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工具的选配及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工程事故的工具选择及操作规程
目录
一、公锥 (2)
二、母锥 (4)
三、LT-T型可退式卡瓦打捞筒 (6)
四、KJ型可弯肘节(可变弯接头) (9)
五、LM型可退式打捞矛 (11)
六、ZDM型钻具倒扣捞矛 (15)
七、DLM型多用套管矛 (16)
八、LL型反循环打捞篮 (17)
九、NG型机械式内割刀 (19)
十、WDJ机械式外割刀 (22)
十一、CL强磁打捞器 (25)
十二、随钻打捞杯 (27)
十三、JKQ键槽扩大器(滑套式键槽破坏器) (29)
十四、AJ型安全接头 (31)
十五、YSJ 型液压上击器 (33)
十六、CSJ 型超级震击器 (36)
十七、YJQ型液压加速器 (39)
十八、KXJ型开式下击器 (41)
十九、BXJ型闭式下击器 (43)
二十、DJ型地面震击器 (45)
二十一、QJ-A型随钻震击器 (47)
二十二、TXG型套铣管 (53)
一、公锥
1、概述
公锥是用在管柱水眼部位造扣,进行打捞作业的一种常用工具,一般用
来打捞钻杆、钻挺及套管等。

2、结构原理
公锥为一通心圆锥体,打捞螺纹为8扣/25.4mm,锥度1:16。

.打捞螺纹刀刃坚硬而锋利,便于造扣。

打捞螺纹轴向上有4~5道深2.5mm的轴向切削槽,便于造扣和排屑(目前常用的公锥无此切削槽)。

公锥的材质为高强度合金钢,经渗碳淬火、回火,表面硬度达HRC60~65,接头部位硬度为HB=285。

3、使用要点
公锥打捞位置一般为钻铤水眼部位、钻杆接头部位和加厚部位、套管与油管接箍等较厚部位。

对于断口壁厚较薄,如钻杆、套管、油管本体则不选用。

3.1 选择公锥
一般打捞应选择不带排屑槽的公锥,因为在捞住落鱼后,还要循环钻井液以巩固井壁,防止坍塌和积砂,避免事故进一步恶化。

而带排屑槽的公锥在鱼顶处不能很好的密封,极易形成短路循环。

另外,要选择螺距较大的公锥,螺距越大,螺纹本身的强度越高,越不易滑扣。

3.2 硬度校验
公锥螺纹表面硬度必须大于落鱼钢材硬度才可以造扣。

在现场,可以用大钳牙、卡瓦牙与公锥螺纹硬度进行比较,凡是硬度等于或大于大钳牙、卡瓦牙硬度者方可使用。

3.3 测量有关数据
首先必须了解井下落鱼内径,推测出公锥螺纹的造扣部位及尺寸,据此计算好鱼顶方入、造扣方入、公锥接头下台肩碰到的鱼顶方入,这样在打捞时有助于我们判明公锥在井下的工况。

3.4 公锥进入鱼头
公锥下至距鱼顶0.5~1m处,开泵循环,冲洗鱼顶积砂,巩固上部井壁。


环一周后,下放公锥找鱼头,此时可以开泵也可停泵。

开泵找鱼头的好处是当公锥进入鱼头后泵压突然上升,井下情况很容易判明,缺点是可能憋泵,也有可能把鱼头内壁刺坏。

停泵打捞的优缺点与前者相反。

在鱼顶方入处遇阻,说明公锥端部碰到了鱼顶,此时可用转盘间断的慢转钻具,待阻力消失后再继续下放公锥。

若在造扣方入处遇阻,说明公锥进入了鱼头。

若在造扣方入处未遇阻,说明公锥进入了环空。

3.5 造扣
造扣时必须停泵,加压10~40kN,间隙的慢转钻具,并把压力跟上,记录转盘实际正转与倒车圈数,实际造扣以3~4扣为宜,最多不超过6扣。

此时可上提钻具,若悬重上升证明已捞住落鱼,可开泵循环。

3.6 起出落鱼
如落鱼未卡,无论是否能循环得通都应起钻。

起钻前,先把落鱼提离井底一个单根左右,猛放猛刹几次检验造扣是否牢靠。

起钻过程中,不许用转盘卸扣,以免公锥滑扣,或将安全接头倒开。

在起钻中遇阻遇卡,最好开泵循环,轻提慢放活动起出,不要倒划眼以免公锥受拉力后滑扣。

3.7 退出公锥
公锥的最大缺点是只能进扣不能退扣,若退不出来,它又堵塞了落鱼水眼,其他工具也无法下入。

因此,公锥打捞都要带安全接头,即使这样,也只好把公锥和安全接头的一半扔到井下。

如果落鱼被卡又循环不通,就要为公锥退出留一条后路,此时可在上下多次强力活动中使公锥滑扣,但最好还是在上提一定拉力下,用转盘转动迫使公锥滑扣。

4、技术参数
普通公锥的结构如下图:
普通公锥参数单位:mm
规格接头螺纹
水眼
d
小端直径
D3
大端直径
D1
接头外径
D
螺纹长
L1
总长
L
L2
适用打
捞孔径Gz/NC31 NC31 20 43 70 105 432 800 150 48~60 Gz/NC38 NC38 20 55 82 121 432 80 150 60~77 Gz/NC50 NC50 25 86.5 108 165 344 800 150 89~103 Gz/5 1/2IF NC50 25 83.5 108 178 392 900 150 89~103 大范围打捞公锥结构如下图:
大范围打捞公锥参数单位:mm
规格接头螺纹L L1 D D1D2 d 打捞螺纹适用打捞孔径
Gz80 NC31 844 156 80 79.4 36 9 8扣/25.4mm,1:16 45~75
Gz105 NC38 1000 200 105 95 45 20 5扣/25.4mm,1:16 50~90
Gz155 NC50 1450 230 155 130 65 30 5扣/25.4mm,1:16 70~125
Gz165 NC50 850 230 160 160 120 80 5扣/25.4mm,1:16 125~155
Gz203 6 5/8REG 680 200 203 200 185 80 8扣/25.4mm,1:16 190~195
二、母锥
1、概述
母锥是用造扣方法从管柱顶部外径打捞落鱼的一种常用工具,主要用于打捞管壁较薄的钻杆、套管、油管等。

母锥内部螺纹为8扣/25.4mm,锥度1:16。

也有锥度为1:24的母锥,打捞螺纹硬度为HRC60~65。

2、结构参数
母锥参数单位:mm
规格接头螺纹
螺纹大端直径
D2外径
D3
接头外径
D
打捞螺纹长
L1
总长
L
L2
被打捞
直径
Mz/NC26 NC26 52 86 86 175 295 76 48~50
Mz/NC26 NC26 62 95 86 170 280 7659~60
Mz/NC26 NC26 75 95 86 206 340 7668~73
Mz/NC31 NC31 75 114 105 222 350 7669~73
Mz/NC31 NC31 84 114 105 262 390 7671~82
Mz/NC31 NC31 95 115 105 220 440 7689~93
Mz/NC38 NC38 110 135 121 340 480 7695~118
3、使用要点
母锥是从落鱼外部进行打捞的一种工具,它不受落鱼管壁厚薄的限制,一般要求母锥最大外径要小于钻头直径10~20mm,只能打捞钻杆、油管等外径较小的落鱼,而很少用来打捞钻铤、套管等外径较大的落鱼。

3.1 选择母锥
一般打捞应选择不带排屑槽的母锥,因为在捞住落鱼后,还要循环钻井液以巩固井壁,防止坍塌和积砂,避免事故进一步恶化。

而带排屑槽的母锥不能保证
鱼顶处的密封性,极易形成短路循环。

如果仅是为了捞出部分落鱼,也可用带排屑槽的母锥。

3.2 硬度校验
母锥螺纹表面硬度必须大于落鱼钢材硬度才可以造扣。

在现场可以用大钳牙进行校验,只要其硬度等于或大于大钳牙硬度,就可使用。

3.3 测量有关数据
根据鱼头外径,测量母锥的造扣部位,据此计算好鱼顶方入、造扣方入,绘制草图,表明各部尺寸,以备检查。

3.4 母锥套进鱼头
母锥下至距鱼顶0.5~1m处,开泵循环钻井液一周以上,然后慢放钻具探鱼顶,在鱼顶方入遇阻,可慢慢转动钻具,将鱼头引入母锥,待阻力消失可继续下放钻具,到造扣方入遇阻且泵压上升,证明鱼头已进入母锥,可停泵造扣。

如在造扣方入未遇阻,泵压也未上升,说明母锥插到鱼头旁边去了,应提起母锥,重新探鱼顶。

3.5 造扣
与公锥相比,母锥造扣需要较大的力量,一般加压20~50kN,实际以造4~6扣为宜。

捞住落鱼后,可开泵循环,在落鱼内腔原来存储的钻井液未替出钻头以前,密切注意泵压变化,鱼顶附近的砂子及其他落物随钻井液的流动而下行,当它们到达钻头时,有可能堵塞钻头水眼,造成憋泵。

3.6 起出落鱼
如落鱼未卡,可在循环钻井液后直接起钻,但不得用转盘卸扣。

如落鱼被卡、钻头水眼被堵,不能循环钻井液,可立即从钻具内孔下入爆炸筒或切割弹至接近钻头位置爆炸切割。

三、LT-T型可退式卡瓦打捞筒
1. 概述
可退式卡瓦打捞筒是抓捞井内光滑外径落鱼最有效的工具,如钻铤、钻杆、接头、接箍、油管、随钻工具和测试仪器等,能承受大载荷,设计有落鱼密封结构,能高泵压循环,也可以在井内释放落鱼;带有铣鞋,用于修整落鱼的飞边破口,使落鱼顺利进入捞筒。

附件有加长节、壁钩、加大引鞋、锁环,可抓捞距鱼顶较远的管段,增大网捞面积,把偏倚井壁的落鱼诱入捞筒,实现倒扣打捞。

该工具设计巧妙,抓捞功能完备,操作维护保养
简便,使用十分灵活自如。

2、结构原理
卡瓦打捞筒的结构如图所示。

每套卡瓦打
捞筒的最大抓捞直径用螺旋卡瓦,如钻铤、接
箍、接头和随钻工具等,通常有三种抓捞尺寸。

篮状卡瓦是抓捞管身或小一级的钻具用,有数
种抓捞尺寸,因落鱼直径减小之后再用螺旋卡
瓦则使卡瓦剖面增厚,形成刚度太大,影响胀
缩效果。

抓捞时选用与落鱼外径相适合的一级
卡瓦装入捞筒。

用螺旋卡瓦时配用螺旋卡键和
A形盘根,用篮状卡瓦时配密封控制环(带铣
齿者为铣鞋),每个密封控制环的内孔粘衬有
和篮状卡瓦打捞尺寸配套的R形盘根,O形
密封圈是通用件。

上接头是筒体和捞柱的中间
连接件,若打捞部位距鱼顶远时,在筒体和上
接头之间连接加长节。

筒体的下部和引鞋(或
壁钩或大引鞋)连接。

筒体带有特殊宽锯齿形内螺纹,它和卡
瓦的锯齿形外螺纹配合,并约束卡瓦的胀大缩
小,每种卡瓦打捞筒的筒体都能换装数种打捞
尺寸的卡瓦。

螺旋卡瓦形似一个圆柱弹簧,锯
齿形外螺纹与筒体配合,虽然螺距一致,但和
筒体螺纹接触的工作面窄得多,内孔为多头锯齿形螺纹捞牙。

篮状卡瓦形似花篮,
为完整的锯齿形外螺纹与筒体的锯形内螺纹配合,内孔也是多头锯形螺纹捞牙,周向开有胀缩槽,似一个弹簧卡头。

无论是螺纹卡瓦还是篮状卡瓦,受轴向压力后直径增大,受拉力时直径减小;它们的内外锯齿形螺纹均为左旋,所以,顺时针旋转是卸扣;这样就可以释放落鱼,卡瓦的胀大和缩小,是使落鱼能进入卡瓦并抱紧。

释放落鱼既然是卸扣的原理,那末施加一定扭矩卸扣时,必须约束卡瓦只能上下运动而不应在筒体内转动,并且被筒体带着一起转动。

螺旋卡键或密封控制环(铣鞋)就约束了卡瓦只能在筒体内上、下运动。

筒体和卡瓦的特殊宽锯齿形螺纹配合间隙较大,径向间隙一般为4~10mm 或更大,这个配合间隙就是卡瓦的打捞尺寸范围。

锯齿形螺纹的纵剖面为一个锥面体,卡瓦在筒体内向大锥端运动直径增大,向小锥端运动直径减小。

利用卡瓦的胀缩是落鱼顺利进入和抓牢的可靠保证。

卡瓦的打捞牙必须锋利,并具有良好的韧性和硬度。

3、现场使用
3.1 A 型盘根必须装平到位,否则会形成上接头筒体的连接螺纹拧不到位,发生不密封或更为严重的事故。

3.2 当卡瓦、控制环(或螺旋卡键)、引鞋等和筒体组装好后,必须检查卡瓦在筒体内的行程,要求上下运动十分灵活。

3.3 打捞落鱼时,首先是旋转捞柱,使落鱼进入筒体,待落鱼和抓捞卡瓦接触应施加一定压力,强迫落鱼进入卡瓦,然后上提捞柱,落鱼即被抓住。

3.4 抓住落鱼后,应上提捞柱离开井底0.5~0.8m,猛刹车2~3 次,检查落鱼是否抓牢,这样也能使落鱼被抓得更紧,起钻时建议不要用转盘卸扣。

3.5 在井内释放落鱼时,应下放捞柱并施加一定压力,使卡瓦处于筒体的宽锯齿形螺纹大锥端,这样卡瓦和筒体就产生了间隙而松动;正转捞柱,井内落鱼即可释放。

3.6 在地面退出已捞住的落鱼时,应从井内起出落鱼后留一单根在捞筒上,在钻台上墩落鱼,允许时可将落鱼插入钻盘用大钳退出落鱼,亦可在钻台下用大链钳退出落鱼,若退出落鱼困难时,也可以送维修站用液压拆装工作台退出落鱼。

4、技术参数
钻井用可退式卡瓦打捞筒技术参数
四、KJ型可弯肘节(可变弯接头)
1、概述
KJ可弯肘节是与打捞筒配合使用的专用工
具,它除了能抓住倾斜度很大的落鱼外,还能寻
找掉入“大肚子”里或上部有棚盖等堵塞物的落
鱼。

KJ可弯肘节可承受拉、压、扭、冲击等负
荷。

2、结构原理
可弯肘节主要由上接头、筒体、限流塞、活塞、
活塞凸轮、凸轮座、接箍、方圆销、定向短节、
球座、调整垫、下接头、密封装置等组成。

可弯肘节在未投入限流塞之前,相当于一个
直接头。

需要弯曲时,投入预先配好的限流塞,
堵住活塞水眼。

开泵,活塞在液压作用下向下运
动,推动凸轮绕销子做水平摆动,顶推定向短节
偏转,实现弯曲。

3、使用操作
3.1钻具组合
壁钩+卡瓦打捞筒+可弯肘节+ 钻杆
井下情况不明时:壁钩+卡瓦打捞筒+安全接
头+可弯肘节+下击器+上击器+1柱钻铤+钻杆
如井眼很大,可弯肘节下端打捞工具的回转
半径较小时,在可弯肘节和打捞工具之间接几米
短钻杆,以加大壁钩回转半径,也可在可弯肘节
上部接2~3根钻铤以增加其刚性,有利于找鱼顶。

若估计落鱼可能被卡时,应在可弯肘节与钻
具之间接上击器、下击器等工具,但不能将安全
接头接在可弯肘节之上。

3.2 井口试弯曲
根据钻具内径选用合适的限流塞、活塞、打捞器。

将活塞装进可弯肘节,放
入限流塞,接方钻杆开泵试验,检查可否弯曲。

记录试验排量和泵压,供井下操作时参考。

3.3 打捞操作
钻具下到鱼顶,开泵冲洗鱼顶沉砂,试探鱼顶。

停泵,向钻具内投入预先选好的限流塞,开泵送塞入座(注意:限流塞入座后泵压会突然增高,在其入座前应减小排量)。

以小排量循环憋压打捞,只要保证可弯肘节有8~10MPa的压降,即可弯曲。

3.4 注意事项
不论可弯肘节接哪种打捞工具,下部壁钩钩尖必须调整到与可弯肘节弯曲方向相同,改变可弯肘节下接头内的调整垫圈的厚度即可调整下部工具的方向。

打捞工具上部必须接一根加重钻杆,否则,只靠自身重量不易捞住。

4、技术参数
五、LM型可退式打捞矛
1、概述
LM 型可退式捞矛用于打捞油管、钻杆、套管。

根据具体情况,它还可以同内割刀等工具配用,使打捞、切割一次完成。

2、结构原理
如右图,由心轴、卡瓦、释放环、引锥等组成,每个型号
的捞矛可配多个不同尺寸的卡瓦,供作业时选用。

3、现场使用
3.1 打捞钻具的组合
由于钻铤外径大,为防止捞后卡钻,一般情况下打捞矛上方
不接钻铤。

井身质量好,捞后不易发生卡钻现象(打捞矛+下击器+钻
具—→上)。

井下情况不明,可能出现捞后卡钻(打捞矛+安全接头+下
击器+上击器+钻铤+钻具—→上)。

与内割刀配合使用(内割刀+小钻具+打捞矛+钻具—→上)。

最好是:(找箍器+内割刀+打捞矛+下击器+钻具—→上)。

3.2 卡瓦选择
进行打捞作业前,首先应打印检查落鱼水眼的实际尺寸,特别是对使用了较长时间的管具,更应如此。

然后选取相应尺寸的卡瓦。

卡瓦选择好后,组装好,上紧引锥,下井前,卡瓦处于释放位置,即卡瓦应下旋抵住释放环。

3.3 打捞作业
3.3.1下钻前应计算出鱼顶方入和打捞方入。

3.3.2当鱼顶变形或有内翻毛刺时,应先设法磨铣掉。

3.3.3据具体情况是否要开泵打捞,可下堵塞器。

3.3.4打捞
①慢慢下放钻柱,直至打捞矛进入落鱼的预计深度;
②左旋1.5~2圈,然后慢慢上提钻具,即可捞住落鱼;
③若落鱼被卡,可先进行活动解卡,仍不奏效可震击解卡。

3.3.5在井下退出打捞矛
①首先利用钻具重量下击,松开卡瓦与落鱼的咬合;
②右旋工具3~3.5圈;
③然后用大于打捞矛以上悬重2~3t上提,一般就可退出落鱼,此时也可以边右旋边上提。

3.3.6在井台上退出打捞矛的方法同3.3.5条
4、技术参数
六、ZDM型钻具倒扣捞矛
1、结构原理
ZDM 型钻具倒扣捞矛矛体上部为反扣钻杆接头螺纹,下部有引导锥,以方便工具与落鱼接头缧纹进行对扣。

工具对上扣后,上提钻具,胀扣套即可牢牢地撑住落鱼,然后就可进行倒扣作业了。

ZDM型捞矛上部接头螺纹也有正扣形式的,在订货时必须注明“双正扣”。

2、现场使用
2.1 在倒扣作业时,ZDM 型钻具倒扣捞矛由反扣钻具送入井下,
若是双正扣形式的则由正扣钻具送下。

引导锥找到落鱼水眼后,正
转,让胀套与落鱼上部螺纹旋合。

2.2 上提钻具,胀扣套被胀大,紧紧地撑住落鱼,即可进行倒扣
作业。

上提力大小以可倒开落鱼重量与送入钻具重量之和为宜,一
般情况下,上提超过送入钻具悬重100~200KN(10~20tf)就可以将
下部钻具倒开。

2.3 钻具组合:
钻具倒扣捞矛+反扣钻具—→上
也可以为:
钻具倒扣捞矛+反扣下击器+反扣钻具—→上
若是双正扣工具,上部钻具为正扣
3、使用注意事项
3.1 ZDM 型工具使用前须先对扣,故鱼顶应有相应的完整母扣。

3.2 若井下钻具被埋卡,一定要先套铣,后倒扣。

3.3 卡钻后,反复强行转动,可能使落鱼接头扣上得太死,或使胀扣套严重变形而难以倒开工具。

3.4 胀扣套不得摔、碰、重压,使用三次以上应更换备件。

4、技术参数
型号外径
mm
内径
mm
接头螺纹
API
打捞螺纹
API
适用倒扣钻具
最大提拉负荷
kN
ZDM40
ZDM46 ZDM46S ZDM62 ZDM62S ZDM64 ZDM70 ZDM70S ZDM80 ZDM90 152
121
121
159
159
165
178
178
203
229
28
12
12
28
28
28
32
32
32
32
NC46LH
NC38LH
NC38
NC50LH
NC50
NC50LH
5 1/2FHL
5 1/2FH
NC50LH
NC50LH
NC46
NC38
NC38
NC50
NC50
NC50
5 1/2FH
5 1/2FH
6 5/8REG
7 5/8REG
4-41/2" 钻杆
61/4-63/4"钻铤
3 1/2" 钻杆5" 钻铤
3 1/2" 钻杆
41/2-5" 钻杆7" 钻铤
41/2-5" 钻杆7" 钻铤
41/2-5" 钻杆7" 钻铤
51/2" 钻杆
51/2" 钻杆
8" 钻铤
9" 钻铤
350
350
350
500
500
500
700
700
800
800
七、DLM型多用套管矛
1、结构原理
DLM型多用套管矛结构如左图所示,由心轴、滑套、引锥三部分组成。

滑套上装有支撑块、卡瓦等。

工作时,由支撑块撑在套管内壁上,上提钻柱,心轴与滑套间产生相对运动,心轴与卡瓦间的斜面将卡瓦撑开,抓住落鱼。

如要退出落鱼,只需将卡瓦与落鱼之间的咬合松开,就可退出。

2、技术参数
型号最大外
径mm
水眼
mm
落鱼内径
mm
引锥直径
mm
最大提拉负荷
kN
接头螺纹
API
DLM178 180 40 154.8~190.1 144 2450 NC38
八、LL型反循环打捞篮
1、概述
LL 型反循环打捞篮主要是捞取井底较小落物的打捞工具,如钻头牙轮、牙片,碎铁及手工具等。

它在打捞作业时,可在井底形成局部反循环,此时井下落物将被冲到打捞篮内。

2、结构原理
LL 型反循环打捞篮外部结构由上接头、筒体部
件、铣鞋组成,内部由阀杯、钢球、阀座及打捞爪盘
部件组成。

当打捞篮下井后,尚未投球时泥浆循环通过阀座
由内筒内腔经铣鞋往外返,此刻为正循环;投下钢球
后,当钢球落入阀座上,此后重新恢复循环时,泥浆
被迫改道进入两筒的环状空间,由喷射孔以高速流出
喷射井底(将井底落物冲入打捞篮内),经铣鞋冲入内
筒内腔后,由回流孔又返到外筒与井壁的空间返回,
于是实现了反循环目的,见图中箭头所示。

3、现场使用
3.1 下井前首先检查打捞篮是否装好,所用部件
是否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选用型号应与表5-24 中井
径配合相一致。

3.2 打捞钻具组合
3.2.1 反循环打捞篮+钻铤+钻杆上
3.2.2 反循环打捞篮+打捞杯+钻铤+钻杆上
3.3 打捞步骤
3.3.1 下钻使打捞篮距井底1~3 米,大排量循环泥浆5~10 分钟,把由于下钻过程中可能集于筒体内的泥砂冲洗出。

3.3.2 卸掉方钻杆投入钢球(注意:下钻前所有钻具的内径应能保证钢球通
过),开泵循环泥浆,边循环边等钢球进入阀座,当钢球进入阀座后泵压会突然上升0.5~2MPa(5~20kg/cm2)。

3.3.3 下放钻具使打捞篮距井底0.1~0.2 米,边循环边上下活动及转动钻具,循环15~20 分钟,预计全部落物均被冲入筒内后,再开始取芯,以此保存捞住的落物和被顶入的落物。

3.3.4 取芯参数:
取芯钻压1~4 吨
转速40~55 转/分
排量9~22 升/秒
取芯长度0.3~0.5 米。

3.3.5 边钻边放进行套铣岩芯工作,取芯完后,提起钻具使打捞篮内的打捞爪插入岩芯,因而就把落物和岩芯牢牢地装在打捞篮的筒体内。

3.3.6 起钻时不能用转盘卸扣。

4、技术参数
型号本体外径
mm(in)
铣鞋外径
mm(in)
最大落物外径
mm(in)
钢球直径
mm(in)
适应井眼
mm
接头螺纹
API
LL36 LL40 LL44 LL46 LL51 LL51A LL56 LL62 LL64 LL70 LL77 LL77A LL81 LL85 LL90 LL95 LL101 LL112 LL130 LL150 LL200
95(3 3/4)
102(4)
114(4 1/2)
121(4 3/4)
130(5 1/8)
130(5 1/8)
142(5 5/8)
159(6 1/4)
165(6 1/2)
178(7)
195(7 11/16
195(7 11/16
200(7 7/8)
215(8 1/2)
225(8 55/64
245(9 5/8)
257(10 1/8)
281(11 1/16)
330(13)
381(15)
508(20)
96(3 25/32)
102(4 1/8)
116(4 9/16 )
124(4 7/8)
135(5 5/16)
135(5 5/16)
146(5 3/4)
63(6 27/64)
69(6 21/32)
181(7 1/8)
200(7 7/8)
200(7 7/8)
206(8 7/64)
20(8 21/32)
230(9 1/16)
50(9 27/32)
62(10 5/16)
286(11 1/4)
35(11 3/16)
86(15 3/16)
13(20 3/16)
60(2 3/8)
64.5(2 1/2)
78(3 5/64)
81(3 13/64)
92.5(3 41/64)
92.5(3 41/64)
109(4 9/32)
119(4 11/16)
119(4 11/16)
130(5 1/8)
146(5 3/4)
146(5 3/4)
153(6 1/32)
166(6 1/2)
175(6 7/8)
190(7 1/2)
95.5(7 11/16)
228(9)
255(10 1/32)
15(12 13/32)
463(18 1/4)
30(13/16)
30(13/16)
35(13/8)
35(13/8)
40(1 37/64)
40(1 37/64)
40(1 37/64)
45(1 25/32)
45(1 25/32)
45(1 25/32)
45(1 25/32)
45(1 25/32)
50(1 31/32)
50(1 31/32)
45(1 25/32)
50(131/32)
45(125/32)
45(125/32)
45(125/32)
45(125/32)
45(125/32)
98~108
107~114.3
117.5~127
130~139.7
142.9~152.4
142.9~152.4
155.6~165.1
168.2~187.3
172~190.5
190.5~209.5
212.7~241.3
212.7~241.3
212.7~241.3
232~244.5
244.5~269.9
273~295.3
273~295.3
298.5~317.5
349.3~406.4
406.4~444.5
530~660
NC26
NC26
NC26
3 1/2REG
NC31
3 1/2REG
NC38
NC40
4 1/2REG
4 1/2REG
NC50
4 1/2REG
NC50
NC50
NC50
NC50
NC56
6 5/8REG
7 5/8REG
7 5/8REG
7 5/8REG
九、NG型机械式内割刀
1、结构
如图,机械式内割刀的结构由摩擦扶正,锚定缓冲和切削三部分组成。

2、工作原理
当割刀需要固定在套管孔内时,正
转中心轴。

由于摩擦块和套管内壁的摩
擦阻力,摩擦扶正部分并不随割刀中心
轴转动,在其内部滑牙的啮合作用下,
摩擦扶正部分向上运动,推动锚定缓冲
部分一起向上运动,并在斜面燕尾槽的
作用下,锚定缓冲部分的卡瓦工作外径
逐渐扩大,直到抵住套管内壁。

此时摩
擦扶正部分内部滑牙脱开啮合,下放割
刀。

割刀在卡瓦作用下固定在套管内壁
上。

在下放割刀的同时,锚定缓冲部分
相对向上运动,推动切削部分的刀片逐
渐向外张开,旋转割刀就能进行切割
了。

切割完毕,上提割刀,摩擦扶正部
分和描定缓冲部分相对中心轴向下运
动,直至抵住引锥,刀头收回,卡瓦失
去楔紧作用,于是割刀便可提出井外。

3、使用方法
3.1 将内割刀联接于钻柱上,并下到指定井深,但应避开套管、油管接箍、钻杆接头等处。

3.2 正转割刀3圈,使摩擦扶正部分内滑牙脱开。

3.3 下放钻具(约500~1000kg),使卡瓦与切割管柱内壁咬紧。

3.4 以10~18r/min的转速正转,进行切割作业。

切割过程中应逐渐加压,每次下放钻具2mm,不要超过3mm。

这样当下放钻具长度达到32mm时,旋转自如,无反扭矩出现(即扭矩值复原)表明切割完成。

此时,可提高转速到28r/min,并反复加压(500kgf)两次,若扭矩值无增,即证明管柱切断。

3.5 停止转动钻具,应先缓慢上提,使内割刀恢复初始状态后,再将内割刀起出井外。

3.6 进行打捞作业,取出被割断的管柱。

注:在落鱼较深的情况下,为简化打捞程序,可在割刀上部接适当的小钻杆,其长度等于切割位置到鱼顶处的长度,小钻杆上端接打捞矛。

这样割断后先上提割刀使之回复初始状态,然后,再下放钻柱使打捞矛进入鱼顶孔内,反转一圈,上提钻柱,即可把落鱼与割刀一起取出。

4. 注意事项
4.1 下井前应核对被切割的管柱内径尺寸是否和割刀相适应。

4.2 刀片是否处于缩回状态。

4.3 下放内割刀时严禁转动钻柱,如下放遇阻,应上提钻柱检查原因。

4.4 切割时应缓慢正转,操作要平稳,送钻要均匀。

4.5 深井或弯曲井眼内打捞时,为保证切割顺利,可在割刀之上装上一个稳定器。

5、技术参数
NG型机械式内割刀技术参数
型号内割刀外径
mm
接头螺纹
API
水眼
mm
切割管外径
mm (in)
NG60 46 CYG22 rod thread 12 60.3(2 3/8)Tubing NG73 57 1.900TBG 14 73(2 7/8)Tubing NG89 67 23/8TBG,1.900TBG 14 88.9(3 1/2)Tubing NG102 83 2 3/8TBG 14 101.6(4)Tubing
NG114 85 NC26 16 114.3(4 1/2)Casing 114.3(4 1/2)Tubing 114.3(4 1/2)Drillpipe 127.0(5)Drillpipe
十、WDJ机械式外割刀
1、结构
见图,机械式外割刀主要由切割、引导锚
定及“止推轴承”等三大部分组成。

2、工作原理
当机械式外割刀用套铣管下入井内,到达
预定切割位置时。

上提割刀,割刀筒内卡紧套
上的卡簧向上顶住钻杆(落鱼)接头台阶。

当继
续上提割刀时,卡紧套相对下移推动上下止推
环和弹簧。

弹簧被向下压缩又向下推进刀环。

因为进刀环已用两个黄铜剪销固定在筒体上,
开始推不动,于是弹簧受到强力压缩,当弹簧
被全部压缩时,剪销被剪断。

弹簧的压缩势能
向下推动进刀环。

由于进刀环下端是喇叭锥
面。

它把向中心弯曲的五个刀头包围起来,当
进刀环往下推移时,进刀环的锥面就迫使五个
刀头向割刀中心转动,处于切削状态,此时割
刀旋转进行切削直至切断落鱼。

切断后卡紧套
顶住已割断部分一起取出。

3、使用方法
3.1 切割前的准备
切割前首先要套铣被卡钻杆,使之离开井壁,套铣管下端要接一只外径略大于外割刀外径,内径略小于外割刀内径的套铣鞋,这样保证外割刀下入井眼时割刀与井壁有一定的间隙,使割刀顺利下井套入落鱼。

套铣长度要比切割长度长一个单根,以便切割时切点处落鱼容易被找中。

套铣完后取出套铣钻具,卸掉铣鞋,接上要用的外割刀。

3.2 下割刀
3.2.1 按照要割落鱼的规格,选择相应的外割刀和卡紧套装配好。

然后把外割刀接在需用套铣筒的大端,用大钳紧扣,由于每个刀头内侧都有一个压力弹簧,它使五个刀头在不受外推力时永远保持在筒体的容刀槽内,保证下井时刀头不碰落鱼的接头,因此不会损坏刀头。

3.2.2 当割刀下放将要到鱼顶,开泵循环,调整泥浆,冲洗钻杆上的泥饼,然后边循环边慢慢下放,直到预定的切割位置。

3.2.3 继续循环空转割刀,直到井眼冲洗好,割刀转动灵活后,测出空转扭矩值,然后停止循环和转动。

3.3 切割
3.3.1 慢慢上提割刀,直到卡紧套上的卡簧顶住上面接头的台肩。

3.3.2 继续慢慢上提,直至剪销被剪断,此时指重表有明显跳动。

3.3.3 匀速慢慢正转(20~30r/mim),直到割断落鱼,此时指重表显著跳动,转动扭矩减小。

3.3.4 经判断确定落鱼被割断后,上提取出割刀和被切割断的落鱼。

3.4 割断的判断方法
3.4.1 切断时指重表明显跳动,悬重增加,扭矩减小。

3.4.2 上提钻柱30~50mm,指重表悬重增加,其增加量为被割断部份落鱼的重量。

3.4.3 上提后旋转钻柱,转动灵活。

当割断短落鱼时,转速明显增加。

当割断长落鱼时,指重表的读数明显上升。

3.4.4 再继续上提钻柱,悬重不再增加,证明已经割断。

3.5 注意事项
3.5.1 割刀到达鱼顶时,要开泵循环冲洗井眼,直到切割时停泵。

3.5.2 当割刀套入鱼顶后不要上提,以防剪断剪销。

3.5.3 切割位置以下要留一根单根,以便切割时找中。

3.5.4 割刀到达预定切割位置时,井眼要冲洗好,割刀要转动灵活,并记录下转动扭矩值。

3.5.5 切割时不应开泵循环,以避免泵的脉冲作用影响切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