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二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度》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2)掌握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初步学会查阅溶解度曲线。
(3)了解溶解度曲线所提供的信息。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学习运用比较和归纳总结等认识化学概念的方法。
(2)通过利用溶解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某些现象,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物质溶解度的探究,认识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的多样性,结合物质的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2)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培养学生学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溶解的的概念,影响因素
(2)溶解度曲线
难点:
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讲解、学生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不同的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不同的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同。
该节课我们将从溶解的最大量的角度来进行讲解。
引入新课:
课堂小实验:在一定温度下,10ml的水中不断加入食盐,观察实验在水中溶解情况。
学生观察到氯化钠溶于水,再向其中加入氯化钠固体后振荡,发现氯化钠未被完全溶解,得知一定量的水中氯化钠的溶解度是一定的。
当不能再溶时,我们就说它达到一个饱和状态,提出饱和溶液的第一个重点即在一定量溶剂中不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
课题2 溶解度
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四要素:条件:一定温度
标准:100克溶剂(未说明的情况下通常指水)
状态:饱和状态(最大值)
单位:质量(克)
3.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1)外因:温度
(2)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注意:溶解度与溶质,溶剂的质量无关
例:20℃时,KNO3的溶解度是36克的含义?
含义: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31.6克的硝酸钾就达到饱和状态。
例: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克的意义?
含义:20℃时,100克水中溶解36克的NaCl就达到饱和状态。
判断:
(1)20克A物质溶解在100克水中恰好配成饱和溶液,A的溶解度是20克。
()
(2) 20℃,20克A物质溶解在水中配成饱和溶液, 20℃时A的溶解度是20克。
()
(3) 20℃,20克A物质溶解在100克水中配成饱和溶液, 20℃时A的溶解度是20。
()
(4)20℃,20克A物质溶解在水中配成100克饱和溶液,则 20℃时A的溶解度是20克。
()
二、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
2.溶解度曲线(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
)
(1)类型:
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陡升型,代表物质:硝酸钾)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小;(缓升型,代表物质:氯化钠)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下降型,代表物质:氢氧化钙)
(2)溶解度曲线应用:
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
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
练习题:
1.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正确的是( )
A.20 ℃时,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30
B.40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50%
C.40 ℃时,将50 g乙物质全部溶于水中,恰好能得到150 g乙的饱和溶液
D.将130 g 20 ℃甲的饱和溶液升温到40 ℃,最多还能溶解甲物质20 g
2.下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
(2)t3℃时,将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此时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3)室温下,将盛有A的饱和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再向烧杯内的水中加入一定量的NH4NO3并搅拌,试管内可以观察到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t1℃时,A和C的饱和溶液同时升高一定温度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
(5) 将A.B.C的饱和溶液由t3℃同时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
(6) t1℃时,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
(7) 若A中混有少量B,提纯A的方法是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坚持以问题驱动学生,得出概念、理解并应用概念。
2、精设学生活动,发展学生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得信息,运用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培养其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与实施,有效地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4.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预设与有效达成还有一定的距离。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表达交流的深度还是不够。
教师要要加强指导与鼓励,引导弱势学生主动去质疑、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