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年级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

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

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

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后,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

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

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

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

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

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

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方,也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饮茶逐渐成为北方与西部民族的习俗。

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

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

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乳香、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

元朝时,中西交通空前畅通,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毫无疑问,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

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
民。

未来,“一带一路”延伸之处必将是人文交流活跃之地,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摘编自杜建录《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B. 丝绸之路对内密切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对外则密切了中国和西方各国的关系。

C. 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对丝绸之路的重要贡献,是建立在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基础之上的。

D. 丝绸之路联结着不同类型的文明,又联结着不同民族的人们,是重要的沟通交流舞台。

2. 下列对原文论据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一条横贯欧亚的草原丝路,可见他们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

B. 唐朝时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宫廷、百姓皆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而中华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式微。

C. 中原、巴蜀名茶输入西方、西域,西域、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传入内地,说明丝绸之路密切了民族与国家间的关系。

D. 早期月氏、乌孙、匈奴,后来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等民族与丝绸之路的联系,表明民族融合的延绵不断。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鲜卑、吐蕃等民族有的曾一度控制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可见其在丝绸之路开拓上占据主体地位。

B. 汉、唐、元、明各朝代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建立州县等,是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

C. 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这个重要的沟通渠道和交流舞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可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D. 和古代的丝绸之路一样,未来的“一带一路”也将活跃人文交流,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促进东西方交往。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
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C项,“建立在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基础之上的”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据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中华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式微”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及相关信息。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项,“可见其在丝绸之路开拓上占据主体地位”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说“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

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后,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这些民族一度成为丝绸之路经营的主角,并不能看出其在丝绸之路开拓上占据主体地位。

错误类型属于强拉因果。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
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丢失的钥匙
宝马风驰电掣,驶向福利院。

父亲中风偏瘫,病愈后走路得拄拐,为了减轻儿女负担,父亲主动提出到福利院。

儿子停下车,一手提着车钥匙,一手推开了福利院的大门。

父亲早就笑眯眯地候在门口了,密密匝匝的皱纹笑得拥挤不堪。

儿子一手搀扶着父亲,一手在接电话。

父亲在儿子的搀扶下,慢悠悠地走着。

拐杖拄在地板上,发出的“笃笃”声,格外清脆响亮,就像父亲此时的心情。

进了父亲居住的小屋,儿子终于打完了电话。

他长长地喘口气说,爸爸,您看,我太忙了,公司里事情多,抽不开身,都半年没来看您了。

父亲始终微笑着,目不转睛地看着儿子,仿佛永远看不够。

父亲说,不怪你,你忙,我能理解。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暖暖的。

父亲还是打开了空调。

他对儿子说,你在空调屋里待惯了,别冻感冒了。

父子俩坐着聊天。

父亲询问儿子的生意,儿媳的工作,孙儿的学业,还有家里那只猫。

片刻,儿子感觉热,便将衣服脱下。

父亲赶紧颤巍巍地接过,蹒跚着走到衣架前,仔细地替儿子挂好。

那是一件名贵的皮衣。

父亲拍拍,扯扯,再拍拍,连一点点皱褶都不放过。

爸爸,别管那衣服,过几天,我让洗衣店打理就是了。

儿子说。

父亲说,记得吗,你妈妈去得早,小时候你们的衣服都是爸爸亲自熨烫。

那次,边烧饭边熨衣服,忙忘了,将你那件蓝色上衣烫坏了。

你那个伤心呀,号啕大哭,满地打滚。

我就安慰说,马上去给你买件新的。

你立即破涕为笑,一骨碌爬起来,眼泪也没擦,拉着我就上街。

你弟弟妹妹却不干了,个个哭号着要新衣服,我只好给你们每人买一件。

我怎么不记得?儿子打断父亲的话说,那些年,爸爸从来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还总穿补丁衣服呢。

父亲笑了,说,那个年代讲求艰苦朴素,补丁算什么?记得你妹妹……
儿子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父亲的回忆。

儿子一边摆手示意父亲别作声,一边走出屋外接电话。

儿子那个电话打得无比漫长。

父亲望着儿子的背影,边听着他打电话,边继续为儿子打理衣服。

儿子打完电话,着急地说,爸爸,不好意思,公司有事,我得走了。

等忙过了这阵子,我一定来看您!
没等父亲说话,儿子已急匆匆走到门口。

父亲眼巴巴地望着儿子的背影。

片刻,儿子又急匆匆地跑回来说,爸爸,我钥匙不见了!
什么钥匙?父亲问。

车钥匙。

快帮我找找吧。

我刚才进来时仿佛还在手上,后来不知放哪里了。

不着急,好好找一下!父亲弯腰看看凳子底下,看看床底下,都没有。

儿子焦急地对父亲说,只好让司机先给我送备用钥匙。

父亲说,多久才能来?
至少一个小时。

儿子闷闷不乐。

父亲高兴地说,那进屋吧,咱俩再聊会儿。

聊什么呀?您不知道,就刚才那单生意,我不能按时赶回去,将损失几百万!儿子满脸懊恼。

有那么严重吗?父亲吃惊地张大嘴巴。

怎么没有?爸爸,现在生意不好做,竞争激烈。

本来,我今天是顺道来看您,只准备留半个小时,跟人家签合同的时间都约好了,谁知道车钥匙不见了。

那——要不我们再找找。

去哪里找啊?都找遍了!
我再去找找看!父亲拄着拐去了花园。

片刻,父亲在楼下兴奋地喊道,儿子,找到了,在这里呢。

准是你刚才一边打电话,一边揣钥匙,不小心揣掉了。

幸亏找到了!父亲举着那车钥匙对儿子说。

儿子接过车钥匙,狐疑地看看父亲,终于笑了。

儿子对父亲说,爸爸,我走了,找时间再来看您!
父亲无言,朝儿子挥挥手,眼里噙满泪水。

儿子默默走出门,在门外打了个电话。

电话里,儿子平静地拒绝了那个到手的合同。

片刻,儿子又回来了,他对父亲说,爸爸,那合同改期了,明天签。

今天我就不走了,留下来陪您聊天。

父亲悲喜交加,哽咽地说,真的?顿了顿,又说,你还是走吧,别耽误了生意。

爸爸只是半年没见,想你了,刚才……
别说了,我知道。

走吧,您看太阳多好,我们去院子里散步。

儿子小心地搀扶着父亲,漫步在冬日的暖阳里。

父亲的笑容绽放着,如冬日的蜡梅般芳香。

第二天清晨,儿子临别拉着父亲的手,笑着说,爸爸,以后我每周都会来看您,那样,我的车钥匙就不会再丢了!
父亲搔搔后脑勺,红着脸,孩子似的笑了。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写到中风偏瘫病愈后的父亲为了减轻儿女的负担主动到福利院生活,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写出了老一辈人对家庭、对孩子的责任感,令人感动。

B. “父亲始终微笑着,目不转睛地看着儿子,仿佛永远看不够”,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到来倍感高兴、幸福;也说明儿子很久没来看望父亲了,父亲一直都在期盼中等待。

C. 找车钥匙过程中儿子很紧张,害怕合同签不了,造成损失,对父亲大加指责,父亲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不加反驳,帮忙寻找车钥匙。

D. “儿子接过车钥匙,狐疑地看看父亲,终于笑了”,写出了找到车钥匙后,儿子才明白了车钥匙为何而丢,从紧张、害怕合同丢失中明白过来,还有比合同更加重要的东西。

说明儿子对父亲的在乎。

5. “父亲说,记得吗……”这一段介绍了小时候父亲为儿女们买衣服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这篇小说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你怎样评价儿子后来的做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C 5. (1)插叙小时候父亲为儿女们买新衣服自己却穿补丁的衣服这一件事,交代了人物的家庭情况,使小说的内容更加充实;(2)突出了父亲为了儿女辛勤、无私的付出,表现了父亲的伟大,也使“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6. 反映的问题:这篇小说反映了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很多老人因为子女工作忙,无法与子女一起生活,只能到养老院或自己照顾自己。

很多子女也以工作忙等为借口,很少抽出时间来陪伴自己的父母,这对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的晚年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看法:儿子后来的做法是值得赞赏和学习的。

工作再忙,时间是可以抽出来的;生意再大,如有损失,还有机会可以赚回来;而子女陪伴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的时间是很有限的,是用地位、金钱换不来的。

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就后悔莫及了。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对父亲大加指责,父亲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分析不正确;丢了满脸懊恼、着急,害怕丢掉合同,造成经济损失,没有对父亲大加指责。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情节作用能力。

赏析小说情节作用,要先明确情节内容,如果有表现手法,此时一并指出,然后结合具体情节从内容主旨表达、人物形象刻画、结构线索等方面进行分析其作用。

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父亲说,记得吗……”这一段介绍了小时候父亲为儿女们买衣服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阅读语段,然后认真阅读,分析在全文中的作用,文本第十一段“父亲说,记得吗,你妈妈去得早,小时候你们的衣服都是爸爸亲自熨烫…爸爸从来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还总穿补丁衣服呢”,该部分内容属插叙,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在作品内容上:由于母亲去世早,家庭经济困难,所以“父亲”舍不得穿新衣服,文本增加这个细节描写充实了文章内容;另外在表达效果上看这个细节的回忆,主要是为了凸显文中的“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结合情节具体内容分析其对刻画“父亲”形象的作用。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作品主题,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

解答此类题,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社会问题”“儿子后来的做法”“结合全文”,然后在文章中筛选出涉题信息,结合具体的内容,适当加入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题目是“这篇小说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你怎样评价儿子后来的做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题目有两个问,第一问:这篇小说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是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主旨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文章写什么,然后具体分析这些内容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根据文中“为了减轻儿女负担,父亲主动提出
到福利院”“儿子终于打完了电话。

他长长地喘口气说,爸爸,您看,我太忙了,公司里事情多,抽不开身,都半年没来看您了”“子打完电话,着急地说,爸爸,不好意思,公司有事,我得走了。

等忙过了这阵子,我一定来看您”“父亲悲喜交加,哽咽地说,真的?顿了顿,又说,你还是走吧,别耽误了生意。

爸爸只是半年没见,想你了,刚才……”等信息,结合当今社会情形,可以分析出文章反映了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很多老人因为子女工作忙,无法与子女一起生活,只能到养老院或自己照顾自己。

很多子女也以工作忙等为借口,很少抽出时间来陪伴自己的父母,这给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的晚年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问:你怎样评价儿子后来的做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是考查学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

属于探究能力考查,关键词“对儿子的评价”,对于文本中“儿子的表现”的讨论,可以结合现实生活的一些问题进行感悟,然后结合文本进行认真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比如针对儿子拒绝了到手的合同,回来陪父亲可以持肯定态度,也可以持否定态度,当然本题最佳答案是对儿子拒绝到手的合同陪父亲的行为持肯定态度。

无论对儿子行为持有何种态度,答题时要先点名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儿子的行为和自己的理解陈述理由。

陈述理由时一定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

【点睛】情节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场所;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④照应前文;⑤线索或推动其他情节发展;⑥刻画人物性格;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⑧使小说内容丰富、结构波澜曲折富艺术性。

答题时,先明确情节内容,结合具体情节,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

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

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

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

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二:
2014一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材料三:
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玛,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

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新浪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材料四:
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

B. 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

C. 据材料二可知,从移动支付用户同比增长走势来看,2020年将是2015年的两倍多。

D. 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B. 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

C. 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

D. 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9. 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

【答案】7. C 8. B
9. ①应用门槛低,支付方便,随时随处可以办理各种服务。

②支付更加快捷,避免了点钞、验钞和找零的繁琐。

③资金携带更加安全,出门不必携带大量现金,避免现金丢失。

④改用移动支付,避免纸币在流通过程中的污损。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

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C项,“预计2020年比2015年同比增长两倍多”有误,从材料二来看,表头说“2014一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见曲线图上反映的是两个问题,一是“用户规模”,二是“同比增长走势”,百分比反映的是“同比增长走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