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沟只不过是“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而不是中国太极拳的发源地;陈王廷只不过是“陈式太极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家沟只不过是“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而不是中国太极拳的发源地;陈王廷只不过是“陈式太极拳...
…陈家沟只不过是“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而不是中国太极拳的发源地;陈王廷只不过是“陈式太极拳”的…
(转载) 提要:太极拳祖师是张三丰
…陈家沟只不过是“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而不是中国太极拳的发源地;陈王廷只不过是“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而不是中国太极拳的创始人。

…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体委科研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通过鉴定后,…没想到近几年,极少数人却又闹起纷争,不顾武当山是太极拳祖庭、张三丰是太极拳祖师的定论,又步唐豪后尘,挑起太极拳发源地和创始人的争论,对张三丰祖师进行否定。

此举引起众多太极拳传人的不满,现在是到了再次对太极拳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太极拳六百余年的薪火相传,其传承在历史上主要有南派和北派之分。

即:
张三丰→王宗→陈州同→孙十三老→张松溪,张松溪开创太极拳南派:
张三丰→刘古泉(云游道人)→王宗岳→蒋发,蒋发(赵堡)开创太极拳北派。

蒋发回河南温县(赵堡)传太极拳,有记载的为二人,一为赵堡的邢喜怀,一为陈家沟的陈王廷。

…尽管六百年前张三丰创造的太极拳是一滴水,它也是源;…都不应该忘记太极拳那滴水之源,不应该忘记那开掘太极拳源头的开山
祖师张三丰!
…现以下文列举的事实,澄清唐豪等人翻造的混乱,还太极拳源流的本来面貌。

——看国家体委科研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工作研究员之论文:(转载)
......................................................................
太极拳的源与流文/欧阳学忠
编者:本文作者曾参与国家体委科研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工作,参与编撰《武当拳之研究》,发表《武当拳探源》、《武当拳与道教理论的联系》等多篇武当武术论文。

作者在此文中,汇集了当前赞同“张三丰的太极拳祖师地位”的武术学者有关“武当武术”和“张三丰”研究的主要观点,透视出了这些学者的研究方向和学术层面。

编者以为,由于此文涉及内容的宽泛性,读者似可以此文为纲,逐项看一看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唐豪等人开始研究“张三丰”以来的近八十年中,这一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取得了哪些进展?目前在这一研究人群中,占主流位置的说法是什么?
前言:
太极拳源于武当山,为张三丰祖师创造,是武当武术的一项重要内容。

什么是武当武术?武当武术是中国内家拳术。

武当武术的宗旨是:以养生健身为主,以防身技击为次。

用祖师张三丰的话说,就是“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武当武术的特点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

武当武术的内容是:一为以太极拳为标志的包括形意、八卦的拳法;一为以武当剑为标志的包括各类冷兵器的械法;一为以内丹功为标志
的包括各类气功的功法。

武当武术弟子万千,早已形成与少林武术媲美的庞大的中华武术体系,自古武术界就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

“中华民国”期间,国民政府曾派员上武当山考察国术武当内家拳,当时的道总徐本善热情接待了他们,除了给他们演练武当拳术,还把自己作的一首《太极拳歌》进行传唱,歌词是:
太极真传出武当,功夫全在辨柔刚。

倘若悟得真妙诀,强国强民亦自强。

1931年夏,贺龙同志率红三军引兵武当,创建苏维埃,贺龙和红三军的许多指战员都向徐本善学过太极拳。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首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同志,先后两次向武当山所在地的均县(今丹江口市)政府,询问徐本善和武当太极拳的情况。

均县后来专门成立了武当拳法研究会,创办了武当内家拳期刊《武当》,和全国武术专家学者一起,经过多年的挖掘整理,已搜集整理发表武当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法、功法、套路和养生秘诀1 000余万字,已经确认的有100多个门派.500多个拳谱。

最长的武当太极拳谱达164式,最长的武当阴阳八卦掌达300多式。

然而,就在1931年贺龙引兵武当学习武当太极拳这年,当时的中央国术馆编审处长唐豪,没上过武当山,没看到过道人打太极拳,就否定武当武术,否定太极拳的祖师张三丰;接着又到了一趟河南温县赵堡镇的陈家沟,看到陈派太极拳,就下结论封陈家沟为太极拳发源地,封陈王廷为太极拳祖师,由此种下了太极拳发源地与太极拳祖师之争的根子。

事实上,武当山的太极拳祖庭、张三丰的太极拳祖师地位,是千千万万太极拳弟子公认的,就连由陈式太极拳师传演化形成的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等,也都公认张三丰是太极拳祖师,至于赵堡太极拳、松溪派太极拳和中国其他门派的太极拳就不用说了,大家万法归宗都承认张三丰是祖师。

距今15年前,为了对太极拳正本清源,还太极拳源流的本来面目,
由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教授、著名武术家江百龙先生领导、组织的课题科研组,对国家体委委管课题研究项目《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历时三年的研究,于1992年8月1日,在武当山紫霄饭店宣讲论文进行鉴定。

参加鉴定的是由国家体委组织的二十余名全国武术界著名的专家、学者、教授、武术大师,对该课题的《武当拳派祖师张三丰之生平》、《武当拳派之渊源》、《武当拳派之理论基础》、《武当拳派之技击内容》,进行了认真鉴定,一致认为:张三丰确有其人,武当山确有其拳,武当拳派是与少林拳派齐名的中国内家拳。

这次对武当拳派的高层次高水准的研究,出了专著《武当拳之研究》,并在国家体委获奖。

本来陈家沟的陈氏后裔,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从来没说过陈家沟是太极拳祖庭、陈王廷是太极拳祖师,对外只称是本家拳术。

是唐豪的文章《少林武当考》出来后,作为武当拳众多流派之一的陈家沟“陈式太极拳”派,才认为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陈王廷是太极拳的祖师。

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体委科研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通过鉴定后,太极拳发源地和太极拳祖师的争论才归于平静。

没想到近几年,极少数人却又闹起纷争,不顾武当山是太极拳祖庭、张三丰是太极拳祖师的定论,又步唐豪后尘,挑起太极拳发源地和创始人的争论,对张三丰祖师进行否定。

此举引起众多太极拳传人的不满,现在是到了再次对太极拳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一、太极拳源出武当道人张三丰
太极拳源出武当道人张三丰,这已是数百年来不争的事实。

笔者有幸参加了国家体委科研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现以下文列举的事实,澄清唐豪等人翻造的混乱,还太极拳源流的本来面貌。

1、太极拳祖师是张三丰
据《明史?方伎传》和有关典籍记载:张三丰名全一,字君宝,号三丰。

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人。

生于元定宗贵由二年,卒于明英宗天顺八年。

身材颀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才华横溢,过目成诵,学识渊博,医术高明,道行高深,武功超绝。

善嬉谐,旁若无人,因不饰边幅,又称邋遢道人。

议论三教经书,则络绎不绝,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

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兴来穿山走石,能一日千里。

行无常行,住无常住,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也。

张三丰出身书香门第,幼年人道,拜张云庵道长为师,后还俗专修儒学,曾在中山府安喜县作过县令,不久辞官,师从终南山火龙真人,传以大道,命出山修炼。

元泰定甲子春,南至武当,住在少祖山洞穴(人称为“祖师洞”,元末在洞口建有一座砖石结构的殿堂,俗称“无梁殿”,“文革”中被毁),修炼“内丹功”。

张三丰在山洞居住九载,练到九转还丹,终于练成。

张三丰练“内丹功”的实践与体会,在他的著作《玄机直讲》、《玄要篇》中多有记述。

内丹功俗称“气功”,其行气需要肢体动作进行导引,张三丰根据练内丹的需要,创造了太极拳。

张三丰创造太极拳有几种传说,一种是他看到鹊、蛇相斗(俗称“龙凤斗”),一种是他看到猫、蛇相斗(俗称“龙虎斗”),从中得到启发,创造了一套静如处子,动如飞羽,柔如灵蛇,刚如猛虎的全新拳法“太极拳”。

太极拳是“以内丹为体、技击为用、养生为首、防身为要,以意领气、以气化神、以神还虚、以虚合道,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全新的拳法。

这套拳法,是根据道教的太极轨迹,踏罡步斗、划弧转圈运行的,因此取名“太极拳”。

在手法上含“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门),在步法上含“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五步),共计“十三势”,因而又名“太极拳十三势”。

这套拳法区别于“技击为首,主于搏人,直线运动,先发制人”的少林外家拳,故而也叫“武当内家拳”。

这是开天辟地以来,张三丰首创的太极拳(武当内家拳),这是武当内家拳的母拳。

以后的形意、八卦以及后
来的各种门派的太极拳,都是从张三丰创造的这套太极拳中派生出来的。

张三丰创造了太极拳后,接着云游四海,北燕赵,东齐鲁,南吴越,西巴蜀,隐显邀游。

于明朝初年重上武当,收徒传道授拳。

张三丰先后两次上武当山,在武当山居住达30年。

洪武年间,张三丰因收武当道教住持孙碧云为徒,事迹被传至朝廷。

洪武十七年,太祖诏求,不赴。

十八年又遣臣沈万山敦请,亦不赴。

永乐四年侍读学士胡广奏言三丰深得道法,广其神通。

五年丁亥,永乐皇帝命给事中胡荧等斋玺书香币往访,遍历荒徼,数年不遇。

他日游四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幻。

并对武当预言:“此山异日必大兴。

”永乐十年,成祖下诏称张三丰为“老师”,并请入朝,不赴,唯以诗词托孙碧云转奏。

成祖读诗后封张三丰为“武当真人”。

遂命工部侍郎郭进、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千万计。

既成,赐名大岳太和山,设官铸印以守。

并敕建遇真宫,下旨铸塑张三丰铜铸镏金像,置于宫内大殿,香火祀奉,给以帝王的待遇。

明朝历代皇帝无不崇敬张三丰的道德武功,屡屡予以加封。

明英宗天顺三年封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封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又封为“清微元始真君”。

张三丰一生体恤民情,乐善好施,疾恶如仇,见义勇为,深得老百姓爱戴。

他为朝廷出谋划策,大修武当宫观,以真武大帝的神威,震慑众多野心勃勃的皇子皇孙,有效地稳定了皇室内部争权夺位、动乱纷争的政局。

他兼收并蓄,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使武当道教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天下第一道场。

他根据道教理论中的“道法自然”、“守柔处雌”等,把道家的内丹功、养生家的导引术、武术家的拳法、军事家的兵法,加以糅合、编创和演化,作出了集大成的贡献,创造了具有独特功理功法、运动体系和形式的武当拳,亦名太极拳。

张三丰创造的太极拳(武当内家拳),可以健身、医身、防身、娱身,其宗旨为养生祛病,延年益寿。

几百年来,武当拳派薪火相传,弟子亿万,风行世界,成为与少林拳派媲美的武术体系,早有“北崇
少林,南尊武当”称誉。

武当山自然成为太极拳的祖庭,张三丰自然成为太极拳的祖师。

2.太极拳祖庭是武当山
张三丰为什么在武当山创造太极拳,这是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渊源的。

武当山,古名太和山、仙室山,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在这里屯兵,以武力阻挡秦国,故而更名“武当山”。

武当山雄踞中国腹部,主峰天柱峰“一柱擎天”与北斗星对应,周围环绕俯首朝拜的七十二峰,使武当山处于“上贯天枢,下蟠地轴”的特殊地理位置,风景壮美,其“气场”举世罕见,历来被“恨山不深,恨林不密”,注重“气场”的修真之士,视为理想的修炼之地。

据《太和山志》记载,自周康王后的两千余年,武当山一直是隐士、道家,隐居修炼的场所。

最早来武当隐居的是周康王的大夫尹喜。

尹喜本为函谷关尹,他在函谷得老子写下的《道德经》后,遂挂印辞官,结庵隐居在武当山三天门石壁,研读《道德经》,并设法使《道德经》传之千古。

之后尹喜的弟子尹规,入武当山学道,后其门徒绵延不绝,创立道教“楼观派”,颇显于北朝,尤盛于唐,影响之大,能与佛教抗衡。

尹规之后,汉代的戴孟、马明生、阴长生,唐代的吕洞宾、孙思邈,宋代的陈抟等名真高道、仙丹药家,莫不在此修炼。

由于武当山历来为丹士、道人修炼之地,这就必然引起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视。

武当山道教活动日渐兴盛。

唐贞观年间,均州太守姚简奉命建五龙祠,拉开了在武当山营建道场的序幕。

嗣后宋、元、明三代王朝,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尤其推崇武当真武之神。

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下诏封真武为“真君”;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封真武为“玄天上帝”,继续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修建宫观;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武当山道场建设达到鼎盛时期。

明成祖朱棣为了达到其“君权神授”,“以神治天下”的目的,除了加封真武,还调动军民工匠30万人,大修武当宫观,历时十年,建造了九宫九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殿宇房屋二万余间的33个规模恢宏的皇家建
筑群落。

在庙的乾坤二道多达二万余人,香火之隆盛亘古罕见,被称为“天下第一道场”。

武当山的宫观庙宇建设,又促进了历代名真高道到此修炼。

这些名真高道,运用自己的学识,发展道教理论,结合古往今来流传的武术,炼内丹,求长生,为张三丰集前人内丹术和武术之大成,创立独特的武当太极十三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明王朝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二百余年向武当山下了三百多道圣旨,对张三丰就下圣旨六道,彰其功绩,进行加封。

有明以来,从皇子皇孙,文臣武将,到黎民百姓,每年都要到武当山朝拜,以显示皇室家庙,护国家神的至尊。

所有这些,都为武当太极拳向全国辐射传播,创造了政治的、宗教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有利条件。

3.太极拳的功理功法源自武当道教
太极拳是武当道人创造的拳术,因此又称“道拳”、“武当拳”。

太极拳的功理功法自然源自武当道教,其可以追溯到道教的理论基础老子的《道德经》,诸如太极拳的“拳法自然”、“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后发制人”,无不是《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不敢为天下先”的引申。

具体说来,太极拳的功理功法,可以用武当道教的“三说四论”进行概括。

(1)“养生健身”的起源说
道教修今世,道人修炼的目的就是为了“长生不老”,“飞升登仙”。

因此,他们对养生健身十分重视。

为此他们除了借外物(外丹),更主要的是导引行气炼内丹。

道教认为要养生必须“宝精爱气”,气是“人”与“仙”之间的桥梁。

这种“气”就是“内丹”。

炼内丹就是“炼气”。

炼气的方法,大致有:食气,即不食五谷,专门食气,最后达到“辟谷”而“胎息”的境界;养气,吐故纳新,补充内气,护养真气,延年益寿;行气,运用意念,调动内气,周身运
行,通达筋骨,驱逐百病,行气的最高境界,是用身体内的阴阳二气,在自身中“烧炼”,所谓“自家精血自交媾,身里夫妻真妙哉”。

人体就是“丹鼎”,炼出来的“丹”称为“圣胎”。

有人说,内丹练成,可以通过内视看到为一颗发光的“金珠”。

体内有了这种“内丹”(即“圣胎”,或叫“真元”),精、气、形、神就可以凝聚不散,人就可以长生不老了。

炼气需要导引行气,这就产生了练拳。

在练气的时候,引入武术动作,而练拳的过程中,又渗入了练气的目的。

因此拳术的技击价值观念在道拳中受到气功养生观念的冲击,形成了“养生第一,技击第二”的道教武术观。

这种道教气功与武术运动的结合,便产生了最初的武当太极拳。

太极拳讲究“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讲究“阴阳变换,圆弧扭丝,动中求静,柔中寓刚,细长深匀,气沉丹田”,建立“以丹田运化修炼为核心,以经络气血畅通为先导,以通过性腺系统功能为重点”的有序化程序,达到增强生命活力,延年益寿的目的,就是这个道理。

张三丰是练内丹的大家,被称为“武当丹士”。

他就是依据道教“长生久视”的需要,创造了太极拳的。

这是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太极拳起源于道人养生健身,而练太极拳的目的主要也是养生健身,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2)“拳法自然”的本体说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他法道,道法自然。

”以老子“道”的本体说为理论基础的道教,特别强调“效法自然”,“天人合一”。

而且把效法自然,作为筑建武当内家拳(含太极拳)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根基。

远取诸生,,近取诸物,象其形,取其意,学其长,利其用,对生物、非生物进行仿效,达到返璞归真,人与自然和谐。

太极拳中就有不少“仿生”的名称,诸如“白鹤亮翅”、“野马分鬃”、“金鸡独立”等。

人为“小宇宙”,小宇宙与大宇宙的融合,即是常说的“天人合一”。

“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
存焉”,“拳名为太极,实太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合也。

”在这里,拳融道中,道存拳中,太极拳就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练太极拳的过程,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

(3)“圆弧运动”的轨迹说
太极拳以圆弧运动作为动作运行轨迹,这是对“道”运行规律的哲学思想的扩展和延伸。

“道”是万物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延伸,而最后又返回于“道”。

这个过程即古人所谓的“曰道”、“曰大”、“曰逝”、“曰远”、“曰返”的过程。

道的运行规律是一个圆圈,是万物“生生不息,永无穷殆”的最佳图式。

这个图式,就是“太极图”。

武当内家拳(含太极拳),要达到养生健身的效果,自然也要选择这一具有生命力的优化模式,将太极图应运于拳技,这就是太极拳重视圆弧运动的根本原因。

由张三丰太极拳而产生的形意拳和八卦掌,运动轨迹也是圆圈。

太极、形意、八卦以圆弧为运行轨迹,不仅表现在外观形体运动的路线和定势姿态上,也反映在身体运动的特点上。

练拳者以腰为轴心,无一不贯穿着圆弧运动.随着动作的变化形成“大弧带小弧”,“大圈套小圈”,或者平圈、立圈、八字圈等各种圆弧运动。

人称太极、形意、八卦的身法都是“圈儿”,是有道理的。

(4)“拳法阴阳”的技击论
道教把世界看成阴阳对立统一的整体,这种对立统一,《易经》用“阴阳”,二字概括,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产生了生生不已,无穷无尽的变化。

武当内家拳(含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都是以阴阳为根本的。

太极拳论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形意拳论讲“阴阳暗合,形意三源”,八卦掌论讲“内讲气功分三节,外有手法分阴阳”,都是此理。

太极、形意、八卦行拳
时的进退,上下,前后,左右,虚实,开合,动静,刚柔,隐显,缓急,就是遵循这种阴阳变化规律的。

不懂阴阳,就无法练习太极拳。

太极拳在交手中,强调把敌我双方当作阴阳对立的整体来看,根据攻守、顺逆等阴阳变化规律和对手动作特点,采取相应对策,以便克敌制胜。

太极拳技击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避实就虚”,“随曲就伸”,“后发先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都是根据阴阳变化规律的具体运用。

(5)“后发制人”的战术论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以老庄思想为理论基础的道教创造的太极拳,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在太极拳的技击战术上,强调“后发制人”。

“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太极拳以不发先动为主,遇敌来击,先以化劲化之,待其不稳,从而击之,则用发劲”。

“打手之时,彼不动,则我亦不动,以静待之;彼若微动,且动必有一方向,我意在彼之先,随其方向而先动,则彼必跌出矣。

”所有这些论述,都是讲“后发先至”。

后发所以能先至,前提就是避实就虚,引进落空,以此战而胜之。

(6)“守柔处雌”的战略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对立的、统一的,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这个变化是双向的,即可以向正方向,也可以向反方向。

故《道德经》中讲:“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老子根据这一转化的规律,提出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观点。

就是说,道的运动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

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最好经常处于柔弱的地位,这样就可以避免走向死亡。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由于水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又说:“知其雄,守其雌。

”这种贵柔崇雌,崇弱尚下的思想,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的影响是极大的,构成了太极拳的“尚意不尚力,贵
化不贵抗”的守柔处雌特点。

在练拳时讲究“崇尚柔化”,最忌用力,务使全身放松,气血贯注,日久自然练成内劲。

这种柔化,可以柔化筋骨,常葆青春,延年益寿;可以柔化内劲,富含弹性,随劲伸缩,柔中寓刚;在技击时则能“以柔克刚”。

《武当拳法秘诀》中讲,守柔处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以柔克刚。

“撺不与斗,贴跌更奇,彼来凶勇,圈插敌之。

以柔克刚,以疾克迟,以静制动,以曲取直”。

以柔克刚的技艺境界,对练太极拳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身法上,要灵活,似游龙,如飞凤,轻快若风;在手法上,要随心而动,击出似闪电,出手不见手;在步法上,要随心投足,步走奇正八方,使对方迎之不见首,随之不见其后;在心理上,要不怕近,不怕刚,不怕猛,顺乎自然,因势利导,彼不动,我不动,彼动我先动;在练功上,要内炼精、气、神,三华聚顶,外练力、速、变,意动形起。

发劲时,似乎柔软如绵,实则坚硬如铁。

迎战时,以变应变,随境而化,随意而变,随心所欲,似攻似守,似发似收,犹如水之无所不至,气之无所不入,战敌则无所不适,克敌则无坚不摧。

诚如此,就达到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目的了。

(7)“化恶扬善”的道德论
太极拳祖师张三丰历来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因此太极拳理论吸收了儒家的“仁学”和“礼仪”,重视武德,讲究化恶扬善。

武当拳派自张三丰起不是弟子选师父,而是师父选弟子,授拳时首在变化弟子的气质道德,而且规定收徒传拳时的“五不传”:心险者不传;好斗者不传;狂酒者不传;轻露者不传;骨柔质钝者不传。

武当道教强调“为善”始能“保真”。

用之于拳术,被迫出手,应礼让三招,即出手使对方不伤为上乘,化而使对方无所施其力为主要。

二、太极拳源远流长门派林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