前后距离太小,逐步使幼儿能自然、协调、平稳、精神地进行平衡动作的练习。
幼儿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大、中班的幼儿,他们一玩起来就忘记了疲劳,我这时认真地观察,注意掌握好幼儿练习时间和活动量。
7、以音乐调控幼儿的运动量。
区域的划分使得幼儿在锻炼中选择的自主性较大,幼儿年龄小,主动调控运动量的能力还不够,需成人提醒。
为此,我们采
用以音乐调控运动量的策略,帮助幼儿较好地安排自己的活动。
例如,在30分钟锻炼中,15分钟之后播放一次幼儿喜爱的乐曲,幼儿在音乐的提示下交换场地、器械,调整自己的运动量,使锻炼趋于更加合理和有效。
30分钟后播放另一首轻快乐曲提醒幼儿放松、结束活动,及时收拾整理运动器械。
四、我们的收获
1.这种自主的活动形式,尊重了幼儿活动的意愿,注意个性差异,使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提高,有效地激发了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活动的开展,让老师的更多精力关注在孩子如何玩上,老师组织活动的时间比原来大大减少,指导幼儿的时间增加了,幼儿的实际运动密度增加了,使幼儿在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了切实地提高和发展
3.老师在指导方法上,逐渐地改变了单一和死板的方法,随机指导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4.老师在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上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解,寻找到相应的指导方法。
5.孩子们在体能上得到发展以外,更促进了孩子的个体社会化。
如在“大带小”的活动中,培养了大班孩子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小班孩子也能大胆地参与活动,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总之,在区域性体育活动中平衡区的创设与指导上,我们取
得的收获是初浅的,在活动的内容、形式、教师的指导等方面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深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