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小学美术一上《15站起来站起来》教案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站起来站起来
1、教材分析:
这是一堂在学科内综合的基础纸工课,以有趣、浅显的纸工教学内容来作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途径,为以后的纸工教学作铺垫。
学生通过趣味性的折折、剪剪、贴贴、画画活动,对纸的性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基于一年级学生的能力,教学内容以一年级口语“站起来站起来”为题,既是学生期盼成功的自信流露,也隐含着教师对学生潜能的信任和对其探究的肯定,同时也揭示了一个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将会使这堂课的教学充满活力。
教材版面分三大部分展示内容:第一部分,了解纸“站起来”的可能性;第二部分,通过多件学生作品和“心灵手巧”的提示要求,展示纸能站起来的方法多样性,让学生不断创新纸“站起来”的新方法;第三部分,展示一种折法的多种趣味性。
(1)、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通过欣赏《站起来》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纸“站起来”的简单方法和原理。
●让学生通过折折、剪剪等方法,改变纸的形状,做出有趣的形象。
(2)、学习内容:
本课学习通过折、卷、剪等手法,使纸作品站起来,培养起初步的立体意识。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让纸“站起来”,追求形象的趣味性。
教学难点:创造新的“站起来”的方法。
(3)、建议课时:2课时。
2、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
a、教师准备:剪刀、胶水、颜色、铅画纸、卡纸、示范作品若干。
b、学生准备:剪刀、胶水、颜色、铅画纸、卡纸。
●教学方法:尝试、探究为主,欣赏、讨论为辅。
●教学思路:
A 、尝试与体验
启发诱导,老师可以这样问:“小朋友,桌上躺着一张纸,你会让它站起来吗?”学生作各种尝试,教师及时发现闪光点给予鼓励。
生生互动,交流纸“站起来”的方法。
(如果学生达不到预期效果,教师这时可随机点拨:“看老师手中的纸,变!变!变!”,示范一些“站起来”的方法)。
小结:学生明白纸通过卷、折等方法会“站起来”。
B 、探究与创作
引导想像,启发学生通过折折、剪剪、贴贴、画画,增强形象的趣味性。
老师示范,例举:可以问:“这个折好的形象看起来像什么?”学生做各种想像回答。
老师用剪刀剪成,“现在它又像什么?”教师上色,添加人物:
“看,这个小朋友玩得多带劲啊!”
C、欣赏与分析
欣赏范例,自行探索,让学生明了:范例中各种形象的不同是因为纸“站起来”的形状与方法不一样;即使同样的“站”法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趣味追求。
D、实践再创作
用一个你最喜欢的“站起来”的方法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
E、交流与展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欣赏各自作品,互谈体会和建议。
(2)、解决重点难点的要点:
● 可以通过演示、临摹让学生体会创新。
● 采用诱导的方式,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闪光,点拨成形。
● 可以根据纸的形状让学生考虑“像什么”,启发添加、上色等,追求形象的趣味性。
(3)学习中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学生对纸张性能不了解,过软或过硬都会使“站起来”难以实现;过软“站不起来”,过硬剪不动。
解决方法一:统一给纸(如铅画纸);
解决方法二:让学生尝试失败后自己重新选择纸。
●学生在创新过程中为了追求与众不同,东剪西折,反而过于繁琐,不仅失去美感,还“站不起来”。
解决方法:教学中渗透“站起来”的简单原理,强调“站”得巧妙,注意纸张形状的平衡与重心。
●上水粉色的时候不易过湿,过湿将导致纸变软而站不起来。
剪刀的安全使用教育。
3、学习评价建议:
(1)学生的评价:
●对教师的示范发表自己的真实意见,并能够大胆地提问;
●认真观察欣赏作品,并能够有所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2)教师的评价:
●是否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是否对纸张的特性有大概的了解。
●是否在作业中表现出大胆的想像与创新,对自己作业的是否满意。
●这堂课什么地方你最喜欢。
●也可要求学生用笔写下自己的创作意图及过程中的趣事。
(3)评价的方式: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教师点评等。
二、典型案例参考
创设环境谈心师生谈话。
组织教学。
兴趣通过回忆激趣。
入题进入本课课题内容。
展开活动欣赏初步接触。
认真观察和欣赏。
讨论初步讨论形式和方法。
大胆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
研究探索和研究制作方法和内容。
构思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构思。
制作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尝试。
延伸活动评价自评、互评。
展览小型展览。
总结交流师生互动谈谈感想。
三、教师教学随笔
本课是让学生接触初步的立体造型,让学生了解如何才能让制作的物品“立’起来,这是本堂课重中之重。
剪、卷、折、粘等多种手法的运用,都会让自己要表现的形象站起来。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从“立”上去着眼,从“立”上去启发,从“立”上去设计,学生也要从“立”上去思考、讨论、制作。
千万不能只注重材料、手法的多种运用,而忽视了“立”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