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洋务运动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术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洋务运动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文摘要: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清朝统治而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主要口号,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开办学校,发展公共事业和通讯业等。

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无一不是采自西方,从而使中国社会打上了‚近代‛色彩和‚外来‛烙印。

冲突与融合的时代主题,在市民生活层面表现表现得最为突出。

因此,本文通过对洋务运动时期社会生活的分析,来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洋务运动及其对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影响。

英文摘要:Westernization Movement is the Westernization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ruling clique in the fac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situation, the launch of a landlord class, self-help movement to save the rule of the Qing Dynasty. Westernization "secondary, Western Learning" as the main slogan, the introduction of advanced Western technology to set up military enterprises and civil enterprises, setting up schools,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utilities and communications. From the artifacts level to system level, to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level, and both are collected from the West, so that Chinese society marked by "modern" colors and "foreign" mark. The theme of the times of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performance was most prominent in the public aspects of lif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life of the period of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to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and its impact on China's Early Modern Times.
关键词:洋务运动政治经济科教文卫衣食住行
目录
第一章绪论——洋务运动的兴起
第二章政治经济——社会生产力的变革
一、政治方面—总理衙门的设立
二、经济方面——机器化生产的开端
1、自由劳动力的雇佣——中国工人的产生
第三章科教文卫——公共事业的兴起
一、新式教育——改造社会的先驱力量
1、教会学校——新式学校的模板
2、派遣留学生——走向世界的先锋队
二、新闻出版——民众社会观念的养成
1、外侨办报——新型报刊的先驱
2、国人自办报刊
三、医疗卫生——西医的引进
1、教会医院——西方医疗文化的传入
2、国人对西医的接受
四、通讯事业的开端——电报业
第四章衣食住行——生活的习俗的改变
一、服饰的变化
二、中国的近代建筑
三、摄影技术的传入
第五章结束语——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浅谈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一章绪论——洋务运动的兴起
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影响下,在清廷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由统治集团中一部分洋务派官僚发动的‚求强‛、‚求富‛的运动。

洋务运动历时三十多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以创办军事工业的‚求强‛为运动中心,是洋务运动的兴起阶段;第二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以发展民用工业的‚求富‛为运动中心,是洋务运动的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是洋务运动的衰微阶段,没有新式企业的创新,旧式企业的弊端不断暴露,最主要的成就是北洋海军的建立,而北洋海军却在甲午战争中不敌日本海军而溃败。

此后,以‚公车上书‛为标志的维新运动发微,洋务企业虽然继续存在并发展,但洋务运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一、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7、18世纪的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进入了资本主义历史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世界。

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生产效益,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市场需求不能消耗掉大量的产品,产品剩余迫使资产阶级开始向外寻求海外市场。

这一过程,强烈的冲击着古老的封建生产关系,它迫使一切民族推行所谓的资产阶级文明制度,这一推进是以残酷的杀戮、剥削、奴役为手段的,沉睡在封建长夜中的中国也未能幸免。

19世纪40年代初,为了尽快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带着鸦片登上中国海岸,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60年代前后,列强又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从中国掠夺大量政治经济利益和特权。

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惊醒,‚一些先进的
思想家们经过比较、探索,开始隐约觉察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中国古老的封建主义面前所显示出来的优越性。

‛【1】为了对付资本主义的军事侵略,他们开始考虑以‚师夷长技‛来达到‚制夷‛的目的。

奕欣、李鸿章、曾国藩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起先受到清廷顽固派的阻挠,但是在鸦片战争随后的30年里,中华民族接连受到了一系列的打击:《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这一奇耻大辱在清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冯桂芬大声疾呼:‚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如再不发奋图强,‚我中华且将为天下万国所鱼肉,何以堪之‛。

至此,洋务思想才被清廷权贵所认可接受。

然而,洋务派把‚师夷长技‛的行动正式提上日程,却是为了镇压国内太平天国起义。

‚借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军队和外国军事人员之力,在江浙、上海等部分沿海地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清王朝把这一勾结帝国主义的特殊形式称之为‘借师助剿’‛。

【2】面对着内外压力,清廷采取了‚两害相较取其轻‛的决策,即首先利用外国侵略者的洋枪洋炮镇压太平军,然后积蓄力量以夷技制夷,也可以抓住此机会窥探‚外洋各种机利火器‛之奥秘,不露痕迹的向洋人学习。

以此为契机,从60年代初期开始,掀起了一股兴办洋务的热潮。

第二章政治经济——社会生产力的变革
一、中国外交的初创——总理衙门的设立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原因是清政府认为,与外国的关系是‚理藩‛,无所谓外交,故而,凡有与外国的往来和交涉事宜,都是由礼部或理藩院兼管。

除了俄国使臣来访按例由理藩院接待外,其他各国都由礼部接待办理。

此外,有重大对外交涉事件发生时,由皇帝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

除此之外,无论中央、地方,任何官员没有皇帝命令,一律不得插手干涉对外事务。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五口通商使外交事务日益频繁,道光帝于1844年设臵五口通商大臣,负责办理与各国的外交事务。

五口通商大臣的设臵只是‚权宜之事‛,是由地方总督兼职的,并非独立的外交机构和专职官员。

正式的外交机构的设臵,是在咸丰十年(1861年),恭亲王奕訢、文祥等上奏‚通筹夷务全局析‛六条章程,第一条就是‚京师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专则成‛的建议。

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进一步开放通商口岸,列强与清廷联系加强,强烈要求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

迫于形势,于咸丰十年二月(1861年1月)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或‚总署‛、‚译署‛,专掌外交事务。

总理衙门内部机构都仿军机处设立,官员也分为大臣和章京两级,最初由奕訢、杜良、文祥主管其事务。

咸丰十一年,北京政变,奕訢成为议政王大臣兼首席军机大臣,总理衙门的地位也随之提高,职权也有所扩大,内政外交、军事通商、宗教等事务均由总理衙门管辖。

从同治三年起,总理衙门实行分股办事,分为英、法、美、俄、海防五股,各股分权掌事。

另设清档房、司务厅、银库等,并设附属机构:京师同文馆和海关总税务司署。

虽然总理衙门的设立带有强烈的殖民色彩,列强通过它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成为列强控制清廷的枢纽。

但它也从客观上开启了中国外交现代化的大门,外交机构开始列入政府体系之中。

清政府也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自强新政作为既定国策,因此,总理衙门的设立。

成为洋务运动开端的标志。

二、雇佣工人——早期近代工人的产生
洋务企业的创办,甚至整个洋务运动,都与一个词有着密切的关系,那就是‚借师助剿‛。

‚借师助剿‛的实行,尤其是洋枪洋炮的使用,对清政府的军政官员下定决心掌握先进技术,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一八六四年以后的三十年中,由清政府中枢直接拨款到各省督府自筹经费,统共建立了规模不同的近代军用企业达二十一个之多。

‛【3】洋务企业的创办最初一军事企业为主,到70年代才开始开办民用企业,但军用企业仍占主要地位。

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湖北枪炮厂等。

洋务企业主要的特点是运用机器生产,只有机器和操作机器的人结合起来,才能生产出产品,才能体现出近代企业生产的高效率。

因此,洋务企业的创办需要招募大量工人,由于西方大量廉价机器品的冲击,破坏了传统的生产方式,社会上出现了大量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这事实上提出了近代早期工人的来源—失去生产资料的流民,既包括失业的手工业者,也包括失业的农民‛。

【4】60年代以后,‚军转民‛的士兵开始进入洋务企业,他们统一由带有军衔的武牟管理。

郑观应、陈炽等洋务企业家仿照西方,将狱囚也作为工人的一个来源。

随着洋务企业的增多,劳动力需求增加,妇女和儿童也开始进入工厂工作。

工人进入工厂工作主要是为了获得生活来源,企业工资标准的制定直接关系着这些工人的社会生活状况。

‚《捷报》1885年11月15日的报道说,金陵制造局有职工七八百人,其中有些人薪资每日三元,有的两元,有的一元;直到一些做学徒的幼童,每月才得几文钱。

‛【5】1878年英国领事的报告称‚十分惨苦的挖煤手、木工、铁工与小工的工资已低到使这些官员们没有多少中饱的余地,而其他支出有不经他们的手;可是他们还是想尽办法找机会搜刮,其结果是觅雇矿工发生了不可解决的困难。

矿工很少,连毫无技术的小工也不多。

‛【6】可见,当时工人的工资已经到了仅能维持生活的地步,如果再降低就会影响正常的生活生产。

此外,在同一工厂中,男女工人的工资也有差别,某纱厂内,男工工资每日4到6便士,女工每日1.5至4便士,相差1到2倍之多。

现代洋务企业较传统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的一个特点是:聚众生产。

在传统的封建观念下,聚众往往与造反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洋务企业中对工人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福州船政局内规定,工人上下班都要由军队押送,下班回到住所后立即上锁,禁止自由行动,
设施很像牢房。

对于工人的反抗和罢工,企业往往联合政府进行残酷镇压。

第三章科教文卫——公共事业的兴起
一、新式教育——改造社会的先驱力量
1、教会学校——新式学校的模版
中国的教会学校最初是由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美国新教传教士赴华之初,中国正实行闭关政策,外国人传教一经发现即被处死。

因此,通过兴办教育而传播福音,成为美国传教士早期传教的主要方式。

洋务运动的开展不仅使外来传教士传教权利扩大而且使中国社会对西学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教会学堂有了很大的发展,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也不断提高。

至1877年第一次‚全国传教士大会‛召开前,‚欧美新教各差会在华开办的学校共347所,招收学生5917人,其中美国占201所,学生3117人‛。

【7】相对于中国传统学校,教会学校最大的特点是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联系密切,而且引进了西方近代教育理论和模式。

教会学堂对中国近代教学管理体制起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模版。

洋务派于1862年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后来又先后开办了江南制造局附设的学馆、马尾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和江南铁路学堂等。

还设立了中西头等、二等学堂和南洋公学。

这些学堂基本上都采用了教会学堂分科分级制的管理体制。

例如,中西头等、二等学堂是仿照美国哈佛、耶鲁大学设立的。

头等学堂为大学本科,分法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和机械四科,四年毕业,是我国分科大学的开始。

二等学堂为大学预科,也是四年毕业,程度相当于高中。

南洋公学设上院、中院、外院,学习期限各四年,相当于大、中、小学部。

与此同时,教会学堂的教科书也为各地书院所采用。

教会学堂的教材,多是传教士根据西方原著的蓝本,参照中国的实际编写而成的。

如《笔算数学》、《乐理启蒙》、《代数备旨》、《形学备旨》、《振兴实学记》等,这些教材都公开出版,被当时许多书院所采用。

2、派遣留学生——走向世界的先锋队
洋务派创办洋务企业的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来挽救垂危的清政府,因此洋务企业内大多聘请外国技术人员来厂指导生产,以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西方技术。

但是这些外国教员并不尽心教导,大多有很大保留,甚至敷衍了事。

洋务派意识到,要全方位学习的西学西技,直接到西方学习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此后,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成为洋务运动的客观需求。

早在1846年,容闳、黄胜、黄宽三人就受教会学校的资助出国留学,这也是最早的一批留学生,还有一些因为家境贫寒,为谋生而出国的学生和一些自费留学生。

但正式由政府派遣的留学生始于1872年,由容闳最先提倡,得到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支持,总理衙门设定
筹备委员会,制定派遣章程。

留学生分为四批到达美国,每批30人,共120人。

这些学生普遍年龄较小,在12—16岁之间。

当时,招收留学幼童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一方面由于社会不开,信息不畅通,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消息,另一方面,当时人们对学习西学有所鄙夷,认为科举取士才是正路,加上招收的都是幼童,远涉海外,音信难通,因此很多家长都闻而却步。

以为留美幼童回忆说:‚当我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有一天,一位官员来到村里,拜访各住户,看哪一家父母愿意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国外接受西方教育,由政府负责一切费用。

有的人申请了,可是后来当地人散布流言,说西方野蛮人,会把他们的儿子活活剥皮,再把狗屁接种到他们身上,当怪物展览赚钱。

因此,报名的人又撤销‛。

【8】虽然困难重重,但洋务派出于学习西学的考虑,又陆续派留学生赴欧、日学习。

洋务运动时期的这次出国留学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出国留学。

这虽然是出于晚清的自强,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近代中国文化中心地位的转变,一些有识之志开始走向了学习西方的道路。

出国留学也成为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件大事,很多有抱负的青年奔赴各国,学习救国之道,这些人回国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起到了重大了推动作用。

二、新闻出版——民众社会观念的养成
1、外侨办报—新式报刊的先驱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办报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报纸统称为‚邸报‛,始于唐宋,明清有所发展。

虽然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但主要主导内容都局限于朝廷谕令奏章的颁布和政治动态的报道。

其政治功能远大于文化功用。

19世纪洋务运动兴起,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为西方各国新闻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以新闻和言论为主要内容的近代新型报刊在中国的出现,与外侨在华办报直接相关。

外侨办报都采用先进的印刷技术,内容除传教外,着重介绍西方科技文化只是和国际国内时事动态,同时还有文艺诗词、商情、船期、广告等。

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对中国新式报刊起了先驱的作用。

2国人自办报刊
中国人自办报刊始于19世纪70年代,1873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是国人办报的开始;王韬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是我国第一家政论报纸,也是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报刊之一。

报刊以‚强中以攘外,取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

王韬以立言为目的撰写了大量的报刊政论,文章立场鲜明,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刊形式,为我国近代报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传统经济结构的解体和近代商业社会的形成,民众商业意识
强化,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报纸适时出现,逐渐成为中国报刊的主流。

《申报》最先实现了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和广告的有机结合,以后,如《字林西报》、《新闻报》等商业性报纸,在促成报纸渗入社会生活,并成为社会生活一项重要内容的进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医疗卫生——西医的引进
1、教会医院—西方医疗的传入
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在把基督教传到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近代科学和医药学。

到19世纪,随着中国通商口岸的开放和洋务思想的兴起,教会医院逐步有沿海进入到内地:1866年伦敦医生在汉口设诊所,1868年又在天津建诊所,1869年爱尔兰医师在东北营口从事医疗活动,1869年天主教徒在杭州设圣文森特医院,1870年圣芳济会在宜昌设有诊所,1871年美国长老会医生进入山东登州,同年,英国浸礼会、苏格兰联合长老会的医生开始在烟台活动。

1874年美国医生在九江创办医院,同年,美国圣公会医生进入武昌等等。

直到1890年,北京通州、太原、南京、成都、福州、常德、汕头、温州、扬州、保定、青岛、南昌、无锡、开封、吉林西安、兰州、云南等地均有教会医生涉足其间;总之,教会医药事业遍布中国南北大地,但这些医院虽然数量不少但规模一般不大,其收容能力也极为有限。

但是,‚这些外国教会在中国开办医学院校,还吸引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学习西医‛、‚建立生产、销售西药产品基地‛、‚翻译出版西洋医学书刊‛。

【9】通过这些途径,近代西方医学技术传入中国,为封闭的中国带来了新的治疗方法。

2、国人对西医的接受
这一时期,一方面由于西医书籍和教科书的刊译,增进了国人对西方医学的了解;另一方面,教会医院在中国的设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逐步改变了民众对西医的成见。

一位外国女医师回忆到:她的第一位病人是个小孩子,她给医好后,一位政务官又请她去给夫人看病,也痊愈了。

从此,前来求医的患者络绎不绝。

西方西学知识的传入,促进了中国医疗制度和观念的改革,这种改革始于19世纪的‚洋务运动时期‛。

1865年北京同文馆特设医学科,聘请外国医学专家讲授医药知识。

以后数十年,各种官办、私办和公办的新式医学院校相继建立,新医学教育得到更大发展,大多数省会和重要城市还开办了专门的护士学校和助产学校。

医学人才造就,为后来国人自办新式医院诊所提供了人才来源。

四、通讯事业的开端——电报业
电报是科技革命的产物,这种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一经产生就被西方各国广泛应用。

而电报业在中国的出现,是西方列强为获得军事情报和经济信息带到中国的。

其实,早在
电报传到中国之前,就受到了中国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中国官员、知识分子等在出国考察期间就对电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航海述奇》一书中记述了作者在欧洲参观电报局的活动,1868年初,王韬赴欧游历:‚车道之旁贯接线千万里,不断以电器秘机传递言语。

有所欲言,则电器运线如雷电之迅,顷刻千里‛。

【10】这些记述从舆论上奠定了电报业在中国发展的思想基础,另外,从经营角度考虑,洋务派也鼓励积极创办电报业。

1873年,王承荣从法国回国,自制中国第一台电报机,并呈清政府:‚中国之驿站,烽火虽速,究不如外国之电报瞬息可达千里‛【11】民族危机的加深,使清政府认识到电报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要性,开始着手创办电报业。

1877年,丁日昌奏请清政府批准,在台湾实行创办电报通信的方案。

由于经费不足,只修了全长95公里的电报线,虽然不长,但却是中国自己修建、自己掌控的第一架电报线,开创了中国电报业的新篇章。

1879年李鸿章在天津设了第一条陆上电报线。

1880年,设天津电报总局,开始设立津沪电报线。

1887年,刘铭传委托英商架设大陆到台湾的海底电报线,这是中国第一条水下电报线。

关于电报局的经营,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都面临着入不敷出的财政困难,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

电报局创办初期,以军事通信为主,而‚官报免费收发报,先官后商,结果官报日多,商报日少,电报局赔累不堪‛。

【12】许多人利用官报免费,私发电报导致电报局效益低下。

到1882年,清政府改变经营方式,电报局由官督商办,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侵略,保护了中国电报业的发展,从1884年到1899年,共建成了55000华里的电报线,年均建设速度增长了两倍。

电报通讯的出现,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及时为政府传递各种军事情报,提高了军队作战能力;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加快市场的扩大,保障了国内、国际贸易的进行。

新式通讯业的发展,成为中国通讯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四章衣食住行——社会习俗的改变
一、服饰的变化
服饰是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社会行为,受到特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社会审美观念的支配。

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状态,通商口岸的开放使沿海一些城市商业贸易发展,来居者众,形成各地移民和外侨杂居的格局,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洋务运动的开展促使中国封闭的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妇女所受的限制有所松动,开始进入到社会生产和社交娱乐的范畴。

服饰是妇女变化的最直接的体现。

清朝妇女的服饰呈现满汉兼容的样式,同治年间曾一度流行镶滚装饰,‚京师妇女衣服之滚条,道数甚多,号曰十八镶‛,人们形容当时的女装是‚鬼子栏杆(花边)遍体沿‛。

【13】裙子的制式也有所变化,原来的凤尾裙改为‚鱼鳞百褶裙‛,广为流行。

洋务运动时期,一些时尚女性仿造西方妇女的扇面型高领,制成当时流行的‚朝天马蹄袖‛。

同时受西服紧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