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人工气道气囊充气方法的比较_丘宇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北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调查组.北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高危因素分析[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8,24
(1):30-34.
[2]SALVIN J H,LEHMAN S S,JIN J,et a1.Update on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treatment options and outcomes[J].Curr Opin
Ophthalmol,2010,21(5):329-334.
[3]The Committee for the in of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An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J].Arch Oph-
thalmol,1984,102(8):1130-1134.
[4]Early Treatment For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Cooperative Group.Revised indic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esults of the early treatment for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andom-ized trial[J].Arch Ophthalmol,2003,121(12):1684-1694.[5]黎晓新.我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特点和筛查指南[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6):384-385.
(收稿日期:2012-06-01编辑:祝华)
4种人工气道气囊充气方法的比较
丘宇茹,王吉文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1护理部,2急诊科(广州510120)
【摘要】目的比较气管导管气囊的4种充气方法(最小闭合容量技术、最小漏气技术、气囊压力表测量和触摸判断法),获得较理想的套囊充气方法。
方法观察入选的126例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对其导管气囊分别随机按4种不同的方法进行重新充气,检测并比较4种不同充气方法的气囊充气时间、气囊内压力、漏气率和吸气呼气的潮气量差。
结果气囊测压表组套囊压力控制最理想,为(27.95ʃ4.4)cmH2O,与另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气囊压力表测量法简便、有效、安全,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气管导管;气囊充气方法;护理
人工气道是指将导管经口/鼻或气管切开处插入气管内建立的气体通道,可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改善通气功能和气道管理。
人工气道气囊分为3种:低容高压型气囊、高容低压型气囊、泡沫气囊。
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高容低压型气囊,该气囊顺应性、密闭性好,可有效地降低气管壁压力,减少气管病变的发生,但如果气囊充气过多,压力也会随之增高[1]。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对气囊充气的方法主要有4种,分别是最小闭合容量技术(minimal occlusive volume,MOV)、最小漏气技术(minimum leak technique,MLT)、气囊压力表测量(cuff pressure measurement,CPM)和触摸判断法(tou-ch judge method,TJM)。
本文通过对该4种气囊充气方法进行比较,旨在评价和选择最佳的气囊充气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已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转入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
入选标准为入住ICU时符合以下两条者:(1)无自主呼吸、已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无肺部系统疾病的外科术后患者;(2)入住ICU时气管导管气囊测压压力不在25 30cmH
2
O之内的患者。
对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4组,即MOV组、MLT组、CPM组和TJM组,共126例患者,男73例(57.9%),女53例(42.1%),年龄为(42.1ʃ22.7)岁,各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1.2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重新进行气囊充气,在充气前先给予3min纯氧通气呼吸机通气,指定
表14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组别例数
性别(例)
男女
年龄
[(珋xʃs)岁]MOV组33191447.9ʃ20.6 MLT组30171350.7ʃ25.2 CPM组29171249.5ʃ19.0 TJM组34201448.5ʃ24.5专人根据分组采用相对应的充气方法进行气囊充气,各组的充气方法如下:(1)MOV组:将听诊器放于气管处,向气囊充气,至听不到漏气声为止;然后抽出0.5 mL气体,再以0.1mL/次气体注入数次,直到吸气时听不到漏气声为止。
(2)MLT组:将听诊器放于气管处,向气囊充气,至听不到漏气声为止;然后再抽空气体,以每次0.1mL开始重新注入气体直到吸气时听到少量漏气声为止。
(3)CPM组:气囊接口连接PORTEX 专用套囊测压表(mallinckrodt medical,athlone,ire-land)[2]上的充放气装置,使用10mL注射器向气囊充
放气,使气囊压力调整到25 35cmH
2
O。
(4)TJM组:用注射器从气囊外接的压力指示小气囊进行充气,用手指感觉小气囊内压力,以气囊的软硬程度与正常人鼻尖相似为宜。
1.3评价指标分别利用上述4种方法充气,记录如下指标:(1)充气时间:记录每次充气完成所需时间,
·
9813
·
广东医学2012年10月第33卷第20期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Oct.2012,Vol.33,No.20 DOI:10.13820/ki.gdyx.2012.20.025
最后计算每组组内的充气时间;(2)测气囊压力:用专用气囊测压计测量充气后的气囊压力[3];(3)漏气发生率:通过将听诊器放在患者的甲状软骨下监听有无气体泄漏声音,计算漏气发生率;(4)吸气呼气的潮气量差:观察容量控制通气模式下吸气呼气潮气量是否相等。
最后对各组间以上指标进行统计比较。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2检验。
2结果
4种不同气管导管气囊充气方法中,在充气操作时间上,由短至长的顺序为TJM组<CPM组<MOV 组<MLT组(P<0.05),其中TJM组的充气时间仅为10.9s,而最长的MLT组为62.1s。
在充气的气囊内压力,CPM组最佳,而TJM组则明显高于标准压力(P<0.05),MOV组、MLT组气囊内压力则明显偏小(P<0.05)。
在充气后的气囊的密封程度上,用听诊法确定的CPM组、TJM组无漏气发生,而MOV组和MLT组漏气率则分别为30.3%、43.3%;用呼吸机检测吸气和呼气的潮气量差也得到类似结果,CPM组、TJM组较MOV组和MLT组的潮气量差值显著减少(P<0.05)。
见表2。
表24种不同气管导管气囊充气方法的比较结果珋xʃs 组别例数充气时间(s)气囊内实际压力(cmH2O)听诊法的漏气发生率[例(%)]呼吸机测量吸呼相的潮气量差(mL)MOV组3350.6ʃ10.422.7ʃ3.210(30.3)46.8ʃ12.3
MLT组3062.1ʃ13.521.4ʃ5.213(43.3)49.2ʃ14.6
CPM组2919.2ʃ5.327.9ʃ4.40(0.0)11.9ʃ4.5
TJM组3410.9ʃ3.457.8ʃ11.80(0.0)12.1ʃ3.7
3讨论
在建立人工气道时,气管导管的气囊必须保持适
宜的压力,从而使气管和套管间不漏气,避免口腔分泌
物、胃内容物误吸入气道,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的发生[2],同时适宜的压力可以防止气体从上
呼吸道漏出,保证有效的通气量;适宜的气囊压力也是
减少气囊对气管黏膜损伤的重要因素,理想的气囊压
力应为能有效地封闭气囊与气管间隙的最小压力,一
般应保持在2.45kPa以下。
若气囊压力过低,则不能
有效地封闭气囊与气管间隙,过高则易造成气管黏膜
变性坏死,导致气管狭窄。
另外,理想气囊内压力应小
于患者气管黏膜动脉的动脉灌注压,正常成人气管黏
膜的动脉灌注压一般为40.8cmH
2
O,因此原则上套囊
内压力不应大于40.8cmH
2
O,否则易使气管黏膜供血
不足而导致损伤。
国内学者[3-4]研究认为,人工气囊
压力25 30cmH
2O为最适范围,高于30cmH
2
O气道
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上升,低于25cmH
2
O误吸发生率明
显上升。
临床推荐套囊压力大于20cmH
2
O,一般维持
在25 35cmH
2
O。
目前临床上对气囊的充气方法主要有4种,分别是MOV、MLT、CPM和TJM,笔者对临床上常用气囊充气方法进行比较,旨在总结和选择最佳气囊充气方法。
在本研究中发现MOV和MLT方法充气花费时间最长,但气囊内压力低于标准压力,且漏气率、呼吸机辅助通气的吸气、呼气差明显增高。
这显示MOV和MLT 方法既费时,效率又不高,因此在临床气囊护理过程中使用已渐渐变少。
目前,临床上常使用的方法为TJM 方法,该操作方法为操作者用手捏与气囊相通的外露小气囊以估测导管气囊内的压力。
此估测法因受个人经验及指感的影响,测压准确率较低,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导管气囊的实际压力,另外为避免出现漏气和误吸,操作者往往会采用偏高的套囊压力,这在本研究结果中也得到证实,其操作时间平均为10.9s,在4种方法中用时最少,但气囊内压力却是标准的压力1 2倍,在如此高的压力,尽管漏气率是0,但其往往会影响气管内膜的血液循环,严重地造成气管管壁黏膜坏死、穿孔等并发症[5]。
最后一种方法为CPM,本研究显示,其操作平均时间为19.2s,约是TJM方法的2倍,但其气囊内压力为标准要求压力,同时漏气率为0,其呼、吸的潮气量差最小。
是目前临床气囊护理中推荐的方法,采用专用套囊测压计精确监测气囊压力,其是较科学的充气方法,能有效地减少气管套囊对气管黏膜的损伤,从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但是其要求医疗单位有专用套囊测压计,目前该设备尚未广泛普及,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在气管导管气囊充气方法中,气囊压力表测量法最佳,是一种科学的、标准的、操作简便的、安全的充气方法,应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爱华,吴海峰,李萍.人工气道高容低压型气囊管理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7):144-145.
[2]王祎,左泽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胃肺逆行感染途径的研究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3):209-211.
[3]刘志梅,罗旭,仇成秀,等.人工气道不同气囊压对气道损伤及误吸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11-12.[4]沈立红,李宁江.不同气囊内压对受压气管粘膜的病理学观察[J].河北医学,2010,16(2):152-153.
[5]杨巧龙,张燕.气管导管套囊不同充气方法的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232-233.
(收稿日期:2012-05-07编辑:王冰)
·
0913
·广东医学2012年10月第33卷第20期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Oct.2012,Vol.33,No.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