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泸县高2023级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物理试题(答案在最后)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1-7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8-11题有多个选项符合要求,全部选对得5分,不全得3分,有错选或不选得0分,共48分)
1.某无人机在某次测试中往返飞行了850km,用时72min,这两个数据分别指()
A.位移值、时间
B.路程、时间
C.位移值、时刻
D.路程、时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飞行了850km,飞行轨迹的长度,为路程,用时72min,表示一段过程持续的时间,表示时间。
故选B。
2.物体共受到两个力,大小分别为6N和7N,则关于这两个力的合力,说法正确的是()
A.合力的最小值为0N
B.合力一定为13N
C.合力不可能为10N
D.合力可能为3N
【答案】D
【解析】
【详解】6N和7N这两个力的合力介于1N到13N之间,当两个力方向相反时,三个力的合力为1N,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合力取得最大值13N,故合力可能为10N,不一定为13N,合力可能为3N,合力的最小值为1。
故选D。
3.小朋友们在游乐场中的倾斜滑梯(可视为斜面)处排队由静止依次滑下,小朋友的运动均可视为加速度相同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且相邻两位小朋友出发的时间间隔相等。
当第1位小朋友刚好滑到到滑梯末端时,第3位小朋友恰好出发。
设滑梯顶端到末端的距离为L,每位小朋友从出发到滑到末端经历的时间为t,则()
A.相邻两位小朋友在下滑过程中的距离保持不变
B.相邻两位小朋友在下滑过程中,两者速度差不变
C.第1个小朋友到滑梯末端时,第2个小朋友到滑梯末端的距离为0.5L
D.小朋友下滑0.5t 时,到滑梯末端的距离为0.5L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小朋友做加速度相同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且相邻两位小朋友出发的时间间隔相等,设为T ,相邻两位小朋友在下滑过程中的距离为
221122
x aT t at at aTt ∆=⋅+-=可知相邻两位小朋友在下滑过程中的距离逐渐增大,故A 错误;
B .相邻两位小朋友在下滑过程中,两者速度差为
v aT at at aT
∆=+-=可知相邻两位小朋友在下滑过程中,两者速度差不变,故B 正确;
C .第1个小朋友到滑梯末端时,根据题意有
212
L at =
此时第2个小朋友下滑的位移为221()224
t L x a =
=则第2个小朋友到滑梯末端的距离为344L L L -
=故C 错误;
D .小朋友下滑0.5t 时,下滑的位移为
21(0.5)24
L x a t =
=此时到滑梯末端的距离为344
L L L -=故D 错误。
故选B 。
4.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初速度为零的竖直向下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B.只在重力作用下的竖直向下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C.同一地点,轻物体和重物体下落的重力加速度不同
D.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初速度为零的竖直向下的运动可能受到了除重力外其他的竖直方向上的力的作用,故A 错误.B .只在重力作用下的竖直向下的运动有可能具有不为零的初速度,故B 错误.
C .同一地点重力加速度是一样的,故C 错误.
D .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故D 正确.
5.一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经直线上的A 、B 、C 三点,已知AB=BC =4m ,质点在AB 间运动的平均速度为6m/s ,在BC 间运动的平均速度为3m/s ,则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
)A.1.5m/s 2
B.3m/s 2
C.4m/s 2
D.2.5m/s 2
【答案】B
【解析】
【分析】【详解】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可得22111
3m/s 22v v v a x x t v v -∆===-∆+即加速度大小为2
3m/s 故选B 。
6.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实验中,导轨上小车经过光电门时,其上的挡光片将光遮住,光电门可自动记录遮光时间t ∆,测量挡光片的宽度为x ∆,用
x t ∆∆近似代表小车刚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为使x t
∆∆更接近瞬时速度,正确的措施是(
)A.使小车的释放点更靠近光电门
B.提高测量挡光片宽度的精确度
C.换用宽度更窄的挡光片
D.增大导轨与水平面的夹角
【答案】C
【解析】
【详解】瞬时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的速度,应用极限思想,在实践中趋近于0的情况下,平均速度可以近似看成瞬时速度,所以要计算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需要缩短通过(遮光)时间。
A .使小车的释放点更靠近光电门,小车通过光电门的速度更小,通过时间更长,A 错误;
B .提高测量挡光片宽度的精确度,不能改变通过时间,B 错误;
C .换用宽度更窄的挡光片,可以使通过时间更短,C 正确;
D .增大导轨与水平面的夹角,在小车距离光电门较近的情况下,不能明显缩短遮光时间,D 错误。
故选C 。
7.在如图所示的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a-t ”图象中,引入“加速度的变化率’描述加速度变化的快慢.下述正确的是()
A.2s 内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小
B.t =ls 时,“加速度的变化率”为2m/s 2
C.2s 内物体的速度改变量为4m/s
D.2s 时加速度为0,物体的速度也定为0
【答案】C
【解析】
【详解】A .由于不知道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所以无法确定速度是增加还是减小,故A 错误。
B .由a-t 图线知,物体加速度的变化率不变,大小为
33
4 m/s 2m/s 2
a t == 该选项单位错误,故B 错误。
C .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速度的变化量,则2s 内物体的速度变化量
△v =1
2×4×2m/s=4m/s 故C 正确。
D .2s 后加速度为零,但是速度不一定为零,故D 错误。
8.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v 随位移x 的变化规律为20.125(16)x v =-,v 与x 的单位分别为m 和m ,据此可知物体的初速度和加速度为(
)A.初速度04m/s
v = B.初速度03m/s v =C.加速度2
4m/s a = D.加速度2
2m/s a =【答案】AC
【解析】【详解】根据位移速度公式有2201()2x v v a
=
-对比20.125(16)
x v =-由此可得
2
4m/s a =04m/s
v =故选AC 。
9.如图所示,A 、B 两长方形物块叠放在水平面上,水平力F 作用在A 上,使两者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由于A 、B 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 、B 间无摩擦力
B.A 对B 的摩擦力大小为F ,方向向右
C.B 对地面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F ,方向向左
D.B 物体受到了向右的静摩擦力和向左的滑动摩擦力
【答案】BD
【解析】
【分析】
【详解】A .A 水平方向受到水平力F ,由平衡条件得B 对A 有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故A 、B 之间有摩擦
力,故A 错误;
B .A 水平方向受到水平力F ,由平衡条件得B 对A 有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力是相互的,所以B 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故B 正确;
C .由于B 受到A 给的水平向右的摩擦力,B 处于匀速状态,所以由平衡知,地面给B 的摩擦力的方向应该是向左的;力是相互的,所以B 给地面的摩擦力是水平向右的,故C 错误;
D .B 物体受到了A 给的向右的静摩擦力和地面给的向左的滑动摩擦力,故D 正确。
故选BD 。
10.如图所示是一个质点在水平面上运动的v -t 图像,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在1~3s 的时间内,质点在做加速度为2m/s 2匀加速直线运动
B.在第1s 内加速度方向与第6s 内质点的加速度方向相反
C.第6s 内,质点的加速度的大小为4m/s 2
D.第7s 内质点做往复运动
【答案】ABC
【解析】
【详解】A .在1~3s 的时间内,质点的加速度为
22
40m/s 2m/s 2
a -==速度增大,加速度不变,是匀加速直线运动,选项A 正确;
B .图像斜率的正负反映加速度的方向,在第1s 内斜率为正,第6s 内斜率为负,所以第1s 内加速度方向与第6s 内加速度方向相反,选项B 正确;
C .第6s 内,质点的加速度的大小为
22604m/s 4m/s 1
a -=
=选项C 正确;D .第7s 内质点一直向负方向运动,不是做往复运动,选项D 错误。
故选ABC 。
11.有一个小石块做自由落体运动(g 取210m/s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2秒末的速度和第3秒末的速度之比为2:3
B.前2秒的位移和第3秒的位移之比为3:5
C.第7秒的位移与第2秒的位移之差为50m
D.前6秒的平均速度是20m/s
【答案】AC
【解析】
【详解】A .小石块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
v gt
=可知第2秒末的速度和第3秒末的速度之比为2:3,故A 正确;
B .根据
212
h gt =
可知前2秒的位移220m
h =前3s 的位移为
345m
h =第3秒的位移为
3225m
h h h ∆=-=所以前2秒的位移和第3秒的位移之比为4:5,故B 错误;
C .由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可知第6s 末的速度
6106m/s=60m/s
v =⨯所以第7s 的位移
276165m 2
x v t at =+=根据B 选项可知第1s 的位移为5m ,则第2s 内的位移为
215m
x =所以第7秒的位移与第2秒的位移之差为50m ,故C 正确;
D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公式可知前6s 的平均速度为
6030m/s 2
v v +==
故D错误。
故选AC。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2分)
注意事项:
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指示区域内作答。
二、实验题(共14分)
12.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某实验小组采用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实验中,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G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套,将木板竖直固定好,在两条细绳套上分别挂上适当的钩码,互成角度拉橡皮条使之伸长,将结点拉到某一位置O,此时需要记下结点的位置O以及_____和_____。
再用一条细绳套挂上适当的钩码把橡皮条拉长,使结点也到达同一个位置O,再次记录_____和_____。
实验时,用两个力拉橡皮条和用一个力拉橡皮条都使之伸长且使结点到达同一个位置O的目的是_____。
【答案】①.钩码个数②.细绳套方向③.钩码个数④.细绳套方向⑤.使两次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解析】
【分析】
【详解】[1][2]实验中,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G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套,将木板竖直固定好,在两条细绳套上分别挂上适当的钩码,互成角度拉橡皮条使之伸长,将结点拉到某一位置O,此时需要记下结点的位置O以及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故记录钩码个数和细绳套方向。
[3][4]再用一条细绳套挂上适当的钩码把橡皮条拉长,使结点也到达同一个位置O,再次记录钩码个数和细绳套方向。
[5]实验时,用两个力拉橡皮条和用一个力拉橡皮条都使之伸长且使结点到达同一个位置O的目的是使两次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13.某物理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a .安装好实验器材,接通电源后,让拖着纸带的小车沿长木板运动,重复几次;
b .选出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找一个合适的点当作计时起点O (t =0)
,然后每隔相同的时间间隔T 选取一个计数点;
c .通过测量、计算可以得到小车的加速度。
结合上述实验步骤,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 .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
B .必须将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垫高
C .钩码的质量必须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D .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
(2)实验时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Hz 的交流电源上,打出几条纸带,选取一条比较清晰的纸带,部分计数点如图乙所示(每两个相邻的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
根据数据可以求得C v =______m/s ,A v =______m/s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 =______2m/s 。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
①.AD ②.2.64③.0.12④.12.60
【解析】
【详解】(1)[1]A .若细线没有与长木板平行,则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细线与长木板间的夹角将逐渐改变,导致小车所受外力的合力逐渐发生变化,即小车变加速运动,为确保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A 正确;
B .由于实验只需使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并不需要平衡摩擦力,因此实验中并不需要将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垫高,B 错误;
C .实验只需使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并没有近似认为钩码的重力等于细线的弹力,因此并不需要钩码的质量必须远小于小车的质量,C 错误;
D .为了避免纸带上出现大量空白,纸带上尽量点迹多一些,实验时应该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D 正确。
故选AD 。
(2)[2][3][4]实验时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Hz 的交流电源上,则相邻点迹的时间间隔
010.02s T f
==由于两个相邻的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则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050.1s
T T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与全程的平均速度相等,则打C 点时的速度为
()2
60.307.5010m/s=2.64m/s 220.1AD AB C x x v T --⨯-==⨯打B 点时的速度为
227.6010m/s=1.38m/s 220.1
AC B x v T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的规律有
2
A C
B v v v +=
解得0.12m/s
A v =根据逐差法,小车的加速度为
()2
2222105.60227.60102m/s =12.60m/s 440.1AE AC x x a T --⨯⨯-==⨯三、计算题(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3个小题,14题10分,15题12分,16题16分,共38分)
14.以速度为10m /s 匀速运动的汽车在第2s 末关闭发动机,
以后为匀减速运动,第3s 内平均速度是9m /s ,则
()1第3s 末的瞬时速度是多少?
()2汽车加速度是多少?
()3汽车在10s 内的位移是多少?
【答案】()1 8/m s ;()2
2 2/m s -,负号说明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345m 【解析】
【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初末速度和的一半,求解第
三秒末的速度;根据加速度公式列式求解即可;汽车在10s 内的位移,分为前两秒匀速运动的位移和后8s 的位移,分开计算求和即可;
【详解】解:(1)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第3秒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第2s 末与第3s 末速度和的一半,取010/v m s =,设第3s 末速度为1v ,则
019/2v v m s +=解得:第三秒末速度18/v m s
=(2)据加速度公式得:22
10810/2/1
v v v a m s m s t t -∆-====-∆负号说明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3)汽车在10s 内的位移等于前两秒内的汽车匀速运动的位移和后8s 的位移之和,则
汽车前两秒的位移为:1010220x v t m m
'==⨯=由于汽车的停止时间005v t s a
-==停故汽车后8s 内的位移就是刹车位移021052522
v x t m m ==⨯=停故汽车在10s 内的位移12202545x x x m m
=+=+=15.如图所示,A 物体重力为50N ,B 物体重力为30N ,力F 竖直向下,A 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0.5μ=,其余摩擦不计,假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求:
(1)由静止释放B 物体,A 恰好能发生滑动,此时F 的大小。
(2)当0F =时由静止释放B 物体,A 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3)当20N F =时由静止释放B 物体,A 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答案】(1)10N ;(2)25N ,水平向左;(3)30N ,水平向左
【解析】
【详解】
(1)根据A B
()μ+=G F G 解得
10N
F =
(2)0F =时,A 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
max A 25N
μ==f G 此时
B max
>G f 故A 将运动,A 所受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大小为
A 25N
μ==f G 方向水平向左;
(3)20N F =时,A 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
'max A 35N
()μ=+=f G F 此时
'B max
<G f 故A 保持静止,A 所受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大小为
'B 30N
==f G 方向水平向左。
16.刑法修正案将醉酒驾驶定为犯罪,极大地遏制了酒后驾驶,大大降低了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酒后驾驶会导致许多安全隐患,因为酒精会使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变长、“思考距离”变大,从而使“制动距离”变大。
“反应时间”是指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经历的时间,“思考距离”是指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制动距离”是指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运动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已知某汽车以40m/s v =的速度行驶时,驾驶员的正常思考距离为116m s =,酒后的思考距离为235m s =,正常的制动距离为366m s =。
假设该驾驶员正常和酒后制动时的加速度大小相同.(1)求该驾驶员酒后反应时间比正常情况下长多少?
(2)求该汽车制动时的加速度大小为多少?
(3)若该驾驶员酒后驾驶,则制动距离为多少?
【答案】(1)0.475s ;(2)216m/s ;(3)85m
【解析】
【详解】(1)设该驾驶员的正常反应时间为1t ,酒后的反应时间为2t ,则有
11s vt =,22
s vt =
解得
10.4s t =,20.875s
t =则该驾驶员酒后的反应时间比正常情况下长
210.475s
t t t ∆=-=(2)设汽车制动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 ,则有
2312v s s a
=+
s 3=s 1+
解得,该汽车制动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2
16m/s a =(3)设该驾驶员酒后驾驶的制动距离为4s ,则有
2422v s s a
=+代入数据得,若该驾驶员酒后驾驶,则制动距离为。