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及农民增收难的因素分析
自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广大农民得到了许多实惠,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改革开放。
农民的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了2000年的2253元,增长近16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3000多万人;恩格尔系数由0.681下降到0.491。
但巨大成就的背后还存在十分令人担忧的问题,农民苦的突出问题已日益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农民苦,从总体上看,并不是苦在原来意义上的缺吃少穿,而是体现在农民收入增长慢,农民经济负担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广大农民不能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日益丰富的现代文明生活。
从近年的数据看,1998—200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5458元、5888元和6316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2162元、2210元和2253元。
2000年农民人均货币收入只相当于1990年城镇居民的水平,整整落后十年。
从改革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轨迹看,1979—1990年,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平均增长9.9%,高于城镇居民增长5.9%的水平,城乡差距有所缩小;1991—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年均增长4.5%,低于城镇居民年均增长6.8%的水平,城乡差距再次拉大。
尤其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速持续减缓,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加悬殊。
1998—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是农村居民的2.52倍、2.66倍和2.79倍。
如果按货币收入比较,再考虑城镇居民事实上存在的隐性收入因素,则城乡收入比至少在51邱小华,2019。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中国就是其中之一①。
①外国学者称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
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8月16日按国际一般情况,当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