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中模块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50小题,共75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
1.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人类历史地域性分散发展的格局开始改变,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
开始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世界历史。
与此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郑和下西洋
B.新航路开辟
C.文艺复兴
D.欧洲宗教改革
2.在新航路的开辟中,①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了欧洲直通印度的新航路②意大利人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③西班牙人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
其中()
A.①②正确,③不正确
B.①不正确,②③正确
C.①③正确,②不正确
D.①正确,②③不正确
3.马克思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主要是指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
A.商业资本的发展
B.航运中心的改变
C.海外市场的扩大
D.货币地租的盛行
4.新航路的开辟之所以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最主要是由于()
A.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B.人类开始由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走向整体世界
C.证明了地圆学说
D.西方国家开始了殖民征服
5.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
的主要方式是()
A.西方的殖民掠夺
B.东方的借鉴学习
C.正常的文化交流
D.封建主阶级衰落
6.16世纪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其主要依据是()
A.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大洲的联系日益紧密
B.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欧美纷纷建立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改变了世界面貌
D.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7.标志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是()
A.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B.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
C.通过多年战争打败法国
D.通过反法联军打败拿破仑
8.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是①资本的原始积累②有大量的雇佣劳动力
③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③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9.开辟新航路引起的“商业革命”的表现是()
①欧洲各国发生商业战争②市场和贸易扩大
③商路及贸易中心转移④商品种类的增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在19世纪上半期,欧洲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史蒂姆(Steam,即蒸汽机)是英国人。
”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①当时使用蒸汽机的都是英国人②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都是英国发明的
③当时的英国已广泛使用蒸汽机④蒸汽机的出现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业生产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确切地说是指()
A.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B.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
C.蒸汽机的发明
D.交通运输进入以蒸汽为动力的新时代
12.下列发明家中没有对十九世纪中期以前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A.瓦特
B.史蒂芬孙
C.富尔顿
D.冯如
13.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掀起了城市化的浪潮。
下列思潮对这个时期城市化浪潮影响最大的是()
A.自由主义
B.重商主义
C.垄断主义
D.重农抑商
14.单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里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这里所说的“科学时代”是指()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的开辟
C. 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1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原因包括()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②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③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④垄断组织出现
A.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6.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将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的发明是()
A.电力的广泛应用
B.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C.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D.化学、钢铁和造船业的发展
17.19世纪晚期开始利用的新能源是()
①石油②煤③电力④原子能
A.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 ①③④
18.两次工业革命对一些后起国家来说是交叉进行的,这对它们来说()
A.为其向帝国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B.为实现传统工业改造创造了条件
C.为其短期实现跳跃式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D.为实现社会变革奠定了物质基础
19.马克思曾说过:只要英国人“把机器应用于一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就无法阻止这个国
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
对于马克思的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殖民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是建设性的
B.工业革命加速了西方殖民体系的崩溃
C.煤和铁是一个国家获得独立的根本条件
D.殖民活动在客观上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
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
A.经济走向全球化
B.经济区域化的进一步发展
C.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变革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
21.工业革命之所以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资本主义在经济上最终战胜封建主义,是因
为()
①工业革命使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革,埋葬了一切非资本主义经济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壮大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③工业革命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增强了反封建斗争的力量④工业革命使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进一步解除了封建束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这种变化是指()
A.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
B.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
C.资本家加强了对生产价格和市场的控制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23.1933年3月,罗斯福在就职演说时说:“叹交换手段难逃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
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这则材料从侧面反映了美国()
A.经济危机从金融业开始
B.经济危机范围广,破坏性强
C.危机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D.危机持续时间特别长
24.30年代罗斯福新政实施的深远意义是()
A.促使美国经济复苏
B.使广大的中下层民众得到了一定好处
C.缓解了社会的各种矛盾
D.使疾病缠身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重新焕发出活力
25.有俄罗斯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
”30年代初,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A.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B.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积极发展知识经济
26.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美国罗斯福新政对后来影响最深远的是()
A.保住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B.渡过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C.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D.缓解了社会矛盾,抑制了法西斯势力
27.随着经济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其目的主要在于()
A.剌激社会消费
B.缓和社会矛盾
C.改善劳资关系
D.美化政府形象
28.美国罗斯福总统采取的措施,叙述正确的是()
①采取自由放任政策②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③从根本上消
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④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A.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29.下列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是()
A.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B.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C.取消商品贸易
D.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0.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B.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特殊政策
C.是巩固苏俄政权的重要措施
D.体现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特点
31.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
32.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苏俄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B.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C.帝国主义实行经济封锁的结果
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
33.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合生产力水平
D.帝国主义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
34.下列不属于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是()
A.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B.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C.使俄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D.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支持
35.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C.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新经济政策在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6.从十月革命到,苏联(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基本历史结论是()
A.要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B.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要为工农业恢复发展创造有利条件D要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37. 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不少的余粮。
按照当时规定,这些余粮()
A.全部上缴国家
B.只能由政府收
C.必须限量交易
D.农民可以自由支配
38.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表现之一是(
A.探索出了一条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B.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C.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推动作用
D.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9.下列对斯大林体制评价正确的是()
①苏联形成比较齐全的体系②使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③有利于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④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40.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
B.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
C.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D.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41.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
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B.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C.改革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
42.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B.缺乏改革基础
C.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D.过高地估计了形势
43.列宁曾说:“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
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战时共产主义”在当时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保证十月革命的胜利
B.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C强化了“按劳分配”的原则D有利于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44.1921年,新经济政策通过后,有共产国际里的革命者尖叫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此人()
A.没有弄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B.认为列宁在俄国恢复了资本主义
C.存在严重的“左倾幼稚病”
D.与列宁有阶级利益的冲突
45.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6.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它们都()
A.充分发挥了计划经济的特有优势
B.完全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以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
D.运用政权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47.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48.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之间互相借鉴,其突出的历史事例有①苏联新经济政策②苏俄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③美国罗斯福政策④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④
B. ①④
C.③④
D.①③④
49.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国情
50.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B.都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
C.都曾经产生了积极作用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第Ⅱ卷(共25分)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51.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请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史实,
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1)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其市场和劳动力条件分别是通过什么途径具备的? (2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两个发源地在哪里? (4分)
(3)两次工业革命在交通运输领域分别有什么突出成就? 请各举一例。
(2分)
(4)两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新的时代,分别是什么? (2分)
(5)请分别扼要说明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3分)
52.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
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请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请以美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
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根本原因何在?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BAABA 6~10:ACABD 11~15:BDADC 16~BCDD
21~25:DBBDC 26~30:CBCBA 31~35:ABCCB 36~40:DDABD
41~45:ACBAD 46~50:DBDAC
二、非选择题
51.(1)海外殖民扩张与掠夺圈地运动圈地运动(3分)(2)1866年西门子发电机美国德国(5分)
(3)火车(汽船)汽车(飞机)(2分)
(4)蒸汽时代电气时代(2分)
(5)初步形成最终形成(2分)
52.(1)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2分)
苏联:农、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压制(2分)(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1分)
(3)苏联: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2分)中国: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