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公开课优质教案精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公开课优质教案精选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诗歌与散文》的《再别康桥》一课。
本诗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康桥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离别之情的抒发。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情感,理解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再别康桥》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理解并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离别之情,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情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与离别有关的歌曲,让学生感受离别的情绪,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朗读:学生齐读《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讲解诗中的意象、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句诗的意象、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中的其他句子进行分析,分享自己的感受。
6. 讨论:分组讨论,探讨诗人的离别之情,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六、板书设计
1. 《再别康桥》
韵律特点:行云流水,轻松愉快
意象:康桥、金柳、青荇、星辉
情感:离别、怀念、依恋
2. 例句分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意象:金柳、青荇、星辉
感受:诗人通过描绘康桥的美景,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离别之情的抒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离别之情,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如《翡冷翠的一夜》、《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进一步了解徐志摩的诗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诗歌的韵律、意象、情感的分析。
2.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3.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及感受。
一、诗歌的韵律、意象、情感分析
《再别康桥》的韵律特点是行云流水,轻松愉快。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采用押韵形式,如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中的韵律给人一种流畅、优美的感觉,使人沉浸其中。
在意象方面,诗人选用了康桥、金柳、青荇、星辉等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通过细腻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康桥的美景之中。
例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里,金柳成为了诗人心中美好回忆的象征。
情感方面,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依恋、离别之情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如:“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诗人在这里通过“别离的笙箫”、“沉默的夏虫”等意象,传达出内心的伤感和无奈。
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1. 朗读:让学生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注意语气、语调的把握,感受诗中的情感。
2.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互相启发。
3. 例句分析:挑选诗中的典型句子,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分析其意象、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4. 联想与想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想象自己站在康桥上,感受诗人的离别情绪。
三、作业设计中的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及感受
作业设计如下:
1. 作业题目: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 作业要求:
选择至少三个意象进行分析,如金柳、青荇、星辉等。
结合诗中的描绘,阐述这些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谈谈自己对诗中意象的感悟,如何影响自己的情感。
1. 分析意象:学生需要从诗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例如,金柳象征美好回忆,青荇代表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星辉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期望。
2. 谈感受: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这些意象给自己带来的情感体验。
如,面对金柳,学生可能会想到家乡的风景,产生思乡之情;而面对星辉,学生可能会对未来充满信心。
3. 作业评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对意象的分析是否到位,以及情感体验是否真实。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在讲解诗歌时,注意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以传达诗中的情感。
2. 朗读诗歌时,用充满情感的语气,让学生更容易进入诗歌的氛围。
二、时间分配
1. 导入环节控制在5分钟以内,避免过长占用课堂时间。
2. 诗歌讲解、分析、讨论等环节合理分配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时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引导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 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情景导入
1. 利用歌曲、图片等素材,营造与诗歌情感相符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诗歌内容。
教案反思
一、成功之处
1. 课堂氛围良好,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2. 通过对诗歌韵律、意象、情感的分析,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诗人的离别之情。
二、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对诗歌的韵律、意象理解不够深入,需要个别辅导。
2. 课堂时间分配上,部分环节略显紧张,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改进措施
1. 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设计更具针对性的练习,加强个别辅导。
2. 优化课堂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
3. 在提问环节,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堂效果。
通过本次课程的讲解和反思,教师可以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指导学生欣赏和理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